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荐)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复习本单无的生字词语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点
复习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教具
题板
难点
复习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教学过程
一、 逐课复习第二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二、 进行综合练习:
1、形近字组词,多音字组词。
度( ) 瀑( ) 僻( )
渡( ) 爆( ) 避( )
Qiang( ) he( )
强 和
Qiang( ) he( )
2、补充词语
( )逸( )出 ( ) ( )玉立
望而( )( ) ( ) ( )大物
3、补充诗句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 ),此花开尽更无花。
4、:
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
逐课复习第二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形近字组词,多音字组词
补充词语
补充诗句
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马背小学是当代词作家李幼容的一篇现代诗。诗歌共分为七小节,前三小节是写了哈萨克的孩子从小在马背上生活,四至六小节写了哈萨克的孩子们盼望着过上现代的生活,最后一个小节主要写牧区小学的教师用知识带给了他们实现的希望。全诗语言优美,朗读富有节奏感。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7人,都来自偏远的山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阅读能力很差,学生考试成绩不稳定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较多。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感受哈萨克族人民渴望更美好的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
难点:指导作为农村的学生正确地体会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及其内心渴望发展的心理。
教具准备:
主要采用朗读、诵读及以前学过的理解诗的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并辅之以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并解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许多兄弟民族生活在一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描写哈萨克族的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情形。
2、板书课题:马背小学
(1)能谈谈自己读了题目生想到了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吗?
(2)相机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材料理解伊犁马、哈萨克、冬不拉等与本地学生生活所不同的词语。(课件提前做好相关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这些词语有直观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己尝试读诗歌。
2、同位或小组内互相读着听听。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正音。
三、指导学习方法。
1、想一想以前我们学习诗歌时一般会运用哪些方法?
2、引导归纳: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图、找出关键的词句……
四、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才所提及的方法进行讨论,师巡视。
五、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给予指导、归纳。
(一)要点:
1、前三小节是写哈萨克民族的孩子自小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孩子们在马背上了解了生活,了解了世界。
2、四至六小节是哈萨克的孩子们畅想高科技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并提出:“这难道是遥远的梦景吗?”
3、是对上面提出的问题的回答:马背小学的教师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二)读了诗歌,你能体会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一方面表达了哈萨克民族的人民渴望发展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知识是改变生活的最好方法。(学生概括的只要意思能符合即可)
六、指导朗读
朗读全诗,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并读给全班的同学听。
七、想一想,马背是牧区孩子童年的“学校”,你的“童年学校”是怎样的?
学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生活是一所大学校,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在生活中得到丰富的知识。
八、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与本诗有关的材料:关于词作家李幼容、哈萨克族等。也可以收集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
语文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居里夫人是世界科学史上卓越的科学家,她为世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一生拥有过三克镭,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感受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充分自学,加强自主实践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
(2)在文中找出三克镭的来历和各自的用途。
(3)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多读几次,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
三、细读品位,感悟人格。
(一)第一克镭
1、谁来说说第一克镭是怎么来的。
生:自己提炼的 板书:自己提炼
师:居里夫人用来干什么了?
生:公布于众 板书:公布于众
2、当麦隆内夫人见到居里夫人时,是什么给麦隆内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找出语句)
3、为什么会这样?
生: 镭当初的身价每克曾高达75万法郎,这位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这项专利技术,居里夫人早就应该富甲一方了。而居里夫人却放弃了他们的专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了镭的提纯方法。
4、镭当初的身价每克高达75万法郎,这大约相当450万人民币。按理说居里夫人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 豪宅、汽车、高档实验室……
师:这些居里夫人有吗?
生:没有
师:那她有的只是……
生:简陋的实验室
师:这简陋前面再加个异常呢?
生:感觉居里夫人的生活十分贫困,也感受到她对科学的追求是那样的执着。
5、面对着惊讶不已的麦隆内夫人,居里夫人如何解释的?
