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11-09 09:57:0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准备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选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列式?

  生1:40+56(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6+40(板书)

  师: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师板书等号)

  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1:因为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课件出示:

  123+377 Ο 377+123

  1124+76 Ο 76+1124

  师: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请你算一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和都相等。

  师板书:

  3.师: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刚才的发现中,你们会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

  (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师:口说无凭,你打算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想?

  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那请大家拿出本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

  (生独立举例验证)

  5.师: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谁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才的发现是正确。

  师: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师: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6.师: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举不完。

  师: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很多很多来。

  (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吗?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

  7.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况吗?

  生:能。

  师:这三种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第三种更方便、更简洁。

  师: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a+b=b+a。

  (师板书a+b=b+a)

  师:你觉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

  8.师: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先观察发现,再举例验证,最后是总结规律。

  师:很简单明了,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们第一步是观察发现,我观察这三个等式,发现了任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第二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后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9.师:我们刚才是通过观察发现,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大家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索其他的运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师:现在请大家自学<学习单一》,自学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愿意大声读一遍?

  生:

  一.观察发现。

  仔细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开始。

  (生独立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

  3.师:都完成好了吗?谁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我发现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改变了运算顺序。

  师:运算顺序改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

  生:和不变。

  师: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顺序变了。

  4.师:刚才通过这三组算式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需要我们怎么样?

  生:举例验证。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好,你来!

  生1:(24+76)+28=24+(76+28)(师板书)

  师:谁再来分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生2( 8+7)+3=8+(7+3)

  师:谁再来举一个?

  生3:(325+178)+22=325+(17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谢谢大家的分享。刚才,我们大家进行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对不对?

  生:对!

  师:有没有举出反例的?

  生:没有。

  师: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

  生:正确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刚才发现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6.师:这是我们发的第二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生:(a+b)+c=a+(b+c)。

  7.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现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吗?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交流研究,开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了。

  师:你们同意吗?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现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观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领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你能( )中填上适当的数吗?

  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下列物品:

  4.小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五.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71-72页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感悟,能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

  2、基本技能:能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算理。

  3、基本思想: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并和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渗透迁移类推思想和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4、基本活动经验: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积累思考的经验和探究的经验。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渗透应用意识。

  5、四能目标:引导学生读懂情境,从问题入手,经历计算过程,理解算理,并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6、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放松,活跃气氛。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放松放松,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播放游乐场过山车游玩视频)

  师:视频里这是玩的什么游乐项目啊?大家看完这段小视频有什么感受啊?

  生:过山车。我觉得很刺激,害怕,激动、、、、、、(找2-3人)

  师:老师也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老师也比较喜欢玩这个项目。大家都去过游乐园吗?你们去游乐园都喜欢玩什么游乐项目啊?

  生:海盗船,激流勇进、、、、、、(找3-4人)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游乐项目吗?

  师:好玩吗?听着就觉得很刺激!

  师:哇,通过你的介绍我觉得真的很好玩。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任务。

  师:通过课前对大家的了解,老师发现大家都特别喜欢去游乐园玩,如果周末我们可以去游乐园玩一天的话,你想玩什么游乐项目啊?

  生:碰碰车,旋转木马,旋转秋千,水上滚筒,跳床、、、、、、(找2-3人)

  师:听着大家说的就觉得有趣,在出发之前,你想为游玩准备些什么东西呢?

  生:巧克力,伞,照相机,帐篷,水,零食等。(找3-4人)

  师:大家想的真周到!我想带一些食品是必须的。老师为大家在超市里选出了一些食品,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课件:薯片、火腿肠、面包、水和巧克力(一起出)

  师:这么多食品,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看谁发现的信息最全。

  生:我发现每袋薯片4.29元,每个面包6.45元,一袋火腿肠9.61元,一袋巧克力14.39元,一瓶矿泉水2.58元。。。。。。(找2个学生来说,一定引导孩子说完整话,因为图中的信息多,老师最后在带领学生梳理一遍)

  师:真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你能根据其中的两个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且用竖式进行解答?

