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5 11:14:07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

目标



1.掌握书信格式

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



重点


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难点


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本文是作者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两封家书。第一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精神消沉的时候,第二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欣喜成功的时候。这两封家书从两个方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朋友,而且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颂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傅雷家书两则宠辱不惊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成功后的掌声和鲜花坚强、赤子之心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1、 教师引导学习复习书信的一般格式。(信封和正文)


2、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比较两封信内容上的差别。


4、 比较两封信写作目的差别。


5、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坚强”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 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6、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心。


7、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自主学习检测:生复习书信格式。


生读课文。解决字词。


整体感知:概括两封信的内容。


合作探究:比较两封信的风格有何不同。


贯穿始终的是哪个词,并理解它的内涵。


拓展 延伸。


反思 收获。










我在教学时主要突出对书信格式的掌握,理解“坚强”的深刻内涵,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不必细讲,以学生自读为主,老师主要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书信内涵和作者用意。鼓励学生结合名著导读,在课外阅读《傅雷家书》。


语文教案 篇2

  【执教时间】XX年11月18日

  【执教对象】蒙山中学预备年级

  【执教教师】上海市吕巷中学 吴昌琼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 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二) 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 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 再读,探月之喻

  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 镜 眼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1)少年经历的困难。

  ①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湿气。

  ②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③这条山道的'前方,仍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以上是环境方面的困难。

  ④还是算了吧!

  ⑤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⑥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以上是自我的困难:少年的情绪有了波动,有怀疑,有气馁;有身体上的疲劳。

  (2)少年战胜困难。

  ①“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在中出现了三次;

  a、第一次作为祖母的话出现,是少年翻山的原因。

  B、第二次是少年的动力。

  c、第三次让少年获得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②“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是的主旨所在。

  (3)少年一定能翻过那座山,看到大海。

  结尾,表明少年已坚定了信念,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4、请同学们读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

  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你还有此类励志故事吗?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联系自身来畅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总结一下作为经验积累哟。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

  情感目标: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1课时:重点是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一、导入 新课:

  1、 导语 设计: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 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2、 正音、正字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3、 释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4、 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想究竟是什么?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探究此诗脉络: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 :注音每个1行,每行5遍。解词1遍。

  六、板书设计

  脉络: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第2课时 :朗读、背诵。研讨与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略。

  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

  2、 (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3、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修辞训练方法,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4、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质疑和交流:

  1、 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 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 1、完成目标册。

  2、写300字的随笔,谈谈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六、板书设计

  赏析语言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打比方-----形象生动。

  七、教学反思: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语文教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文学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去品味。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让人敬重;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书会让你知道自己的祖国有怎样的壮丽;书会让你知道怎样去体验人生、品味生活;书会让你知道你未曾发现的精彩和神奇;书会让你知道……这是一种诱人的享受!

  二、活动目的

  在文学的田地里,让我们一起发现、一起体验、一起享受、……一起享受人生中不可缺的文学味道。能在活动中品尝文学的滋味,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回顾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籍,可以列出一个曾看过的书目,想想自己读书的感受怎样,想想哪本书让你受益匪浅,让你最有感触,让你爱不释手,让你……可写一篇读书体验或感受。并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想好怎样推荐给别人。

  四、活动过程

  1.“比”读书

  a.比比大家谁的见识广(你读过多少书)

  b.抢答文学常识(答对者发奖品)

  c.老师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提及的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

  2.“谈”读书

  a.想想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或你自己最喜欢、或你自己最有感触……,跟大家交流一下。

  b.谈谈你下一阵子打算去读哪一类书或哪一本书,说说为什么(同时交流一下查阅的方法)。

  3.“品”读书

  品品读书给你带来的'感受,或感觉,或某种情感。

  4.“写”读书

  向大家介绍或推荐一本书或一类书,写写读书的趣事或乐趣(与同学交流)。

  *以上这些活动细节展开的同时,大家交流各自读书看报的习惯,更好地使自己养成科学的良好的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圈点勾画评)。

  *与此同时,班团委负责其中的各项活动(如,我所了解的一位大作家,比比谁最了解文学——文学常识比赛等等。老师给予他们帮助。)

  五、活动成果

  1.以“我与书”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四人小组出一份手抄报(主题:“我的挚友——文学”)。

  3.我喜欢的一位大文豪(a.小文章“我喜欢的中国大文豪”b.班刊“大文豪”)。

  4.写写“读书的味道”(读书心得体会)。

  六、活动总结

  1. 学生谈活动的收获。

  2. 老师的展望(重读书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案 篇6

  一、谈话激趣

  小朋友,看谁来了?一向聪明的一休今天可碰到难题了,我们一起来帮帮他。版书课题。

  二、初读谜语

  1,初读全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不足。

  3,指名逐节度,同时正音。

  4,学习谜语

  (1)同学们,和你的同桌一起想一想,那么是什么呢?

  (2)看----多媒体出示人------从------众------和老师想的一样吗?

