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原子的结构》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子的结构》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
(2)知道元素符号角标的意义;
(3)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4)知道同位素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认识空间想象、分析推理的方法,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原子中不同电性粒子间的关系,懂得原子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懂得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规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
2、难点
同位素的概念。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可分作两部分:一是原子结构和同位素;二是相对原子质量和对物质的量复习。教材先介绍原子的构成,通过原子中的微粒引出同位素概念。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思路清晰、流畅。原子的结构比较抽象,要用比喻方法等让学生形象思考,适当利用多媒体图片使其形象具体。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尽量调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层层设问,学生不时产生认知冲突。
2、流程图
3、流程图说明
(1)情景引入:问题: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通过两个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直奔主题。
(2)多媒体展示:原子核的结构图片和原子中各微粒的结构关系。比较直观表示原子。理清原子结构关系,教师用形象比喻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提示原子核体积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多媒体展示: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表。
(4)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阅读《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表》
(5)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两个有关原子的等式: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6)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与应用的训练。
(7)多媒体展示:元素符号的角标。学生归纳元素符号的角标的含义。
(8)由12C和14C关系带来的思考,引出同位素概念
(9)多媒体展示:同位素氕、氘、氚的.图片,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途,总结同位素特点。
(10)课堂总结及布置作业
五、教学案例
1、情景引入
学生在初中对原子结构的知识有一定了解。通过复习性质,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直奔主题。如:
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
它们怎样构成原子?
2、理清原子内部结构关系
通过以上第二个问题,学生明白了原子内部也有结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但学生对这样的抽象的事物并不太理解。需要有形象的比喻加深印象,如:
(1)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
(2)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学生有了原子大致形象后,就可以紧接着讲解:
(1)原子核小,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
(2)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主要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密度很大。
3、原子中微粒间的数学关系:
先让同学阅读《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表》
构成原子的粒子电 子质 子中 子
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
质量/kg9.109×10—31.673×10—271.675×10—27
相对质量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1.0071.008
接着提问,帮助同学去找出关系。如:
(1)我们知道,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那原子显不显电性?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质子所带正电和电子所带负电电性相反,就能正好抵消吗?
学生推导出原子的第一个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师再带着学生分析原子的质量。
这里需教师讲解:
(1)相对质量。先让学生注意表中数据,得出相对质量使用方便。老师再讲解相对质量是个比值。
(2)电子质量的忽略。前面已讲到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这里要让同学明白"忽略"的思想方法。
(3)质量数。引导学生从表中发现: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称其为质量数。则得出以下关系: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这里需要举些例子,如
C 12(质量数)=6(质子数)+6(中子数)
4、元素符号角标含义
就以 C为例引出元素符号角标含义,重点是质量数和质子数
A——代表质量数
Z——代表核电荷数
c——代表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代表化合价
e——代表原子个数
5、同位素
从自然界中有12C、14C两种碳元素原子引入。12C作为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早为学生所知。14C作为考古测定年代的依据也经常在媒体上出现。学生常有疑问:12C和14C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如:
12C和14C都属于是碳元素吗?
12C和14C有什么不同?
什么原因造成12C和14C质量数不同?
学生知道了12C和14C是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原子。那同位素概念就由学生自己提出来了。同样还可以用 U、 U、氕、氘、氚的例子来引出同位素。同时提到: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业已遍及医学、工业、农业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
6、课堂习题
1、1999年新发现的114号元素的一种原子,其中子数为184,该原子的质量数为( )
A、70 B、114 C、228 D、298
2、填表
粒子符号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用 X表示
O818
Al1427
Ar1822
Cl Cl H H 3、某粒子用 Rn+ 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A—n&
nbsp;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质量数=Z+A
六、教学反思
整节课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气氛活;同位素部分留有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计划留到下一课: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对离子概念掌握不佳,有待在1、3节继续巩固。
《原子的结构》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清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
3、了解原子学说的发展历史,认识α粒子散射实验的重大意义。
二、重点分析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和所说明的问题。
三、教具
1、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
放相机、彩色显示器、录相带。
2、分析实验现象。
α粒子散射实验挂图。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但是原子内部是怎样的结构呢?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人们意识到原子并非是不可再分的原子内除了电子外还应该有带正电的物质,它们是怎么构成原子的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确定了阴极射线中粒子带负电,并计算出了它的荷质比e/m。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的电量跟氢离子的电量基本相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人们称之为电子。由此得出电子是原子的基本组成成分的结论。
简单介绍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明确:汤姆生认为原子内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其中,电子只是在振动,原子里是“实”的
2、观看《我们的朋友——原子》录相带中有关α粒子散射实验部分。
边看录相边思考问题:
为什么α粒子大多数不偏转?少数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3、结合挂图归纳小结。
(1)大多数α粒子不偏转的原因是它们运动过程中没有受到阻碍,说明原子内几乎是“空”的
(2)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说明有带正电的.物质对它们产生库仑斥力的作用。
(3)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它们和某种物质发生了撞击,而且这种物质占据了很小的空间。
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卢瑟福于19xx年提出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他指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引导学生思考: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中描述的“绝大多数”、“少数”和“极少数”α粒子的径迹对于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有什么意义?
