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时间:2023-11-17 08:04:42 教案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欣赏和背诵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体会作者深深的眷恋与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梦——优裕的家庭、丰富的游历、超群的才华——飞翔

  爱之梦——原配:张幼仪、灵魂伴侣:林徽音、夫人:陆小曼——破灭

  美之梦——新月诗派代表诗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蕴积

  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还有与林徽因那段甜蜜的岁月,都让徐志摩念念不忘。这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唤醒了他的诗魂,成为他的“故乡”“康桥理想”。

  1、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2、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桥》。

  3、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读视频,自由跟读,体会情感。

  三、品读意象,领略“三美”

《再别康桥》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再别康桥》教案3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4、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使用: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2`)

  课前两分钟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离别”的诗句的讲述,导入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学生逐渐沉浸于音乐声中,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学生明确:“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诗题是《再别康桥》学生质疑: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和老师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讲授新课

  (一)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投影)。(5`)

  教学环节

  通过投影,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教师板书:康桥:即“剑桥”1928年11月6日,《再别康桥》。

  教师活动

  学生明确: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学生活动

  (二)朗读全诗(8`)

  抽查学生,教师正音;再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诗中饱含的深情。

  (三)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2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环节。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读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讲授:《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提示: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教师活动

  明确: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重点赏析的部分。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明确: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明确: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明确: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分析

  明确: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明确: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明确: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归纳总结(3`)

  教师小结:

  明确: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了解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四、布置作业。(其中课堂作业5`)

  板书设计:

  1、诵课文(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背)。(5`)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再别康桥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离别的对象特别

  2、营造的气氛轻松

  3、意象的选择新颖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1、形式:建筑美

  2、语言:音乐美

  3、意境:绘画美(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4

  语言运用与构建:

  1.学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2.通过听读进入诗境。

  思维提升与发展:

  4.感受画面领悟诗境。

  5.走出诗境引导写作。

  文化传承:

  感受学习现代格律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教学难点:

  3,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正在看河之畔,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依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像泼墨的山形,衬出轻柔的暝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橘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我伺候河上的风光,这春来一天有一天的消息。我关心石上的台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香,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怯怜怜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这时候春光已经烂漫,在人间,更不虚殷勤问讯。——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二.了解康桥及作者背景

  康桥即剑桥,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写作背景: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早年留学欧美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遇难。诗集有《志摩的诗》《菲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1921年春天,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在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在星空下聆听水声。1922年秋天,诗人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西野暮色》等,1925年游历欧洲,去伦敦拜访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国后写下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三.听名家诵读(课件播放)。

  四.播放ppt欣赏康河的美景

  五.抽查背诵情况,同时示范朗诵课文。

  六.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再别康桥》教案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美读法:自读、范读、齐读

  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美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联系上下文法等。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设计依据:《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以及分发阅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音乐伴奏的中文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1、完成目标——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流程:

  1、导入时播放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及背景简介。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

  设计理由: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

  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

  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将在这里点到为止。

  6、作业:(1分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

  1、通过复习导入

  2、完成目标——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

  步骤: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

  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试读。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

  4、作业:

  板书设计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6

  一、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分别是:

  第一诗节: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个诗节: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学习,并——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并于1923年他成立了新月社。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在剑桥。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1922年在这里学习,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敬文《再别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正是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参阅这些材料,回答问题,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校时的万千离愁,却连用三个“轻轻的”,结尾的诗节连用两个“悄悄”谈谈你的理解。

  二、母校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徐志摩笔下的康桥非常有持点,他既没写旧日的老师和同学,也没写教师和书本,而是写了那条美丽的`康河(为什么),写康河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美(选一例赏析)

  1、河代表深情的回忆。

  2、写了康河的金柳、青荇、清泉、青草、星辉、夏虫。

  3、小小的细节承载了无尽的纯美,至情至性,天然灵动,小巧藴藉。明妩深情,青春伤感,潇洒飞扬。

  “金柳”意象极美,“柳”这个经典意象跨越千年的风韵,婀娜妩媚过唐诗文词。带着《诗经》最初的文化印记和情感烙印“惜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柳,如今在英伦的剑桥的河畔美丽而舒展,就像诗人曾经的金色的年华和绚烂的爱情,“金柳”真是神来之笔,诗鬼李贺曾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诗句。“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集世间所有的娇美、惊艳、幸福和爱恋,是康桥河畔最焦点的焦点。

