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5 09:28:51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科学教案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2.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3.学习调查事物的方法、步骤。

  教学重点:

  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

  教学难点:

  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

  课前准备:

  内外腺体对比挂图、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图、几种内分泌疾病图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现在已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你会发现身体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男孩子长胡须、女孩子乳腺发育等。人在青春期为什麽会发生这些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知识。

  板书:内分泌腺和激素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人体有哪些腺体?

  答:汗腺、唾液腺。

  活动:出示内外腺体对比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类腺体的结构特点。

  :1.具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出的腺体叫外分泌腺。如汗腺、皮脂腺等。

  2.腺体不具有导管,它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就是内分泌腺。

  板书:一、内分泌腺

  问:人体有那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它们各在人体内什麽部位?

  活动:出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图,学生观察挂图,并结合教材106页图来认识。

  

  内分泌腺

  位 置

  功 能

  垂 体

  位于大脑的'下部

  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

  甲 状 腺

  位于颈前部,喉和气管的两侧

  分泌甲状腺激素

  胰 岛

  散布于胰腺中

  分泌胰岛素等

  讲述:我们看到每种内分泌腺都能产生相应的激素。那麽激素是什麽?有什麽功能?

  板书:二、激素

  讲述: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是怎样发挥调节作用呢?下面我们以几种激素为例来认识。

  板书:1.生长激素

  分泌部:脑垂体

  功能:调节人体生长发育

  活动:出示内分泌疾病图,并结合教材107页图,让学生分析讨论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时出现的疾病症状及其病因。

  :幼年时分泌不足——侏儒症

  幼年时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时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板书:2.甲状腺激素

  分泌部:甲状腺

  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活动:出示甲状腺分泌异常患者的挂图,师生共同讨论,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症状及功能不足的症状,特别强调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呆小症。

  问:呆小症与侏儒症有什麽区别?

  活动:学生根据两者的主要症状加以分析、归纳,得出:呆小症智力低下;侏儒症智力正常。

  讲述:甲状腺激素在合成过程中需要一种主要原料—碘,有些地区的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碘,造成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数量减少,使得人体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和肿大,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活动:出示挂图,认识大脖子病的症状及危害。

  请同学分析“私盐”对人体的危害。

  讲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多摄取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食用加碘盐。

  板书:3.胰岛素

  分泌部:胰岛

  活动:出示挂图,介绍胰岛的位置及与胰腺的关系。指导学生看教材105页读图,归纳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并认识到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不断地调节着血糖的浓度,而血糖的浓度又会反馈控制着这种激素的分泌。

  功能:促使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讲述:一旦胰岛素分泌过少,就会造成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为“三多一少”,对于重症患者应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即用人工方法合成蛋白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我们通过以上三种激素的学习,认识了激素的调节功能。激素一旦分泌异常,就会出现生理活动的异常,引发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可见激素的调节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通过激素分泌异常时引起的各种病症,归纳得出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从而体会到激素调节功能的重要性。同时,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人和动物体内分泌的激素作用于身体相应的部位而引起特异的生理效应,这些生理效应又会反馈控制着激素的分泌。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完成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任务,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课堂上通过观察图片挂图、教材上的读图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并通过介绍我国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实例,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体现

  5、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晰。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十月中下旬是托班孩子由“适应阶段”逐步向 “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投放有趣的材料,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能满足托班孩子身体动作发展的需要,欢乐的游戏氛围还能引发孩子的愉悦情绪。玩具“拉拉”是此阶段非常适宜投放的游戏材料,它具有色泽鲜艳、质地柔软又富于变化的特点,多变的玩法吸引着孩子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能丰富孩子的认知体验。

  活动目标:

  乐意模仿教师的动作,参与游戏,感受和教师、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用松紧带和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丝绒布缝制玩具“拉拉”,每个孩子人手一个。

  2.“拉拉树”两棵。

  活动过程:

  一、环节一:发现“拉拉”、找找“拉拉”

  1.教师和孩子围坐在“拉拉树”边,教师示范如何将树上的“拉拉”找出来,向孩子介绍新玩具。

  ●重点提问:看,它是谁?这个“拉拉”是什么颜色的?

