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

时间:2024-06-08 11:14:17 宜欢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0篇)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知道文艺复兴这一史实,理解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分析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培养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发展的原因,理解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那里有世界性的足球赛;有最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世界的永恒之城──罗马。就在这片土地上,也曾出现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当时文化、思想繁荣的足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教师讲述: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地方,以佛罗伦萨为例,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在1338年已拥有200多家毛织业工场。在13世纪末,佛罗伦萨的钱庄、银行已遍设西欧各大城市,在西欧货币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后的社会状况是文艺复兴的“源”;文化上回忆古代希腊、罗马高度繁盛的文化思想遗产,以及意大利保留了大量文化成果,汇集大批文化名人等史实,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文艺复兴的“流”。

  2.问题思考:探讨意大利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的原因。

  原因

  教师讲解

  经济基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在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就出现了一些的工商业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我们可以看一下书上的插图。佛罗伦萨当时是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城市。是当时的一个手工业中心,作为一个小城市,它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2万多,拥有200多家呢绒手工工场,极盛时期工人多达3万。而威尼斯的丝织业和造船业也极为,它的商业贸易活动遍及西欧和东方。这时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阶级基础:从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中间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文化环境: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遗存,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拜占庭帝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他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

  人才优势: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

  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可引用佛罗伦萨美第奇的话:“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二)文艺复兴

  1.含义: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否定罗马教皇的。

  目标导学二:但丁

  “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1)●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3)●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目标导学三:达·芬奇

  “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关于《蒙娜丽莎》的一些轶事

  1503-1505年,雷奥纳多?达·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直到他死后数年,画像由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买下。此后,它一直归法国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仑将之珍藏在卢浮宫。这幅画就像一位有生命的天外来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后,把它挂于家训堂,命令女儿整天模仿画中的笑容,经过数年努力,公主们终于将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四万余人,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每年前去罗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百万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尽数。

  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的赝品二百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

  1987年英国与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与黎巴嫩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罗马风格的别墅内,发掘到一幅马赛克拼图,图案竟与《蒙娜丽莎》一模一样,这幅画诞生于公元四世纪,比雷奥纳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目标导学四:莎士比亚

  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2.成就:英国莎士比亚

  (1)简介:其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2)代表:《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3.文艺复兴的意义:

  (1)积极:

  ①精神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桎梏,将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思想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2)消极: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三、课堂总结

  (14-17世纪)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板书设计

  1.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文艺复兴的内容、实质、核心思想

  3.文艺成就(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4.传播和影响:积极、消极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 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

  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

  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学习检测:

  1.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2.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3.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展示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3.教师提问:

  (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罗河是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

  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3.资料链接: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剥去外皮,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竖编织或叠放。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张薄纸。融为一体的薄片儿在经过晒干、打磨等工艺处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就诞生了。

  4.教师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2.教师提问:埃及有句古谚语:人类畏惧时间,而时间畏惧金字塔。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想:(1)用一个巨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认为,第(2)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而推测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也有些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目标导学三:法老的统治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法老的图片

  2.教师提问: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法老作为全国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

  3.思维延伸: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三、课堂总结

  金字塔外形雄伟壮观,内有许多甬道和墓室相通,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国王的尸体经防腐处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文明成就:太阳历、数学、象形文字、解剖学、金字塔等

  4.法老统治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分类法;细胞学说;进化论学说。能用初步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能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合作与交流。

  (2)、过程与方法: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采用调查,讨论,合作,交流,习作,实验等多种形式学习和感知、理解生物学发展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生物的巨大进步,了解进步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注重个人品质,修养的培养。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教学建议:

  1、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神创说和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取代神创说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这两种观点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则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翔实的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第一目“谁是万物的创造者”。教材以简捷的笔触叙述了进化论诞生之前,世界各种文化对生命起源的共同认识──神创说,着重介绍了-世界的上帝创世说及由此而形成的-神学的精神独裁。由于神创说是本课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对神创说作简单介绍,以便使学生明白几千年来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总体认识,并为分析神创说统治世界几千年的原因奠定基础。

  3、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教材的重点内容,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期,生物学本身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说是德意志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于1838~1839年建立的。该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是由单一细胞发展而成的,每个细胞不仅能独立地活动,而且能作为整个机体组成单位而行使其功能。这就揭示了所有生命现象的本质统一性。细胞学说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4、生物进化理论的诞生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本段内容建议教师应做到:第一,由于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枯燥、难懂。在学习时,教师应补充一些生动的实例,深化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第二,通过对比拉马克与达尔文理论,得出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对生物学一次全面的总结。启发学生从继续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第三,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辉煌科学成就背后科学家的艰辛和努力,领略其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作风。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质的目的。