简单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
卢瑟福1871年出生于新西兰,小时候上学时学习很优秀,1892年从新西兰大学毕业后去了英国。后来在汤姆生门下当一名研究生,经汤姆生推荐到加拿大出任一所大学的物理教授。1919年卢瑟福接替他的老师汤姆生担任了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由于他对原子物理学的突出贡献。被人们尊称为原子核物理之父,并且在19xx年获得诺贝尔奖。
总结:从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到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学说,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α粒子散射实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结果又一次说明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当然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往往要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并非完美无缺,从经典物理的角度看,电子绕着原子核转,要不断向外界辐射能量,导致电子能量不断减少最终落入核内,这和原子的稳定性出现矛盾。可见人们对原子的认识理论还要进一步发展。
《原子的结构》教案 3
〖教学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提问〗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如H2与F2在冷暗处就能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迅速反应生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火炼;再如稀有气体等等……]
〖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
要知其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识原子的结构.
〖板书〗
〖提问〗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悉.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
〖思考〗
〖结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板书〗一、原子结构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结合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表5-1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①
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探究〗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
〖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
〖思考〗原子内部微粒电性
〖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过渡〗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
〖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
〖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
〖提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
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的卡车来运载.
〖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
〖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思考〗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练习〗
粒子符号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用X表示为
(学生总结)
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投影练习〗1.某粒子用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2.某元素Mn+核外有a个电子,该元素的某种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
A.A-a+n B.A-a-n
C.A+a-n D.A+a+n
〖问题探究〗 “ O”与“O”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思考〗
〖结论〗 O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个氧原子外,还可表示氧元素.
〖过渡〗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板书〗原子X
〖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思考〗
〖结论〗不是,如上述练习中H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
〖问题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它还会显电中性吗?
〖思考〗
〖结论〗不会,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成为带电的原子——离子,不显电中性;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问题探究〗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
〖结论〗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失去几个电子,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
〖讲解并板书〗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口答〗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________离子,带_______电荷.
2.当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_______电荷.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讲了原子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它是几代科学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论.
[作业]1.用X符号的形式表示出10种原子.
2.课本第94页,二、1、2.
〖板书设计〗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一、原子结构
1.原子X
2.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原子的结构》教案 4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整节课结合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枣糕模型”
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
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原子的结构》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附近,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指导同学看课本“原子结构”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上面讨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讨论与练习:(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电吗?
答: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多,得到电子的机会少;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少,得到电子的机会多;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但是,若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都较强,就很不容易使它们通过摩擦发生电子的得失,因此它们就很难带上电。
②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实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实验现象,结果: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排出几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序列:兽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丝绢一木条一胶木一松香一硫磺。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③有人说:带电体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消灭了,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中和现象的实质,也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答:说法A和D正确。)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认真看本节教材。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的小纸筒。小纸筒先被吸过来,这是因为______的缘故。当小纸筒与玻璃棒相触后,立刻又远离玻璃棒,这是因为______。
3.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
《原子的结构》教案 6
教学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
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教师举起两张外表一样的生日贺卡]
[师]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生日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
[教师打开贺卡]
[生]一个会响,一个不会响。
[师]如果你想要知道这张音乐贺卡为什么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你首先想要做的是什么?
[生]拆开看看!
[师]对!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师]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如H2与F2在冷暗处就能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迅速反应生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火炼;再如稀有气体等等……]
[师]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
要知其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识原子的结构。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师]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悉。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
[生]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师]很好,下面我们用如下形式把它表示出来 。
[板书]一、原子结构
原子
[师]下面,我们通过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
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① 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师]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
[生]不会。
[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
[生]可能是正负电荷互相抵消的缘故吧!
