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6 11:36:2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10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 “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 “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 “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著名的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姿态各异的奇石,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找出各节中概括节意的句子,了解并体会各节是如何围绕概括句写具体的。

  3.掌握本课15个生字,积累课后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10个。

  4.学习用“每当……就……”的句式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节。

  教学重点:

  读懂每一节意思,了解怎样围绕中心把一段话写具体。

  教学难点:

  认识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段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黑板: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山上有许多形状奇特的石头,人们给它们起了有趣的名字。

  2.师用曲线划出“黄山风景区”。

  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风景区吗?请你来谈谈。

  3.师介绍: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精辟评价。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1990年,黄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区的面积约154平方公里,有大小72个山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黄山有四绝,即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

  (1)“闻名”是什么意思?“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

  (2)除了黄山风景区闻名中外,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风景区或成就闻名中外?

  3.理解“奇特”

  奇特什么意思?黄山风景区什么很奇特?(石头)

  板书:奇特

  这篇课文写的就是黄山风景区奇特的石头。

  4.板书课题:

  15、黄山奇石

  (奇特)

  二、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特的石头?

  用“——”划出,交流

  板书:仙桃石

  猴子观海

  15.黄山奇石,金鸡叫天都

  (奇特)五老奔天都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四、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

  2.标序号,读通课文;

  3.完成课后2、3题。

  检查自学:

  1.注意“状”和“琴”的写法。

  2.“形”和“雄”的部首(右边)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交流课后2、3题。

  “每当……时候……就”的上半句表示时间,后半句是说在这样的时候,谁(或者什么)会产生什么情况。“就”是连接词,并且还有必然性的意思。

  五、熟读课文,理解第一节

  1.小组朗读课文,理解第一节两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交流:

  第一句:地理位置。

  第二句:写山上多奇石,人们根据它们的形状,通过想象和联想,给它们起了一些有趣的名字。既点明了题意,又有“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全文的总起。

  3.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词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5人分节朗读,要求读通句子,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特的石头?

  2.交流板书:

  仙桃石

  猴子观海

  15.黄山奇石、金鸡叫天都

  (奇特)五老奔天都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二、学习课文

  (一)第二节“仙桃石”

  让我们来读懂这一节的意思。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节,弄清

  每句话的意思。

  2.指名读,讨论理解:仙桃石奇特在哪里?请你用曲线划出有关词句。

  归纳板书:

  ①形状像桃子;

  ②巨大;

  ③似乎是从天上仙人那儿飞下来的;

  ④险,“只有底部一小块挨着下面的石盘子”;

  ⑤牢,尽管它与下面的山石接触面很小,但它还是“牢牢地站在那里”。

  3.在引读和提问中理解:

  看到形状像桃子一样的巨石,就会使人想象到——(它似乎……落地太快)。因为它飞得太急,落地太快,所以——(只有……石盘子)。因此第2、3两句是作者的想象。

  第3句是什么关系的句式?(因果)通过想象将“仙桃石”神化的两个词是——(似乎、也许),突出了仙桃石的奇,也使文章生动有趣。

  (继续读)尽管——(这样……)还是——(牢牢……)。这组关联词是什么关系的句式?(转折)进一步写出了“仙桃石”之奇。其中的“这样”就是指——(只有……石盘子)。

  4.齐读并小结:我们通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读懂了第二节,了解了仙桃石是块奇特的石头。

  (二)第三节

  过渡:猴子观海是块怎样的石头呢?

  1.自由朗读第三节,找出写这一节的主要意思的句子用“——”划出。

  交流板书:形象逼真

  2.再读课文,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把“猴子观海”写具体的。

  (一动不动,蹲,仿佛在观看)——拟人手法。

  (三)第四节

  过渡:我们用学习第三节的方法学第四节。

  1.首先请自读,找出写这一节的主要意思的句子用“——”划出。交流。

  板书:特别有趣

  2.再读,请你用曲线划出“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特别有趣在哪儿的句子。交流。

  3.这写冷冰冰的石头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它写活了,让人觉得它们确实有趣呢?(拟人)请你用小圈圈出描写“金鸡”姿态、动作的词和“五老”神态、心情的词。自读体会。

  4.引读:

  “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特别有趣,——(每当……啼叫),可是,当你爬上天都峰,再回头看那“金鸡”时——(那只……走来)。原来“金鸡”和“五老”是同一山顶上的一组大石头。

  同一组石头为什么会有两个有趣的名字?书上哪句话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板书:变)

  小结:同一组石头,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却不一样,真是特别有趣。

  5.齐读第4节

  (四)第五节

  1.读文,课文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还介绍了哪些?有没有具体写?为什么?

