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1 09:42:58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科学教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领域

  科学

  活动类型

  数学

  活动内容

  藏蘑菇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中了解方向上、下、左、右。

  2、能够正确根据箭头指向,找到相应的位置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箭头

  提问:这是什么?(箭头)

  箭头有什么用?(指明方向)

  我的箭头指向哪边?(上面、下面)

  现在呢?(教师的右边,就是向朋友的左边)

  下面请你举起你的左手,老师给每给下朋友贴一下贴纸,请你贴到自己的手臂上。

  2、 游戏“上下左右”

  幼儿根据教师的箭头做“上下左右”的游戏

  上(立正抬头)下(蹲下、低头)

  左(伸出左臂)右(伸出右臂)

  速度从慢到快

  二、 游戏 猜猜我买了什么水果

  1、 出示“水果”教师说幼儿猜

  提出:你看到了什么?(水果、各种颜色的格子)

  下面我要请小朋友来猜一下我买了什么水果。

  幼儿根据上下左右的箭头所表示的颜色,找到相应的水果

  2、幼儿说幼儿猜

  请个别幼儿说上下左右的箭头所表示的颜色,然给下面的小朋友猜他找买了什么水果。

  三、 小蜗牛爬呀爬

  让幼儿结合各种箭头指示方向,给小蜗牛找家

  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四、 幼儿“藏蘑菇”

  幼儿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教学反思

  藏蘑菇这个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以自身为中心,认识上下左右。在整个活动中,老师通过游戏,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观察箭头所指示的方向进行操作。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总体还是不错的,孩子们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是家长开放活动,老师尽量让每个孩子有发言的机会,但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还有问题的多少的.缘故,基本每个孩子都有一次的发言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有的孩子不能一下子猜出我所要买的“水果”,这其中,我中途缺了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先说说这个水果的上下左右分别是什么颜色,有这样一个缓冲,可能孩子们掌握的会更好些。在作业的情况来看,大都数孩子能根据箭头进行移动蘑菇。有的孩子居然一个一个蘑菇画下来,结束的位置还是正确的,无论怎样,他还是理解题意的。整个作业情况非常的好,可见孩子们对这个教学活动,还是掌握了,达到老师所预期的效果。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情感目标:通过动手尝试,激发幼儿探索、创新的欲望,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3、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盆里的水住到宽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戏,并交待规则:不用倒的办法,用篓子里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用海绵、毛巾、棉布等吸小盆里的水再挤进大盆)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棉花、纸、植物等。)

  二、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白菜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将新鲜的大白菜叶放入红色的墨水里,可看到白菜叶渐渐由下向上变红。

  2、“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3、看一看白菜发生了什么变化,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红了的“小细管”。

  4、讨论:毛巾、海绵、纱布、棉布里有“小细管”吗?

  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不过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棉布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纸树变成彩色的树?教师应肯定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自己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看一看、猜一猜。

  1、请幼儿随意观察环境中的图片,以及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莴笋等蔬菜上的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萝卜吸红墨水的小实验,一起观察萝卜上的“小细管”。

  2、给幼儿看一朵一半花瓣红一半花瓣白的百合花,让幼儿猜猜这是怎么回事?(事先把一朵白色百合的花茎从中间劈开一截,一半放入红水中,一半放入清水中)鼓励他们动脑筋进一步探索。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绿,感受色彩美。

  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重点:认识红黄绿,感受色彩美

  活动难点:能找到对应颜色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 教师出示三张大圆,提问是什么颜色?重点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二、寻找相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的认识

  1、游戏“小圆宝宝找妈妈”。

  先请幼儿说说身上小圆的颜色,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大圆颜色按照教师口令如:“红颜色小圆宝宝学小兔跳到妈妈身边”,“蓝颜色宝宝学小鸟飞到妈妈身边”等,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2、游戏“大灰狼来了”

