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实用的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的情境以及字理、看图、归类识字诸方法认识“烧”“灭”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呀”;正确书写“旁”“赶”等9个生字,会写“空地”“唱歌”等11个词语。
2、通過为课文配插图、为插图做解说的学习活动,想象画面,续编故事,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以及雪孩子与小白兔之间的情谊。
3、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4、感受句式特征并抄写。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单元所学,初识雪孩子
1、出示雪景图,导入: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到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认识了淘气的雾孩子。看到这幅雪景图画,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鹅毛般的大雪降落下来,白茫茫一片,我们仿佛到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瞧,一个雪孩子出现了。
2、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跟雪孩子有关的一个童话故事——(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创设雪天情境,启发学生想象,揭示课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二、识字小游戏,寻找雪孩子
1、自主学习,明确要求。
自读课文: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认读。
②标出自然段。
2、认读生字新词。
(1)出示认字表和写字表中的字,自己练读。
(2)与雪孩子做游戏,认读生字。
雪孩子和同学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只有能认读“小雪花”后面藏的生字,读好语句,雪孩子才会再一次和大家见面。
第一组:认读“添”“柴”,字理学习“赶”。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屋子里真冷,赶快往火堆里添把柴吧!”
“添”就是添加的意思。过去,冬天的屋里很冷,人们就把干草、木棍当柴火,点着后取暖,所以“柴”字的下半部分是木字底。
出示隶书和楷书的“赶”字,左边是“走”,右边是“旱”,“旱”有陆地的意思。“赶”字的本义是一人在大地上奔跑着赶路。现在的简体字“赶”,右边的“旱”字演变为“干”。“赶快”是抓住时机、加快速度的意思。
想象画面读语句。
第二组:归类认读“烧”“烫”“灭”。
烧得旺旺的烫人的火把火扑灭
“烧”“烫”和“灭”都与火有关,同样有火字旁,位置却不同,要分清字的结构和偏旁,记住字形。
第三组:语境中认读多音字“呀”yā。yɑ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当表示惊异的时候,“呀”读一声,用在重复的、表示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重复做一个动作很长时间的意思的时候,“呀”读轻声。
练习朗读。
第四组:字理认读“冒”。
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
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
“冒”字的本义是“帽子”,上半部分是帽子的形象,帽子下面是一只眼睛。现在的“冒”字有不同的意思。比如,“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就是黑烟一个劲儿地向外透、往上升;“帽子”是顶在头上的,所以“冒”字又引申为“顶着”的意思,雪孩子就是顶着呛人的烟去救小白兔的。
想象画面读句子: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情境,通过字理、看图、归类等方法认读生字,读好长句、重点语句,为读通课文做准备。)
活动三、排列插图,了解雪孩子
1、出示学习任务:根据故事内容,为插图(四幅插图内容:雪孩子图片、雪孩子陪小白兔玩儿图片、雪孩子火中救小白兔图片、雪孩子化成白云图片)排列顺序,并说明理由。
2、学生分别出声读、默读课文,教师记录学生两次读书的时间。
3、说一说自己默读课文的感受和默读的'方法。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我们可以选择不出声、速度快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的时候要做到:书本平放在桌面,眼离书本一尺远,眼睛随着词句看,闭上嘴巴不出声。
5、全班交流,板贴四幅插图。
排列理由:雪孩子陪小白兔玩儿,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小白兔的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
(设计意图:感受默读的好处,学习默读的方法,通过为故事插图排列顺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活动四、给插图做解说,走近雪孩子
1、明确学习任务:我给插图做解说。
2、自读课文,为给插图做解说做准备。可以出声读,也可以默读。
(1)关注描写雪孩子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展开想象,为插图做解说。
(2)为每幅插图配解说词,写在插图旁边。
第一幅插图(第1~3自然段):可爱的雪孩子。
①讲插图:兔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
②师生分别扮演兔妈妈和小白兔,分角色朗读出人物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第二幅插图(第4~6自然段):快乐的雪孩子。
①想象画面:小白兔是怎样给雪孩子跳舞的?唱了什么歌?他俩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②想象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时开心的画面。
③想象畫面读第4~6自然段。
④小结:小白兔玩累了,赶快进屋添柴烧火,然后躺在床上睡着了,屋里面着起大火,小白兔却不知道。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感受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时的快乐。)
第三幅插图(第7、8自然段):勇敢、善良的雪孩子。
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①结合雪孩子的动作、语言描写,展开想象,讲讲雪孩子救小白兔时的着急、冒火施救时的勇敢。
②想象雪孩子救小白兔时的画面,朗读第7、8自然段。
③想象雪孩子的所作所为,理解“终于”的意思,把句子补充完整。
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他xxxxxx,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④小结:雪孩子看到小白兔遇到危险,奋不顾身地奔向火海救自己的好朋友。雪孩子多么勇敢与善良啊!