  ●观察要点:孩子的视线是否被“拉拉”吸引。

  2.引导孩子一起找找、看看,动手拉出“拉拉”。

  ●重点引导:鼓励孩子动手,找到藏在树洞里的“拉拉”,并用力拉出来。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愿意和同伴一起去找“拉拉”。

  3.说说自己手中“拉拉”的颜色、特征等,为“拉拉”取名字,如红拉拉、绿拉拉等。

  ●重点提问:你的“拉拉”是什么颜色的?叫什么名字?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能开口回应教师,是否有亲近“拉拉”的表情、动作或语言。

  4.小结:对“拉拉”说一句话,如×ד拉拉”,我喜欢你,我要亲亲你(鼓励每个孩子开口表达)。

  二、环节二:模仿教师玩“拉拉”

  教师利用“拉拉”的弹性,配以情境性的语言,引导孩子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感受“拉拉”可以变长变短的特性,体会模仿游戏的乐趣。

  1.游戏:“拉拉”变变变——“拉拉拉,用力拉,拉拉变长了;变变变,拉拉变短了;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脸蛋;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手手”(要及时鼓励与回应和教师一起做动作的孩子:你真棒,“拉拉”喜欢你)。

  ●观察要点:孩子能否模仿教师玩“拉拉”的动作,能否听懂教师的情境性语言,是否会用“拉拉”来碰触身体的各个部位。

  2.游戏:套“拉拉”——“变变变,拉拉变成圆拉拉”(指导孩子自己动手将松紧带的套环套在大纽扣上,变成一个圆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手臂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小脚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脖子上,亲亲小拉拉”。

  ●观察要点:孩子套的动作是否正确,关注个别有困难的孩子,给予帮助。

  三、环节三:和同伴一起玩“拉拉”

  1.游戏:开火车

  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拉拉”和同伴的“拉拉”套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拉拉”,两组孩子手握大“拉拉”,玩开火车的游戏。

  ●观察要点:孩子和同伴共同游戏时的情绪是否愉悦,注意调控游戏节奏,由慢到快。

  2.游戏:做小“饼饼”、大“饼饼”

  将两根长“拉拉”分别变成两个圆“拉拉”,将孩子团团围住,变成一个小“饼饼”。将所有的“拉拉”合并成一个最大的圆“拉拉”,将所有的孩子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饼饼”。

  ●观察要点:关注孩子和同伴身体接触时的情绪反应,注意控制人数,逐渐增加人数。

  3.小结:“拉拉”玩得有点累了,我们把“拉拉”送回家吧,跟“拉拉”说再见。

  活动建议:

  第一,模仿和重复是托班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模仿和重复不能是单调的、乏味的,而是要在富有变化的游戏情境中,在快乐的情绪感染下,不断地在模仿和重复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利用富有节奏感的情境性语言,营造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充分感受玩具“拉拉”的“多变”和“好玩”,吸引孩子围在教师身边,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同时初步建立小群体活动的经验。当孩子们发现“拉拉”在自己的把玩、操作中发生种种变化时,这种满足感、成就感会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

  第二,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先充分地和孩子一起玩,满足孩子对教师的依恋,建立“和教师一起玩真开心”的情感。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身边2~3名孩子一起玩,再逐渐扩大到5~6名孩子共同玩一个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欢乐,对处于从适应期向发展期过渡阶段的托班孩子来说,建立与同伴交往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托班教师要有非常明确的“每一个”的意识,即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反应和活动情况,然后及时作出调整。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 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鸡的生活习性。

  2、初步感知儿歌。

  教学准备:

  母鸡、小鸡头饰,有口袋的围兜,自制鸡食(米、虫子),草坪、小河,音乐、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学小鸡走路。(适当的放音乐)

  鸡妈妈带着母鸡的头饰、围兜,幼儿带着小鸡的头饰、围兜,学小鸡走路。

  可以先让幼儿说一说,学一学小鸡是怎样走路的,然后大家一起学。

  老师:玩得好累呀,去找点吃的吧。(老师做出很累的`样子。)

  2、鸡妈妈带小鸡去找食物。

  (在找食物的路上可以设置一些障碍物,如小河之类的,让幼儿进行跳跃。)

  母鸡带领小鸡跨过一条小河到草坪上去找食物,并让小鸡把啄到的食物放到自己围兜的口袋里。

  (注意在过小河时,老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过去。)

  在吃饱后,鸡妈妈带着小鸡坐在草坪上休息,并让小鸡说一说自己吃到了一些什么食物,并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在幼儿介绍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讲一下自己吃的食物是什么颜色的。对于个别幼儿还可以引导他们讲自己吃了几条小虫。)

  3、带小鸡回家。

  休息好之后,带小鸡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老师可以边念儿歌《吃成一个大肚皮》边回家。(注意念儿歌时可以配有一定的动作、音乐,增强活动的游戏性,从而再次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教学延伸:

  1、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儿歌《吃成一个大肚皮》的学习、巩固。

  2、说一说小鸭子、小猫咪、小狗喜欢吃什么,并模仿他们的动作。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

  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教学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四、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五、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提出调查的要求。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合集)科学教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精选]科学教案09-2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合集)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科学教案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2.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3.学习调查事物的方法、步骤。

  教学重点:

  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

  教学难点:

  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

  课前准备:

  内外腺体对比挂图、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图、几种内分泌疾病图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现在已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你会发现身体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男孩子长胡须、女孩子乳腺发育等。人在青春期为什麽会发生这些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知识。

  板书:内分泌腺和激素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人体有哪些腺体?