  (1)、(先在地上铺上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报纸,报纸上分别画有三种颜色的大圆圈),小圆宝宝听音乐在场地四周散步,音乐一停大灰狼就来了,小圆宝宝得马上找到一个家躲起来,否则就要被大灰狼捉住了。(幼儿游戏两边)

  (2)、提出新的游戏要求,引导小圆宝宝找相应颜色的大圆妈妈。

  小圆宝宝等音乐一停得找到和自己颜色一样的家躲起来,否则还是要被大灰狼捉住。(幼儿游戏两边)

  三、大灰狼被赶走了,幼儿听音乐跳舞庆祝结束。

科学教案 篇4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天气预报

  设计思路:

  自从保健医生将一支温度计放到活动室里后,孩子们每天都会到那里看看今天几度了?于是我们的“稚语心声”里又多了新任务“天气预报员”。渐渐地,孩子们从关心温度到关心今天的天气、想要了解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等。为了进一步发展我班幼儿在相互交往中的合作意识,鼓励幼儿自己结伴,共同合作探索天气预报的秘密。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获取天气预报的各种办法和途径。

  2、感受天气预报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活动准备:

  幼儿记录的天气预报表

  图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分组介绍了解天气预报的不同途径,分享经验

  这几天,我们大家都一起关注天气预报,今天就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从哪里知道天气预报的?

  幼儿分组介绍

  2、感知天气预报与生活密切相关

  原来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收听、收看到天气预报,你们家里平时还有谁听天气预报的?

  幼儿交流:

  为什么我们大家都要听天气预报?有什么用?

  我们看看除了你们说的',还有谁也很关心天气预报的

  出示暖棚的图片:农民伯伯为什么这么关心天气预报?

  逐一出示司机图片、游客图片,进一步感知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小结:天气预报真有用,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3、交流天气预报记录表,提出问题

  出示幼儿几天来的天气预报记录表,请部分幼儿交流记录表。

  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今天的天气,但是有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不同呢?

科学教案 篇5

  中班科学:

  站稳的乒乓球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

  1、人手一个乒乓球和几张纸。

  2、各种瓶盖、纸杯纸盒、橡皮泥等。

  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幼儿自由玩球。(导入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2.幼儿将球放在桌子上玩,师巡视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过渡:乒乓球说它有个愿望,就是想在桌子上站稳了,不想再滚来滚去的,可是材料只有一张纸,小朋友们能帮助它实现这个愿望吗?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五、再次分组活动:探索其他材料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1.过渡:小朋友们帮助小球实现了它的愿望,它真高兴,想再请你们帮助它一次,你们愿意吗?

  2.师提出问题: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再让小球站稳来,行吗?你们试一试吧。

  3.幼儿分组尝试。

  六、结束:我们到班上再去玩一玩吧,帮助老师把东西收一收吧。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教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

  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

  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

  1.在操作活动中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中能发现问题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重点及难点:

  通过操作和记录,发现、总结“最少用三根棒就能稳稳地支撑起物体” 的科学规律。

  活动准备:

  1.学具:棒子有PPR管、筷子、铅笔、吸管;球类有乒乓球、海洋球、丁丁球、玻璃球;线有金丝线、牛筋、毛茛、松紧带等。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PPT。幼儿记录用的铅笔和记录纸。

  3.音乐、字卡“三脚架”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 用几根彩棒能把橡皮泥顶起来

  1.师:“今天叶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两样东西,是什么?”(彩棒和橡皮泥)

  2.教师顶球,激发幼儿兴趣。“我想把彩球顶起来,怎么都不行。请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

  3.幼儿操作记录,教师指导。 “请小朋友分别用不同根数彩棒去试一试,看看可以用几根彩棒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出示记录纸)上面一行是你用了彩棒根数,你觉得可以用1根彩棒可以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你就在上面写上“1",再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可以打“∨”也可以画笑脸。试一次,记一个,这样小朋友就不会漏记了。看看可以用几根彩棒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放音乐)

  你的彩棒的根数

  根

  根

  根

  根

  根

  彩

  泥

  顶

  起

  来

  了

  幼儿实验的结果

  4.展示记录纸

  5.师:“你是用几根彩棒把橡泥顶起来的?”分别请幼儿试一试。

  ( 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你是怎么橡泥顶起来的?)