  (3)读好第一行,二行句子。

  (4)读读下面两句,大家猜的谜语正确吗?仔细推敲一下。

  (5)读读“团结,力量”,学习“团,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两个字并组词,在小小组内交流。

  (6)指导朗读。男女赛读,同桌赛读,及时作好评价

  5.学习谜语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替一休解决了第一困难。我们不但猜出了谜底,还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读——把这小节认真读会。

  想——展开想象,体会句子表达的`内容,想办法猜出谜底。

  认——认识生字朋友。

  (2)用刚才我们共同的学习方法,分小组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谜语来学一学。

  (3)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和作出色的小组。

  (4)全班交流、讨论。

  交流谜语2小时,请学习谜语3的小组质疑。

  学习谜语3的小组负责释疑,师做适当的补充。

  (5)同样的方法交流谜语3。

  三、指导朗读

  四、巩固识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选卡片填空

  五、练习写字

  1、描一描,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练写

  3、交流

  六、扩展

  1、三个谜语出给别人猜

  2、收集一些谜语,准备搞一次猜谜活动.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2个。

  2、 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3、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4、 掌握默读的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5、 懂得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人类要尊重动物的情感,只有与动物和平、自然地 相处,地球这个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

  掌握默读的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懂得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人类要尊重动物的情感,只有与动物和平相处、自然地相处,地球这个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才会变得更美好。

  教学准备:

  海鸥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引入课题。

  1、 小朋友,你们在家里是父母的宝贝。当你们遇到危险时他们会怎么做?说明了什 么?

  2、 其实,动物和我们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对生死相随的 海鸥吧。

  3、 出示课题:12、生死相随的海鸥 (齐读课题)

  4、 你对课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如:“生死相随”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生死相随”? 怎样“生死相随”? 它们的结果怎样?

  5、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吧。

  二、出示要求,组内自学。

  1、 出示阅读要求: A、 自学生字新词; B、 默读课文 C、 当你读到这对生死相随的'海鸥在海面消失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请你找到有 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D、 学生按要求完成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1、 出示生字:衍、屎 师:谁有好办法把这两个生字记住,并分别给它们组词。

  2、 出示词语:地质 自由自在、繁衍 成群结队 铺天盖地 悬崖 臭气熏天 生死相随 四 面环海 四面八方 师:请同学们齐读、开火车读、抽读

  3、 师范读课文。

  4、听老师讲故事。

  5、师: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动人的画面,默读课文,你能快速找到与这两个画面相应小节。

  6、学习第四小节,当小海鸥的叫声惊动了其他海鸥,海鸥们以为这个人要伤害他们的同伴,于是他们怎么做?边默读边画线 (飞翔、鸣叫、排屎)

  1) 鸣叫是海鸥之间的特殊语言,想象一下,此时的海鸥好象说了些什么? 师:成千上万只海鸥为了营救一只遇险的海鸥,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飞来,他们一起在空中飞旋、鸣叫、排屎,整个鸟岛上一眼望去,铺天盖地的都是海鸥,这集体营救的场面是多么的令人震惊啊!

  2) 读好这一节。

  过渡:面对头顶上空铺天盖地的海鸥那个队员惊呆了,没想到自己的好奇却引来了成千上望万只海鸥一起向他排屎。情急之中,他向空中开了一枪,不料子弹误伤了一只海鸥,枪声过后,(出示5、6两节课文)

  1) 引读两节课文

  2) 当另一只海鸥去救他的伙伴时情况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海鸥的生死相随? (急速落在、紧紧挨着、并排漂浮、随波而去”点击变红)

  3) 这对生死相随的海鸥在海面消失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生各抒己见)

  4) 同桌对读,练习有感情地读好这一节 师:刚才是为了救一只小海鸥,所有的海鸥几乎都赶来了;现在,有一只海鸥受伤落海,海鸥群中却只飞出一只海鸥急速落在海里,与它随波而去。想象一下,这两只海鸥会是怎样的关系,以至于它们要生死相随。(父母子女、夫妻情侣)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海鸥之间的这种感情与人类是多么相似呀!我们人类所有的一种父母子女,骨肉亲情,海鸥也有,也同样令人动容,让人震撼。

  7、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触?

  四、总结全文

  1、师:这个感人的故事打动我们的就是浓浓的“情”。当小海鸥遇险时,岛上的成千上万的海鸥会成群结队地赶来营救,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同伴之间的深厚友情(随即板书——友情);当一只海鸥被误伤落海时,它的亲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与她生死相随,这种亲情令人震撼!这一切让我们明白了:人有情,动物同样也有情,有时候发生在动物间的真情故事更令人感动。 板书: 情 友情 亲情 (集体营救) (生死相随)

  2、拓展阅读

  师:像这样描写动物间的真情的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羚羊飞渡》、《一鼠落难,众鼠相救》等,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图书馆借阅。

  五、完成词句活动室

  1、 把句子补充完整。

  2、 完成后交流。

语文教案 篇8

  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讨论课后第1题(1)

  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

  (“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渎,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明惜别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句子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出示句子比较灯片:

  A.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B.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B?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2)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语调伤感,中速舒缓,第1句要强调。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字词,巩固作业。

  (1)比较组词:

  倚( ) 模( ) 贡( )

  依( ) 摸( ) 供( )

  (2)完成作业本1、2题,课后第5题。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精选]语文教案09-05

语文教案[精选]09-14

(经典)语文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