  “青荇”也同样来自诗经的河洲水湄,来自诗三百的第一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在中国传统的意象中,在古老的吟唱中“荇菜”是当之无愧的“爱情草”,而“青荇”和“金柳”紧紧呼应,“金”对“青”,一热一冷,一闹一静,参差对照,别具别致,“柳”和“荇”是世间最诗意最多情的意象,开篇已为整首诗做下了铺垫、意境。

  金柳的艳影,青荇招摇,所有的青春往事,欲说还休,浓入淡出,淡出浓入,相得益彰。

  而“软泥”和“油油”作者描摹的功力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泥是软的,柔的,象征青春的一段美好的忧伤,真是彻骨。

  “清泉”一节已达到了“花非花,雾非雾”的境界了。

  榆树阴凉,清泉、天上虹、浮藻,彩虹梦交织在一起,惝恍迷离,交相辉映,意趣横生,彼此映照,梦耶非耶,诗已由现实走向梦幻,诗境与梦境难舍难分,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真是梦语、艺语、痴人语。

  “寻梦”联结上诗的两大部分,挽结诗的现实与梦境,白昼与黑夜,具体与抽象,视觉与听觉,多彩与纯色,热闹与冷静,有声与无声。

  “寻梦”撑的是一支“长篱”,“长篱”古朴自然、灵动、巧妙,散发着怀旧的情愫,旧日的情怀。

  “青草更青处”是化无形为有形,“青”字的叠用有强烈的暗示和象征作用,回到青春,回到大学,回到初恋。

  “放歌”到“不能放歌”情感的抒发的百转千回中积蓄,在一波而三折中凝聚反复的冲撞中,是“悄悄”的别离的笙箫,这种深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证,即使小小的“夏虫”也放弃了聒噪,和整个的康桥一起交汇成一种大沉默,在这种大沉默中有千钧的离愁,有万千的别愁,无尽的思念。

  三、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讲究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色彩美,再次朗诵这首诗。

  思考一下《再别康桥》除了新月派主张的“诗歌三美”之外,还有怎样的美

  提示:灵动之美

  深情之美

  潇洒之美

  静谧之美

  梦幻之美

  拟人之美

  青春之美

  朦胧之美

  轻盈之美

  淡然之美

  真挚之美

  四、读徐志摩的诗《偶然》加深理解徐志摩式的潇洒作别。

  五、诗外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7

  一、设计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针对新诗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诗歌积累为基础,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并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体会“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难点:以意向为突破口,鉴赏本诗的意境美。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高中阶段,阅读并背诵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学习过一定的诗歌知识,对韵律、对仗等常识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具有阅读、鉴赏优美诗歌的主观愿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经历,熟悉新诗的基本特点,掌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诗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优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五、教法设计

  诵读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方案等

  六、媒体选择

  CAI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诗歌朗诵会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寻找有关离别的诗歌,在新课前配合古人吟诗画面和FLASH音乐当堂朗诵,教师点评。

  总结: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离别诗,真可谓“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就让我们带着离愁别绪走进现代离别诗的经典名篇《再别康桥》。

  二)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本诗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活动:思考初读之后对本诗的特点、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认识,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简介、写作缘起,促进学生理解。

  4、学生听示范朗读:FLASH课件

  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停顿、语气、重音和节奏。

  5、学生分节试读,读后自评,然后学生讲评。

  6、教师点拨,讲解每节停顿、语气、重音和节奏,初步渗透“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及本诗的情感基调。

  7、设疑:读过本诗的人,都用一句话来形容读诗的'感受,那就是“怎一个美字了得”,那么请大家思考,本诗美在何处?

