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1
《古对今》是一篇集中识字课。通过集中识字的形式,完成识字任务。本文以浅显的韵文为主,重点给学生充分读书时间,在韵语的过程中,认识生字,读准生字,突破“音”和“形”的难点,鼓励学生边读边记,逐步提高独立识字能力,感受识字乐趣。
一、注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古对今》的识字时,重点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生字、读词语、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词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景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古对今》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拼音与儿童感兴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识字,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启迪,成功地运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古对今》课,我采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卡片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生活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平、足安。拓展阳光课堂,丰富孩子童年时光。当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识字因阅读而丰富,就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开拓语文生本教学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依据文本特点,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以识字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采用字歌识字、字谜识字、故事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2生字;会写古、凉等7个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认知“鸟语花香”等七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者联系实际理解朝霞、夕阳、严寒、酷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教学重点:
识字和朗读教学是重点 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严寒、酷暑。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带有生字的卡片。(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篇很好听的拼音课文《古对今》。
2.板书课题,揭示本课特点。本课的每一句中都有一个“对”字,“对”字前后分别是两种相对的事物,我们也可以叫它“对子歌”。(课件展示课文) 3.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古”。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2.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再读课文,识词。
5.认读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读韵文,感知对子。
1.自读课文,遇到读得不熟的字或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或指定小组互读对子,全班交流正音。 3.各种形式读对子,直到读熟。 (1)师生交叉读
(2)男女生对读
(3)学生分三大组拍手赛读,优胜组集体表演读。
4.交流对子歌中的特点:
(1)反义词对:古对今 圆对方 晨对暮 严寒对酷暑 春暖对秋凉
(2)天气现象对:雪对霜 和风对细雨 朝霞对夕阳
(3)植物和动物对:桃对。李 柳对杨 莺歌对燕舞 鸟语对花香
(4)课件展示几种对子及相关图片。 5.背诵《古对今》 指名背,小组背、齐背。 四、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指导7个生字的书写。 (1)认读7个生字并组词。
(2)师范写,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顺,讨论交流。
(3)作品展示,全班评价。 2.布置作业:
(1)同桌互背《古对今》 (2)抄写课后词语。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3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底”“斜刀头”两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2.画上都有什么?(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把话说完整“我看到画的上面有……,下面有……”)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画导入,旨在让学生了解观察顺序,同时为本课学习谜语诗做铺垫。也可以用谜语儿歌来导入,调动学生猜谜的积极性。因为本课的内容是学生喜欢的题材,所以导入部分的设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初读故事,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缩小语境识字。
选看近听有色无声春去人来
(1)拼读词语,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小老师带读。(正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
(3)说说记字方法。
4.(出示课文)填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5.学习反义词。
(1)远--近有--无来--去
(2)演一演“远”和“近”。
(3)举例说明“有”和“无”。
(4)演一演“来”和“去”。
(5)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6.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水、去、来、不”。
(2)认读,观察字形。
(3)教师范写。
水:第一笔竖钩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一笔写成。
去: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
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
来:左右对称,书写要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设计意图】本课是古诗,但语言亲切生动,很容易明白字面的意思。识字上,理解“反义词”是个重点。找出文中的反义词,再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引导学生在课上课下注重语言的积累,用找反义词的方法识字既巩固了熟字又掌握了新字,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细读古诗,体会感情
1.自由读诗,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
2.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诗句大意)。
3.诗里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4.注意学习诗歌的停顿(断句)和语气。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5.为什么“近听水无声”呢?