学生找出句子,教师出示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请大家用平淡的语气说说这句话
师:从这平淡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居里夫人觉得将镭的提纯方法公布于众这样做很平常。
师:从这平淡的语气中,我们还可以感到那异常不平淡的是什么?
生:他们夫妇把自己的专利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众,是非常不平凡的举动。
师:谁来读读
6、学生交流,你觉得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7、请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1、2自然段。
(二)第二克镭
1、居里夫人的第二克镭是怎么来的?
生:作为镭元素的最早发现者,此时最需要的东西就是一克镭,于是麦隆内夫人,决定帮助她,以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于是就有了第二克镭。 板书:捐赠
师:居里夫人用第二克镭干什么了?板书:科学研究
2、学生自由地朗读3、4、5自然段,要求:从中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感受。
3、找句子谈感受。
4、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师:现在你就是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你将怎样对那些有钱的美国妇女说?如何让大家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从而为居里夫人需要的一克镭捐款?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
5、请几组学生进行交流
师:课文中对那些有钱的美国妇女的描写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三)第三克镭
1、居里夫人的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
数年之后,当她想在自己祖国的首都创设镭研究室勇于治疗癌症美国公众再次向她捐赠了一克镭。板书:再次捐赠
2、居里夫人用这第三克镭又干了什么?
生:创设一所镭研究院,开展治疗癌症工作。 板书:治疗癌症
四、体会人格
1、对于居里夫人没有能力购买一克镭继续进行研究的情况,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镭的问题上固执得令人难以理解,只要在专利上签个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居里夫人在自传里是怎么写的?
2、出示自传中的这段话
3、用心读一读这段话。如果是你,你喜欢做这样的人吗?为什么?
4、开拓思路: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箱居里夫人那样具有伟大的人格?
5、在这些“醉心”于事业和梦想的科学家的心理只有什么?
生:科学研究、科学的进步、为人类造福。
6、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词来评价这些人吗?
生:伟大、大公无私……板书:伟大、大公无私
五、课堂小结
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值得我们学习吗?从居里夫人的身上,你想到了什么?写下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重点词语解释。
(1)郑人买履。
(2)郑人有欲买履者。
(3)先自度其足。
(4)而置之其坐。
(5)至之市。
(6)而忘操之。
(7)及反。
(8)市罢。
(9)遂不得履。
(10)何不试之以足。
(11)宁信度。
(12)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2)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
1、理解句意。
2、讲故事。
(1)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2)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
(3)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
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
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语文教案 篇6
一、知识目标:
依偎 妩媚 粗犷 小心翼翼 潇洒 涟漪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来。
三、情感目标:
在阅读中体会《散步》这篇散文表现的亲情和温暖。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思路结构: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 ~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 ~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三)、写作特点:
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细节动人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摸这个细小动作,注入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厚爱和期望。。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是一幅温馨、明丽的风景画,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对生命的一种使命感。
四、朗诵教学建议
朗读课文,至少让学生读两遍,要求:
1.将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注音、解释。
可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查字典后为大家讲解。
2.注意句中、句间的停顿,注意掌握好语速、重音,读出感情。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连贯,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复,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语速处理与文章内容的推进要相互协调。《散步》一文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朗读时,需要强调的词句一般要加重语气。恰当的处理重音,能增强朗读的感染力量。重音?"重要适度,不等于一定要重重地读。怎样读,要靠慢慢体会。
3.以朗读的形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课文整体感知教学建议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当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在初次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可用提问法引导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赞扬了什么?(或者批判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句子比较重要?将揭示主旨或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勾画下来。这样带领学生逐层回答,便可顺利地把握文章基本要点。
通过初读《散步》,进行整体感知,明确以下要点:① 本文通过散步,写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② 我是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如何③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比较阅读 ,就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进行阅读,比较阅读有多种方式,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和新知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书后练习题中要求将《散步》与《送小龟回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不局限于练习题目中的要求,除了分析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同的,除了蕴含的道理,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点等。总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章。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实践这一要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关怀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