  生:能

  师:那同学们根据其中的两个数学信息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进行解答。

  (指名两名学生板书解答过程 一个加法问题一个减法问题)

  师:解答完后小组交流一下,你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开始!(孩子交流时,老师参与其中,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两位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利用迁移思想尝试解决问题,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放手放学生去尝试。

  三、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归纳交流

  师:请大家坐好,刚才大家交流的都很认真,我们先来看看黑板上的这道题,你给大家说一说你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他的想法对不对。(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我提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个面包一共多少元?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4.29+6.45=

  师:大家看看这样列式对不对?

  师:好,同学们,我们关注一下他的竖式,4.29+6.45,你接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4和6都要写在个位上,4和2写在十分位上,5和9写在百分位上。

  师;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也就是什么对齐?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了,也就做到了相同数位对齐。你说的太棒了,谁能像它这样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找2-3人。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难点就是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第一个孩子表达列竖式方法的时候,老师引导孩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师:请你接着说各个数位上的数怎样相加的?

  生:百分位9+5满十向前进一得14,十分位2+4+1得7,个位4+6满十向前进一得10,小数点对齐,最后就是10.74。

  4. 29

  + 6 . 45

  -------------------------------

  10. 7 4

  师:说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到前面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袋火腿肠一共多少元?列式是4.29+9.61。

  师:这样列式对不对?竖式是4.29+9.61,大家听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1满十向前进一得10,十分位2+6+1得9,个位4+9满十向前进一得13,小数点对齐,得13.90.横式写13.9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为什么写13.9,去掉末尾的0?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末尾的零可以省掉。

  师:非常好,根据小数的性质,写横式时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不写。

  设计意图: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所学习过的知识活学活用,使孩子能够注意到问题并能自己解决问题。

  师: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

  生3:我的问题是一瓶水和一袋巧克力一共多少钱?列式是2.58+14.39。

  写竖式时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8+9满十向前进一得17,十分位5+3+1得9,个位2+14满十向前进一得得16,最后得16.97.

  师:每一步说的非常清楚,我觉得你提的这道题很有难度啦,每一个数位都要向前进位,你能告诉大家,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要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找2人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做到相同的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为对齐)计算时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要忘了加小数点。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自主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为计算小数减法做基础。

  师:看来两位小数的加法大家会做了,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这道减法题是怎么做的。刚才这位同学,你说说你提的什么问题?(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1: 我的问题是一袋面包比一袋薯片贵多少元?

  列式6.45-4.29。

  师:大家来看看他的式子写得对不对?

  生:对。

  师:同学们认真听他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我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你能具体的说一说,相同数位怎么对齐吗?

  生: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

  师:这样对齐也就表示什么对齐?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好,下面是怎么计算的?

  生:从百分位算起,5-9不够减,向前借一得6,十分位4变成3减2得1,个位6减4得2,结果是2.16.

  师:你做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减法的问题?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火腿肠贵多少元?列式

  14.39-9.64。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4得5,十分位3-6不够减,向前借一得7,个位14变成13-9得4,结果是4.75.(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好,谁还提的是减法的问题,也想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7: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面包贵多少钱?列式14.39-6.45。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5得4,十分位3-4不够减,向前借一得9,个位14变成13-6得7,结果是7.94.(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解答这道题你有什么要提醒给大家的吗?

  生: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师:谁再说说,计算小数减法应该注意些什么?(找两人说)

  师:的确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设计意图:及时小结并强调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都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突出重点。

  师:(组织学生做好,看黑板,对照板书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自己提出并解决了这么多小数加减法(教师边说边板书)的问题,要想知道我们这些问题解答的是否正确,可以进行验算,谁来说一说小数加法可以怎样验算?

  生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相加。

  生2:也可以用和减其中一个加数验算。

  师:那小数减法呢?

