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3 09:06:4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通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者是启音部二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在一起玩玩画画,他们对各种绘画材料充满好奇。让他们在游戏中初步感受、体验美术媒材的特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引导他们创造性地使用因此并不陌生,只是没有专门的研究制作过。其实学生对剪纸拼贴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他们大都比较大胆,创作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只不过他们在色彩的处理,构图的安排上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

  1按照学生能力分组:

  A组学生6人,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的纸和笔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前阶段学习过简单儿童画。运用剪刀的.熟练度是缺乏的,所以,本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地探索研究,尝试自主地完成课堂任务,并能熟练掌握运用剪刀的方法。

  B组学生6能够有目的用蜡笔涂色,但构图的大小,控制的不到位,作业显得凌乱,对于运用剪刀的方法基本不会,通过本节课能鼓励学生学会用剪刀剪,并能完成本课任务。

  重点:让学生能自主绘画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鱼儿,提高学生的创

  造能力,并能设计鱼身上的不同花纹。

  难点:让学生用剪刀剪出鱼身上的花纹,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

  教师:课题道具,学生用纸(A4纸,彩色纸),海底世界,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水彩笔,

  学生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生:鱼

  生:头、身体、尾巴、、、、、、

  生:鱼的头上有眼睛和嘴巴

  生:xx

  生:xx

  生: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师:那有谁知道鱼儿是有哪些部位组成的呢?

  师:鱼是有头、身体、尾巴组成的,那鱼的头上有什么呢?

  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现鱼身体的两边还有什么呢?

  师:想我们一样是用手来游泳的,它们的名字叫鱼鳍,没有了鱼鳍,小鱼就游不动啦!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海底世界到底有什么样子的小鱼呢?

  师:这里有长长的菱形的鱼,这里有三角形的鱼,还有什么形状的鱼呢?我请举手的同学来说一说。

  师:海底世界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鱼儿,现在同学们睁大眼睛来看一看,老师在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

  教学新授师:老师家里有切菜的刀,每天都要用它来切东西,现在老师就想把它变成一条可爱的鱼,看好啦,加上小鱼的鱼鳍,小鱼完成啦。师:老师用剪刀把小鱼的外形给剪出来,在用剪刀的时候,不可以随便剪刀别人,人后沿着画起来的边轻轻的剪下来。这样一条可爱的小鱼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啦。

  师: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怎么画一只漂亮的小鱼(贴课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画一条自己喜欢的小鱼的形状,要求是一只完整的小鱼儿,如果小鱼少了鱼鳍,它就游不动咯。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创作中(二)教学新授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鱼了,可是每条小鱼生:、、、、、、身上都没有漂亮的花纹呢,那可怎么办呢?

  教授新课的创作要求,让学生学习制作过程更加完美。

  作品欣赏师:老师这里有四条不一样形状的小鱼,他们也没有漂亮的花纹,可是呀,老生:、、、、、、师喜欢自己给小鱼贴上颜色漂亮的,形状不一样的花纹,这样才好看。

  生:xx

  (三)作品欣赏

  师:我的小鱼真漂亮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别的小朋友怎么打扮自己漂亮的小鱼。

  欣赏和分析作品,输送艺术信息,增加交流,激发学生表现创造的欲望,为下一步制作做好情感的铺垫。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情绪,鼓励学生开放手脚,大胆表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书写6个生字。学会一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够在读完课文之后,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真心相互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和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朋友,你有朋友吗?谁愿意说说你的朋友是谁吗?你为什么愿意和他交朋友?正准备交好朋友的同学能不能说一说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了朋友之后怎样与朋友相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学完之后你就会找到答案。

  二、拼读生字,扫清朗读障碍。

  1、认读生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和词语。

  注意提示“住”“说”都是翘舌音,“说”是三拼音节,“呀”要读轻声。

  2、抽读识字卡片。

  3、初步理解字、词在本课的意思。“住”在本课是停住、止住的意思,“告”本课把事情说给别人的意思,“都”在本课是所有、总括的意思。其他字的意思随课文都比较好理解。

  4、给生字组词,并练习运用。

  三、灵活多样,助复习。

  1、玩听音拍卡片的游戏。

  2、玩词语接龙游戏。

  四、做巩固练习。

  1、读读下面词语。

  2、选字填空。

  五、试读课文。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朋友》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复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自读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找同学分段读课文。

  三、边读边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耍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一想不到的事?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试着读读这句话。

  2、学习玩耍的“玩”字和“在”字。“在”是平舌音,表示两个朋友所在的位置。“王”字旁的最后一笔横变提。

  3、在这样紧急的时刻,两个人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学习“是”字。“是”是翘舌音,又是整体认读音节。意思是联两种事物,表示等同。书写时注意字的下半部分。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从树上下来的那个人是什么样子?读一读描写他的句子。

  2、学习什么的“么”、“呀”两个都读轻声。书写时注意“么”的第二笔和“牙”字的第二笔。

  读这个自然段,从他笑眯眯的样子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读躺在地上那个人的话,读懂了什么?