7.原来这都是画上的景物啊!所以这首诗就叫做《画》,既是题目,也是谜底。
8.比一比,谁能把诗当场背下来。
9.拓展延伸。
(1)头戴小红帽,身穿大白袍。走路摇摇摆。(鹅)
(2)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雨)
【设计意图】既然是“谜语诗”,就需要找到诗句中透露的信息,猜出谜底。在理解布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联系生活实际,这首诗奇怪的地方在哪儿呢?“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的水、花和鸟与生活中的有何不同?学生一步步去探究便能找到“画”的原因,理解“画”的意思,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6.画
远看
近听
由远→近的顺序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对子”这种语言艺术形式,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对子中词语的组成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范读生字和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3.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板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子中词语的组成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领略四季朝暮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丰富美妙,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仿照课文的形式自己编创对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对子,也叫对联,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与中国的语言、文字、修辞、思维以及社会观念有密切关系。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将一些自然现象融入到对子中,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且能让我们认识更多新的生字朋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边音“凉、李”,翘舌音“暑、晨、朝”。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圆、李、杨”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寒、暑”等字时,可以通过学生集体表演的方法;学习“香”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夕、古”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谜语示例:
禾苗青青,长在上边,太阳红红,落下山头。(谜底:香)
形近字对比示例:
古—舌(舌头)—吉(吉祥)
细—田(农田)—抽(抽查)
夕—多(多少)—歹(好歹)
凉—京(京剧)—谅(原谅)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古”上宽下窄,横要写得长些,稳住全字重心,竖稍往左倾斜,“口”略扁窄。
“凉”两点水起笔一点略低于右边,“京”下部竖钩略短,两点左右呼应。
“细”左边的绞丝旁起笔稍高,注意两个撇折的角度不同;“田”起笔低于左边,字形略窄。
“夕”整个字体呈向左下倾斜的态势,首笔竖撇略短,横撇要写得横短、撇长;末点起笔于首撇尾部,止笔于长撇中段。
易错提示:
“凉”左边是两点水,不要写成三点水;右下部是竖钩加两点,不要写成竖和撇捺。
“李”下部是“子”,不要写成“于”或“予”。
“香”上部是“禾”,不要少写一横撇;下部是“日”,不要写成“目”或“田”。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禾字头的字:香(花香)—秀(优秀)—季(四季)—委(委屈)
带木字头的字:李(李花)—杏(杏仁)—杰(杰出)—查(检查)
(4)多音字。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点拨。
朗读指导:“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2.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并回答问题:课文共有几小节?每小节有什么特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共有三小节,每节两句,每句尾字押ɑng韵(“方、凉、霜、阳、杨、香”),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四季、朝暮的变化。
教师点拨:
对子的特点:(1)字数相等;(2)节奏一致;(3)词性相对;(4)结构相同;(5)平仄合律。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初读课文,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对子具有哪些特点呢?课下同学间可以交流一下,然后把大家发现的特点总结起来。还可以通过书籍或互联网查找一些对子,积累起来,互相交换着读一读,感受对子的结构美和韵律美。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古今凉风细长夕阳李子鸟语花香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古对今》一课。通过朗读,同学们知道课文是用什么形式写的'呀?(指名回答或让全班齐答)对,用的是对子。有没有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积累的对子?(学生抢答)同学们分享的对子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细读课文,细品对子。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小节,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节是从哪些角度来介绍对子的?
明确:从时间、形状、冷暖这三个角度介绍了对子。“古”“今”是表示时间的反义词。“圆”“方”是表示形状的反义词。“严寒”写的是冬天,“酷暑”写的是夏天,“春暖”写的是春天,“秋凉”写的是秋天。这几组对子向我们展示了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2.学习第2小节,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节是从哪些角度来介绍对子的?
明确:从自然现象、天气这两个角度介绍了对子。“晨”“暮”“朝霞”“夕阳”是从时间方面来对的。“雪”“霜”“和风”“细雨”是从自然现象方面来对的。其中,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风细雨,朝霞艳、夕阳红的美丽图画。总的来说,这几组对子向我们展示的是自然现象。
3.学习第3小节,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节又是从哪些角度来介绍对子的?
明确:从大自然之美的角度介绍了对子。“桃”“李”都是水果。“柳”“杨”都是树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是两个四字成语,这一句把两个含有近义词的四字成语拆开相对,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勃勃生机。
4.引导学生探究:对子、反义词与识字方法之间的联系。
明确:反义词就是意思相反的一组词。我们可以凭借给认识的字找反义词的方法来认识更多的字。如“今”的反义词是“古”,“方”的反义词是“圆”,“寒”的反义词是“暑”,“朝”的反义词是“夕”,等等。这样一组一组地来找,既掌握了一些字的反义词,又认识了一些新字,真是一举两得。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课是一首有趣的对子歌,介绍了大自然四季朝暮的美妙变化。我们知道了______对今,圆对______,知道了______暖、秋______,冬天有______、夏天有______;也知道了早晨有______,傍晚有______;还知道了春天不仅有______,还有______。
答案:古方春凉严寒酷暑
朝霞夕阳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2.谈话总结:课文以对对子的形式展开,描绘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了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也激发了我们积累对子的兴趣。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美丽的风景,然后试着用对子的形式写下来。咱们来比一比,谁的对子写得好。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版《跳水》教案11-05
《古对今》教案(通用10篇)04-14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怎么都快乐教案02-27
《古对今》教学反思02-09
古对今教学反思01-29
《古对今》教学反思06-18
三年级部编版下册教案04-25
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