  8、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先小组内讨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全班提出。

  9、释疑:引出“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音乐美:双行押韵,逐节换韵,叠词的运用。

  建筑美:全诗七节,每节4行,平行两级台阶。

  绘画美:意象绚丽,动词的使用。

  10、熟读成诵:全班配乐朗诵《再别康桥》

  三)总结

  轻轻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轻轻的来,他虽然不曾带走一片云彩,却把永恒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也让我们在七十三年后的今天真正体验了诗歌的美,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诗歌品读课充分体现了创新教学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诵为突破口的教学主张。

  “诗歌朗诵会”复习了知识,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读、初感”,保护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利于深层教学。

  “写作缘起”放在初读、初感后,在学生个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豁然开朗。

  “示范朗读”的FLASH画面精美,音乐轻盈,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评”,直接指向停顿、重音等难点,使诵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鉴赏评价”中学生先思考,后讨论使讨论极具实际效果,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熟读成诵”对整节课的学习是一种检验,这是比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课例。

  “课件制作”画面优雅轻盈,音乐舒缓宁静,给学生美的感受。

  整节课,诵读教学抓得比较实,真正体现了诵读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主张,不过,后期在点拨的过程中,讲解稍多,学生思考的时间稍少,如能把这种讲解变成学生探讨的话,相信效果会更好。

《再别康桥》教案8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难点

  从“三美”入手,赏析《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说说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2.指名3-4名学生朗诵该诗,要求力求读出诗味。

  【目标展示】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新知研习】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全诗,抽查学生,教师正音。

  荡漾青荇揉碎斑斓漫溯笙箫

  2.播放朗读带,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即饱含的深情。

  3.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交流诵读感受。

  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著—激动—沉默—平静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能力)

  4.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胡,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23成立新月社,他是主要成员。

  5.康桥:

  1921年,徐志摩来这里研究文学,他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1928年,徐志摩重访英伦,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有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中借助了哪些意象来营造这种氛围?

  2.这些意象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3.第一诗节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怀?为何选择云彩这个物象?为何又要轻轻的?

  4.即将告别母校这个理想的摇篮,此时的康桥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妙无比的,离人眼中的康桥是怎样的,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5.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为什么连夏虫也沉默?

  6.第七节又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

  四、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归纳总结】

  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归宿所在,《再别康桥》是对精神归宿地的再次造访和重新确认。这首诗已经成为一个对于精神归宿的文化符号,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这首诗中感受到面对精神归宿时的心灵的平静。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歌的艺术技巧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巩固拓展】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

  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哪些地方找到?

  ①无限眷恋,难舍难分——真爱无声

  ②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

  ③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

  2.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①建筑美:音节匀称,诗句整齐

  ②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③绘画美:有色彩的词语;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构筑一幅幅动态的画面。

  徐志摩《再别康桥》现代诗阅读欣赏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导读,先让学生读,再范读,找出差距

  导语:上课,同学们好。

  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投影1】徐志摩个人资料(背景图片)

  师:朱自清先生说,现代的中国诗人应该首推郭沫若和徐志摩,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他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第一部是胡适之的《尝试记》,第二部是郭沫若的《女神》,第三部是徐志摩《志摩的诗》,就是现在许多青年朋友也喜欢志摩的诗,那么,志摩的诗魅力何在呢?下面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名诗《再别康桥》,来看看它的妙处到底何在?

  【投影2】《再别康桥》全文内容

  师:同学们先出声地朗读一遍课文,可以放开声音来读。(1'后,)好,同学们读完了,那么根据你读的感觉,你觉得这一篇课文我们要掌握哪些要点呢?(叫学生答。生:有感情,有美感)

  师:说得好,学习这首诗我们要领会诗的思想感情。

  【投影3】目标1:领会诗情。

  师:还有呢,你说说,学习这首诗应该把握哪些要点?以前读过诗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诗经,楚辞。以及后来创下文化辉煌的唐诗,宋词。不要紧张。随便谈谈。(生:有音乐感,美感)看来你;对闻一多的诗歌主张还是比较了解的。

  师:我们常把读诗又叫品诗,意思就是品味诗的语言。人生不能没有美,也就不能没有诗。所以这节课我们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品品诗的语言的美。

  【投影4】目标2:品味诗美。“三美”

  师(过渡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许多文人学者的心。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来看:

  【投影5】徐志摩个人生活(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a新月社新格律诗(5分)

  师:我现在想问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老师,你将怎样引导同学们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你谈一下好吗?(生:应引着去读。从内容情感上分析。请一生读一遍。)2'并问最后一段为什么一下子声音弱了?另请一生,问:他读得怎么样啊?需要订正下吗?字词方面的。