  答:汗腺、唾液腺。

  活动:出示内外腺体对比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类腺体的结构特点。

  :1.具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出的腺体叫外分泌腺。如汗腺、皮脂腺等。

  2.腺体不具有导管,它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就是内分泌腺。

  板书:一、内分泌腺

  问:人体有那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它们各在人体内什麽部位?

  活动:出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图,学生观察挂图,并结合教材106页图来认识。

  

  内分泌腺

  位 置

  功 能

  垂 体

  位于大脑的'下部

  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

  甲 状 腺

  位于颈前部,喉和气管的两侧

  分泌甲状腺激素

  胰 岛

  散布于胰腺中

  分泌胰岛素等

  讲述:我们看到每种内分泌腺都能产生相应的激素。那麽激素是什麽?有什麽功能?

  板书:二、激素

  讲述: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是怎样发挥调节作用呢?下面我们以几种激素为例来认识。

  板书:1.生长激素

  分泌部:脑垂体

  功能:调节人体生长发育

  活动:出示内分泌疾病图,并结合教材107页图,让学生分析讨论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时出现的疾病症状及其病因。

  :幼年时分泌不足——侏儒症

  幼年时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时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板书:2.甲状腺激素

  分泌部:甲状腺

  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活动:出示甲状腺分泌异常患者的挂图,师生共同讨论,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症状及功能不足的症状,特别强调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呆小症。

  问:呆小症与侏儒症有什麽区别?

  活动:学生根据两者的主要症状加以分析、归纳,得出:呆小症智力低下;侏儒症智力正常。

  讲述:甲状腺激素在合成过程中需要一种主要原料—碘,有些地区的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碘,造成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数量减少,使得人体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和肿大,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活动:出示挂图,认识大脖子病的症状及危害。

  请同学分析“私盐”对人体的危害。

  讲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多摄取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食用加碘盐。

  板书:3.胰岛素

  分泌部:胰岛

  活动:出示挂图,介绍胰岛的位置及与胰腺的关系。指导学生看教材105页读图,归纳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并认识到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不断地调节着血糖的浓度,而血糖的浓度又会反馈控制着这种激素的分泌。

  功能:促使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讲述:一旦胰岛素分泌过少,就会造成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为“三多一少”,对于重症患者应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即用人工方法合成蛋白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我们通过以上三种激素的学习,认识了激素的调节功能。激素一旦分泌异常,就会出现生理活动的异常,引发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可见激素的调节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通过激素分泌异常时引起的各种病症,归纳得出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从而体会到激素调节功能的重要性。同时,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人和动物体内分泌的激素作用于身体相应的部位而引起特异的生理效应,这些生理效应又会反馈控制着激素的分泌。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完成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任务,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课堂上通过观察图片挂图、教材上的读图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并通过介绍我国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实例,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体现

  5、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晰。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十月中下旬是托班孩子由“适应阶段”逐步向 “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投放有趣的材料,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能满足托班孩子身体动作发展的需要,欢乐的游戏氛围还能引发孩子的愉悦情绪。玩具“拉拉”是此阶段非常适宜投放的游戏材料,它具有色泽鲜艳、质地柔软又富于变化的特点,多变的玩法吸引着孩子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能丰富孩子的认知体验。

  活动目标:

  乐意模仿教师的动作,参与游戏,感受和教师、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用松紧带和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丝绒布缝制玩具“拉拉”,每个孩子人手一个。

  2.“拉拉树”两棵。

  活动过程:

  一、环节一:发现“拉拉”、找找“拉拉”

  1.教师和孩子围坐在“拉拉树”边,教师示范如何将树上的“拉拉”找出来,向孩子介绍新玩具。

  ●重点提问:看,它是谁?这个“拉拉”是什么颜色的?

