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经典】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植物的“感情”》
单元要点分析:
本组课文以“观察、发现、研究”为主题,五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研究、发现的意识。本单元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阅读链接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形式,使学生通过科学家平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的内心世界,又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本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着哪些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给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现象。《大自然的语言》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所以教学中应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材分析:
《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 “感情”。写出了植物之间的联系。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出“植物似乎也是有感情的”,这与人们平常认为的“草木无情”的常理相背。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 “感情”的,而且不同的植物表现的感情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植物之间的“感情”既丰富又奇特。课文第三自然段进行了概括说明。“萎靡不振”“和睦相处”点明了植物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说明了植物间相处的两种不同情况。
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就围绕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棉花特别欢迎大蒜在身边。”
“黄瓜讨厌西红柿,喜欢菜豆角做伴;铃兰花和丁香花势不两立而喜欢勿忘我作邻居。”“谷子与水果长时间在一起,谷子霉烂而水果干瘪。”你看,不光植物之间有感情,就连植物的果实之间也有感情。
植物之间为什么会有感情呢?文章第七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植物有一种生长的本能:1、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排斥对自己生长不利的因素。2、外界的能量对植物新陈代谢有影响。这一部分讲的是植物有感情的本质,与前面讲的植物有感情的表象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文章从表达上,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课文中列举的几种植物,学生比较熟悉,所以,从生活中去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去查资料,阅读课文,了解植物的“感情”,从而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7个生字,掌握12个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曲”和“给”多音字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植物间复杂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的'习惯。
教师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质疑问难
1、教师板书课题:植物的“感情”,学生读课题。
师:“同学们,人说“草木无情”,可题目却说有感情,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反馈,教师归纳)
(1)植物间有怎样的感情?
(2)植物为什么会有感情?
(3)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
2、教师导入新课:是呀,太多的疑问等着我们去解答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兴趣】
二、自主合作 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自读。
(1)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读、会写。
(2)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并正音。教师强调“供”“丁”“竟”是后鼻音,“促”“速”是平舌音。
(2)教师再出示这些词语,学生一起读一读,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读和书写。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充分的走进文本,并在同学的帮助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及课文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合作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 增长知识
1、教师: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植物间的感情呢?它们间的感情如何?(学生反馈,教师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来)
含羞草怕羞;
向日葵爱太阳;
西红柿爱音乐……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2、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1)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
(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
(2)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会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
教师问:“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
4、教师问:“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①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②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
学生讨论后交流。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原因。
6、教师小结:植物有“感情”是它们求生的一种本能。
【尊重学生学习的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同学、与老师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答】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它有太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观察、去发现。行动起来,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你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关于大自然的秘密。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把学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说一说。
2、出一份以植物的“感情”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8植物的“感情”
仔细观察
“草木无情” 有感情(生存本能)
课后检测
1、我会读。
乐曲 促使 迅速 供给 棉花 讨厌
窒息 货轮 羞答答 西红柿 丁香花 勿忘我
萎靡不振 和睦相处 势不两立 新陈代谢
2、比一比组词。
促( )迅( )委( )供( )
捉( )讯( )秀( )拱( )
棉( )讨( )勿( )货( )
绵( )付( )匆( )贷( )
资料库:
根瘤 豆科植物根部的瘤状突起。这是由于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根部皮层细胞中所致。根瘤菌在皮层细胞中迅速分裂繁殖,同时皮层细胞因根瘤侵入刺激,也迅速分裂和生长,而使根的局部体积膨大,形成瘤状突起,就是根瘤。
含羞草 草本植物,有毛和刺,叶子富有感应性,触动时小叶折合,叶柄下垂。夏秋开花,淡红色。
勿忘我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十分柔弱。初夏开花,浅蓝色。
课外阅读
奇妙的植物世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的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1—2小时,小虫子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放交响乐。日子久了,竟然发现他那园中的花木,格外旺盛。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他每天在一块稻田里播放25分钟交响乐。一个月后,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没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平均株高超过30厘米。
此外,还有预报地震的山芋藤,能净化水的水葫芦,会“咬人”的漆树。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中的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同能力目标)
学习设想:课文是作者多自己童年往事的追忆,有无穷的孩童生活趣味,针对这一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细,有整体到局部,从故事内容、主题到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生勾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从而达到情感升华。
教学用具:电视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课件展示童年情景
2、 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3、 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4、 作者简介(课件)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合作探究)
1、散读课文 。(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都讲了哪些童年往事?