  2.作者怎样简单写的呢?再读有关内容。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节;

  2.仿照课文写法,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个来写,看谁写得最生动。

  板书设计:

  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

  仙桃石:像桃子、巨大、飞、险、牢

  猴子观海:形象逼真

  15.黄山奇石,金鸡叫天都↘

  (奇特)变特别有趣

  五老奔天都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位精彩词句,感受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2理解故事寓意并得到启示。

  3积累文言词语并进行适当归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位精彩词句,感受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是对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的讽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的记忆里,一定珍藏着许多成语。今天,请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发言)今天我们会学习一个成语:黔驴技穷,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文章,正音正字。

  1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以及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慭(yìn)骇(hài)遁(dùn)狎(xía)(hǎn)

  2听录音,再现故事情景。

  (1)听录音,注意停顿和注音。

  (2)散读。探究

  3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再读文章,复述内容。

  1结合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并尝试复述课文,小声读并翻译。

  落实好重点字词: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遁:逃走。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蹄:踢。去:离开。

  2交流。(哪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四深入文本,品读字词。

  1驴是“庞然大物”,但“止技此耳”,它有哪些“技”?“止”表明什么?

  “鸣”和“蹄”是驴的技能,“止”是只不过的意思,表现出驴看起来很强大,其实没什么本领的实质。

  2“虎”是怎样逐渐认识、对待驴的?圈划描写虎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关键词句,抓住字词,品读批注。

  “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又害怕的心情。

  “骇”“遁 ”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写出了虎的果断、干脆利落,志满得意的情态。

  五质疑研读,把握寓意。

  1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知有没有发现本文题目是《黔之驴》,可是文中写驴的却只有寥寥几笔,写虎的却笔墨很多,那题目为什么不是《黔之虎》呢?

  尽管文中写虎的笔墨非常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但这些变化过程均是围绕着对驴的观察和反应作出的。课文的主题是驴而非虎,课文的写法是以虎衬驴,本文写了虎的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愚蠢。因而题目应该用“黔之驴”,而不能用“黔之虎”。

  2寓言,或讽刺或有明显的教训意义,用借此喻彼、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大的道理隐藏在小的故事之中,让读者去领悟。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比喻什么情况?齐读p133比喻说理的知识卡片。

  3小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黔之驴是个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六布置作业:

  1积累实词:“船”、“蔽”、“窥”、“遁”、“噬”、“狎”、“计”等词的含义,并进行归纳。(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2作者借驴讽刺了生活中怎样的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3从虎的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1必做,2、3二选一)

  七板书:

  黔之驴

  柳宗元

  虎 驴

  惧 庞然大物

  识

  吃 技止此耳

  黔驴技穷:讽刺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精明愚蠢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篇课文。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七、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做适当点拨;教师也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上。该教学设计示例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上还是有些不够。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中汉字演变过程、山水图、儿童作画图、儿歌”;录象“祖国好河山画面”;每学习小组一张铅画纸、轻音乐磁带、词语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

  一、运用媒体,在情境中感知

  过渡: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他们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1.播放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屏幕出现“船”的实物图,接着屏幕依次出现“竹子、石头、泉水、河川、燕子”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1.师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画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用画图的方法创造除了的象形字,这是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品古上依次出现现代汉字“舟、竹、石、泉、川、燕”,让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初步感知字音、字形)(指大屏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3》。(板书课题)

  二、看图想象,在情境中认知

  1.学习词语。

  认识了汉字的演变,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幅祖国的山水画。(出示山水图)你喜欢哪些景物?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竹子、燕子、河川、石头、泉水、小舟”。(指名读,师领读,齐读)

  2.学习儿歌。

  过渡:画儿真美,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更美的儿歌呢!你们想读吗?(出示儿歌)请小朋友自由地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自由读)谁来当一回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想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吗?(走下课桌找朋友读)