  【投影6】点击出示读音词。纠正音节,订正节奏。

  师:就这一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生:依依惜别的感情。)下面我们听录音,小声跟读。

  二部分◆◆◆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投影7】播放录音(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大家觉得这诗写得怎么样,喜不喜欢呢?你为什么喜欢呢?(因为语言自然,韵律美。)那么你最喜欢哪几小节呢?(开头结尾)你能不能有感情的读一读,把这三节内容概括一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投影8】〖赏析A生〗第一节:师: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投影9】第七小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

  【投影10】〖赏析B生〗第二小节: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是因写得十分传神,杨柳写成金柳,有色彩,比做新娘能想像出它产美好,诗人当时游学在外,曾在这儿遇到林惠英,当时有人说这是他的梦中情人,所以这一比喻可以说是道出了心中美好的东西。也押韵有音乐美。)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在情感层次上:是眷念。)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在中国古诗中有折柳送人习惯,而送人常在长短亭,杨柳岸边。故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就别具意义了。别离愁情就更浓了。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

  〖赏析C生〗第三小节: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我这样改可以吗?删除2个字可以吗?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家园。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投影11】〖赏析D生〗第四小节: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康桥情结”: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投影12】〖赏析E生〗第五小节:

  师:彩虹似的梦。寻梦?有哪位同学知道作者的梦是什么?(是康桥的愿望和思想。寻梦就是寻找自由,寻找爱情。

  1920---1922这2年在英国作者的人生观和思想发生了大转折。对他后来人生有着很深的印象。在社会思想方面作者认为应该有英国式的民主政治。在教育上作者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大自然,因此,他常骑车到青草更青处,仰看星星,听听夏虫叫,听听水流,关于人生的梦是什么呢?同学们,就用三个词来表达》“爱,美,自由”徐志摩一生追求的就是“爱,美,自由”。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写诗人留恋忘返,放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说,这是诗人现实中的桃花源。

  【投影13】〖赏析F生〗第六小节:(寻梦?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样又说不能放歌呢?)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对康桥世界无限依恋,百般珍惜。不想破坏不想打破宁静,我,夏虫,康桥都是沉默的。正应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康桥和作者融为一体了。

  真爱无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的“爱、自由、美”就体现在诗中。

  胡适之说:“在徐志摩这里,爱就是他的宗教。他的一生,爱朋友,爱他人,他的爱是广博的,他北经以康桥为题写过四首诗,有一首叫“康桥再会”,同学们想一想,再会和再别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呢?题目中的“再”,交代了这是诗人第二次离开。

  下面我们把整首诗联起来读一下,体会刚才同学们所发掘的思想感情。一,二。

  【投影14播放《再别康桥》全文】自由诵读3分钟

  好,读得很好。大家已经进入诗的意境,这首诗,我们只有带着感情进去,才能读出它的韵味来。大家推荐一位好不好?(2分钟后)

  【投影15】小结本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现代诗,归纳一下是从哪些层面上赏析诗的呢?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再别康桥》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

  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鉴赏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

  (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

  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

  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

  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

  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

  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

  1、学生发言(略)

  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

  [导1]

  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

  ——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⑵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⑶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补充。

  金柳夕照图:以人喻物,诗人一任夕阳脉脉的余辉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照的彩妆辉煌,似乎连发丝也透明,给人恍如仙子的感觉,即写出柳树的温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摇图:以物喻人,写出青荇的快活自由;诗人情不自禁,唯愿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多么彻底地对所爱的投诚!

  小结:在这样一个物我相融、自然与人和谐的优美境界里,抒发了诗人对康河深深的眷恋,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性灵美的向往。

  [导2]老师最喜欢的.是星辉寻梦图

  与学生交流感悟: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导3]诗人在回国6年之后,带着累累伤痕——追求英国式民主的政治愿望破灭,追求个人情感的幸福自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钟爱的康河边上,想在青草更青处寻找到“彩虹似的梦”,这个“梦”到底是什么呢?读诗歌的第四、五节后,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略)

  明确:徐志摩要追寻的“彩虹似的梦”就是外化于康桥的美好愿望和人生理想——对美、爱和自由的执着而徒劳的追寻。

  教师小结:动态立体,意境鲜明,体现了绘画美。

  [导4]理想的幻灭是极其痛苦的,诗歌中能看到诗人极其痛苦的身影吗?闪现在我们眼前的诗人作别的背影是怎样的?它美在哪里呢?