  生1:减数加差。

  生2:被减数减差。

  师: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把你刚才解决的问题在选择一种方法演算一遍,看你算得对不对。(找两个学生验算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做完后看黑板订正黑板上的验算)

  设计意图:计算小数加减法不仅考察学生的仔细认真的计算能力,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师:看来同学们都算对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同学们,老师这收集了几位同学的作业,大家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出示投影)

  四、巩固练习 应用拓展

  一 出示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 . 0 3 1 5 . 6 2 2 3 . 4 7 . 8 5

  + 0 . 9 8 - 7 . 4 6 - 1 3 . 4 + 9 . 1 9

  ————— —————— —————— ——————

  7 . 0 1 8 . 2 6 1 0 0 1 7 . 0 4

  (逐一看说理由)

  师:大家来看看这几道题,自己先思考一下每道题有没有什么问题,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大家的眼力真好,发现了同学的问题,还帮助他们改正了过来,老师相信大家在计算时肯定不会出现这些错误,我们做几道题试试。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做题积极性,并能发现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醒学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

  五、计算下面各题。

  2.98+0.5612.53+4.676.07+4.895.64-1.787.2-0.815.62-7.46

  师:一共六道题,分成三组。

  师: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学生答案,师生共同分析对错,强调需要注意问题。

  师:全做对的同学举手,大家真棒。同学们,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方说,去超市买东西,评比体育测试的成绩,比较人的身高体重,都会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希望你们能够用这节课的收获去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师:刚才咱们只做了其中的两道题,剩下四道计算题还有这道图形题是我们书上做一做的题,我们留作课下练习。好,同学们,下课。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投影片,学生准备剪刀,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家一面梯形(等腰梯形)镜子不小心打破了,我想重新配一块,同学们帮我想想,我得了解哪些情况才能配一块合适的镜子。

  生: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梯形?

  生:要知道这面镜子有多大?

  生:要知道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

  哪些事儿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工具解决?

  哪些事儿目前我们还不能解决?

  要知道镜面的大小,也就是梯形的面积,这是我们目前还没掌握的。这样吧,咱们先来解决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个问题,再去配备镜子。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请同学们猜猜看,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联系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⒈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行选择一种方案进行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学具动手操作。

  ⒉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

  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

  方案⑵: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

  推导: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方案⑶:用割补法,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角三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和,三角形高相当于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四:实验验证,确定结论。

  ⒈出示钉子板,用红色皮圈围成一个梯形(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它的:上底5厘米,下底9厘米,高4厘米

  ⒉利用公式计算面积:(5+9)42=1442=28(平方厘米)

  ⒊验证公式:数一数梯形面积占了多少个方格(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

  ⒋验证结果:梯形的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梯形面积是正确的。

  ⒌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h2

  五、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⒈学习例题:

  一个零件,横截面是梯形(如图),上底是14厘米,下底是26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要求独立完成。

  ⒉完成P68练一练。

  ⒊动脑筋算一算:

  我们到金三角建材市场去参观,进去发现有一处堆放着许多钢管,堆成梯形的形状(顶层2根,底层8根,逐层递增1根)。谁能很快知道钢管根数?你是怎样算的?

  ⒋如果老师家梯形镜面的面积是56平方分米,请你帮助设计一下,这个梯形镜面的上底、下底和高可能是多少?

  六、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1、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第118~119页垂线,练一练和练习二十三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垂线,会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使学生知道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学会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培养学生关于垂直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图形中哪个是线段哪个是射线哪个是直线

  2.用量角器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说出各是什么角。

  3.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指出直角的两条边。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垂线。

  (1)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两条直线。(边说边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

  指出: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

  追问: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两条相交的直线交点在哪里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哪几个角

  教师标出/1、/2、/3、/4。

  哪位同学说一说,/1、/2、/3和/4各是什么角

  (2)边说明边画图:老师再画两条

  相交的直线,(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其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用直角符号在图

  里表示)

  提问:这里两条直线也相交成4个角。当其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指直角)

  其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都是直角

  指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互相垂直)