[师]对,因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便有如下关系:
[板书]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
[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生]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
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师]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
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 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 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的卡车来运载。
[师]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
[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师]这样,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算出另一个数值来。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 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问题探究]“ O”与“O”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生] O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具体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个氧原子外,还可表示氧元素。
[师]为了熟记 X所表示意义及A、Z、N之间的关系,请同学填写下表:
[投影练习]
粒子符号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用 X表示为
①O 8 18
②Al 14 27
③Ar 18 22
④Cl Cl
⑤H H
[答案]①10 O ②13 Al ③40 Ar ④17 18 35 ⑤1 0 1
[师]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板书] 原子 X
[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生]不是,如上述练习中 H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
[问题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它还会显电中性吗?
[生]不会,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成为带电的原子——离子,不显电中性;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问题探究]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失去几个电子,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
[师]回答得很好。即:
[讲解并板书]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这样,我们就可根据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来判断出一些粒子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
请大家口答下列问题:
[投影]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 离子,带 电荷。
2.当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 电荷。
[答案]1.阳 正 2.< 负
[师]根据以上结论,请大家做如下练习。
[投影练习]填写表中空白。
粒子符号 质子数 电子数
①S2-
②Xn+ x
③Ym-y
④NH
⑤OH-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
[答案]①16 18 ②x-n ③y-m ④11 10 ⑤9 10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讲了原子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它是几代科学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论。
[作业]1.用 X符号的形式表示出10种原子。
2.课本第94页,二、1、2。
参考练习
1.某粒子用 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2.某元素Mn+核外有a个电子,该元素的某种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A.A-a+n B.A-a-n
C.A+a-n D.A+a+n
参考答案:1.BC(D选项所带电荷数应标明正负)
2.B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一、原子结构
原子 X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学说明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过的《原子》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无演示实验,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此处的内容容易产生枯燥感。为此,采用了旧中引新、设问激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精心的引导,并结合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最后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练习,使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
另外,本节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用原子结构或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相互关系做标题更为合适。此处,采取了前者。
《原子的结构》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查找相对原子质量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初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构成原子的几种粒子及它们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复习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提问:原子能否再分?如果能分,原子可以分为哪些结构?
2. 新课讲授
原子的构成:
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展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解释各部分的作用。
强调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且电性相反。
相对原子质量:
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说明其定义和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查找并计算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不同种类的原子,其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有何不同?
动手绘制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和数量。
4. 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5.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
课题: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核(带正电)
质子(+)
中子(不带电)
2. 核外电子(-)
3. 原子不显电性原因:质子数 = 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 定义: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
2. 计算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原子的结构》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结合实例,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
回顾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 新课讲授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电子排布的特点。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介绍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和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
分析这些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情况,以及为何会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为什么金属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动手绘制几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最外层电子数。
4. 实例分析
结合具体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原子在反应中的变化及其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5. 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关系的.理解。
6.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化学性质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分层排布
2.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
3. 能量由低到高
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1. 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易失电子
2. 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易得电子
3. 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2),相对稳定结构
《原子的结构》教案 9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2. 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 初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及不显电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蒸发、金属导电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世界,引出原子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
1. 原子的构成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或多媒体资料,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强调原子核体积小但质量大,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
讲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2. 相对原子质量
简要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说明其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之相比较得到的比值。
引导学生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了解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包括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原子的体积大吗?它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2. 练习:绘制几种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的构成、不显电性的原因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查找更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尝试绘制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的结构》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原子的构成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及其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3.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及其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电子得失情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关于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内容,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二、新课讲授
1. 深入讲解原子的构成
回顾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及其在原子中的作用。
强调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这一重要关系。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详细讲解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包括能量层(K、L、M等)的概念。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 电子得失与化学性质
介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电子得失情况。
强调相对稳定结构的概念,即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2个,对于He)的原子结构。
三、实验探究
(如条件允许)进行简单的电化学实验,观察不同元素在反应中的电子得失现象,加深学生对电子排布与化学性质关系的理解。
四、讨论与交流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并解释日常生活中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现象或实例,如金属的锈蚀、酸碱反应等。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决定性作用。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分析更多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预测其化学性质;查阅资料了解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等。
【《原子的结构》教案】相关文章:
《身体的结构》教案03-08
结构画教案07-06
种子的结构教案05-29
结构素描教案07-19
细胞的基本结构教案01-14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1-18
大班结构游戏教案14篇03-30
大班结构游戏教案9篇04-01
大班结构游戏教案15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