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4 08:58:1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9篇(经典)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9篇(经典)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悬索桥和斜拉桥,知道可以用悬和拉的方法来造桥。

  2.享受想象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3-5根长绳子,两把小椅子。

  2.各种悬索桥、斜拉桥的图片。

  3.幼儿用书第2册第8-9页。

  4.挂图(《悬索桥和斜拉桥》)。

  活动过程

  (一)绳子来造桥

  1.教师出示绳子,引出话题。

  师:木头和石头都可以被用来造桥,那用绳子能不能造桥呢。

  2.教师布置场景,请幼儿动手尝试。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教师将两把小椅子分开摆放,假设为两座“山”,请个别幼儿上来动手尝试,利用绳子搭一座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想法给予一定帮忙,如将绳子绑在小椅子上。)

  3.讨论绳子桥的可行性。

  师:小朋友真能干,能利用绳子搭座桥。那么,你敢走过这样的桥吗?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能使它更安全呢?(幼儿自由想象并交流。)

  (二)绳子造的桥。

  1.观察挂图第1幅,了解悬索桥的主要特征。

  师:这也是用绳子造的桥,你看见绳子了吗?在哪里?(请幼儿用手在图上画一画。)

  师:这些绳子有什么用?(绑住木板形成桥面便于行走,直拉起来形成桥身,保护行人。)

  2.欣赏各种悬索桥图片,进一步感受特征。

  师:仔细看看,这些桥除了用绳子拉,还用什么材料拉?(铁链。)

  师:(教师小结)这些用粗粗的绳子或铁链拉住,吊在空中的桥,被叫作悬索桥,也可以称为吊桥。

  3.观察挂图第2幅,了解斜拉桥的主要特征。

  师:这座桥的绳子在哪里?(请幼儿用手在图上画一画。)

  师:这些绳子有什么用?(用来拉住桥的主梁,使桥不倒塌。)

  4.欣赏各种斜拉桥图片,进一步感受特征。

  师:这些桥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斜拉的粗绳。)

  师:(教师小结)这些将主梁用许多粗粗的钢丝绳或钢筋斜拉住的桥,被叫作斜拉桥。

  (三)慧眼识桥。

  1.区别悬索桥、斜拉桥。

  师:请你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桥有什么不同?(启发幼儿比较绳子拉的方式、桥的大小、桥建造的.地方以及桥墩等。)

  师:你喜欢哪种桥?为什么?

  师:通常来说,斜拉桥和悬索桥属于特大桥或大桥,斜拉桥比悬索桥更安全、更方便人们出行。

  2.阅读幼儿用书第2册第8-9页,从各种桥的图片中,用红笔圈出所有的悬索桥,用蓝笔圈出所有的斜拉桥。完成后与身边的同伴交流,互相检查并纠正。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探索用各种方法寻找蚂蚁。

  2、体验观察蚂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捉蚂蚁的工具:如小棒、树叶等,引诱蚂蚁的食物:如碎饼干、米粒、糖果等。

  2、、装蚂蚁的'透明瓶,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蚂蚁,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幼儿关于蚂蚁的已有经验。

  师:小朋友见过小蚂蚁吗?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蚂蚁?

  二、讨论邀请蚂蚁的方法。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寻找蚂蚁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要去寻找蚂蚁,你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它们吗?你准备到哪里去找蚂蚁?假如蚂蚁躲在家里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引蚂蚁出洞?

  2、说说外出找蚂蚁需要注意什么。

  三、寻找蚂蚁

  1、分小组进行,小组长带领组员寻找蚂蚁。

  2、找到蚂蚁,小组成员一起商量用什么工具捉蚂蚁。

  四、交流寻找蚂蚁的经验。

  五、观察蚂蚁。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重点难点:

  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教具:实物卡、看图列算式卡

  2、学具:看图列算式卡、数字卡、实物卡、记录卡、看图分类计数等

  教师活动:

  一、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

  1、碰球游戏师:我们来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戏,我和你合起来是5,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师:我和你合起来是6,嘿嘿,我的4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实物卡,复习6的组成,引出6的加法师:看,这张图片上有几只小猫啊?