  2、撇下是什么意思?

  3、学习“走”字。“走”是平舌音。本课既有来到的意思,又有离去的意思。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4、讨论: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认认真真,学写字。

  本课中最容易出错的是“在”和“是”两个字,指导书写时,重点指导“在”字的第三笔“竖”,提醒学生不要忘写。要写“是”字时,先复习“足”字,对比观察两字的异同后再动笔书写。“走”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按正确笔顺来写。“的”字要突出左窄右宽,左小右大的特点。“玩”字书写时要注意王字旁的写法。“么”字的第二笔是“撇折”,提醒学生别写成“竖提”。

  五、完成活动与练习。

  1、“连线成字后,读一读。”

  2、读一读

  3、选字填空。

  4、说一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愈、振、铎、侍、篱、嵌、韵、昔”,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嵌、赌、嘱、昔”。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

  《石榴又红了》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旧居石榴树、石榴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秋季,“我”便会想起故园的石榴树,愈加思念父亲。第2—4自然段写父亲在石榴果上刻上孩子的名字,过石榴节。第5自然段写父亲去世。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写“我”思念旧居石榴树,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思念父亲。

  父亲童心未泯,在石榴果上刻孩子的名字;父亲充满情趣,和孩子们一起过石榴节。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浓郁真挚的感情相得益彰。而如今石榴又红,亲人却已不在,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初读课文,“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盼望石榴节?”细读课文,以“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话题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词句积累]

  “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表达了孩子们对石榴节的喜爱,对父亲的热爱。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不忍:不忍心。石榴又红了,而父亲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悲伤。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郑振铎的资料,了解郑振铎。)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文《斗笠》借斗笠抒写浓浓的'母子亲情;《傲霜篇》通过对菊花傲霜凌寒的描写赞美了不畏风雪的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尔康的《石榴又红了》,这篇课文在描写石榴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2.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3.说说你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郑振铎。

  4.指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认读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郑振铎。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对话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感受,画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第2自然段,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怡然自得。故园的花草种类多——桃、李、杏、梅、兰、松、竹、葡萄、石榴、野菊花……赏花时间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父亲”“采菊东篱下”田园心境,让人体会出郑振铎真是一个热爱花草、怡然自得的人。第3、4自然段,写父亲童心未泯,和孩子们过快乐的“石榴节”,他爱孩子,也深受孩子的爱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读句子,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全文,回顾课文。

  分节朗读全文。

  二、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认为课文哪里写得好?为什么?(教师引导: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首尾呼应等)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1.畅谈品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练习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常说,睹物思人。一张贺卡、一支钢笔、一幅照片、一首歌曲……只要是它带有朋友、亲人的一丝痕迹,就可能使你联想起一些往事,就可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把你想到的和同学说一说。

  2.把你想到的写一写。

  3.交流评价。

  1.在小组中交流,打开思路。

  2.小练笔。

  3.交流修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东方明珠》是一篇时代感很强的课文。通过介绍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雄伟壮观,使上海这座大都市在我们眼里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教学目标:

  认识8个二类字,认识并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通过图片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享受自主练说、自主识字、自我感悟的乐趣,激起自愿搜集图片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词句。会认、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并能把这8个字写好看。

  教学构想:

