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7篇(通用)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幼儿经常接触各种蛋,如:鸡蛋、鸭蛋、鹌鹑蛋。初步了解了蛋的结构、种类和营养价值等。随着活动的深入,他们对蛋充满了好奇,已经有几名幼儿在晨间活动旋转鸡蛋时尝试着让蛋站立。本次活动,就是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全过程,让孩子快乐感知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操作、探索,同时鼓励幼儿用语言或非语言进行大胆讲述、交流,以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鸡蛋、鹌鹑蛋,并能正确进行分类。
2、探索蛋站立起来的多种方法,激发好奇心。
3、能大胆操作、勇于创新,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熟的鹌鹑蛋、鸡蛋若干。
2、藏鸡蛋的深浅箩筐若干,藏鸡蛋的材料:毛线、稻草、布条等。
3、母鸡、鹌鹑的家各一个和橡皮泥、米、瓶盖、积木、沙包、毛巾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一、在游戏情景中,进一步感知鸡蛋和鹌鹑蛋的特点。
1、与蛋宝宝“捉迷藏”进一步区分鸡蛋、鹌鹑蛋。
(1)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蛋宝宝,它们都躲起来了,要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呢。想一下,它们会藏在哪里呢?(幼儿相互讨论)
我们来一起找一找吧!(幼儿寻找蛋宝宝)
每个小朋友都找到了蛋宝宝,有的.找到一个,有的找到两个或更多,并讲述找到了什么蛋宝宝。
2、在给蛋宝宝“洗澡”的情景中感知蛋的外形特征。
蛋宝宝捉迷藏弄脏了,让我们来帮蛋宝宝洗一洗吧!(播放洗澡音乐)
刚才帮蛋宝宝洗澡时,觉得它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光溜溜、圆圆的、硬硬的)
二、在宽松的氛围中,探索使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1、幼儿尝试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让蛋宝宝站起来。
(1)蛋宝宝是圆圆的,滑滑的,它总是会摔倒,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它能站稳不摔跤吗?我们来试试看。(提醒幼儿爱护蛋宝宝)
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的?(创设机会,鼓励幼儿用语言或非语言进行大胆讲述、交流)
小结:刚才小朋友想了许多办法让蛋宝宝站起来了,有的用手一托蛋宝宝就站起来了,有的拇指食指一圈蛋宝宝就站起来了……
2、幼儿尝试利用各种材料让蛋宝宝站起来。
(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朋友,它们也想来帮助蛋宝宝,我们请材料朋友来帮助蛋宝宝站起来,好吗?
师:蛋宝宝都站起来了吗?好,别动,我们坐下一起来讲讲你是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的。
小结:我们和材料朋友一起帮蛋宝宝站起来了,有的用积木让蛋宝宝站起来了,有的用瓶子让蛋宝宝站得高高的……
三、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蛋的分类,体验成功的喜悦。
看,谁来了?(出示母鸡和鹌鹑子图片)
他们来找自己的宝宝了,看清楚你拿的是谁的蛋宝宝,把它送回自己的家,可以说一句什么话呢?(根据母鸡、鹌鹑子图片给蛋分类,并尝试用语言进行交流)
蛋宝宝们都回家了,小朋友们我们也该回家了,可以跟蛋宝宝说什么呢?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幼儿园买了一些玩具打气筒,投放在三楼走廊的“科艺廊”里。提供玩具打气筒时,我们仅仅是为了鼓励幼儿在摆弄中尝试给气球打气,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
走廊里来来往往的幼儿很多,许多幼儿都对这个玩具很感兴趣,有不少男孩都会忍不住拿出打气筒,放在地上,再伸出脚去踩几下过过瘾。有几个幼儿曾经在路边或公园门口的摊贩处看见摊主使用类似的打气筒给气球打气,自然就免不了跑来询问:“可以给我一个气球吗?”“我知道这是用来打气的!”……看到幼儿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连忙满足他们。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一个男孩在告诉同伴:“我爸爸说,打气筒有一个进气孔,还有一个出气孔。”这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可以顺应幼儿,让他们掌握打气筒的构造原理。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真能理解“进气”和“出气”吗?真能辨别玩具上的进气孔和出气孔吗?
于是,我试着问了几个幼儿,结果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进气”和“出气”的理解比较妥帖,只是真要他们在打气筒上指认“进气孔”和“出气孔”就犯难了,他们要么瞎蒙,要么就直接摇头……看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打气筒上有一个“进气孔”和一个“出气孔”是一个不错的挑战。于是,我决定基于幼儿的经验,将这个原本设计为自主探索活动的内容改编成一个集体学习活动,引领幼儿共同探究其中的奥秘。
活动目标
1.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玩具打气筒有“进气孔”和“出气孔”。
2.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玩具打气筒若干个(已经拆成两部分),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问题
1.关键提问:“认识这个东西吗?你在哪里看见过这个东西?”
