语文教案10篇(合集)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
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
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
(以上条目为创业计划的框架,各条目的具体化设计仅供参考。)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这节课的企业创意策划活动是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同类诗歌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诗的学习,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习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复习带有“鱼、贝、皿、刀、立刀”的字。
2.学猜字。
教学重、难点:
学猜字,体会这几个字读音的特点,分析部首对表达字义的作用。
课前准备:整理出一些形近字,卡片,课前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见字组词:(接龙游戏)
鲜、贝、财、富、货、购、买、资、赏、盆、盒、刀、刃、刮、盛、切、锋、削。
2.读一读:
新鲜、贝壳、财富、丰富、买卖、资本、果盘、饭盆、菜刀、刀刃、刮刀。
3.听写以上词。
二、学猜字
1.师:这些形近字,虽然有的.没学过,也能猜出字义,猜出字音,不信你试试。
2.出示:丁、叮、钉、盯、顶、订、厅。带点的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先猜一猜,再读一读其它的字,说说每个字的部首,讨论部首对表达字义起的作用。
3.组词:
丁()钉()顶()厅()
叮()盯()订()
4.再出示一组让学生猜字:
包、抱、饱、袍、苞、跑、泡、胞。(两人一组猜,看谁猜得对,猜得快)
5.组词:包()饱()苞()泡()
抱()袍()跑()胞()
三、作业
查字典找出形近字5~6个,能找到几组就找几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作为学生,要养成天天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我、校”2个生字、1个词语,能正确朗读句子。
3、通过参观活动感受校园的美丽,学习用语言将自己所看到的校园面貌清楚、响亮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和大家一样,画面上的这个小朋友今年也刚刚读一年级,你瞧,他背着小书包要干什么去呀?
2、出示词语:学校
(1)抽生领读。
(1)学习生字:校
交流记字的不同办法
:生活中处处有识字的机会,除了别人教,自己学,还要认真听,用心记,这样我们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
3、(继续看图)小朋友背着书包正高高兴兴往学校走去,听,他一边走还一边唱着(上学校)呢,让我们也来一起听听。
听录音(上学歌)
再听录音,想一想:小朋友喜欢上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交流。
过渡:是呀,小朋友喜欢上学,他要自豪地告诉大家——我高高兴兴上学校。
二、继续学习生字、新词,指句。
1、出示句子:我高高兴兴上学校。
(1)师领读。
(2)抽生读,齐读。
2、句子中还有个生字想跟大家见面,你认识它吗?
抽生读,随机学习生字:我
(1)我:读准第三声,开火车读,知道“我”指的.就是自己。
画面中的小朋友介绍自己高高兴兴上学校,你也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吗?
(2)指句。
除了双休日,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小朋友都高高兴兴上学校,刮大风,下大雨都不怕,你也能做到吗?读句子,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语气。
3、巩固字词——叫号游戏。
三、参观学校,练习交流。
1、小朋友,我们高高兴兴上学校,学校就像我们新的家,这个家中都有些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跟着老师到校园里走一走,一起来认识认识我们的新家。
2、参观校园,师作介绍。(也可以播放录像)
3、交流:你看到学校里有什么?
(1)抽生交流。
(2)把你看到的讲给你的同桌听。
语文教案 篇4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案设计
1.自读词语,自己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三组字的规律,再运用这一规律认识五个生字。
2.词语加减,交流发现。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减一笔”、“加一笔”、“加两笔”组成新字。
3.全班交流,归纳发现。全班交流后归纳:这些词语先让学生说说发现探索的过程,自编识字儿歌,认识五个生字。
4.编儿歌,识生字。
自编识字儿歌,认识五个生字。教师要多鼓励,增强其成就感。如:
①“广”字头上去一点,厂厂厂;
②“日”字中间下一竖,甲甲甲;
③“日”字头上加一“ノ”,白白白
④“日”字中间穿一竖,申申申;
5.展示智慧新发现,拓展练习。
字形小魔术:给“口”字加两笔,能变成……
6.读一读书中的字,然后组成词语。
7.拓展练习、下面每一组都有特点和规律,说说你的.新发现。
跑 蹲 趴 蹈 ──────
蝶 蜂 蚊 蚁 ──────
树 桐 梢 柳 ──────
阴 阵 院 陈 ──────
部 邮 邓 都 ──────
[设计意图]
这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三组字的规律。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
2教时(总第 课时)
四、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教时: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 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指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归纳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例: 古义 今义
汝岂得自由
虽与府吏要
可怜体无比
适得府君书
却与小姑别
千万不复全
好自相扶将
何意出此言
举手长劳劳
奄奄黄昏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梯度学练》第一课时练习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片断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
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五、细节鉴赏: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
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认知“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俺的护鸟心愿。
3 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知字。
教学难点:能体会父亲爱鸟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揭示课题
1、上节课俺们学习了一个小男孩救鱼的故事,这节课俺们来学习一个有关树林与鸟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你们喜欢树林和小鸟吗?能把你了解的有关树林和鸟的资料,说给小伙伴们听听吗?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
2、读准生字词。
(1)指名读字。
(2)读词语。
(3)说说你认知哪个字?是怎样认知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用“——”画出父亲的话,用“~~~~~”画出俺说的话。
2、练读人物对话。
(1)、同学自主朗读。
(2)、听老师示范朗读。
(3)、同桌分角色读对话内容。
3、体会感情。
(1)、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同学汇报,随机指导朗读。
4、通读全文,读中感悟。
指导同学在读文中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体会“俺”的天真及护鸟。
四、课堂总结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应该爱护鸟类。
2.初步练习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继续学习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
教具:
投影仪 学生准备剪纸鸟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小鸟什么事?