  3.读好儿歌。

  过渡:这么美的儿歌,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做老师的好听众吗?范读儿歌。老师读得怎样?为什么老师读得好呢?(指图,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山水图的美景,想象儿童画画的表情、心情)愿意像我一样读吗?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练读,不足之处,请小组长指点指点。(小组合作练儿歌)

  这么美的儿歌,老师指导你们一定能把它们读好。(男女生赛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在讨论中深化

  1.小组合作,读懂儿歌。

  请小朋友分小组自读儿歌,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大屏幕放映祖国河山画面图,教师随机简介)

  2.诵读儿歌。

  这么美的祖国河山,你想用你的'朗读加上你的情感和动作来赞美他吗?(出示儿歌)(学生自由表演,诵读儿歌)

  四、总结延伸,在创作中巩固

  1.即兴作画。

  祖国的河山真是美丽壮观,你想用你手中的彩笔,来画一画这美丽的河山吗?(播放轻音乐,学生小组合作即兴作画)

  2.创作儿歌。

  你们能仿造课本上的儿歌,给你们的画编上儿歌吗?编好后先在小组中读一读。(小组合作自创儿歌)等一下我们请各组的代表把你们一组的画于儿歌一起介绍给大家。

  五、导书写生字,完成《习字册》

  1.认读要求书写的生字:舟竹石川燕笔黑什

  2.扩词。

  3.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你愿意教大家写哪个字?试着说一说,学生跟着书空。其中新出现的偏旁:四点水、竹子头、单人旁,应指导学生认识)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描红,边描边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5.完成《习字册》,教师巡视指点。

  识字四

  教学要求:

  1.学会课文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几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诵读谜语,理解谜语,体验猜字谜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能书来年认读,正确运用“池”“驰”这两个字。

  2.读好字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观察字盘

  1.师板书“也”。

  2.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字吗?今天老师给“也”找来了几个朋友,你们看。(出示字盘)

  3.师转动字盘,将“也”分别与“土、马”组合、演示。

  4.板书“他、地、池、驰”。

  二、读准字音,学习词语

  1.生借助拼音,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词儿连读。

  2.四人一组交流: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在书上用“。”做记号,多读几遍。

  3.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及词语。

  (2)相机指导:“池”“驰”是整体认读音节。“奔”的韵母是“en”,不要读成后鼻音。“塘”的韵母是后鼻音。

  (3)齐读生字及词语。

  (4)理解。

  看图理解“田地”、“池塘”。

  师生对话表演,用上“你我他”。让学生感知“你我他”的用法。联系图来理解“奔驰”。

  三、游戏巩固

  请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转动字盘,让其他学生用字盘辩字,并口头组词。

  四、学习字谜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读准音。

  2.出示卡片,开火车检查字音。

  提醒学生注意:“行”韵母是后鼻音。“稼、千、虾、庄”都是三拼音。

  3.指名读字谜歌

  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字谜,让我们猜一个字。

  4.四人一组讨论:这首字谜的谜底是什么?

  5.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转动字盘,显示学生所说的字。并引导学生看相应的插图,帮助理解字谜。

  6.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读出韵味,读出猜字谜的情趣。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朗读,觉得怎么样。

  (2)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中的拖腔唱读或停顿读。

  (3)指名读字谜歌。评一评。

  (4)同桌一起读字谜歌。

  7.课外延伸。

  小朋友,猜字谜有趣吗?课外请小朋友搜集一些字谜,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猜。

  五、析记字形,指导书写

  1.析记字形。

  (1)认读生字“奔驰、池塘”。

  (2)教学新部首:“马、大、土”。

  (3)交流记字方法。教师及时小结学生的记字方法。

  2.指导书写。

  (1)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帖中的范字“池塘、奔驰”。

  (2)说一说怎样才能把“池塘、奔驰”写规范,写漂亮。

  (3)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奔”大字头的撇、捺要写得分开些,舒展些。“十”写得小些,扁些。下面横要写得稍长,撇竖要分开些,能承受住整个字。“驰”左窄右宽。马字旁最后一笔是提。“塘”左窄右宽,“土”要写得偏上些,短些。

  (4)播放音乐,生说写字姿势歌。

  (5)师巡视,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给“也”字找朋友,并口头组词。

  2.读生字新词。

  3.诵读字谜歌。

  二、析记字形,指导书写

  1.析记字形。

  (1)认读生字:行、千、庄。

  (2)教学新偏旁。

  (3)说说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2.指导书写。

  (1)

  小许交流:怎样才能把“千、行、庄”写规范,写漂亮?

