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5篇(精品)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查阅的资料理解关键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盼望解放、渴望自由的情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教学准备。
1、教师:词语卡片,教学挂图,有关《红岩》、白公馆、小萝卜头等的录像。
2、学生:搜集有关《红岩》、白公馆、小萝卜头等的资料。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引入。
1、课前组织学生阅读小说《红岩》或观看电影《红岩》,搜集有关白公馆、渣滓洞、小萝卜头的资料,相互交流。
2、引出小萝卜头的故事,唤起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检查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做到正确、流利。
2、从语境中抽象出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四)以图激情,朗读理解课文。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自由朗读第1——5段。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
出示重点句: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出示小飞虫插图,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读第8段的第一句,相机出示小飞虫。
提问:孩子们认识它吗?你觉得小飞虫对你来说是“新事物”吗?小组里说说你平时捉到小飞虫是怎样对待它的?
过渡语:为什么小萝卜头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呢?他又会怎样对待小飞虫呢?请同学们自读第6~12段。
3、教师让学生联系图画,朗读第6——12段。
提问:小萝卜头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萝卜头看到小飞虫后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请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出示重点词句,学生动作辅助,教师引导感悟小萝卜头的心情。
(1)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2)“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它。
(3)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
(4)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5)小萝卜头高兴地拍手叫道:“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指导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内心感受。可比赛读,可齐读。
4、比较你和小萝卜头对待小飞虫的态度,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升华,启发教育。
1、小飞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那么高兴?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查阅的资料,理解“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了”“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处。
板书:向往自由。
2、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为什么没能像小飞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3、想想小萝卜头对自由美好的向往,再想想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打算呢?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同学间互相交流了解到的“红岩”故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的演讲比赛。
板书设计:
小萝卜头
向往自由
语文教案 篇2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平时在阅读报纸、杂志时,常常会发现有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优美的语言、图片等,语文教案-语文实践活动《制作剪报》。但是,时间一长,当我们需要用到它们时,却很难再找到。这种情况是否也在你们的身上出现过?那么,该怎么办呢?
2、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出现,很多人自制了剪报。你们看,这就是老师、同学做的精美的剪报。
展示几份教师或学生做的剪报。
二、分组讨论做剪报的知识
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
1、制作剪报的步骤。(阅读——剪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分类──粘贴──装饰──命名。)
2、应该收集什么样的材料?(能增长知识的,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的内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语文实践活动《制作剪报》》。)
3、从何处收集材料?如何收集?(可以到书刊上收集,也可以到网上查阅,并下载自己需要的内容,再将它打印出来。是自己的书刊,可直接剪下;不是自己的,应先将有关内容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
4、如何分类?
5、打算给剪报起个什么名字?(根据收集的内容,起相应的名称。)
6、如何能够将剪报装饰得更漂亮些?(可用彩笔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可以电脑绘画,也可以加上些花边,还可以贴上自己平时喜欢的图案等。总之只要自己喜欢、满意就行。但一定要清楚、简洁,不可太复杂。)
三、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带来的报刊进行阅读、剪贴。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让学生自行改进。如,如何将所需内容剪得整齐?如何才能贴得平整?
课堂上做不完的,可带回家继续做。
四、展示观摩,交流评点
1、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剪报,介绍自己这份剪报的名称、制作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2、班级举办一次自制剪报展示会。为大家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五、总结
制作剪报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只要我们平时多看书、多看报,及时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慢慢地,你就会拥有一本本内容丰富、精致美观的剪报。它们将成为你的小小资料库,成为你亲密的伙伴。你将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今后,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互相交流、展示自制的剪报。到时候,我们还将评选优秀剪报。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榜上有名。
语文教案 篇3
【课文标题】
识字1
【教学目的】
1、熟读生字词并正确拼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熟读生字词并正确拼写。
【教学难点】
熟读生字词并正确拼写。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PPT、视频、动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哪位小朋友喜欢秋天?秋天是什么样的?谁来和大家说说?
二、利用生字卡重点学习生字
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1、播放动画,正确掌握以上生字的拼音、字形、笔画、结构,适用讲解生字的`字义,并利用生字来组词。
2、重点讲解难写的字、易错的字、相似的字,如:
“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又如:“尽”和“层”都是“尸”字头,区别在于“尽”的下边是一捺和两点,而“层”的下边是“云”。
3、利用生字卡片抽读和听写。
三、结合图片学习生字词
1、熟读以下生字词并正确书写:
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高气爽、山河壮美、五谷丰登、春华秋实
2、将刚才所学的生字词填入以上词语中。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并启发学生理解秋天的特征。
2、播放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用刚学习的词语来描绘各张图片,启发学生用别的词语来描绘。
二、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描写秋天景象的一些词语。请同学们想想除了这些词,还有哪些词描写秋天?
一年有四个季节。除了秋天,还有春天、夏天、冬天。课后,请大家收集描写这三个季节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报纸的重要补充部分——副刊。
2.掌握精读和略读副刊的方法
3.启发学生做摘抄、剪贴报纸资料
教学方法:
以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副刊,一般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
中国报纸的副刊起于清末,最初称为副张或附张,大都刊登“清闲”文字。五四运动前后,出现过一些提倡新文学,传播新思想的副刊。
报纸的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
副刊的“副”字就是次要的,附属的意思。当然,这是相对于报纸这种宣传工具的主体部分来说的。
(二)内容分析
1.读第1节和“怎样阅读副刊”的第1节,概括出副刊的性质、特点、作用。
(性质:副刊是有别于新闻版面的一种专刊,它虽然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报纸的主体。
特点: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作用:副刊起配合作用,补其他版之不足。)
2.副刊的内容很丰富,可读性很强,这是它的特点,《怎样阅读副刊》这篇短文分别从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它的特点。1节从文体上讲的(念第1句)文体兼备,2节,从种类上讲的(念第1句)种类繁多。
3.阅读副刊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1)不宜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副刊上
(2)浏览标题,确定精读和略读篇目)
4.以副刊中的一篇文章作精读示范,从立意,构思和语言三个方面提示学生怎样精读。
[例]精读《“盼盼”的微笑》
在立意上:文章从“盼盼”这个名字的含义入手,表达了中人民向往团结、友谊、进步的强烈愿望,和迎亚运的喜悦心情。
在构思上,1节提供了全文的抒情线索:“盼盼”的含义然后提出“盼盼”,“你在盼什么?”和“盼盼”,已盼了多久?两个问题,围绕“美好”“亲切”展开抒情,结构全篇两个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正是全文的主题所在。
在构思上,作者充分运用了想象和联想。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作者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并通过引用中的对比,指出当今世界存在着分岐、动乱和不协调的状况,造成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相距甚“远”的现实。接着抓住月亮是圆的,地球也是圆的这个共同点,联想到奥运会之旗——五环旗的五环也是圆的特点,表达中国人民向往团结、友谊、进步的“夙愿”。回答第二个问题也是通过黄河日夜奔流,长城历史久远联想到中国终于迎来了亚运会在北京召开的'日子,表达出中国人民迎亚运的喜悦心情。
在语言上,这是一篇散文诗,兼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篇幅短小,有诗的意境和语言凝炼的特色,但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结构较远诗歌松散一些。这篇文章语言深沉、含蓄、热烈,读者要跟着作者的想象而展开联想,才能理解文章内容,文章突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感情,勾画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拓展了文章的意境。
(三)指导学生积累资料。
阅读副刊,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做的工作;积累资料,我们说读报纸要注意积累资料,这资料大部分都是从副刊中来的,因此,我们要在阅读的同时,把有用的东西收集起来,将来,为我所用。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1、 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园地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