师:大家翻开书自己读课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联系有关语句说一说。
生:这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师:你从课文的哪儿读到的?
生:读书
师:从哪些词感觉到快乐?(啁 啾…)你们能把他们这种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鸟。
师:你从课文的哪儿读到的?……
师: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读给同桌听一听,互相评一评
师:多美的景致,多可爱的小鸟,咱们怀着美好的心情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师:鸟儿欢快的歌声吸引了树下玩乐的孩子,他们天天来听小鸟唱歌,有一天,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发生了。
师:默读5、6段,读到自己感受很深的句子就画下来,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几个词语概括地写在句子旁边。交流体会(多找几个学生谈),教师投影出示有关句子,指导朗读。
(1)它正要发声,忽然“啪”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了下去。
(2)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
(3)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落到地上来。
师:你怎样评价树下的那几个孩子?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爱护鸟类的行为?
师:读了《一只小鸟》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对小鸟或者孩子说?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剪的小鸟,把想说的话写在上面。
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美丽的鸟儿,美丽的生活,美丽的大自然,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真正的喜爱,不是占有、不是破坏,而是让美丽的事物更加美丽,让美丽的世界更加美丽。让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情再次朗读课文。
下课。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竹字头"和"折文儿"。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生字头饰、彩笔等。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一、激情引趣,直接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儿吗?喜欢画什么?有一位叫维维的小朋友也喜欢画画儿,你们想看看她的画儿吗?
我们就一起走进《维维的画儿》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发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2、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做找朋友游戏。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互相评议。识字教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认字,可以激发他们认字的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边读边画,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维维是怎么画的,画了些什么?"
2、学生画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
3、集体交流,师相机帮助理解"椭圆、曲线"等词语。
4、指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在本上画。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找答案,亲自动笔画去理解答案,正是他们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的过程。
四、探讨、深化主题
学生理解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维维的画儿吗?在你看来,维维的画是四个圆圈还是四种不同的东西?(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学生讨论的过程也正是主题深化的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玩玩做做,课外扩展。
三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在纸上画两个相同的图案,另外两个同学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上几笔,变成自己想画的一种事物,比一比,两个同学画的一样吗?通过扩展延伸,使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
六、生字书写
1、师重点指导写"笔"和"条"。
2、其它字学生独立写,并注意观察占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会9个生字,写会10个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悟“只要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愿望”,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
3.能按分好的段落,理解每段内容,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4.查找资料,了解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从而了解奇妙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微妙的兴趣。
教学过程
(计划两课时)
(一)欣赏珍珠,激发兴趣
1.师述: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珍珠,请大家欣赏。
2.出示珍珠图片或珍珠饰物,学生欣赏。
3.师问:看了这些珍珠,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或形容这些珍珠吗?(指名说)
生1:我觉得这些珍珠太美了,只能用一个字“美”来形容。
生2:我用“五光十色”来形容。
生3:我用“珍贵”来赞美它们。(让学生把说得好的词语和时板书在黑板上。)
生4:我觉得这些珍珠各种各样,就用“千奇百怪”来形容吧。
生5:我觉得“绚烂夺目”更恰当些。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述 :看来大家都很喜欢珍珠,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珍珠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颗沙粒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自由选择朗读伙伴开火车读,读后评议。(主要围绕生字认读情况进行)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生1:读了课文,我知道有一颗圆圆的沙粒想变成珍珠,就钻进蚌壳里了。
生2:读了课文,我知道这颗圆圆的沙粒不顾同伴们的讪笑,最后终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生3:读了课文,我知道只要朝着预定的目标,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胜利的。
生4:读了课文,我知道沙粒要想变成珍珠,就要钻进蚌壳里,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会实现自身的愿望。
……
(三)分段理解,读中感悟
1.师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懂了课文。下面我们依照时间的顺序来读课文,体会圆圆的沙粒为什么会变成珍珠呢?
2.指名读1―9自然段。考虑:这局部讲了什么?(教师提示:可以以“谁做什么”的句式说一说)(同桌说后指名说)
生1: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一颗圆圆的沙粒想变成珍珠,但他的同伴们都讪笑它,有的说……
师述:用一两句话把主要意思说清楚,就可以了。
生2:这局部讲了一颗圆圆的沙粒想变成珍珠,就钻进了蚌壳里。但它的同伴都讪笑它。
师述:你能用一、两句话把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说清楚,真棒!