  (2)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3)学生随着音乐描、仿、临写生字。

  三、课堂练习

  1.加偏旁组词。

  也------()------()-----()-------()

  2.扩词。

  行()()()

  奔()()()

  3.选字填空。

  池驰

  (1)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

  (2)骏马在草原上奔()。

  4.游戏猜字谜。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⒈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言。

  ⒊品读重点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槐乡孩子自立、自强的形象。

  ⒋结合课文语段,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的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3、了解槐树、槐花。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噼噼啪啪摇摇晃晃匆匆忙忙犹犹豫豫

  甜丝丝香喷喷白茫茫绿油油美滋滋清凌凌

  一、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ò。)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2、 捅马蜂窝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捅马蜂窝》,说说你曾做过类似的事吗?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闯进 反驳 胆怯 耗尽 慌忙 胶水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 ;“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 ) 去( ) 荒( ) 交( )

  绑( ) 怯( ) 慌( ) 胶( )

  插( ) 尸( ) 拖( ) 胶( )

  播( ) 户( ) 托( ) 郊( )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

  评价朗读情况。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结:

  “我”把马蜂窝捅下来了吗,然后又发生了怎样的事呢?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1、由于幼稚,我们曾做过的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感悟

  1、 自学:

  要求:(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想一想,每次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结合全文,理清“我”情感变化的线索,交流“我”对思想感情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认识。

  4、重点理解

  (1)出示: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提问:①把“涌出”、“迟疑”换个词,比较哪个词更恰当,为什么?

  ②“那多有趣”中,“那”是指什么?

  ③文对“我”、妹妹、马蜂分别作了哪些描写?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④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⑤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⑥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3)文章的结尾“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三)总结归纳:

  再读课文,说说读了本文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2 捅马蜂窝

  强烈渴望→ 吃惊 →盼望

  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3、颤抖的羽毛

  教学目标:

  1、学会略读课文,通过略读了解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3、品味重点词句,理解题目“颤抖的羽毛”的含义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体会“自悟、自省”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我”长大了一岁,改正了不少缺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我长大了一岁》教案2。

  2.学习编一段话,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

  3.认识13个生字,学习写9个字。

  教学重点:

  1.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

  2.学习写字,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内容、词语、生字),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愿意认识他吗?(出示人物课件及人物录音)我叫王明,今年六岁,已经上一年级了,我长大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愿意看看我的进步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我长大了一岁》。(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1.听老师读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读音。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个“△”,可以用拼一拼、猜一猜、问一问的方法来认识它。

  3.分小组合作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小伙伴,小组成员在听别人读书时一定要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4.指名读,谁愿意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自然段也可以)。

  三、认识生字及词语

  刚才你们读书时有没有字音读不准的或觉得有困难的,需要大家帮助的.?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语。

  1.看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一岁乱飞再见弟弟都要欺负

  妹妹抹眼泪大孩子捉小鸟

  2.看课件,出示生字,认读生字。

  (1)自由认读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

  (3)指名带读。

  岁乱再捉弟妹抹

  孩都眼泪欺负

  (4)讨论交流,说出自己记字的好方法,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我长大了一岁》教案2》。(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字)

  指导:“长,再,看,我,要”的字形,并让学生书空练习。

  (5)比较不同点,组个词语加以区别。

  在()妹()地()

  再()抹()弟()

  指导:“欺负”的“负”读轻声。

  课中休息:学唱一首歌《小松树快长大》。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疑问。

  3.全班交流、质疑:可以任选其中喜欢的一段说一说因为我长大了一岁,所以我改正了什么毛病,大孩子做的哪些事我都要学会?

  提示:回答时要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句式。

  板书:

  不捉小鸟

  不欺负弟妹

  学做大孩子的事

  4.指名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每一段内容及图片),同时指导朗读。

  指导看图,同时指导:“你们”都指谁,捉小鸟,欺负小弟小妹为什么不对?

  (渗透热爱大自然,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5.讨论:哪些“大孩子做的事我都要学会”?