  二、寻找最方便最稳固的'方法三根彩棒去把球顶起来。

  1.请小朋友观察演示桌上不同将球顶起来的方法,问“小朋友真棒,用了不同的方法把球顶起来。看了这些方法后,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用最少根数的是最科学、最方便的)

  2.幼儿一起尝试用三根彩棒顶起球的方法。(放音乐)

  3.小结:都成功了吗?你们都用了又方便又稳固有科学的3根彩棒把橡皮泥牢牢的撑在桌子上。其实我们只要把彩棒围绕一个中心,然后将彩棒下面分分开,围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撑起东西了。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你们觉得这样的架子可以叫什么名字?(引导幼儿为这样的架子起名字)(孩子的想象都很丰富,他们为架子取了很多名字,而且都很贴切,能与它的特征相吻合,其中就不乏叫它“三脚架”或“三角架”的,这使得“三脚架”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很自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

  1.“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三角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PPT)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四、做一做三脚架,把各种球顶起来

  1.“这些三脚架真神奇。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个三脚架吗?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棒子有PPR管、筷子、铅笔、吸管,和金丝线、牛筋、松紧带,想办法做一个三脚架将乒乓球、海洋球、羊角球、丁丁球、玻璃球顶起来。”“有信心吗?”

  2.幼儿操作再次尝试,教师指导。(放音乐)

  “你成功了吗?你在做三角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3.展示三脚架

  小结:“今天小朋友都自己做了三脚架,回家我们再找找用其他材料来做有用的三角架,好吗?”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认识野草的繁殖方式。

  增进同儕间的情谊。

  活动准备

  搭配小种籽「黏黏鬼针草」、野草的种子图片、毛巾、魔鬼毡、球、棉絮、吃时需吐子的水果。

  活动过程

  1老师事先找寻鬼针草,并将鬼针草的刺状种子黏附在裤管上。

  2老师进入教室后,拉起裤管惊讶的说:我的裤管怎麼会有这种东西?

  3将鬼针草的种子拿下来让幼儿仔细观察,引导幼儿发现种子上的鉤状物,并且摸一摸种子,再请幼儿想想看鬼针草是如何将种子传到远处。

  4在白板上黏贴一条毛巾,接著拿出黏有魔鬼毡的`球,将球丢向毛巾,使得球黏附在毛巾上,以此方式解说鬼针草、蒺藜草繁殖的方式。

  5展示几种野草的种子图片〔参见课程计画光碟〕,请幼儿看看图片,然后依照种子的长相想想看它们靠什麼传播(靠风吹、动物食用后吐出或排泄出来)?

  6介绍这些野草繁殖的方式,如:拿出棉絮并拔取出一小团,接著用嘴将这些棉絮吹起来,以此方式解说蒲公英、兔儿菜繁殖的方式;拿出水果

  一边吃一边将子往旁边吐,以此方式解说龙葵繁殖的方式。

  7请幼儿想像自己是鬼针草,进行「黏黏鬼针草」游戏:

  (1)请几位幼儿扮演动物,其他的人则扮演鬼针草双手举高并聚集在一起。

  (2)扮演动物的幼儿模仿动物移动的方式,轮流从鬼针草旁边经过,而当鬼针草的幼儿只要碰到动物的身体,就要黏附在他身上,一起跟他移动

  (只有靠近动物的鬼针草才可以黏在他身上)。

  评量

  能说出野草繁殖的方式。

  能与他人热切的互动。

  活动结束

  引导幼儿模仿蒲公英随风飞的样子。

科学教案 篇9

  一、活动题目:

  《小小染衣坊》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染料使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是可以再利用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洋葱皮、咖啡渣、红茶渣、绿茶渣各若干,锅、网勺、橡胶手套、敞口盘、明矾水、白色小手绢(幼儿人手一块)、白色T恤衫(幼儿人手一件)。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看一看:盘子里是什么东西?是从哪里来?