  四、整合小结,评价诗歌

  (一) 小结:

  1、导: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那么,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这是他现实中的桃花源。

  2、小结:康桥——诗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是诗人理想王国的象征。

  《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桥理想的告别曲。

  这首优美而哀婉的抒情诗的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诗人性灵的诗化,

  也是诗人执着而徒劳的追寻单纯信仰——爱、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欣赏黄磊(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读。

  五、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一)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二)点击相关网站,查阅徐志摩更多精彩诗作。(略)

  [若不能上网,则调出“精彩诗作”版块,供学生欣赏。]

  六、 结束,欣赏歌曲《再别康桥》。

  同学们,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放飞心灵到康桥,去追寻徐志摩那永不泯灭的诗魂吧!

  七、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

  音韵和谐、旋律完整——音乐美

  动态立体、意境鲜明——绘画美

  错落有致、曲折回旋——建筑美

  梦——追求爱、美和自由的美好愿望和人生信仰

  《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诗人康桥理想的告别曲

《再别康桥》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现代诗歌运用意象进行抒情的鉴赏方法,同时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与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感受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感受诗歌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意境、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通过朗读要把诗歌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达,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朗读开始。

  首先,让我们齐读一遍这首诗,看看还有没有自己拿不准的字音。

  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诗歌一共七节,每一节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希望请到的同学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尽量读出每一小节的节奏。

  3.三读诗歌,把握特点

  下面我们就刚才划分的节奏,再一起朗读一遍,咱们把节奏放慢一点,好好品味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4.示范朗读,体会情感

  5.在这一首诗当中作者告别的对象有哪些呢?

  康桥的云彩、金柳、河水、青荇,还有康河。也就是他在剑桥时陪他度过、走过大学生涯的一切让他感觉美好的景物。

  5.诗人跟这些对象深情告别的时候,他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

  不舍、依恋、伤感、惆怅(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6.你觉得诗人深情告别的对象仅仅是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景和物吗?

  不管是景还是物,现在,在诗人的心中,它已经是具有情感的对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跟康桥之间到底有一断怎样的故事。

  走近诗人 走近康桥

  徐志摩,现代诗人,1920年前往英国留学,攻读剑桥(康桥)大学博士学位,康桥的生活,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这首《再别康桥》是诗人第三次离别康桥后写下的切身感受。

  解说:徐志摩他是在1920年的时候到英国的康桥也就是现在的剑桥大学留学。他是这样评价这一段重要的生活的:“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这首诗是他第三次离别康桥之后写下的切身感受。应该说让他离开这样美的所在,他肯定是很难受的。在康桥的生命中,徐志摩注定是一位匆匆的过客。而我觉得,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康桥一定不只是过眼的云烟。所以,他非常的不舍。这一种离愁别绪,丝丝缕缕,缠绕于心头,挥之不去,成了浓的化不开的康桥情节。

  三、合作探究:

  中国画重在写意,相比西洋画注重形似而言,我们更多的是注重神似,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人作画侧重寓“意”于“象”,也就是将主观情思寄托在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上,这就是所谓的“意象”。举个例子,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里的“梅”便是一个意象,它并非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梅花,而是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花,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客观景物存在了,而是寄托了作者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每一节都是一幅画,现在让我们分组来完成一项任务:首先每组选择出最为中意的一幅图,然后试着给它拟一个标题,看看每幅图分别用了什么意象?并且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抒发情感?