  6.各小组再读课文,任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边朗读边表演的比赛。

  五、练习背诵

  教师:你们刚才朗读得好,表演得也好,这篇课文写得这样好,你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

  自由背诵——小组练背——指名背诵。

  六、说话练习

  1.小组合作学习

  个人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进步,然后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

  2.个人汇报所编的句子,有能力的可以加动作表演。

  七、写字练习

  教师:看这些字哪些需要老师的帮助,教师指导个别字。

  学生写字。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王明的进步,也找到了自己的进步。你们在今年里进步的特别快,高兴吗?我们一天一天的长大,更要一天比一天进步。

  九、布置课外作业

  你长大了一岁,还懂得了什么,说给老师,或爸爸妈妈听。(有能力的可以动笔写一写)

  老师(或爸爸妈妈)好:

  我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长大了一岁。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内容:《松鼠》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0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这课文是一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聪明活泼,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2、能力目标:学习,细致观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理念: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2)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关注动物。

  教学难点: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其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热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伊始,就让我们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

  欣赏了这么的动物图片,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松鼠。(多媒体课件展示松鼠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改写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注意加线字读音(板书:驯良缨蛰伏)

  2、用圈点批注法,做阅读提要,教师巡回释疑。

  3、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擂台赛(多媒体课件展示擂台赛图表)

  1、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2、展开课堂活动“看谁得第一”的擂台赛

  学生自愿分为“漂亮”“驯良”“乖巧”三组,精读各段课文,按屏幕显示填写图表,看哪一组填得既快又准确。

  擂台赛结束,各组填写图表,并根据屏幕展示的松鼠图片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回答填写图表时,有时是选取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删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最后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板书:讨人喜欢)

  三、拓展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17幅松鼠图片)

  请学生在这17幅松鼠图片中任选一组(4张)设计邮票小型张,要求给设计的这一组邮票定个名并谈谈设计理念。

  四、课堂升华(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世界图片)

  1、请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的生存危机。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想说点什么?

  2、请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然后用二三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和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等。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学习钟面上的时刻,能更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 经历1分的时间,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 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 度。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故事引入。

  小朋友,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上一次小白兔输得很不服气,于是它约小乌龟到操场比赛,看谁先跑完一圈,还请小红当裁判。它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小红一说开始,它们跑起来。

  2、提出问题。

  (1)它们所跑的路程一样长吗?小乌龟跑了多少?小白兔跑了多少呢?

  (2)他们所用的时间相同吗?

  3、引出“钟表”。

  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这样的龟兔赛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

  4、你能在你的钟或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

  7:35 11:05 3:55 5:25

  二、新课教学

  1.感受一分钟。

  (1)(演示: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时间像看不见的小马车,不停地向前走,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感受一下一分钟是多长时间。

  2.读写几时几分(例2)。

  (1)5分5分地数。

  显示4时15分的挂图。观察后提问:

  师:这个钟面所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样知道钟面所指的时刻的呢?

  小结:先看时针,时针刚过4时,所以是4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着3,5分5分地数,正好是15分,所以钟面上是4时15分。

  (2)1分1分地数。

  显示4时19分的挂图。你知道这个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讨论,汇报:A、先看时针是4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1分1分地数是19分,所以是4时19分。 B、先5分5分地数是4时15分,再接着1分1分地数是4时16分、4时17分、4 时18分、4时19分;C、也可先5分5分地数是4时20分,再往回数1分,就是4时19分。

  (3)分组讨论两种写法并写出来

  4、数学书上82面第二题上的时间,你会不会写?试试看。

  (学生汇报,老师及时纠错。注意:要看清楚分针所指的位置,数清小格;注意数字所对应的小点;电子写法,不满10分的要在分钟的前面加0。)

  三、活动展开。

  如果数字旁边没有小格数字来帮助,你还会认出钟面上的'时间吗?

  1、让学生小组合作认识时间:小红是个会合理安排时间的好孩子,和同桌说说,她是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事情?

  2、学生汇报每幅图所配的时间。学生汇报时老师加上品德教育的语言:

  (1)、她按时起床从不睡懒觉。

  (2)、她吃饭的时候,从不挑食。

  (3)、她写作业的时候,不但坐姿正确,而且书写工整,非常认真。

  (4)、她每天按时睡觉,不贪玩。

  我们也要像小红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3、看时间说说,这时自己在做什么?

  老师这个钟面现在是几时几分?平时这个时间你在做什么呢?