⑤观看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视频,可以在插图上补充解说词。
摄制厂的人员和我们一样,被雪孩子的勇敢行为所感动,结合故事内容,展开想象,拍了动画片。请同学们观看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视频,再次感受雪孩子的勇敢。
(设计意图:抓住雪孩子动作、语言等描写,展开想象,为插图做解说,感受雪孩子的勇敢与善良。)
第四幅插图(第9~14自然段)有情义的雪孩子。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①去掉“很轻很轻”“美丽的”,与原句作比较,感受水汽的轻,白云的美,体会加上这样的短语使语句更加生动。
②看图想象:小白兔看着雪孩子变成的美丽的白云,他会对自己的好朋友说什么呢?想象画面朗读。
③小结:在小白兔心里,雪孩子没有离去,他变成天空中一朵美丽的白云,永远陪伴在小白兔身边,带给他温暖与爱。
④选择其中的一句话,为插图配语句。
第五幅插图:续编故事。
小白兔感激雪孩子对他的救命之恩,对雪孩子无比留恋。后来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结尾,并为其配上插图,补充在第五幅插图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通过为插图配解说的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通过默读课文、朗读课文,感受雪孩子的勇敢与善良,以及雪孩子与小白兔之间的真挚情谊。)
活动五、识记生字,学写字词
1、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表,读生字,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记生字的字形。
(2)与学习伙伴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全班交流。
2、书写生字。
(1)把生字按照结构分类,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每个生字写一个,做到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重点指导:“唱”“旺”“浑”“谁”“汽”“轻”。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轻”,车字旁最后一笔是提,与“浑”字右半部中的“车”字笔顺比较;“赶”字注意穿插避让;“旁”字上宽下窄。
(2)按照标准讲评、修改。
3、书写词语。
唱歌 赶快 旁边
水汽 浑身 很轻
时候 火星 回家
谢谢 空地 连忙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2、学习作者抓住自然景物特点进行形象而细致描绘的手iuofa,品味其艺术魅力。(重点)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徐志摩曾带领我们于泰山之巅观赏雄伟、壮观的云海,今天,我们将透过一位女作家的视角,观赏另一种风格的云海。(板题)
2、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3、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完成自主学习1、2题。
核实重点字词:
怄气(òu) 婆娑(pó suō) 懊悔(ào) 汩汩(gū gū)霓裳(ní cháng) 纤纤(xiān xiān) 憧憬(chōng jǐng)粗犷(guǎng)
4、初步把握课文,完成合作探究3题,将不会的地方标示出来。
5、合作探究:
互动1: 作者笔下的云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句子进行赏析。
明确:变幻多端、形态美、富有动感。
互动2:作者青年时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到?