  提问:黑板上两个图,哪个图里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指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我们又说,其中的一条是另一条的垂线。(板书:垂线)例如上面图里,竖着的一条直线是横着的一条直线的垂线,横着的一条直线也是竖着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指交点)叫做垂足。(在上面图里注明垂足)

  (3)再观察几个图形,看两条相交的直线成不成直角。(指名用三角尺检验)

  提问:哪几个图里的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图①里的两条直线为什么不互相垂直谁能到黑板上指一指,每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垂足在哪里指名回答图②里谁是谁的垂线。(注意说明直线d是直线凸的垂线,反过来直线b也是直线a的垂线。并注意要求回答时把话说正确,完整)

  (4)做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看119页练一练第1题,用三角尺检验一下,哪个图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回答后提问:右面图里两条直线是斜着画的,为什么也互相垂直

  指出:不管两条直线的方向怎样,只要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

  (5)我们教室里有没有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呢《引导学生看黑板面、书本面、课桌面相邻的两条边)

  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的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2.教学画垂线。

  同学们看一看,我们开始用三角尺画的直角,两边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指出:我们可以用三角尺和直尺来画垂线。

  (1)教学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演示: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上一点。说明要过直线上的这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让学生讨论可以怎样画。

  学生汇报讨论情况,老师演示并说明画的步骤:

  第一步,把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把三角尺直角的一条边与直尺边重合,也就是与已知直线重合。

  第二步,移动三角尺,注意使三角尺的边沿直线(直尺)移动,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点接近重合为止。(说明为了便于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线,三角尺的边与直线上的点要稍留一些缝隙)

  第三步,左手按住三角尺,不能滑动,沿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画直线。这样画出的就是过直线上这一点的垂线。

  再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18页第1个画图的过程,说说过直线上的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分怎样的几步。

  大家在练习本上先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点一点。请你过这一点画直线的垂线。(老师巡视辅导)

  (2)教学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外点上一点。说明要过直线外的这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请同学们看第118页上第2个作图的.过程,书上是分几步怎样画的

  学生回答画的步骤、画法,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老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小结画垂线的步骤。

  小结:画垂线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才能使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也是直角,这样画出的才是垂线。画的时候,先让直尺的一边与已知直线重合,让三角尺直角的一边紧贴直尺边,也就是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沿直线移动三角尺,使已知点落在直角的另一条边上;最后沿直角的另一条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4)请看第119页上面的图。工人师傅是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的,这是什么道理

  3.认识垂线的性质。

  (1)老师边说明边演示在黑板上画出第119页上的图。

  从直线外的一点向这条直线画了几条线段哪一条是这条直线的垂线

  (2)请大家用三角尺在第119页的图里量一量每条线段的长度,看哪一条最短。

  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的线段中,垂直线段的长度最短。

  说明: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图里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哪一条线段长。

  请同学们做第119页练一练第2题。

  4.教学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正方形。

  (1)提问: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相邻的两边(可用书的封面指示)互相垂直吗

  (2)出示例题: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提问:该怎样画呢(共同讨论)

  请大家看课本第119页上的例题,我们说的步骤对不对。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跟老师一起画。

  第一步,先画3厘米的线段。(说明老师画3分米的线段,以便大家看得清楚)

  第二步,在线段的同一边,过这条线段的两端点,各画一条与已画好的长3厘米线段垂直的线段,并且长2厘米。(老师画2分米)

  第三步,把两条垂线段的端点用线段连起来。

  画的过程中,注意巡视、指导学生的画图。最后说明这就是要画的长方形。

  (3)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画长方形的步骤,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

  老师注意巡视、辅导。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

  老师、学生同时折纸,打开后指名学生回答两条折痕成什么关系。

  提问:为什么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并要求指一指垂足。

  2.做练习二十三第2题。

  (1)说明每个图里有3条直线相交在一点,这3条直线可以分别说成直线a、直线b、直线c。

  (2)用三角尺比一比,左边图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请你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

  再让学生比一比,在右边图里用直角符号表示出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然后指名口答。