  4、拨钟,学习再过几分是几时几分:

  (1)老师拨钟:3时2分,学生说出时间,并说说再过3分钟是几时几分?

  (2) 7时11分,学生说出时间,并说说再过4分钟是几时几分?

  5、画分针:(7时17分) (5时多)

  学生汇报,注意5时多的时针比较接近6,所以这个时间接近6时。

  在我们学本领的时候,时间一分一秒悄悄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她不能倒流,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的时间,好好学本领,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

  6、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准确认识时间,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有关时间的知识。

  四、课后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师: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你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时间是人类所拥有的全部财富。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2、体味诗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多媒体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

  2、师: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但如今,同学们即将告别童年,步入人生新的'阶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单元“告别童年”中的第一课《我们上路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放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欣赏、感受。

  2、检查预习情况。

  (1)同位互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三名学生轮读课文,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3)交流:课题“我们上路了”中的“我们”指准?诗歌的各节写了什么内容?

  三、精读细品,进一步体会感悟。

  1、自主读文,在你很有感触的诗句旁作批注,把不理解的诗句画出来。

  2、全班交流、(先全班讨论交流部分问题)

  再重点强调:

  A、大屏幕出示问题一:“不管大人们怎么说,反正我们是上路了。”大人们会说什么?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①师点拨:爸爸妈妈的唠叨。摆脱束缚,要独立的,要自由的愉快心情。

  ②指名读这句。

  ③全班齐读诗歌第1节。

  ④师小结:作者在第1节中用“嫩嫩的芽尖儿”“很小的邮票”体现我们的幼稚,用“很大很大的信封”“抖着威风”体现我们的雄心壮志。

  板书:不管怎样 我们上路了

  B、过渡:我们刚刚迈着稚嫩的脚步上路,心中充满着向往,可是前进的路上也许不仅仅有鲜花和掌声,也可能充满着各种困难与挫折。

  ①学生齐读诗歌第二节;

  ②本节中提到了哪些困难?前进的路上还会有什么困难呢?请以“也许……”的句式说一说,先小组内讨论写一写,然后派代表交流。

  板书:也许……

  大屏幕出示:也许会有恼人的荆棘刺疼我们的双脚,

  也许会有寒冷的冰霜阻碍我们的脚步匆匆。

  ③师小结:人生之路,即使挫折再多,我们也决不退缩。

  板书:面对挫折 我们决不退缩

  C、过渡:人生之路不是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鲜花,也许会有许多的坎坎坷坷。这样的路,你们还敢走下去吗?……那就勇往直前吧!

  ①齐读诗歌第3节

  ②大屏幕出示“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的背景资料。

  想一想,说一说它们分别在诗中象征什么?(依次出示)

  ③大屏幕出示问题二:“风、雨、雷鸣电闪”比喻什么?

  ④这节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及排比句式,描绘出美好的人生前景,激励我们要脚踏实地,勇往直前,谱写人生最美丽的乐章。

  板书:勇往直前 谱写美丽乐章

  ⑤师:人生之路,你们走下去将还会有什么呢?请以“走下去……”的句式说一说,先小组内讨论写一写,然后交流。

  大屏幕出示:走下去,前面有和平鸽,有维纳斯,

  走下去,前面有桂树冠,有常春藤。

  风来吧,雨来吧,考验锻炼都来吧!

  ⑥说得真好,全班齐读诗歌第3节,读出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学生齐读全诗,激发学生告别呵护,敢于独自上路,迎接挑战的自豪感。

  2、自己练习背诵第3节。

  3、课件出示作业:

  (1) 把课堂上的口头练习组成小诗写下来。

  (2) 你还有什么想要告诉父母、老师的美好愿望,请你通过日记、绘画、诗词、歌曲等方式表现出来。

  4、师总结:你们即将上路了,老师送你们两样礼物:第一样一句良言:不要只想走近路。第二样一个记忆收藏夹:把你路上的一切美好事物都装在里面。我相信二十年后,你们都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建设祖国作贡献,到那时,同学们再相会将是多么激动人心啦!现在,让我们上路吧!(再读课题,音乐起,《二十年后再相会》)

  板书设计:我们上路了

  不管怎样 我们上路了

  面对挫折 我们决不退缩

  勇往直前 谱写美丽乐章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22

小学语文教案07-16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1-14

小学语文绝招教案11-08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07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