(有的幼儿直接回答:“打气筒!”有的幼儿回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我在公园门口看见过,叔叔踩几下就可以给气球打气了。”
有的幼儿说:“三楼科艺廊就有,上个星期我刚玩过!”)
2.关键提问:“这就是三楼科艺廊里的打气筒。以前玩打气筒前老师都事先帮你们装好了,可现在,打气筒上的管子不小心被一些小朋友拆下来了,你们有没有办法帮忙装起来?”
(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叫嚷着——
“这个简单!把管子插上去就好了!”
“管子只要插在一个口子上,我觉得应该没有难度哦!”
幼儿个个展现出驾轻就熟的样子。)
【设计意图:在幼儿以往的`经历中,他们见到或者玩过的都是安装好的打气筒,而这次实验提供给他们的却是拆分成两部分的打气筒。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教师仅仅将打气筒拆成了两部分。因此,实验要求并未吓倒幼儿,反倒激发了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
3.教师拿出拆开的打气筒,一字一句地说道:“仔细看哦,每个打气筒上都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口子,还有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现在,我们要仔细考虑,这根管子到底该插在哪个口子上呢?”
二、幼儿预测安装结果
(幼儿静心观察,他们发现,原来打气筒上不仅有两个口子,而且颜色也不一样,一个为红色,一个为蓝色。可能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红色有特殊的偏爱,班中16个幼儿居然有11人选择要把管子插在红色口子上。他们一边说一边做,转眼工夫就纷纷跑来告诉我:“老师,我成功了!”“我装好了!”)
关键提问:“你确定你装好的打气筒能用了吗?”
(敏敏忍不住告诉同伴:“我和小玉都是插在红色口子上,你插在蓝色口子上肯定不对!”
更多的幼儿则请求教师:“有没有气球?如果有气球,拿来试一试就知道打气筒好不好了!”……)
【设计意图:幼儿预测安装结果时教师不动声色,仅让他们静心互相观察,这为幼儿提供了实验的空间,让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操作,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三、幼儿验证安装结果
1.教师提供多个气球,供幼儿验证自己的安装结果,并要求他们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验证过程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那11个幼儿很快败下阵来,他们发现管子插在红色口子上,不仅不能给气球打气,连那个打气筒也像坏了似的,刚踩下去就彻底瘪了。有不少幼儿第一个反应就是“打气筒是坏的!”“科艺廊的打气筒一脚踩下去还会弹回来,现在的这个怎么不弹回来呢?”他们一边说,一边去调换打气筒,可是,换来的打气筒依旧不见起色。好在,过程中很快也有人获得了成功,当他们欢呼时,一些幼儿发现那些成功的人是将管子插在蓝色口子上的……他们又迅速将管子换到了蓝色的口子上,这下终于成功了。)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实验过程。
教师鼓励已完成任务的幼儿去帮助没有成功的幼儿。
【设计意图:对幼儿来说,能亲自动手给气球打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尽管有不少幼儿已经在幼儿园的科艺廊有过这样的经历,但这次是使用自己安装的打气筒,其成就感非同一般。其次,这次实验也有一个操作难点,有些幼儿不能完全捏紧气球,所以气球没有变大。此时,教师要助幼儿一臂之力,帮助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
四、师幼共同探讨
【设计意图:幼儿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坐在一起,共同围绕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开展讨论,这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也能帮助幼儿在其中获得一些关键经验。】
1.关键提问:你们的实验成功了吗?
(统计结果,全部成功。)
2.关键提问:谁愿意拿着自己的记录纸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我将管子插在蓝色的口子上,结果一下子就成功了!”“我第一次实验没有成功,后来我看到卿卿的打气筒和我装的不一样,我就学她的样子,也把管子换到蓝色口子上,结果就成功了!”“我的气球老也变不大,是东东帮我捏紧了气球,不让气逃出来,我的气球就变大了。”……)
3.关键提问:你们都知道管子应该插在蓝色口子上。只是,打气筒有两个孔,一个叫出气孔,一个叫进气孔。我搞不清楚哪个是出气孔,哪个是进气孔?你们觉得接管子的这个口,是进气孔还是出气孔呢?
(尽管,最终每个幼儿都获得了成功。但面对教师这样的提问,很多幼儿还是犯糊涂了,他们之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显然,幼儿并没有真正想过其中的奥妙。)
【设计意图:此刻幼儿沉浸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中,而对于打气筒,他们多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时,由教师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原理。】
4.关键提问:要是这边不堵住管子,那边我们不停地踩打气筒,猜猜管口这里能看到什么呢?
(教师一边踩打气筒,一边提示幼儿盯着管口看,幼儿什么也看不见……
教师继续踩,终于有幼儿领悟到:这里有空气出来,空气是看不见的。)
5.关键提问:真有空气出来吗?能证明给大家看吗?