师问:同伴们的议论还真不少,假如你是它的同伴,你会说什么?(指名说)
生1:我觉得他们不应该讪笑他,假如是我,我会说;“你真勇敢,我祝你胜利。”
生2:你有这样的勇气,我真羡慕你呀!
生3:你再也不能和我们玩了,我会想你的。
生4:蚌壳里黑洞洞的,你呆在里面多痛苦,真不会享受啊。
……
师述:面对同伴的议论,圆圆的沙粒是怎么做的?(学生在书上画出“真诚、下定决心、坦然”等词语,同桌互相说说自身的体会后指名说。)
生1:面对同伴的议论,他没有动摇,说明他的决心很大。
生2:从这些词语,我知道了圆圆的沙粒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有用之才。
生3:我从“坦然”一词知道圆圆的沙粒对自身能变成珍珠充溢信心。
……
师述:大家说得很好。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局部课文应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说、读。)
生1:我觉得读圆圆的沙粒说的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师:给大家读一读,好吗?生读后,学生鼓掌。)
生2:我觉得同伴的话要读出讪笑的语气,圆圆的沙粒的话要读得斩钉截铁才好。(生读)
生3:我认为同伴的话不光有讪笑的语气,还有替他惋惜的语气。比方第一个说的话。(师:你读得真认真,再给大家读一读,好吗?生读。)
3.指名读10―13自然段。考虑:这局部讲了什么?(用上面学的方法概括)(自由说后,指名说。)
生1:这局部讲过了很长的时间,大家都忘了这颗圆圆的沙粒。
生2:这局部讲了时间随着海波逝去,这颗圆圆的沙粒被大家忘了。
师述:你知道第13自然段的省略号在这里省略了什么吗?想一想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圆圆的沙粒在做什么?想什么?(学生假设自身就是这颗圆圆的沙粒闭眼考虑后指名说)
生1:我想他肯定整天睡大觉,一心只想早点变成珍珠。
生2:他也许会想起外面精彩的世界,很想出去看看。
生3:他每天都在计算时间,心想自身变成珍珠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4:他每天都在努力,要使自身早点变成珍珠,实现自身的理想。
……
师述:大家都能理解这颗圆圆的沙粒。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这颗圆圆的沙粒变成珍珠了吗?我们来读一读14―18自然段。
4.自由读14―18自然段。考虑:这局部讲了什么?(同桌说后指名说)
生1:这局部讲了这颗沙粒终于变成了珍珠。
生2:这几个自然段讲了沙粒变成了珍珠,同伴们都觉得惊奇。
生3:这局部讲采珠姑娘发现了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师述:几十年后,圆圆的沙粒终于变成了闪闪发光的珍珠。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自身试着读一读。(学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说。)
生1:采珠姑娘的话应该读出惊喜的语气,同伴们的话应该是奇怪的语气,珍珠的话应该是自豪的语气。
生2:我觉得同伴们的.话应该读出羡慕的语气。
生3:我觉得同伴们的话应该读出赞美的语气。
生4:我觉得同伴们的话应该读出惊讶的语气。
……
师述:看样子同伴们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呀!依照你们理解的语气自身再读一读。(学生自由读后指名读。)
5.四人小组分角色读。班内指名小组展开竞赛。
(四)总结课文,交流收获
1.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圆圆的沙粒为什么能变成珍珠?(各小组派代表班内发言)
生1:我们小组认为圆圆的沙粒不顾同伴的讪笑,下定了决心努力去做,才变成了珍珠的。
生2:我们小组的同学觉得是他有恒心,有信心,才实现了自身的理想。
生3:我们认为是因为圆圆的沙粒有远大的理想,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最终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生4:我们小组讨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自身的原因,他很努力,下定了决心。二是大自然的功劳,是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使他变成了珍珠。
师:说得真好,你们查找了资料 ,知道沙粒是怎样变成珍珠的吗?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看这是什么?万里长城。之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能来说说关于长城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和长城有关的知识,可以是传奇故事等)
师深情总结:(见教案后)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壮丽的奇观。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1、生读后交流,师补充对联知识。(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平落即可。)
2、指读。
四、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1、交流研讨:上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板书。
3、感情朗读。
引:上联从时间角度入手,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成的,盛赞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4、重点品读丰碑
指导学生说出丰碑的含义,由“丰碑”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5、带着感情,想象着画面读。
6、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7、默读下联,你感受到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特别注意动词)
8、重点品读“奇观”,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9、品读,全班交流。师引领学生领会每句话的内涵,适时板书。
10、感情朗读。
五、升华感情
1、放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鼓励学生充分自读,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
3、补充长城被破坏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六、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来赞美长城,你知道有哪些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七、作业。
1、搜集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2、读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