  好了,下面我们按照诗歌的顺序,一幅图一幅图地来交流欣赏。

  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河的情景。从第一节我们就能明晰地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对康桥的依依惜别)那么第一节首先给我们呈现什么意象?(云彩)特点:飘逸柔美,与诗人淡淡的愁绪极为相称。除了这样一个意象,你们认为这一节它情绪的表达是通过哪个词来体现的呢?(轻轻的)短短四行用了三个“轻轻的”。这里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开头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这样似乎更符合语法规范?(我们说新月派诗歌讲求三美,不光形式上错落有致,音韵上也要错落有致,这样一来音韵感觉好一些;另外轻轻的本该修饰“走”这一动作却被诗人提到了主语前面,这样一来就起到了调整语序的作用,而语序的调整主要又是为了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突出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诗人难分难舍又不忍心惊动这康河美景,作者悄来悄去的潇洒飘逸形象也跃然纸上)

  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诗人此处还用了一个比喻,把柳树比作新娘,当一名女子穿上嫁衣,便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诗人将河边柳树比作出嫁的新娘,可见在诗人心中康河的一草一木已然不仅仅是毫无心智草木而已,它们娇美、有生命力,澄澈温婉,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子一般,这里边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这里作者为什么说“夕阳中的新娘”而不说“朝阳中的新娘”呢?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似乎与情调不合。

  3.青荇招摇图: 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4.榆阴清泉图:写榆阴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自己的依恋完全融入康河的风光之中。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觅他那“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要放声高歌。这支长篙是诗人通往梦想彼岸的重要媒介,极具象征意味。这幅图画完全展示的是诗人的梦境,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别,情绪骤然低落。诗人前面说要引吭高歌,但是这里他并没有放歌,因为在梦里他忘了自己要离开,而现实中他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7.依依惜别图:跟开头呼应,表露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美景,并融入了更多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我们把最后一节与第一节作个比较:最后为什么不用“轻轻的”(避免重复),为什么不用“静静的”“默默的”,受上一节的影响。本诗首尾呼应,回环往复,结构完整。从情感抒发来讲,如果说第一节还透着些许轻松,那么通过中间的描绘,使最后一节更多了几分无奈与凄凉,更强化了抒情氛围。

  四、艺术技巧鉴赏:

  这首诗韵律柔和、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对徐志摩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他是浙江海宁人,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那么新月派又是什么呢?喜欢读书的同学应该知道新月派是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得名于“新月社”,这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诗歌团体,徐志摩就是其中一员,此外还有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一批知名的文学家。新月派的诗歌奉行 “三美主义”,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以这首《再别康桥》为例,音乐之美体现在诗歌音律的整齐,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押韵,比如第一节压ai韵,第二节压ang韵,后面也基本如此。建筑美体现在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再别康桥》一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从排版上给人以视觉的美感。那么绘画美又指什么呢?我们看这首诗的七个小节,每一节仿佛都是可以画出来的画面,可谓“诗中有画”,也就是说诗歌给人的画面感十分强烈。那么如此强烈的画面感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呢?大家思考一下,非常简单,是通过多选用有色彩的景物的描绘。哪些景物?比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这些词语都充满了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五、教师总结:

  《再别康桥》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时代的回忆和即将离别时的情绪都融进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和又夹杂着淡淡哀愁失落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全诗,在康河美景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去学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思考文意,教师通过引导,给他们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我在这点上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以后我希望在这方面能不断地完善。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交流讨论、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浓情蜜意。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就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完全沉浸于诗歌意境上。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又加深了对语言、文意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11

  知识能力目标:

  1. 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

  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 记载 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下载 斑斓(区别:澜、阑) .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xìng) (gāo)

  ǎo) (sù)

  (lán)(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三.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知识准备: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问题1.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问题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同时,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内容赏析:板书见课件

  教师参考:第1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

  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愈是难舍难分,愈是潇洒轻飘,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桥的天质。诗中没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没有一声动情的放歌。一切倾诉都是轻悄俏的,象自言自语,又象面对情人的呢喃。离别在今晚,今晚的康桥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么是离愁别绪的人,才会领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

  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

  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就象轻轻悄悄的来。多么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陌但又执着坚沉的意念:人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能永与景同存;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大概正是有了这种心境,徐志摩才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吧!

《再别康桥》教案12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朗诵录音《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简介与生平: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三、导入新课教学

  播放朗读录音《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入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四、小结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再别康桥》教案13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三、整体思路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欣赏点提示

  ①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五、练词以造缘像而披诗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实,《再别康桥》全诗都笼罩笼罩着诗人宁静、安闲、自在之情、之态,因为旅居康桥的七八年间。康桥,它最吸引诗人,带给诗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于此。

  “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又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六、作业: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再别康桥》教案14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

  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指导

  1、 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读一遍。呆会儿哪个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

  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2、第一节应该怎么来断句?应该怎样来读?