明确:与世隔绝,人与人交往少。(文中记叙性的话语中找)
互动3:
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结合温馨提示探究。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6、小结全文:
本文回顾了自己青年下乡当知青时在山中的一段生活,以
为线索,选用 、 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对山中云
海进行了描述,表达了作者
之情,抒发了 的人生感悟。
7、拓展延伸:
1、写出你所知道的描写“云”的诗词名句。
2、要体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就必须进行形象而细致的描绘。你能模仿本文第3段的写法也写一写天上的云彩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爱迪生爱科学,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引导学生向爱迪生学习,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世界闻名、省吃俭用、顽强、合适、不懈”等词语;会用“节省、顽强、合适”造句;了解句与句的关系。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爱迪生进行实验的故事。
教学重点:
1.通过重点词、句、段,体会爱迪生热爱科学、不懈努力的。
2.了解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弄清叙述层次。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垃圾瓶瓶罐罐燃烧聋瞎
省吃俭用顽强合适价钱便宜
(二)教学另一部分生字词。
爱迪生做实验,要用上各种各样的化学物品。如:
磷(l0n)是一种非常容易燃烧的化学物品。
(三)继续学习课文。
第2、3自然段
1.12岁的爱迪生在火车上卖报。卖完了报,他做什么?请你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这一自然段中,什么是你没有想到的,使你很感动?(12岁的报童卖完报,想尽办法在火车里做实验。)
4.车长同意他在吸烟车厢占一个角落。我们可以想见,爱迪生怎么向车长提出要求,车长才同意的。如果你是爱迪生,你会怎么说?
5.后来,车长又为什么把他赶走了,而且还打聋了他的耳朵?
当车长把爱迪生那些心爱的瓶瓶罐罐、化学药品扔到车外时,他会怎么样?
6.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着了火,被车长赶走了。
(四)继续学习课文。
1.爱迪生为了研究科学,耳朵被打聋,对于12岁的少年该是一次多么大的打击!生活又是那样地贫穷,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但是爱迪生是怎样做的?
指点:这一段开头第1句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
2.整个这一段都是讲他钻研科学的决心怎么没动摇的。紧接这总说的一句,后面讲了几句?每句讲的是什么?第1句与后面几句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3.齐读第一句。第2、3、4句各指名一人读,以弄清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
4.这一段的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指点:这就是“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作者把这一句概括全段内容的话,写在全段的开头,我们一看就明白了。
第5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从上一段学习的内容,我们一看就明白,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3.指点:写的是“爱迪生试制电灯”。这一内容也是用一句话写在段落的开头。
4.谁能根据全段的内容具体说说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5.提示:这一段中的“常常”“实在”“不懈”“终于”这些词语告诉我们什么?(不懈:即不放松。)
6.齐读全段,突出上面这些词句。
7.结合教学“躺”,发准后鼻音;突出字形教学,写好“身”最后一笔。
教学“供”(g3ng),就是“给”的意思。组词:供给、供应、供不应求、供销。
8.现在看看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第1句):总的说爱迪生试制电灯。
第二层(第2、3句):说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废寝忘食地做实验。
第三层(第4句):说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最后一段
1.上课一开始,我们说爱迪生是“发明大王”,这是为什么呢?读了最后一段就明白了。
2.齐读。
(五)复述课文。
各自准备,从第3、4、5自然段中择其一段,讲讲爱迪生怎么热爱科学,刻苦钻研。
(六)课后练习及作业。
1.造句:节省顽强合适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
1、预习出题: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生字。首先通过读课文,勾生字、画生词、读带生字的句子来熟悉生字,再通过和熟字比较字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记忆生字,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出一份有关字词方面的试题。如:
⑴ 读准字音方面,可以出给生字选择读音、判断对错或把音节补充完整的题目。
⑵ 认字方面,可以出词语连线搭配的题:
阿姨 看玩具汽车 闪着 妈妈的手
妈妈 售货 抢着 说
小兵 买药 拉着 光芒
⑶ 根据字形,可以出猜字谜的题:
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他们,鼓励他们,肯定他们。
2、交换做题:
出好题后,分成小组交换做题。
3、互评互改:
做完后,互相批改,再作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当你们面对自已想要的玩具时你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故事看看故事中的小男孩是如何做的。
二、读中感悟
学生分成四大组,进行合作学习:
1、初读感悟:
分小组自由默读或朗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互说感受,体会情感。
2、听读感悟:
学生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3、质疑讨论:
小组互相质疑,把最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写下来。再通过读解决问题。
⑴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你的理由。
⑵ 售货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
⑶ 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药品 礼物 柜台 玩具
富裕 专心 目不转睛 兴奋的光芒
2、你家有什么玩具?你能写出他们的名称吗?