  本课在设计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官上全方位地感受东方明珠。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来欣赏东方明珠。随着对东方明珠感性认识的增强,再来读文字,感悟东方明珠的高大美丽,就能使学生人情入境。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一项作业,即寻找一些东方明珠的图片,旨在拓展课程资源,使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走向网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画有田字格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们,有了广播电视塔,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的电视节目了,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一起去欣赏一座广播电视塔,看!(多媒体课件显示东方明珠。)你们知道这座广播电视塔吗?谁来说说?(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说说;她就是美丽的上海广播电视塔,也叫“东方明珠”(多媒体课件显示课题:东方明珠,指名认读,注意正音。(明,后鼻音;珠,翘舌音。)(多媒体课件显示书上东方明珠和上海建筑等的全貌图。)东方明珠,她就在上海的黄浦江边。(显示:黄浦江边。)这座塔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从上到下共有11个圆球,就像11颗绚丽多彩的明珠。(多媒体课件显示书上夜晚的东方明珠和上海建筑等的全貌图。)晚上,塔上各种颜色的灯都亮了,真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显示:五光十色。)这么美的广播电视塔,课文里是怎么介绍的呢?小朋友们能借助拼音自己读吗?自读课文时要一目双行,读准字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第一组词和词组一座广播电视塔。(在读准“一座…‘广播电视塔”的基础上,连读好“一座广播电视塔”。)一个美丽的名字。(注意轻声“个、的、字”。在读好“一个”“美丽的名字”的基础上,连读好“一个美丽的名字”。)

  (2)第二组词和词组。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在读准、读好“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的基础上读好这句话。)塔上的灯都亮了。(在读好轻声“上、的、了”的基础上读好这句话。)

  (3)第三组词和词组。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在读准“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的基础上朗读这个句子,注意它的连贯性停顿。)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不仅读准词了,还注意了句子一定的连贯性的停顿。

  4、(多媒体课件显示书上东方明珠和上海建筑等全貌图。)看,上海广播电视塔以她独特的风采吸引了许多的游客。小朋友,你们能认真看看图再读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她的位置和她的名字吗?

  三、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2、认真读了课文,现在能想法子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这座塔的位置和她的名字了吗?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也可以用书上的话来说。小朋友们先自己看着图试着说一说。

  3、指名看图介绍。教师及时帮助,及时鼓励表扬。

  4、这么美的广播电视塔,让我们一起看着图来介绍一下吧

  教师引述:上海——,有一座——。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

  四、指导写生字“东、方、有、广”。

  1、记忆字形,注意要点。

  东:第二笔是撇折,下面是小。

  方:共四笔。第三笔是横折钩。

  有:下边的“月”要与撇连接好,不能脱离。

  广:共三笔。第二笔是横,第三笔是撇,二、三两笔不要连成一笔。

  2、按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板书设计:

  东方明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活动。

  1、这些生字谁会读?(出示卡片:东方有广。)

  2、能给“方…‘广”这两个生字找朋友吗?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一定对东方明珠有所了解了,谁能看着这一填空说一说。(多媒体课件显示东方明珠的全貌图。)东方明珠——。

  4、教师小结:正如小朋友们所说的那样,东方明珠这座广播电视塔不管是在白天l还是在夜晚,都显得非常美丽。

  5、看图练习说话。

  (1)你们想亲眼看一下东方明珠这座电视塔吗?

  (2)(教师点击多媒体显示六种不同姿态以及有文字说明的东方明珠。它们分别是晶莹的东方明珠、顶天立地的东方明珠、五光十色的东方明珠、秀丽的`东方明珠、热情的东方明珠、欢乐的东方明珠。)小朋友们,请你们边看边拼出下面的文字,看谁看得快、读得准。(学生练习。)

  (3)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不同姿态的东方明珠?

  (4)看完这些美丽的图片后,请你选择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图片,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张图片用这样的句式来说:我最喜欢,因为——。

  (5)学生练说。教师适时提醒、点拔,及时表扬。

  二、教学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刚才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了对东方明珠的喜爱。想不想读读作者是怎么来表达对东方明珠的喜爱的呢?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多媒体课件显示白天东方明珠的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字,即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显示夜晚东方明珠的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字,即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边读边想这两句话,你从中分别读出了东方明珠的什么特点?

  (2)交流汇报。第一句读出了东方明珠的什么特点?(高。)教师适时点评。反复指导把这句话读流利、读出东方明珠的高。

  教师小结:像这样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就是“顶天立地”。(显示词语:顶天立地。)第二句读出了东方明珠的什么特点?(美。)教师适时点评。反复指导把这句话读流利、读出东方明珠的美。“五光十色”的意思和哪些词语的意思差不多?(显示词语: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3)指导背诵。(分别显示白天和夜晚的东方明珠塔的图,隐去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白天,东方明珠头顶蓝天……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小组背。自己背。集体背。)

  3、品读第三自然段。这么高、这么美的广播电视塔,她高高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难怪人们会这么说(显示图文对照的第三段自然段。)