  幼:6只师:上一次啊我们帮这些小猫分过类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筋,怎么样用算式表示(请3-4位幼儿)

  二、引出新游戏出示看图列算式卡,请幼儿操作

  三、分组操作

  1、看图列算式(实物卡、数字卡)

  2、6的组成卡

  3、看图分类计数或用算式记录

  4、看实物用算式记录

  5、算式接龙

  四、总结评价

  集体验证部分幼儿的操作卡。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一、通过游戏、讨论等活动,让幼儿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名称及材料。

  二、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口袋的功用,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一、环境创设:收集各种口袋(塑料袋、网袋、布袋、纸袋、蛇皮袋、麻袋等)。

  二、操作材料:米、水、小金鱼、球、玩具、水果等,毛巾若干条。

  三、知识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参观菜场、垃圾场、医院、马路,并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家中所用的口袋。

  活动过程:

  一、幼儿通过玩口袋,认识了解各种口袋的名称及材料。

  1。幼儿游戏玩各种口袋。

  2。幼儿认识各种口袋。

  3。幼儿根据材料的不同为口袋分类。

  二、操作活动:尝试了解口袋的用处,并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1。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讨论口袋的用处。

  2。幼儿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口袋装物品,并记录自己的尝试结果。

  3。师生共同小结口袋的功用。

  4。找出生活中最常用的口袋:塑料袋。

  5。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结束活动:把装的物品运回教室。

  总体评价意见:

  优点:

  1、在丰富的材料面前展示了幼儿活动的多样性,在不同材质口袋的对比中,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幼儿感受并理解了不同材质的口袋的特性。

  2、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认识、感知、分类、操作、讨论、记录等活动来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

  3、在活动中,教师能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空间,真正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4、教师能注重在活动中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不断提高幼儿的活动情趣。

  5、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较高,幼儿始终在玩中学,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活动建议:

  如果能让幼儿分组记录,就不会太拥挤,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各种力及其作用。

  2、以诗歌仿编的形式进行表述。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丰富有关力的概念及其本活动以前认识的各种力。

  2、图片若干、风车、小汽车、弓箭、磁石、纸船等。

  活动过程

  一、这是什么力。

  1、交代玩耍要求:

  (1)玩耍时找一找力在哪里?是什么力让你的玩具动起来和停下的?

  (2)当音乐停下时,轻轻放下玩具回到自己的位置。

  2、幼儿自由选择玩具,探索、发现、感受各种力的存在及作用。教师巡回观察。

  3、幼儿相互讨论自己的发现,教师注意倾听。

  4、通过个别提问:“你的玩具是怎样运动的?”“是什么力在起作用?”共同分享发现成果。并且在幼儿自由表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总结讲述。如:风车吱吱转,靠的是风力。

  5、教师总结幼儿发现的各种力,并请幼儿从教师提供的图标中选出一种最适合的符号表现出来。如:重力↓

  6、请几名幼儿用图片和各种力的图标表示自己的.发现。

  二、还有什么力。

  1、刚才小朋友在玩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力就在我们身边,请你回忆一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用到力?用了什么力?

  2、引导幼儿在充分讨论、回忆的基础上发现更多种类的力。如:会把东西压住的力是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三、形形色色的力。

  1、力有各种各样,它们起到的作用一样吗?我们把这些力和它们的作用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好吗?

  2、在图片和图标的辅助下引导幼儿用“什么样的事情,怎样运动,用的是什么力”这一形式创编诗歌。

  活动结束

  让幼儿再次玩玩具进一步验证发现的结果,并一边玩一边朗诵自己创编的诗歌。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使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知道气球充了气就会鼓起来,观察并说出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2.喜欢使用打气筒等充气小工具,体验给气球充气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气球,气球托,安全并适合幼儿用的不同类型的打气筒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讨论可以怎样装扮活动室过教师节,引出活动。

  教师出示两个色彩、形状相同的气球,但是一个气球有气,一个气球是瘪的,引发幼儿给气球充气的兴趣。

  提问:两个气球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你喜欢那个气球?为什么?

  2.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给气球充气,让气球鼓起来。

  提问:你想用什么办法让气球鼓起来?

  3.幼儿合作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探索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幼儿两两合作,尝试用气筒给气球打气,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在打气和合作过程运用的方法。

  大家共同寻找探讨,发现快速充气的方法。

  教师小结:

  打气时两个人要互相配合,一人打气,气要一下一下地打,另一人要将气球对准气嘴,并捏紧,不能让气漏出来,这样气球才能鼓起来。

  4.幼儿再次尝试,探索气球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1)提问:相同的.气球,充气多与充气少,气球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想办法让气球不撒气,教幼儿学会使用气球托。

  5.游戏:打起比赛。

  在一定时间内,比一比谁给气球充气成功的次数多。

  6.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将打好气的气球进行简单的装饰,美化活动室。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有兴趣对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按大小进行正逆排序。

  2.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判断物体的大小,在操作物体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

  3.初步理解按大小正逆排序的标记,丰富“大的”、“不大不小的”或“中等大的”、“小的”等词汇。

  活动过程

  1.以问题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个小朋友家里的物品:爸爸、妈妈和宝宝的鞋子各一双、袜子各一双、杯子各一个(这些物品摆得很乱)。

  提问:宝宝家有些什么物品?这些摆得乱七八糟的物品可以怎样分类摆好?