四、实践活动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写几句自己的打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白石老人应该属于乡土画家”的含义,学习他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生活的艺术情操。
2、积累文章中优秀的语言范式,并尝试运用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的语言特点,并尝试运用。
教学策略:
圈划、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跟大家一起完成一个练习:请看投影
练习: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量词,填不上的可以空着。
一( )荷花,一( )芋(yù)叶,一( )蜻蜓,
一( )小鸡,(填入一个表示很多小鸡在自己的房子里的量词)
二、初读,清字词
1、填完了,大家就做好。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一篇课文。叫《乡土画家》。(板书课题)下面大家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圈出你不认识、叫不准的字,一会小组内交流。
2、下面你可以请教你的组内同学,把你不认识的,叫不准的字交流一下,如果还叫不准,可以请教字典。
3、把你圈出的字大声朗读几遍。
三、细读、品乡土、习语言。
1、好,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课题。文章的题目是乡土画家,你认为白石老人是一位乡土画家吗?这次大家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能表现出白石老人确实是一位乡土画家的语句。
2、汇报
预设的语句
第一处:老人始终把他的艺术生命植根于这块土地,因此他的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所画的题材,无论是一枝荷花,一株芋(yù)叶,一窠(kē)小鸡,一只蜻蜓,都是一个炎黄子孙在自己乡土中的生活感受。
说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表现出了白石老人是个乡土画家。
咱们看一看你填的跟作者黄苗子写的是不是一样。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填的吗?出示一朵荷花,一枚芋叶,一只蜻蜓,一窝小鸡。
你参考一下你的答案,我的答案,还有作者的答案,你觉得哪个空填入哪个词更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反正我是觉得我填的挺对的,你像第二个一般都说一枚树叶,所以我认为芋叶也应该用一枚。第三个我感觉“窠”应该是树上的鸟的家,地上的小鸡的家还是用一窝比较好。
现在大家可能都说不清,没关系,这个就作为一项家庭作业,咱们回去查一查资料、词典,注意查一下作者填的那个量词的含义,还有跟量词搭配的事物的含义或图片,尤其是咱们北方的同学没有看见过芋叶,你看一看芋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你写一个用哪个词合适的理由说明。咱们明天在课堂上交流。看谁写得理由充分,值得信服!
3、第二处:篮子里四条丝瓜是刚从棚上摘下来的,还带着瓜花和藤蔓;小鱼也是才从河沟里捞起来的,大小不一,而且有几条还是活蹦乱跳的。
咱们在读一读,你感觉一下这丝瓜、这小鱼让你感觉是什么样的?(新鲜)
这新鲜城里的市场上会有吗?只有哪里有,所以作者说你说说作者懂得,体会的是什么味!(板书:乡土味)好咱们再一起读一下这富有乡土味道的丝瓜和小鱼。
那你知道作者的画作为什么会有如此浓厚的乡土气息吗?
这也正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要说的`,咱们齐读一下。如果说他的画作具有浓浓的乡土味的话,那么白石老人对农村的这种情怀我们也可以概括为板书“乡土情”这种乡土情的具体含义就是再读。
4、第三处:他是个乡下人,有他对乡土风物深切的爱恋。他看惯了院子里的小鸡、溪流里的鱼虾、树上跳跃着的松鼠、绕着花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草间的蚱(zhà)蜢(měng)、河边的青蛙。
咱们观察一下这些语句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下面老师要求大家把这几个方位加事物的短语背下来,大家能做到吗?
老师想啊,他看惯的农村的东西还会很多,可是还会有什么呢?大家开动你们的小脑袋瓜儿,拿出笔来按照这种地点加事物的形式写一写,最少写三个,最多写五个。你可以不变地点变事物,也可以不变事物变地点,如果你两个都会变,那就更了不得了。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来,把你写的加入到课文中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评价)
5、第五处:他要通过纸笔,把这些可爱的生命,活泼生动地永久记录下来。因此,小鸡的天真姿态、虾的透明外壳和有生命力的须爪、牵牛花为了生存向太阳光挣扎的挺劲,都诱使他花费许多精力去观察、揣(chuǎi)摩。
咱们有了上一次的经历,咱们再来观察这些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是什么加什么?