  指名读。集体读。

  三、指导书写生字“电、头、了、是”。

  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分析结构,记忆字形。

  2、注意要点。

  电:竖弯钩的竖要出头。

  头:两点为上下两点,撇要舒展。

  四、课外实践。刚才我们欣赏到了东方明珠不同姿态的图片,如果小朋友们还想寻找一些东方明珠的图片,可以到网上查找。(教师示范如何上网找图片。)东方明珠:即上海广播电视塔,1994年建成,高468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它位于中国上海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尖上,从上到下设有太空舱球体、上球体、下球体等11个圆球,宛如11颗明珠。夜晚,塔上华灯璀璨,流光溢彩,分外引人注目。

  板书设计:

  东方明珠

  电 头 了 是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四、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五、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

  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

  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诵。

  3、表演朗诵:

  配上音乐,化装表演朗诵。

  六、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语文教案 篇7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识字写字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3.基于写作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教材分析

  《山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抒情散文。本组课文以“感受自然”为主题,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本课学习重点是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学习难点是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能力基本形成,能通过自学读准字音,识字写字难度不大,书写上有一定速度,但在美观上需要指导。

  2.基于阅读

  六年级的学生学过《桂林山水》等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初步学习了一些写作方法,比如:找出作者文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基于习作

  六年级学生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但是语言表达不够丰富、形象、生动。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反复朗读,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细致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表达感受的方法并尝试仿写。

  评价任务

  1. 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通过各种形式读描写山雨的优美句子,来感悟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 通过情景创设、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朗读重点句子,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奇特的联想、想象,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师活动

  环节一

  雨声导入

  活动一 雨景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通过读文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

  能读准字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活动一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检测,读准“水淋淋、啼啭、清脆”。

  1.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读,能读准生字字音。

  朗读训练

  交流纠正

  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反复朗读,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独特的感受。

  环节三

  再读课文

  品读赏析

  活动一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画出有关句子,自读品味。

  1.通过默读、划线、批注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互评

  活动二

  相互交流描写山雨的句子并通过朗读感受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

  通过合作读、小组读,感受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感悟。

  组织互评

  指导朗读

  活动三 动情朗读,加深理解。

  通过多种形式感受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互评

  尝试仿写。

  环节四

  拓展延伸

  活动一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积累优美句段。

  同桌互背,小组互背。

  活动二

  仿写

  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仿写。

  交流展示

  组织互评

  搜集关于雨的诗句、四字词语。欣赏《听听那冷雨》

  附:板书设计 山雨

  听 雨声 无字歌谣 由远而近

  观 林色 色彩分明 嫩绿流动

  品 山静 鸟儿啼啭 雨珠丁冬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情况: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三:

  2.教后得与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运用数据、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培养语感。

  3、认识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过程】

  预备铃两分钟:《种太阳》歌曲播放

  同学了解歌词,跟着学唱。

  一、散文欣赏引出

  1、出现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段,师朗诵。

  2、这段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美美地读读?

  二、初读文,感知《太阳》的语言

  1、读题,这是一篇说明文。

  2、实话实说,这篇文章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硬邦邦,硬生生)

  三、再读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1、课文写了些什么,每一自然段用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概括。

  2、2~8自然段分别让同学板书段的概括。

  3、师生讨论:

  根据自然段的意思,归并意义段。

  4、交流板书内容,小结:课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她与人类的关系。

  四、细读1~3节,品味语言特点

  1、说明文的语言也有自身的魅力。(笑脸图贴上)哪些地方值得夸一夸?

  2、交流,边让同学板书。

  (数字、举例等等)

  3、自读,把特点表示出来:

  6000度,你感觉怎样?你想到了什么?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4、同桌互读互评,假如你的同桌读得好,鼓鼓掌。

  5、师生合作读。谈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给你的'感受。

  五、读4~8节,感受密切关系

  1、(奖励大家到阳光底下去走走。)看录象。

  2、读课文,读到哪些地方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某些镜头或学过的知识,就在这句话旁边打五角星。

  3、用“太阳虽然离俺们很远,但是他跟俺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开头说话。

  4、小结。

  (你们都在用举例的方法。)

  5、引读第8小结。

  6、对大家,对太阳说句话,写在课文后面,交流:

  生:啊,太阳,你给了俺们生命,给了俺们世界。

  生:太阳,您是大地的母亲,是万物生长的源泉。

  生:太阳,你给予俺们……

  生:太阳,谢谢您……

  生:人类呀,俺们要破译太阳的密码……

  师:刚才俺们用感恩的心,发烫的文字来赞扬太阳,现在俺们一起来欣赏。

  六、拓展阅读

  1、歌曲《心中的太阳》

  2、艾青的《给太阳》。师生配乐朗诵。

  3、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心理充溢了阳光,最后让俺们带者阳光般的笑脸和大家送别,带着阳光般的心情走向未来。