  5、进化论思想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划时代的大事。它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结束了上帝7天造就世上万物和人类的神话。正如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一样,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达尔文进化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史的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品味、判断、讨论、交流中享受学习过程,同时也将观察、比较、探究等方法运用贯穿其中。

  【教学重点】

  宋代的服饰;瓦子

  【教学难点】

  瓦子与城市繁荣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破题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宋朝的建立和局部的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奠定了今日人们生活方式的基础,宋代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二、过渡:

  由于宋朝社会生产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使得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节庆等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那时服饰上发生了哪三个方面的变化?(官员服饰从节俭变为奢侈;劳动者服饰受少数民族影响,小袖狭身的短衣;陋习妇女缠足。)

  2.那时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肉食北宋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腊八粥等米食为主;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俗。)

  3.请联系63页图文和83、84页《清明上河图》回答: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图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市郊村野”的房屋布局稀疏、茅草结庐简朴;“都市街景”的房屋栉比鳞次、楼阁轩昂、陶瓦盖顶豪华。)

  4.宋朝有哪几类代步的工具?(牛、驴、轿,其中的轿子从唐朝的步辇演变而来。)

  5.当时还有什么便利人们出行的条件?(“邸店如云屯”。)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里为什么很热闹?(它是人们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有演出的“勾栏”,有交易的摊位,还有各种服务行业,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2.今天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在宋朝就有了?(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

  3.宋朝贴“桃符”的习俗后来演变成什么?(贴春联。)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大家都比较熟悉,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书写教案时为了给后面的教学过程留足时间,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形成固定模板,这样就可以在考场上迅速下笔,具体模板如下:

  二、教学重难点

  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建立在考生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但是如果考生对高中教材不是特别熟悉,我们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技巧。

  一般情况下教学重点我们可以确定为过程类,简言之,不管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一般都是某个历史事件的进程、某次改革和王朝采取的措施或者某些人物的观点。

  教学难点我们会设置为意义、影响或者本质类,因为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

  很多考生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写教学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要写,尤其要写那些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法、情境实践教学法等等,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教案中写到的教学方法,范文,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予以落实。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考生在写教案的时候最头疼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考生不知道到底该写什么,另一方面是因为考生在思考怎样既能把教案写出来,又能帮助自己试讲或者说课。为此,我们将教学过程整理出思维导图便于大家理解。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们建议考生先将导入方式写上,如情境导入、经验导入等等,这样考官在看教案时会非常明了,接着,把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写上,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设计感,以防考生把教案写成教学实录。

  (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们建议考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层次展开,一般情况下,历史知识的层次比较清晰,分为背景、过程和影响。在明确了知识点之后,每个知识点下面的书写就可以分为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三部分,我们以高中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家举个例子。

  (三)小结作业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比较简单,考生不需要花过多笔墨去渲染,只需要写上你采用的小结方式和作业即可。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考生在写教案时特别容易忽视的一项,我们要在这里给大家强调,教案中板书设计出彩了,你的试讲会更游刃有余。大家不要采取特别老套的提纲式板书,如果不能保证特别有新意,那么大家最好采用线索式板书,这样线索会更清晰,框架也更完整,我们以高中《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给大家举例子。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 8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平。

  (3)表现:采取无为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适应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3)提出“ ”。

  3.作用:

  (1)对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2)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所垄断。

  (3)兴办,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为中国的主流。

  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

  3.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讲与点拨: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思想主张: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会和国家中获得独尊地位。

  2.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么影响?

  (1)原因: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力推动儒学发展。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1、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考试说明】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二、教学过程

  (一)南昌起义

  1、原因: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

  3、意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1、背景:

  (1)"八七会议"的召开(内容:清算错误、确定总方针、决定起义;意义:指明方向)

  (2)秋收起义进攻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开展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意义: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土地革命:

  (1)方针:"八七会议"上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只作了解)

  (1)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表现:

  ①经济建设(作用);

  ②武装斗争(反"围剿"斗争):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

  (1)原因:"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进程: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何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何地?),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遵义会议:

  (1)背景:党内"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2)时间、地点:1935年1月。

  (3)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4)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某一历史时期的基本史实和重大事件。

  理解该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归纳、分析、比较等。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以某一具体历史单元为例,如“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二次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地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和背景。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某一历史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史料,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质量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结果性评价: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建议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

  鼓励学生多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拓宽历史视野,增强历史素养。

  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案11-26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11-07

高中历史教案通用01-29

高中历史教案13篇01-04

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5篇)01-29

高中历史教案15篇11-26

高中历史教案(通用20篇)08-24

高中历史教案(集合15篇)02-21

岳麓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