3、试着概括一下这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并给它们加上小标题。
4、作者想我们展示她的童年生活,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
5、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抽学生汇报。
明确:
(2)装扮布娃娃、初学识字、自扎小辫、和表妹比唱歌、洗地板、帮妹妹退敌、夏天度假、春天怕梅雨……
(3)玩具风波、多彩童年、可爱玩伴、四季感受
(4)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三、重难点探究
(一)对比手法的的理解
1、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有今昔对比,有自己感受与他人态度的对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分析一下。
2、 明确
(1)第1段与第3段,鲜明的对比留给人不尽的深思。
(2)第4段与第7段,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单调枯燥形成鲜明的对比。
(3)第11段与第3段,写自己童年没有雨鞋而在梅雨季节的痛苦状况与今天的儿子给他买雨鞋进行“撅嘴跺脚”对比。
(4) 第5段,刚识几个字的我读精装英汉大字典的自我陶醉与行人的捂嘴而校;自己梳妆打扮觉得漂亮极了与妈妈等人的“前俯后仰”“差点背过气去”。这里将自己的感受与旁观者的反应对比,更突出我的稚憨可爱。
(二)幽默生动的语言
1、本文语调诙谐,真切地写出了童年心情,充满童趣,请从文中找出来。
2、结合课本38页练习分析。
四、思路拓展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他今后有何影响?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五、布置作业
1、配套练习
2、小作文 《童年往事》
六、板书设计
一、玩耍的乐趣
二、自豪的往事
三、可爱的玩伴
四、四季的感受
【教学总结】
记叙怎样做到生动,特别是在叙事时怎样做到生动,这是我们时常思考的问题。我们时常说,一个好故事让有的人一讲,就变得了无趣味,没有生动可言,这大约是不会叙事的缘故。
我们先来读一读舒婷《童年絮味》中的第一段:
“童年的玩具只有一个布娃娃,她的塑胶面具很快就损坏剥落,剩下一个光秃秃扁平的布脑袋。我只好用铅笔、纲笔、彩笔为它整容,随心所欲描绘鬈曲的睫毛、整齐的刘海、鲜红的樱桃小口。我怀中的宠物因此面目常新。我还搜遍外婆的针线箧,寻出碎布头,做小帽子做超短裙,甚到做了一件游泳衣。我的妹妹羡慕极了,她也有一个极不成形的小布娃,为央救我也给打扮打扮,主动勤奋地给我的洋娃娃洗澡。结果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真正成了一个湿漉漉的细糠,吊在晾衣绳上晃荡。那几天妹妹畏畏缩缩小老鼠一样,我脸上自然是雷霆万钧。”
这里是回忆性地叙述儿时为玩具——布娃娃“整容”的事儿。作者为了使简单的叙述摇曳多姿,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首先是从自己的视角去叙述如何地给布娃娃打扮,然后是从妹妹的视角写妹妹求她为自己的的洋娃娃进行整容,而“主动勤奋地给我的洋娃娃洗澡。结果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真正成了一个湿漉漉的细糠”。写同样的事,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写,就让故事丰满起来。所以,我们叙述同样一个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写,那远比只从一个角度叙述丰富得多。由此看来,叙述角度选择是让故事丰满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或是技法。
为给布娃娃“整容”是很多小姑娘所做的事儿,在这“整容”的过程里,多半反映出小姑娘的玩皮与天真,爱好与情趣,似乎也从中看出小姑娘的审美观来。一个简单的很差劲的布娃娃,如果小姑娘对它很鄙视,这当然也是一种情感态度,也是真实的态度。如果仅是这样去写,就没有什么趣味可言。本来,对简单的差劲的布娃娃的鄙视,是一种常态的情感。然而,作者却对它表现出具大的兴趣与偏好,没有嫌弃它,反而是十分地爱惜它,而且还认真地为它整容。这样写来,就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我倒要看看你是如何为这布娃娃整容的。我们叙事时叙什么,从哪个方面叙述它,这是一个选材的问题。我们常说选材要新,或是从不新的材中创出新来,读了这一段文字是或许有某些启示的。
要做到叙述的有味,有可读性,当然是要靠语言了。叙述的语言是要具体生动形象的。这一段文字的语言就很有特色。“我”为布娃娃“整容”,这是相当严肃的事情,可是“我”做起来却是“随心所欲”;既是“整容”,那就是为它修饰容貌,把布娃娃打扮得相当好看,可是“随心所欲”地把它打扮得“面目常新”,只能说布娃娃的美是符合儿时的审美趣味了。本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在自己的专注态度中却是“随心所欲”地做着,一个“损坏剥落”的布娃娃,却如此随意地打扮得“面目常新”,读起来不人不让人觉得有味。这味从哪里来呢?来自于作者的语言使用。一般地看来,这几个词很有“用词不当”之嫌,但是就是在这用词不当中使二者形成极度的反差。本是这样做事是很随意的,却用很庄重的语言,就形成了荒谬,而这种荒谬里便隐藏着诙谐的趣味。对于这一点,我们从妹妹“主动勤奋”地给洋娃洗澡,却把它变成了“一袋湿漉漉的细糠”也可以看出来。
使描绘语言有味,生动、具体、形象是必不可少的。你看,“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洋娃娃——变成了“一袋湿漉漉的细糠,吊在晾衣绳上晃荡”,这多形象呀。而“主动勤奋”地把事做坏后的妹妹几天都“畏畏缩缩”跟小老鼠一样,“我”又是“雷霆万钧”的样子,这又多形象呀。看来,要使描绘的语有味,非在生动、具体、形象方面下功夫不可,而这种功夫重又在语言的使用上。用反差强烈的词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练习朗读、认字和理解句子时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听老师说一个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就像一条小黑狗,阳光下面跟你走。谜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影子。
2.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影子”的知识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5课《影子》。
板书:影子。齐读。
二、自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文中的拼音多读几遍。