那我就在想啊,为什么作者非得这样说呢?他怎么不这样说呢?出示:“有天真姿态的小鸡、有透明外壳和生命力须爪的小虾,为了生存向太阳光挣扎的牵牛花,都诱使他花费许多精力去观察、揣(chuǎi)摩。”
同学们,为什么呢?你们再前后读一读,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哦,你们说的真有道理,看来这个顺序也不是随便可以调换位置的,咱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得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呀!既然写得这么好,咱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白石老人啊,都能抓住动植物的性格、内在生命和灵魂,怪不得白石老人在《自传稿》中说来,咱们读一下。:“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从未得见,吾不能画也。”
那我就觉得这个好像比咱们上一个更有挑战性,我觉得你们好像不能写得向上一个那样好,不知道我想的对不对,你们能用事实告诉老师吗?
白石老人真的了不起啊!你觉得白石老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个呢,咱们再读第九自然段。
四、交流,悟启示
你说说要想能向白石老人一样“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得需要什么?
是啊,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向白石老人一样对生活有诚挚的爱,那你们也能在某一个行业演绎自己的精彩。
五、拓展
在画界,还有一个人很厉害,他叫徐悲鸿,老师最欣赏他画的《八骏图》,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查查他的资料,欣赏一下他的画作。下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总理。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的“噫吁巇,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凤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3、欣赏品味。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 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赏析诗句:
(1)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课堂训练。
(1)阅读课文,经自由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这首诗。
6、 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夏夜多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5课。课文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险时刻,睡莲姑姑弯下腰把它救了上来,热心的小蜻蜓牺牲休息时间,在萤火虫的带领下,把小蚂蚁送回了家。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夏夜美丽的荷塘夜色,更被小动物们相互关爱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感人,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温情,是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佳作。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夏夜有了一定的了解,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文中有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小朋友来讲难度不大。但应通过多种手段协助同学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同学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受到保护昆虫的教育。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体会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教学准备】
夏夜的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夏天的'夜晚图,谁愿意说一说你的感受。
2.板书课题,这么美的夏夜,我们应怎样读出美感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词句可以想办法解决。
2.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
3.交流
(1)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2)多形式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
歌谣识字:
①目争睁,月要腰。爪巴爬,日寸时。两字合一字,好记好认识。
②感谢要有心,诚心才感人。感谢有言行,“谢谢”最好听。
(歌谣识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两字合一字的规律,体现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功能。)
猜谜识字:
①根:很字两人离,木棍左边立。
②非:一排小朋友,个个背着手。一排变两排,看看没有手。
偏旁归类,熟字带生字:
①莲:草字头,是植物。小草绿,荷花红。最美丽,是睡莲。莲叶绿,莲花红。
②激:洒水泼水三点水,石落水池激起水。水池水多石头大,激起一片水花花。
③趴:足字旁,在左边,一撇一捺右边站。跑要足,跳要足。蹲着趴着都要足。
④急、感:心字底,下面站,不慌不急心不乱。学朗读,要动情,读出感情才好听。三、指导书写
1.观察要书写的六个汉字,同桌读一读,找找关键笔画。
2.学生观察,提醒同学写好字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学生临写。
“非”:独体字。
“送、过”二字带走之,可联系第九课“连、远”二字的写法
“她、他”重点指导“也”字的写法:①横折钩的横要往右上斜,但不能写得太长;②竖要写得高一些;③竖弯钩要拖长,出钩前,先回锋。
4.展示评价。
四、拓展作业
1.连一连,说一说。
青青的小路 青青的()
绿绿的草坪 绿绿的()
弯弯的假山 弯弯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听写词语。
3.指名朗读课文。
过渡:夏夜,静悄悄的。忽然传来了呜呜的哭声,是怎么回事呀?请大家快速把1—5自然段读一读。
二、细读课文,读后感悟
1.理解1—5自然段
(1)看图读文。
睡莲和小蚂蚁在说什么?同桌练读他们的对话。
(2)指名读对话。
(3)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什么啦?
(4)这时候,小蚂蚁什么心情?
