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l个笔画和l个偏旁"土"。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图文对照认识八个词语;理解黄牛和帽、苹果和枣的大小及一群鸭子和一只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的多少,在反复的朗读中激发朗读兴趣,体会语言的节奏美。
3.能激发学生朗读韵文的兴趣并诵读、记忆,在诵读中感受农家校园的美丽、温馨,唤起学生热爱农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识字和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课前准备:幻灯片、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识词
1.看图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里面有哪些动物植物?
2.词卡与实物对应。
学生将带拼音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
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这些音节、词语。
3.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先请个别学生认读,再全班跟读,最后开火车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卡让学生认读。
二、学习韵文
师:有人啊,把这幅图写成了一首很美的诗,
1.自己读韵文。
2.小组合作学习
比一比,认识量词。
图上的杏子和桃子有多少?
杏子可以一堆一堆数,还可以怎样做?桃子呢?
图上其他动物或植物到底有多少?哪个小朋友能准确介绍一下?
提出疑问,开展互相解疑的活动。
3.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
三、巩固记忆生字 1.学生选择生字,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
2.选择生字进行组词、说句的练习。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牛、羊",学生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演示"牛、羊"的笔画顺序。学生试写一个。
2.出示"小、少",让学生观察该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比较有什么不同。然后跟老师一起书空,认识新笔画-竖钩。
3.教师范写"小、少",学生仿写一个。
五、作业: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牛、羊、小、少(在田字格中教师范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2.积累反义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看图说动物、植物的数量、名称。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组内自由读
2.指名读。理解反义词。大------小多-----少
3.齐读。
三、扩展延伸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准确使用“颗、群、堆”三个量词。
(1)数枣的时候可以一颗一颗地数,数哪些东西还可以用"颗"数?
你发现用颗数的时候,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数鸭子用“群”,在哪些时候还可以用上“群”?
用“群”数,告诉我们什么?
(3)数杏子时用“堆”,在哪些时候也可以一堆一堆数?
用“堆”数,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老师把“堆”换成“群”,行吗?为什么?
2.老师出示一些物品,学生说一说。
一朵花 一本书 一件衣服 一双鞋 一把扇子 一辆汽车 一块西瓜
一个杯子 一双手 一台电视机 一幅图 一座房子 一台电脑 一双筷子
一张桌子 一座桥 一列火车 一架飞机 一排椅子 一篇 一本书
一杯水 一枝笔 一份报纸 一扇窗户 一棵树 一把剪刀 一个书包
一条绳子 一串香蕉
3.学生选择生活中自己认识的物品进行说量词比赛。
4.创编儿歌。
5.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四、比一比谁说得多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五、积累反义词
我们学过哪些反义词?谁会说?
大——小 多——少 黑——白 上——下 天——地 有——无
来——去 前——后 左——右 哭——笑 南——北 东——西
高——低 高——矮 开——关
六、作业:学过哪些反义词,用笔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理解“姑娘、桑叶、茧子”等词的意思。
2、步理解课文。理清层次,了解茧生长的整个过程。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字词,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认读生字新词。
2、 完成课后第一题,按要求写笔画。
二、 学习第1自然段。
1、 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 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
三、 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 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 )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 AABB ”来说一说。
2、 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 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黄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白姑娘,然后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
4、 学习第一次换衣服。
⑴、 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
⑵、 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 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 指导朗读。
5、 学习第二次换衣服。
6、 学习第三、四次换衣服。
⑴、 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 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⑶、 齐读4、5自然段。
7、 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1、 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2、 用“渐渐”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卵 又黑又小
蚕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一天天发亮
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6、7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2、朗读课文。
3、知道“穿、新、嫩、瘦、吞”等词的反义词。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穿--() 新--() 嫩--()
瘦--() 黑--() 晴--()
二、 学习第6段。
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然后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
1、 看课件后读课文,
2、 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
⑴、 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 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然后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蚕姑娘的新房是用什么盖的?“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思考: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三、 学习第7段
1、 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天窗”在哪儿?
2、 看图: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产卵)告诉学生:蛾姑娘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
3、 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
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四、 朗读全文。 [总结全文]
[总结: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下列词语:
玲珑 噩耗 恸哭 愤怒 恍惚 突如其来 晴天霹雳 变幻无常
小心翼翼 支离破碎 与日俱增 踽踽独行
二、能力目标:
通过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可贵。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清文章的结构,会分析文章的线索。
2、 难点:体会语句背后的深层含义;会分析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手足深情是如何贴切的表达出来的。
3、 解决办法:对于文章的重点通过指导学生分段来解决。难点通过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重点句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各种各样,总的说可以概括为:友情、亲情、爱情。亲情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情感,她是 人世间纯天然的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名为“金盒子”。本文所写的事虽然发生在很久以前,但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手足之 情,至今仍使人为之泪下。
二、指导研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读提示”中的词语从文中找出来画上,查字典注好拼音,并根据上下文掌握词 语在文中的意思,记在生字本上。
玲珑:精巧细致。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恸哭:极悲哀的大哭。 教师备注
愤怒:非常气愤。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神志不清。
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到来。(事情发生在突然之间)
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
变幻无常:变化很多,无法掌握,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本是严肃虔敬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支离破碎:形容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与日俱增:一天天增长,形容增长快。
踽踽独行:形容一个人走路孤零零的样子。
2、解题:题目“金盒子”与文章是什么关系?
题目“金盒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3、划分层次: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为几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明确:文章围绕金盒子写了作者与早逝的哥哥和弟弟之间曾发生过的事,表现了作者与兄弟之间深深的手足 之情。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8)记叙了金盒子的来历和“我”与哥哥的交往与哥哥的去世后金盒子对我们所具有的特殊 意义。
第二部分:(9—14)记叙了“我”与弟弟围绕金盒子所发生的故事。
第三部分:(15)当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孤独的我一人,金盒子成为了“我”痛悼手足深情寄托之物。
分段的根据:是按时间顺序来分的。
4、阅读课文你最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明受感动的理由。
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有类似的金盒子这样的玩具吗?它的背后是否也有一些故事呢?它引起你哪些联想和感受呢?写 下来,一二百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挂图、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美丽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打一植物(荷花)
2、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着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出示挂图:看,说着说着,荷塘就到了(出示挂图)。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3、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荷花 挨挨挤挤 莲蓬 饱胀 仿拂
舞蹈 翩翩起舞 晴蜒 衣裳 随风飘动
4、师:看了荷花,听了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三段中,休最喜欢哪一句?
交流重点句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着作一大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来找一找,荷花池都有哪些色彩?
(绿、白、嫩黄……色彩丰富)
(朗读)
2、荷花池的美景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那些姿态?
(注意与挂图的联系,把具体形象和文宇训练统一起来)
(朗读)
3、荷花的姿态是不是只有这几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朗读)
4、你还知道荷花有那些姿态?作者为什么只描写了这几种?
5、你认为,这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汁么?(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你来找找看。(朗读)
挨挨挤挤: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同桌表演表演。
冒:同桌合作,用手势来表现
露士:重点讲出小莲蓬的可爱和莲蓬是在化瓣中包襄着的'科学道理。
饱胀:用手势来表现。
6、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
(大自然)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7、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师:这节课,我们寻着清香到了美丽的荷花池。它就像一大幅(活的画)。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体会体会荷花的美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语文教案-说“木叶”。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