  3.讨论练习二十三第3题。

  想一想,第(1)题过直线上一点怎样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第(2)题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呢

  4.做练习二十四第4题。

  想一想,从a点到马路对面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老师巡视检查。

  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课题:垂线)什么叫垂线怎样画垂线画垂线有什么应用(明确可以用来确定一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还可以画长方形、正方形等)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三第3、6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设计说明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究。在实际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来开展教学活动。

  1.结合情境进行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两名同学在书店购买图书的全过程,引入小数的加减法。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

  上课伊始,通过情境的创设,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当学生在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的汇报中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呢?”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之前对整数加减法的认识和探究中适时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教材71页主题图。

  师:星期天,小丽和小林相约到书店买书。小林买了一本词典,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和一本《童话选》。

  师: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情操。在小丽和小林买书的情境中,还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根据主题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小丽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两本书的价钱:《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2)列式:6.45+4.29。

  (3)比较这道题和以前学习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整数加减法在列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呢?请同学们按照课堂活动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学生汇报。

  生1: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一样的,要保证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在列竖式计算时,百分位上的.5要和9对齐,十分位上的4要和2对齐,个位上的6要和4对齐,计算结果是10.74元。

  生2: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在计算小数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实际上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有道理,能够通过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类推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真了不起!的确是这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一定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

  3.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再提出一个减法问题。

  预设

  生:《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2)独立列式解决这道题。

  (3)学生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6.45-4.29=2.16(元)。

  生2:计算小数减法时,相同数位相减,不够减的时候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4)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升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特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知识目标:

  1、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的数的范围不同,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里着重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法则,适当扩大小数的位数,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法:知识的迁移、对比法、尝试法等

  教学案例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引子: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

  (一)小数加法的意义

  (1)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2)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二)探究小数的计算法则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例1、3.735+4.075

  (1)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讨论

  (2)通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一样

  (3)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4)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习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花坛长3米宽2米

  地板砖长0.3米宽0.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

  街心广场:30×20=600(平方米)

  花坛:3×2=6(平方米)

  地板砖: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2、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结果是0.06平方米。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三、尝试练习,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第一个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街心广场:30×20=600(平方米)

  花坛:3×2=6(平方米)

  地板砖:0.3×0.2=0.06(平方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设计说明

  1.提倡算法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算法的多样性,更要让学生理解算法的合理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算法,优化算法。

  在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算法,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不同算法,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归纳,优化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纸卡 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歌手大赛》这个节目吗?

  (播放一段歌手大赛的比赛片段)

  师:比赛总是激动人心的,看!我们这也有一场比赛,5号选手和9号选手脱颖而出,那么最后谁能获得冠军呢?(课件出示教材16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5号选手 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 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

  1.引导学生理解“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的含义。

  (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包括音乐理论知识、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的得分)

  2.导入:谁一举夺冠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手大赛中的数学问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

  1.提出估算问题。

  谁能估算一下9号选手的总分大约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或与同伴讨论,尝试估算,然后交流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2.提出计算问题。

  师:谁的`总分高?高多少?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汇报计算方法。

  算法一: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算法二: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通过计算得出:5号选手的总分高,比9号选手高0.38分。

  3.明确运算顺序。

  师:算式9.43-(8.65+0.40)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4.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5.拓展延伸。

  师: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1)课件出示:笑笑是这样做的,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

  8.65-8.55=0.10(分)

  0.88-0.40=0.48(分)

  0.48-0.10=0.38(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复式条形统计图精心设计思考题,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及绘制方法。本节课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1.创造性地选择例题素材。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某地区城乡人口数量)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差距,因此对教材例题进行了改编。这种以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的方式,达到了激趣引入、复习旧知的目的,并对学生动手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练习进行改进——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直条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或底纹。从课堂效果来看,多数学生能说清楚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及绘制方法,从而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让学生学会思考、与他人交流和聆听他人的意见。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演示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首先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然后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聆听和进行简单的辩论。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都得到提升。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究,通过合作交流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

  3.自主学习,关注类推能力的培养。

  学生掌握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后,出示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运用类推的方法自己独立补充完整,并通过交流汇报完善知识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调查本班同学喜欢吃的水果情况(梨、苹果、橘子、香蕉),现场统计,每人只选一种。

  1.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制成统计表。

  2、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两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吗?