  ●观察要点:孩子的视线是否被“拉拉”吸引。

  2.引导孩子一起找找、看看,动手拉出“拉拉”。

  ●重点引导:鼓励孩子动手,找到藏在树洞里的“拉拉”,并用力拉出来。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愿意和同伴一起去找“拉拉”。

  3.说说自己手中“拉拉”的颜色、特征等,为“拉拉”取名字,如红拉拉、绿拉拉等。

  ●重点提问:你的“拉拉”是什么颜色的?叫什么名字?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能开口回应教师,是否有亲近“拉拉”的表情、动作或语言。

  4.小结:对“拉拉”说一句话,如×ד拉拉”,我喜欢你,我要亲亲你(鼓励每个孩子开口表达)。

  二、环节二:模仿教师玩“拉拉”

  教师利用“拉拉”的弹性,配以情境性的语言,引导孩子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感受“拉拉”可以变长变短的特性,体会模仿游戏的乐趣。

  1.游戏:“拉拉”变变变——“拉拉拉,用力拉,拉拉变长了;变变变,拉拉变短了;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脸蛋;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手手”(要及时鼓励与回应和教师一起做动作的孩子:你真棒,“拉拉”喜欢你)。

  ●观察要点:孩子能否模仿教师玩“拉拉”的动作,能否听懂教师的情境性语言,是否会用“拉拉”来碰触身体的各个部位。

  2.游戏:套“拉拉”——“变变变,拉拉变成圆拉拉”(指导孩子自己动手将松紧带的套环套在大纽扣上,变成一个圆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手臂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小脚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脖子上,亲亲小拉拉”。

  ●观察要点:孩子套的动作是否正确,关注个别有困难的孩子,给予帮助。

  三、环节三:和同伴一起玩“拉拉”

  1.游戏:开火车

  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拉拉”和同伴的“拉拉”套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拉拉”,两组孩子手握大“拉拉”,玩开火车的游戏。

  ●观察要点:孩子和同伴共同游戏时的情绪是否愉悦,注意调控游戏节奏,由慢到快。

  2.游戏:做小“饼饼”、大“饼饼”

  将两根长“拉拉”分别变成两个圆“拉拉”,将孩子团团围住,变成一个小“饼饼”。将所有的“拉拉”合并成一个最大的圆“拉拉”,将所有的孩子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饼饼”。

  ●观察要点:关注孩子和同伴身体接触时的情绪反应,注意控制人数,逐渐增加人数。

  3.小结:“拉拉”玩得有点累了,我们把“拉拉”送回家吧,跟“拉拉”说再见。

  活动建议:

  第一,模仿和重复是托班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模仿和重复不能是单调的、乏味的,而是要在富有变化的游戏情境中,在快乐的情绪感染下,不断地在模仿和重复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利用富有节奏感的情境性语言,营造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充分感受玩具“拉拉”的“多变”和“好玩”,吸引孩子围在教师身边,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同时初步建立小群体活动的经验。当孩子们发现“拉拉”在自己的把玩、操作中发生种种变化时,这种满足感、成就感会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

  第二,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先充分地和孩子一起玩,满足孩子对教师的依恋,建立“和教师一起玩真开心”的情感。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身边2~3名孩子一起玩,再逐渐扩大到5~6名孩子共同玩一个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欢乐,对处于从适应期向发展期过渡阶段的托班孩子来说,建立与同伴交往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托班教师要有非常明确的“每一个”的意识,即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反应和活动情况,然后及时作出调整。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 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鸡的生活习性。

  2、初步感知儿歌。

  教学准备:

  母鸡、小鸡头饰,有口袋的围兜,自制鸡食(米、虫子),草坪、小河,音乐、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学小鸡走路。(适当的放音乐)

  鸡妈妈带着母鸡的头饰、围兜,幼儿带着小鸡的头饰、围兜,学小鸡走路。

  可以先让幼儿说一说,学一学小鸡是怎样走路的,然后大家一起学。

  老师:玩得好累呀,去找点吃的吧。(老师做出很累的`样子。)

  2、鸡妈妈带小鸡去找食物。

  (在找食物的路上可以设置一些障碍物,如小河之类的,让幼儿进行跳跃。)

  母鸡带领小鸡跨过一条小河到草坪上去找食物,并让小鸡把啄到的食物放到自己围兜的口袋里。

  (注意在过小河时,老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过去。)

  在吃饱后,鸡妈妈带着小鸡坐在草坪上休息,并让小鸡说一说自己吃到了一些什么食物,并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在幼儿介绍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讲一下自己吃的食物是什么颜色的。对于个别幼儿还可以引导他们讲自己吃了几条小虫。)

  3、带小鸡回家。

  休息好之后,带小鸡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老师可以边念儿歌《吃成一个大肚皮》边回家。(注意念儿歌时可以配有一定的动作、音乐,增强活动的游戏性,从而再次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教学延伸:

  1、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儿歌《吃成一个大肚皮》的学习、巩固。

  2、说一说小鸭子、小猫咪、小狗喜欢吃什么,并模仿他们的动作。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

  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教学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四、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五、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提出调查的要求。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