  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语法规范啊。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

  说明: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康河给诗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心惊动她的宁静,打破她这种美。(竹林里:某某某到此一游)

  4、诗一共分了七节,是不是每一节语调的处理都一样?一般高潮的时候我们会读得重一些饱满一些,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一节是高潮?为什么?

  第一段是说我要走了,向你告别。第二至第四节是回忆康桥的美景。因为回忆美景,作者禁

  不住激动起来,要撑一支长篙去寻梦,并且满载一船星辉,在星夜放声高歌!但是马上又回到了现实,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体部分作者的感情经历了几次变化?分别是什么样的变化?

  彩梦――――寻梦――――梦醒

  关于轻轻的与悄悄的:有一种看法,认为悄悄,可以理解为他不愿意把来寻旧梦的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同时,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地是属于自己的,一个感情纯真的诗人只能选择这种告别方式。轻轻则突出宁静,主要是在一开始营造一种气氛,而当作者内心经历了一番狂澜之后,他的心其实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诵带,同学们体会。

  (二)内容研讨

  问: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往往会使许多东西变得非常美好。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代表康桥?

  意象分析:

  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寂静区别,无声音称为寂,如万籁俱寂,而静则有和谐的意思在里面,还有一种生机。又如贫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二课时:主题分析及徐志摩其他的诗欣赏

  问: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有没有同学能够试着说一下?《人间四月天》)

  参考: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1920年,由于狄更生先生的劝说与推荐,诗人以特别生的资格在剑桥大学读书,度过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是他经常去读书、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诗人“慢慢地‘发见’了康桥”,对他充满了感情,“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正因为如此,诗人第三次欧游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康桥。然而“会难别易”,短短的停留后,诗人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康桥。“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己!”<江淹《别赋》)几个月后诗人追忆这一次离别时,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浓浓的眷恋之情。同学们将来也可以写一个再别盐外。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 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2、 如果仅仅是对剑桥大学的美好回忆,那为什么不说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剑桥图书馆?康桥的风光是十分优美的,诗人称康桥为“全世界最美丽的一条水”。在诗人对康桥的眷恋里,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这种热爱与向往不是—般人的游山玩水,而是诗人性情与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诗人说过:“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我们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 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

  可见,这里的康桥世界,已成为大自然的象征。康桥世界的自然风光滋润着诗人的心灵,一次次地给诗人带来欣喜和快乐;同时也一次次地抚平诗人心头的创伤,荡涤去了诗人的“苦痛,烦闷,拘索,枯燥”。(我去秦岭中一游)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描写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撷取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几样景物,(不是标志性建筑)遗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构筑了几幅色彩斑斓,对比柔和的画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摇摇:潭映彩虹,浮藻如梦:星落清泉,斑斓多姿??这里看不到车水马龙,听不到嘈杂的市声,完全是一片幽美迷离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几个片断。就连诗人也仿佛踮着脚尖走路,来去无声,但对大自然的一片痴心却早就融入到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了。诗人把大自然看成人类的母亲,“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难怪诗人在别离之际要感到惆怅了。诗人以至美至纯的诗句,表现出了自己对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向往与守护。

  3、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恋康桥?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读过书吗?显然不是。是因为康河的风光秀美吗?不完全是,须知诗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见过不少的。翻一翻诗人的散文与书信,或许会找到答案。诗人曾说过;“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阿,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阿,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阿,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着

《再别康桥》教案15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

  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㈠提问: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教案《‘教案’再别康桥教案》。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㈡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

  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主旨: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①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

  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

  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

  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答案:B("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错了。这里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

  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两个并列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人和

  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

  ②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再别康桥》教案】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08-02

《再别康桥》教案15篇11-13

《再别康桥》教案(15篇)04-02

再别康桥教案锦集03-21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03-17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8篇)05-10

《再别康桥》教案集锦15篇04-02

读《再别康桥》有感10-12

《再别康桥》读后感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