  (组织学生绘制统计图)

  3.小组内交流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1)画纵轴和横轴。

  (2)确定单位长度。

  (3)写类别,画直条。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完成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由此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绘制好的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p.10~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予做准备.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13518091360901274

  锐角()钝角()

  直角()平角()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学生活动:(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的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有(按老师要求)

  3.尝试画角.

  教师要求: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检验)

  学生活动:

  (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2)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3)请学生介绍准确画角的技巧.

  4.自学书中角的画法

  (1)自学教材第125页角的画法.

  (2)画一个65的角.

  (3)学生讨论:画角的步骤(①重合②找点③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质疑问难.

  师: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大家或要提醒别人要注意的问题?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利用三角板的30角)

  2.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

  (1)动手尝试(2)集体订正(3)合作交流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135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2.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半圆仪用三角板)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第127页第13题.

  看下图,已知1=60,求2、3和4的度数.

  2.完成第127页第12题.

  用一副三角板拼成下面度数的角.

  18012013575105

  3.完成第127页第16题.

  下图中1=90,2是多少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米1千克=()克

  1米=()厘米1吨=()千克

  1时=()分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20平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厘米

  一、复习

  1千米=()米1千克=()克

  1米=()厘米1吨=()千克

  1时=()分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20平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千克0.86平方米=()平方分米

  0.3千克=()克2.63千米=()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吨7450米=()千米

  23分米=()米1350克=()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分米=1.5米()千克=4.08吨

  510米=()千米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362厘米284克()0.284千克

  1480米()1.5千米532厘米()5.3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习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习。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1.25=2.41

  1.25 3.66

  +2.41 -1.25

  3.66 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18页例1 及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演示讲解。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大家回忆以前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关于辨认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生回答。师结:一般定方向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的。还有吗?

  (引导学生回顾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学生汇报。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

  2、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1号点、2号点、终点与起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与方向。

  板书课题:确定物体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越野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 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哪些条件?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八册《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王老师就讲一段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又大又红的水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请写下这个数。这太简单了!悟空、八戒提笔就写了个2。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请写下这个数。悟空手快,顺手写了个1。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又该怎么写呢?半个!半个!可是半个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呢?这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师:同学们,半个还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把此句话删除你们能帮这个忙吗?谁会用数来表示半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均可,此处应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生:上黑板试着写数。(学生应是争先恐后的上黑板用各种方法表示半个)

  师:这个数字咱们以前可没见过,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此处过渡突然,如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关注分数话题应是教师思考的问题

  整个开头虽有趣,但缺新意,既然是赛课,应尽量能让听课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觉

  二、教学新课

  1、自学交流:

  (1)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要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2)同学想知道的东西还真多,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本95页的内容,看看你能从书中获得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学生自学1分钟)

  (3)师: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获得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尝试读分数:课件练习1)

  学生自学课本的时间可稍长,不可形式主义,另外,学生看书时最好能带着问题,这样,学习的目的性才能很强,否则有无的放矢之嫌。学生尝试读分数的时间安排不够恰当,读分数这一知识目标应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感悟,而非教或非练,依我个人之意课件练习可去,当然我并不知道你课件倒底是何内容

  2、认识1/2

  (1)出示课件一块月饼

  师:星期天,丽丽到好朋友玲玲家去玩,玲玲拿出一块月饼和丽丽一起分享,猜猜看,玲玲会怎样分这块月饼呢?教师演示课件平均分。

  师:每一份可以怎么表示?(课件演示1/2)

  师:谁能将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吗?(把一个月饼平均)

  师:学生集体将刚才的过程说一遍,同座位互相说一遍。此处强化有余,对分数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否则评委会认为在过分关注双基当然,并不是说双基并不重要,因为此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2)出示课件另一块月饼

  师:现在我把块月饼分成两份(不平均分),能用1/2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吗?