(有幼儿用手凑上来,一下子叫起来:“是有空气出来的!”有幼儿拿来气球,说:“气球放在这里,气球会变大!”有幼儿凑过笑脸,说:“我的脸上能感觉到冷风!”有幼儿拿来了教室里的餐巾纸,放在管口,餐巾纸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这样的观察过程,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出气孔。当然,教师应该有所预见,很多幼儿会觉得空气流动是看不见的,所以,此刻教师不断地追问幼儿:“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旨在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验证空气流动的事实,这样的“眼见为实”能为幼儿建构起“出气孔”的经验。】
6.关键提问:要是堵住管子,猜猜会怎样呢?
(幼儿很自然地回答:“要是堵住管子,空气就出不来了!”可当幼儿看到教师用手严严实实地堵住管子,而打气筒变得鼓鼓囊囊,再也踩不下去时,他们大叫:“空气出不来了,空气被关在里面了,打气筒里都是空气!”)
7.关键提问:“现在,你觉得连接管子的口子,是进气孔还是出气孔呢?”
8.关键提问:“知道了出气孔,就很容易地明白哪个是进气孔。只是,空气从进气孔进去,又是怎么从出气孔出来的呢?”
(幼儿在回忆刚才自己打气的过程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个幼儿的话最形象,也最经典:“外面的空气从进气孔进入打气筒,是我们用脚踩打气筒,所以这些空气没地方待了,就只能从出气孔里跑出来。”)
9.关键提问:“如果,我在这里画一个打气筒,画上两个不同颜色的口子,你能用箭头画出空气是从哪里进来,又是从哪里出去的吗?”
(教师鼓励幼儿修正自己的实验报告,并用箭头画出空气流动的线路图。)
【设计意图:当幼儿能够在打气筒上辨别出“出气孔”时,对“进气孔”的指认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鼓励幼儿说说、画画“空气是从哪里进去,又是怎么出来的”,能帮助幼儿在不同的表述中真正理解、掌握使用打气筒时空气流动的过程。】
五、师幼共同收拾实验室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究一次性纸杯的多种玩法。
2、与同伴合作进行的搭建游戏。
3、培养创新思维和大胆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一次性纸杯每人6个
2、篮子、乒乓球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次性纸杯,引导幼儿看看、说说。
小朋友,你在哪里见过一次性纸杯?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教师小结:纸杯除了能用来喝水、喝饮料,给我们带来方便,它还能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呢!
二、幼儿体验纸杯的多种玩法。
1、请幼儿每人拿一个纸杯,自由探究纸杯的玩法。(顶、托、抛……)
2、出示两个或多个纸杯引导幼儿探索(搭、摆……)
3、带领幼儿集体体验一个纸杯的不同玩法。①顶纸杯:将纸杯扣在头上,两手伸平,保持平衡慢慢走。“小纸杯头上戴,变成小帽顶起来。”
②搭高楼:引导幼儿将纸杯两个大口对在一起,两个一组往上摞,看谁摞得最高。
③搭高塔。“纸杯口,向下摆,3个一齐排起来;上面两个放中间;最后一个再上来。”(教师提示幼儿还可以放4个、5个试一试)
教师小结:宝宝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玩法,下面咱们来跟纸杯做做游戏好吗?
三、做游戏:
1、纸杯传球:幼儿拿纸杯站成一列纵队,一个一个用纸杯传球。分两组进行比赛。
“小朋友们站一排,纸杯列车来了。”看!老师的手里拿了一个什么?现在,我们就用纸杯来传球。注意传球时,两只手拿纸杯,小脚尽量不动,把自己纸杯里的球传到你后面小朋友的纸杯里,不要掉到地上。如果掉下去了,拿起来,继续传”。
2、跳障碍物:将纸杯安一定间距规则或不规则摆放,请幼儿自由跨跳或绕纸杯行走。刚才我们和纸杯做了好多游戏,大家都累了,我们把玩完后的纸杯放到小篮里,让他们休息一下。我们也来放松一下吧!
3、放松活动:放音乐《健康歌》,引导孩子放松身体各个关节。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生成
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三、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四、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儿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幼儿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一)乐意操作并发现光透过彩色纸会形成彩色光。
(二)对制造“彩色影子”产生兴趣。
二、活动准备
(一)光线较暗的活动室。
(二)一段舞台灯光视频,橡皮筋,各种镂空玩具,幼儿人手一只强光手电筒。
(三)红、黄、绿色的透明有机塑料片和电光纸片若干,其大小要能覆盖手电筒前端。
(四)幼儿用书第5册第13页。
(五)教师自备一段节奏感较强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绚丽灯光秀。
1、观看舞台灯光视频,产生兴趣。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舞台灯光视频吧!