(5)两个人演一演。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教师做导演,女生读睡莲的话,男生读蚂蚁的话。
2.理解6—16自然段
(1)师: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里上不了岸了。它在睡莲的帮助下,爬上了睡莲的叶子。睡莲姑姑挽留它。(出示句子: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呀!)生齐读。
(2)是呀,夏夜真是太美了!这么美的夏夜,小蚂蚁住下来了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6---16自然段。
(3)小蚂蚁回到家了吗?
(4)他是怎样回到家的呢?哪些动物来帮它的忙了?自己读课文8—12自然段。
(3)他们说了些什么?大家练一练,喜欢谁就读谁的话。(学生练读)
(4)四人分角色练习表演。
(5)指名表演。(两组竞赛,师生评议。)
(6)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题目是夏夜多美,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说夏夜美吗?美在哪里?
2.总结: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童话故事,从中我们知道,得到他人的帮助要有礼貌地表示感谢。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如何表现?对,要伸出友爱之手。大家相互帮助,生活才更加美好,世界才更加美丽,你们说是吗?
四、布置作业
1.画出你眼中的夏夜,并写几句话。
2.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我们身边的夏夜美景吗?看谁描述得最美。(选做)
板书设计
15 夏夜多美
睡莲
小蜻蜓 帮助 小蚂蚁
萤火虫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朗读法、师生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四川有哪些山比较出名吗?你去过哪些山呢?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描述一下你去过的山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小作者去黄山的.天都峰看看,看看他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趣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小组交流讨论,排除疑难字词。
2.全班开火车朗读课文,注重对生字词读音的检查。
3.大声齐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叙述文章大意。
(三)再读课文
1.分小组朗读每个自然段,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石级、仰望、攀着、心颤、鲫鱼背”的含义。
(四)研读课文
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并分小组讨论这些重点语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1.为什么作者要用“爬天都峰”而不用“登天都峰”或是其它的词语?
2.“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说明了什么?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中的“终于”说明了什么?
4.爸爸的话有什么含义?
5.你从作者的这次爬山经历中感受到了什么?
(五)小结作业
同学们,天都峰如此险峻,然而作者和老爷爷最后都爬上了山顶,他们靠的是什么呢?
大家在假期肯定也去过很多地方,认识了许多不一样的人吧!大家在课后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五、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时间:假期
地点:黄山的天都峰
人物:我、爸爸、老爷爷
事情发展:爬山前 爬山时 爬山后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主动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追忆故乡的文章《故乡的芦苇》。(板书:故乡的芦苇)
芦苇是一种水生植物,用途很广。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故乡的芦苇。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说一说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写了哪些景物?
(有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2、你认为哪出景物最美?他们都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3、省略号表明什么?
(表明故乡留给我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并没有说完。)
4、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那美景呢?
5、可这一切的一切是作者最难忘的吗?
他最爱的是什么?(芦苇)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你是怎样理解“魂牵梦绕”的?
6、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吗?
7、赏芦苇美景(学习8—9自然段)。
(1)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①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芦苇有哪些特点呢?结合相关语句谈谈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②谁愿意读一读再现这美景?
③师生
④指名读
(2)师:作者利用生动的比喻句抓住芦苇“绿、多、柔”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芦苇图。
四、
这如是如画的景色,这如绿云漂浮的芦苇,让人难忘,让人眷恋。难怪我离家二十几年还如此追忆和向往。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在童年趣事中,品味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的无限回忆吧!
第二课时
一、学习10—13自然段。
(1)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
思考:作者说了哪几件趣事?
(2)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生自由读
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二、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这段点出了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三、识字
认识:苇、缤、蛛、曳、恬、哨、舵、锡、纺、裹。
重点强调,缤是前鼻音,蛛、哨是翘舌音。
1.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2.交流识字方法。
理解字义,组词、造句。
3.分析字形。
4.写好12个字。
按先观察,重点示范,练习、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书写。
上下结构:若、芳、翼。
左右结构:魂、拂、哨、帆、纯、纺、织、触
半包围:逸
重点指导“魂、拂、逸、翼”
四、作业
《资源》
板书:11、故乡的芦苇难忘
芦苇:绿美
吹芦叶哨:甜蜜的回忆
芦叶船:满载幻想
芦苇丛:捉纺织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精选】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