  师:所以,只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此过程不妥,对分数的概念初步建立还不充分,为时尚早,另外,我个人认为对二分之一的处理要充分,也就是要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扩大它的效用,如可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来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让学生(创造出)折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让学生折出想要的分数,如:八分之三、十六分之一等,这样课堂就能体现生成性

  (3)练习:判断图中涂色部分能否用1/2表示?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1/2,该怎样写这个1/2呢?(教师联系分饼的过程,介绍书写的顺序并板书,学生用手空书1/2)怎么读呢?(板书1/2,二分之一)

  此过程可删,并进行重新整合,对读与写这两个环节,我在前面已有所阐述,应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如让学生试写分数并读,当然教师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对写分数这一过程要有意识的慢一点,让学生受教育于无声和无形中,且此过程可置后一点,知识的形成要自然

  3、认识1/3

  (1)这儿一个圆,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呢?(板书1/3)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1/3表示的意思。(把一个圆)

  (再叫两名同学说)

  (2)教师取出长方形纸,问:怎样找出这张纸的1/3?(学生讲出方法,教师课件演示)

  师:你能在这张纸上找出几个1/3呢?(生说,教师课件演示)这一点的渗透很好,关注了知识及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4、认识1/5、1/10

  (1)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2、1/3、1/4,接下来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教师将学生随意报的分数依次写在黑板上)此处根据我上面提出的观点可能要重新作一调整,当然你全可不顾

  (2)学生将书中例3、4的填空独立完成

  汇报并板演,教师演示课件1/10此处教师自己要意识到对认识十分之一在教材中安排的用意:认识十分之一是对一个计量单位的认识,当然这无需向学生说出,因为到五年级时认识分数的意义时对单位1的理解就包涵三个方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群物体等;

  (3)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演完整)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分数概念的外延要扩展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有几道题要考考大家,请看题。是老师考考大家吗,此话不妥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你的教学理念来,教师在课堂中应是一个研究者、合作者,而后才是引导者。

  (课件练习2:判断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能不能用1/4来表示)

  5、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折出长方形纸的1/4(板书1/4)

  (1)选几个有代表性折法上台展示。师:说一说你涂色的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讨论:这几种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也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呢?(看课件讨论)此过程我已把它前置,不知你能否认可,若同意,此过程要重新调整并进行整合

  6、刚才,老师把一块饼、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在生活中,你还可以把哪些东西平均分?自己选一个分数,同座相互说说它表示的意思。

  7、综合练习

  (1)课件练习3(1、在图上选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分数: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写下这个分数)

  (2)课件练习4(判断)

  (3)课件练习5(快速抢答:图中涂色部分是全图的几分之一)

  (4)课件练习6(思考题)

  练习不要板块式,给人没有一种轻松感,要少而精,且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既巩固所学生新知,又学得愉快读写分数的知识点可在练习中穿插安排,如可问学生:学到现在,你们会读分数吗?分数如何写?试试看当然,教师的语气应要更具启发性和激励性

  三、小结

  请你用我学会了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四、故事结尾,设置悬念

  师:老师还要接着刚才的故事说下去。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热又渴,唐僧派八戒找个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汗淋淋地抱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咱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到四分之一,怎么样?八戒一听就急了,什么,我找来的西瓜,只能得到四分之一,太少了太少了,不行,不行,我得要八分之一,最少也得分到六分之一。听了八戒的话,悟空笑得前附后仰:你这贪吃的八戒啊,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同学们,悟空的话有道理吗?

  师:这个问题留给你们思考。

  结语:教学中,应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建构性及评价的多元性,本节课还需王老师你自己仔细琢磨,一堂课应像一篇美文,要讲究整体性、流畅性、变通性等。以上我提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全且不闻,毕竟我的看法有时也很有局限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25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6-01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2-26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7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5-1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4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2-1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