2、交流小结。
——你看到了什么?灯光有哪些颜色?这样的灯光你喜欢吗?你想成为一名彩色灯光师吗?
(二)彩光变变变。
1、看一看、摸一摸。
——这里有些什么材料?(引导幼儿认识各种材料。)
2、想一想,说一说。
——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做一做,玩一玩。
——手电筒前端放上蓝色的塑料片,会变出蓝色的光,那放上红色的塑料片呢?
4、分享交流。
——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彩色影子。
1、教师出示材料(镂空玩具),演示新玩法。
——刚才的视频中,除了彩色的灯光,还有许多好看的花纹,你们看!(教师边说边将彩色灯光照射镂空玩具,形成彩色影子。)我这里还有许多玩具,你们也可以试一试!
2、幼儿尝试制造彩色影子。
(四)彩色灯光师。
1、几名幼儿上台随音乐表演,其他幼儿当灯光师,共同表演。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背景
秋季,许多树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是孩子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活动“常绿树和落叶树”不仅符合季节特征,而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刚要》中指出内容的选择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和经验,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他们在生活中已经观察到了有的树回落叶,有的树一年四季常青,却不知道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零碎的,因此,通过此活动,帮助幼儿提升应验。
活动目标
1.知道冬天里有哪些树落叶,有哪些树不落叶,了解两者的简单道理。
2.教幼儿初步懂得观察、分析、比较事物的方法,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知道树常绿和落叶的原因。
活动难点 提高幼儿观察、概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常青树、落叶树的图片若干存入U盘。
2.常青树、落叶树的树叶若干。
3.有U盘接口的CD机、电视。
4.小鼠标娃娃和奇奇头饰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感知青树和落叶树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个小客人,它们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一起来听听。
(教师讲述故事使幼儿理解常青树和落叶树)
小结:
落叶树:秋天天气慢慢干燥、树根喝的水少,树叶大而薄,失水快,树叶就变枯黄了,树叶就会慢慢的一片一片落下来。
常青树:常青树是因为树叶很厚,叶面上有一层象蜡一样的东西,保护着叶子中的水分,所以不怕太阳晒也不怕北风吹,有的树叶成针形,树叶面积小,水分不容易散发,这些树一年四季是绿色的,所以我们叫常青树。
观察、比较、感知常青树和落叶树
师:今天,我们的奇奇和鼠标娃娃不怕辛苦,带来许多常青树和落叶树的图片,想考考小朋友们,认识他们吗?
(教师播放电视收集的各种青树和落叶树图片,让幼儿分辨它们是常青树还是落叶树。)
教师小结:重复再说一遍落叶树(梧桐树、杨树、柳树)和常青树(冬青树、柏树)落叶和常青的道理。
三、游戏活动玩“我来请你做游戏”
老师和小朋友一道拍手念儿歌一二三,三二一我来请你做游戏,请到谁谁就拿起桌上的树叶,向全体幼儿说出是什么树叶、外形特征、是常青树还是落叶树,为什么?
四、 结束
老师:边重复常青树的道理,引导幼儿接下句共同创编儿歌(儿歌:冬天到天干燥,树叶枯黄往下掉,杨、柳、梧桐是落叶树,我们大家要记牢。冬青树叶面积小,又有蜡衣失水少,一年四季都常青,冬季天寒不怕冷,绿衣威武显英豪.)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学效果很不错,因为这些植物都是幼儿平时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幼儿不陌生,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运用动手、动脑、比较、观察、分析的同时获得答案,直观具体的教学方法,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对活动都非常感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让他们积极愉快的学习,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操作,既要再现幼儿的生活经验,又要有所提升。本课自始至终愉快积极,学习兴趣很高,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同时又为他们以后的创编提供了前提。
科学教案 篇7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抛鸡蛋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情绪愉快地参加探知活动,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感知鸡蛋碰撞在软硬不同物体上的不同结果。
3、帮助幼儿学习用语言讲述活动。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盆、毛巾、海绵垫、沙堆、棉花、小石块、积木、鸡蛋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探知的欲望
1、出示两个盆,一个盆底垫上了软软的毛巾。桌上有什么?两个盆一样吗?
2、出示两个鸡蛋:如果把鸡蛋丢在盆里会怎么样?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试
3、“鸡蛋壳怎么会一个破了,一个没有破?”幼儿感知两个盆的不同及不同的结果。
(二)幼儿动手操作、感知
1、幼儿人手一个鸡蛋,在周围环境中尝试。
2、帮助幼儿用语言讲述活动。
(三)讨论、扩展经验
1、鸡蛋丢在石头上怎么就会破了?
2、我们小朋友吃鸡蛋时怎么吃呀?
3、还有什么东西碰在硬的上面会碎呢?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精选]科学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