  〖板书

  太阳

  (同学的板书)

语文教案 篇9

  一、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1-3小节的学习,感知太阳大、远、热的特点,并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能将这些说明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5、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前两句(学生自由读)

  (2)、说一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指名说)

  师:《后羿射日》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神话故事,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文《太阳》与它在写法上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将会给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①、课件出示:(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摄氏度 差不多 生存 繁殖 估计

  杀菌 治疗 蔬菜 比较 凝成

  ②、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4)、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学习课文(l-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l-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

  (2)、学生汇报交流。

  ①、交流“远”的特点:

  a、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b、比较:“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c、师: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

  (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d、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太阳离我们那么远,我们依然每天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光明和温暖,那是为什么呢?

  ②、交流“大”、“热”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a、“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列数字)b、“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列数字)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让它们为我们写作时所要表达的情感做助手,真正让读得人,有所感悟和回味。

  4、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太阳与我们密切的关系?

  出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指名读)

  (2)交流: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可见,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太阳带来的。也就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学习4-7自然段

  1.默读4-7自然段,思考: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选代表交流汇报。

  (l)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6、总结全文

  《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7、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2)读写词语。

  8、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必须背诵最后一段)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3)、练习写《太阳的自述》

语文教案 篇10

  一、介绍柳永生平,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

  生1读词。

  师:有请同桌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没有读出词的感情来,声音太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师:哦。我们读一首词不是看谁读得轻谁读得重,而是看谁更好地读出了词的感情。为什么要读得悲?先看,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哪一种思想感情?

  生(想了一想后)回答:离别之情。

  师:这首词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话?

  生(找了一找)齐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齐答:词眼。

  (师板书清秋节伤离别词眼。)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

  生:悲切……

  三、学生再读

  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下面开始读。

  全班学生读词。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4读词。

  师:请同桌来评点他的朗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他的声音很好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四、学生品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热烈地讨论。(时间为4分钟。)

  师:好,现在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师:好,下面,第二小组发言。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师:接下来,下面一个小组发言。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师:下面,这边的小组。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的意境很好。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风”“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条理。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0读词句。(他边读边笑)

  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0读词句。

  师:这次好多了。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0:因为我这样读比较有意境。

  师:好,下面的小组发言。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师:好。现在我也来说说最打动我的一句。我们知道这次离别的时间背景是秋季傍晚,有一处白描写得很传神。大家说,是哪一句?

  生:“杨柳岸”“执手相看”……

  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

  五、教师范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师朗诵全词。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感受。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师:我先回答你的问题。把“何人说”三字分开读,这是一种拖音的读法,每个字的读音延长一会儿,这是一种强调,强调词的言尽而意不尽,这样读可以给听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师读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读出了颤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生14:前面两位同学都说过了,我没有补充了。

  师:我们读词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确定好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要读出词的轻重缓急;最后,就是要读出词的神韵来。(板书:神韵)

  因为词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果作为一个朗读者,能把词的感情读出来,能激发自己和听者的想像,达到遐思的状态,这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个境界有一写难度,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朗读中学习和尝试,读出词的美感,读出作品的神韵来。

  六、熟读成诵

  师:听了同学的读,老师的读,还有自己的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请大家带着新的感悟再读这首词,多读几次,最好能熟读成诵。

  生读词。

  师:下面我们试着来背诵这首词。先想像一下,秋天郊外的长亭、两个人依依送别。雨霖铃,柳永,开始……

  生齐背。

  七、读的迁移

  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词中和谐的韵律,隽永的语言,还有凄美的意境,我们被伤怀怀的离愁别绪感染。其实,除了《雨霖铃》,柳永还创作了很多的慢词。我从柳永的词中挑出了四首,请大家把预习资料拿出来。从“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根据刚才的方法读出词的感情来。

  生读词。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15读词:我读《蝶恋花》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好。(都表示认可)

  师:来点掌声。(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

  八、作业迁移

  师:那好,现在我来布置作业。在“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以“如何读出《 》的词味”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雨霖铃》歌声中和柳永作别。这首歌是由今人邓丽君演唱的。下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教案[精选]09-14

[精选]语文教案09-05

语文教案(精选)09-07

语文教案【精选】10-01

语文教案(经典)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