学生认真读课文。
2.师:这篇课文中有一些新朋友,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出示生字卡片。
(1)齐读卡片。
(2)去拼音读生字。
(3)开火车读。
(4)男女学生比赛读。
3.师:生字朋友我们都熟识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好!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看图学文
1.学习第一节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课文1”。
学生认真观察、回答。
提示:太阳、小男孩、影子、路、草、树
(2)师:想一想,小男孩在干什么?
提示:他在对着太阳走,太阳在前,影子在后。
(3)师:要是小男孩背对着太阳走呢?学生回答。
(4)师:再看看小男孩的表情怎样?
提示:好像在和影子做游戏,很高兴的样子。
(5)师:这一节告诉我们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常常跟在我们身边,是那么调皮,又是那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吗?那我们该怎样读第一节呢?自己练习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2.学习第二节
(1)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轻松愉快的语气自由读第二小节。生读。
(2)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课文2”。
(3) 师:为什么说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有这样的一位好朋友,你开心吗?生答。
提示:因为影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
3.通读全文,指导背诵
(1)观察图上小男孩的表情,自由读;和好朋友一起读。
(2)加上动作表演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字词环节(4分钟)
1、介绍作者
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听读赏析
多媒体展示视频朗读
推理环节
现在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解答过程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现象
又∵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 联系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判断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南极的气候不相适宜。 联系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疑问
∴大陆在漂移? 假设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依据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结论
猜想环节
多媒体展示4张地图,让学生阅读课文7-12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大陆板块的变化。
4、总结
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和考古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一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2、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4、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的运用。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5、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3分钟)
1、总结课文《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课文首先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下一篇课文《被压扁的沙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2、布置作业
(1)、用今天学习的推理方法,预习《被压扁的沙子》。
(2)、利用网络资源去查找学科之间联系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5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课文四篇,其中《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易于让学生熟读成诵,此诗歌内容旨在学生中间提起一股植树造林的风气,让他们初步认识到植树造林的好处;《燕子》一文使学生借助燕子的归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如何克服困难在沙漠中植树种草的,从而在学生心中形成绿化、美化环境和环保意识;《古诗两首》属于自读课文,让学生领略祖国古文化的美。
作文写一篇《我的建议》,主要是关于春游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作业
要求写出文通字顺的作文来。练习重在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强化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
单元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指写的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指写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指写的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指写词语造句;
3、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单元课时划分:
走,我们去植树
2教时
燕子
2教时
沙漠中的绿洲
2教时
古诗两首
1教时
习作2
2教时
练习2
3教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