  ●个别幼儿先按物品的名称将鞋、袜、杯子分类摆在一起,再为每类物品取名。

  ●比较观察每类物品的大小不同,并根据大小进行匹配。

  提问:每类物品有什么不同?猜一猜,这些物品分别是谁的?为什么?

  小结:这些物品有的大,有的小,爸爸用最大的物品,妈妈用中等大的物品,宝宝用最小的物品。

  2.按规律整理实物,学习按大小将3个物品进行正排序。

  ●提问:还可以怎样将每类物品摆得整齐好看些呢?

  ●请三个幼儿按由小到大的规律操作摆放鞋子、袜子、杯子等物。

  ●交流评价幼儿操作的情况,幼儿观察分别按正排序的同一类物品,并讲出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

  ●提问:这一组物品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怎样才能排得又快又对?

  教师示范按大小正排序3个物体的方法:按从小到大排序时,先排3个中最小的,再排剩余2个中较小的,最后排最大的。

  (幼儿操作后,可鼓励他们用另外的方法正排序如:挑出3个物体中最大和最小的,按小到大排好,再将剩下的一个摆在它们中间。)

  3.按规律整理实物,学习按大小将3个物品进行逆排序。

  ●提问:除了按由小到大给物体排序,还可以有什么不同的方法给物体排序呢?

  ●请二个幼儿按由大到小的规律操作摆放二类物体后教师示范逆排序的方法:按从大到小排序时,先排3个中最大的,再排剩余2个中较大的,最后排最小的。(幼儿操作后,同样鼓励幼儿用另一种方法排)

  ●小结:给不同大小的物品排序时,方法可以不一样。

  4.匹配排序标记,理解大小标记的含义。

  ●教师分别出示大和小的标记,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并用相应的动作来表示标记。

  ●教师分别出示“小→大”和“大→小”的标记,幼儿认识标记,说出它们表示的含义,让个别幼儿选择排序标记,为每组排序的物品贴标记。

  ●小结:物品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摆放,这样看起来会更整齐、更好看。

  5.按规律整理图片,学习看标记按大小将3个物品进行正逆排队。

  ●幼儿每人一张有排序标记的底板,每人一套《大小排序卡片》(衣服、裤子、毛巾、帽子),要求看清楚底板上标记的意思再将图片上的物体进行排序。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操作策略,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按什么顺序将图片排序的。

  ●展示幼儿的操作情况,交流评价幼儿按规律摆放礼物、完整表述的情况。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所以小朋友们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水。可以说,幼儿天生就是爱玩水的,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如在一次玩水过程中,一位孩子不解地问我:“老师,到底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呢?”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活动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都有什么呢?幼儿观察交流。

  2、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幼儿猜测。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动手做物体沉浮的实验。

  1、请小朋友来试一试,看看实验结果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2、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1、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把刚才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呢?

  2、出示记录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教师讲解示范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四、将沉与浮的物体进行分类。

  1、请小朋友根据实验结果分别把物体放在贴有“上浮”和“下沉”标志的两个篮子里。 2、幼儿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五、幼儿交流结果。

  1、请小朋友根据记录结果说一说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2、幼儿根据记录互相交流。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反思一:提供活动材料,创设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条件。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材料:如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寻找问题的答案。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发现了物体沉浮的秘密。

  反思二:关注幼儿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活动中在猜测哪些物体可能沉下去、哪些物体可能浮上来时,我发现孩子们一个个兴致高涨,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想法,争论得非常激烈,于是我适时引出下一个环节:做实验论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便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在幼儿做实验时,我通过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指导,使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了认识。

  反思三:创设宽松环境,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因此活动中我给幼儿们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并尝试将结果记录下来,这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我又 组织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探讨、交流,这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幼儿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发现秘密后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预测:可以省力。

  实验过程: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滑轮。用两个钩码悬吊在细绳的一端,而另一端钩上弹簧秤。

  2、记录钩码的质量和弹簧秤拉力的读数,记录在表格内。测量钩码提升的距离和弹簧秤下拉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钩码的质量 牛顿 钩码提升距离 厘米

  弹簧秤的拉力 牛顿 弹簧秤下拉距离 厘米

  结论 结论

  实验结论:

  5、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6、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定滑轮 动滑轮

  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 可以省力

  7、为什么两种滑轮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杆和平衡原理来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属于什么杠杆类型吗?解释一下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8、讲述: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出示使用滑轮组的场景)预测一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呢?

  三、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布置游戏活动:

  ⑴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

  ⑵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⑶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

  ⑷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2、组织讨论:

  ⑴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

  ⑵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

  ⑶绳子缠绕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3、拓展研究活动:

  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他们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

  四、课外拓展研究。

  1、课外探究:升降电梯的秘密。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滑轮装置。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经典)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