  (1)是洋葱和茶叶渣。

  (2)是咖啡渣、茶叶渣和洋葱皮。

  (3)妈妈把这些东西都扔了。

  做一做:制作染料。

  自由选择实验物(咖啡渣、绿茶渣、红茶渣、洋葱皮),将其放人锅中煮沸。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现在锅里的水比刚才更深了。

  (2)洋葱皮水煮成咖啡色。

  (3)红茶渣煮的水颜色变成了黄绿色。

  (4)水的颜色变黑了。

  试一试:给手绢染色。

  介绍染色材料:除自制的染料外,还需要稀释过的明矾水。

  (1)我们把锅里的染料水,过滤出来以后,再染手绢。

  (2)先把手绢放进染料里浸湿,绞干水分后,浸入明矾水中。再从明矾水中捞出手绢绞干水分,泡人染料水中,反复三次。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我的手绢变红了。

  (2)我的手绢颜色一次比一次深。

  (3)我的手绢颜色变了一点点。

  (4)我的手绢变成黄颜色了。

  讨论分析。

  在染手绢的过程中,哪种材料最容易着色?

  (1)洋葱皮煮的染料,最容易着色。

  (2)茶叶渣煮的染料,能让手绢变黄。

  (3)咖啡渣煮的染料,几乎看不出来。

  六、注意事项:

  1.材料使用时需要煮沸,因此,适合小组进行,以保证活动安全进行。

  2.教师在明矾水的配制时要注意,明矾重量约为织物重量的10%。

  七、拓展性方案线索:

  1.把植物性材料的收集记录填在表格里。

  植物性材料 西红柿 西红柿 其它

  加工方式

  染色结果

  (幼儿用图画表示)

  2.对材料加工方式的创新。

  让幼儿自己讨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染料水,并通过实验,体会加工方式的可行性,记录在表格中。

  3.对染色结果进行记录。

  让幼儿对可以染色的材料进行颜色记录,对不能染色的画“×”表示。

  八、背景资料:

  染料和颜料都是用来着色的'物质。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染料的使用也特别早。我国在三千年前已经学会了从蓝靛草、苗草根和紫草里得到蓝色、绦红和赤紫色等染料。从植物中提取的染料,色彩非常优雅柔和。在日常生活中,可作染料的东西很多,如茶叶渣、苹果皮、洋葱皮等。有时我们为了使染色效果更持久、牢固,在染制过程中,加入“媒染剂”,如明矾、硫酸亚铁等。

  活动点评:

  此活动是利用植物染料给白色棉织物着色的活动,这里既要制作染料,又要用制作好的染料染T恤衫和手绢,这是幼儿喜欢参与的一项活动。通过活动幼儿可感知染料可以从废弃的植物中提取。该活动目标确定恰当,题目有新意,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从活动过程看,引题自然。教师从茶叶渣、洋葱皮等物引出做染料的想法、,并引导幼儿一步步完成制染料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既是副导者,又是参与者,整个活动幼儿与教师共同制作染料和探究颜色的变化,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最后请幼儿对其他蔬菜或水果的颜色提取进行实验和对比。

  对实验过程的安排提出以下建议:

  1.幼儿制作染料的过程要具体,怎样用植物渣制出染料的步骤要交代清楚。

  2.将实验物放人锅内煮沸及放人明矾水中的过程主要由教师操作,实验物煮前和煮后的颜色变化可由幼儿做记录并进行对比。

  3.用制作好的染料给手绢或T恤衫上色,这一活动应该是幼儿最高兴参与的活动。可激发幼儿的想像力,用各种方法染出各种图案,再把它装饰一下就是一件好看的工艺品。

  4.“小小染衣坊”题目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染坊的设施,二是染衣坊里染衣服的着色过程,题目可改成“我用自制的染料染手帕”。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科学教案(经典)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