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大班教案常用(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杜威曾说过:教育就是生活。教育首先是做为人的一种生活过程而出现的,离开了这个基本主题,教育就没有意义。每天早晨喝的牛奶小朋友都知道是食堂伯伯做成的,但是其中的过程小朋友就不是太清楚。于是,我想让小朋友自己来做一次搅拌的实验,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观察牛奶是怎么“变”来的。旨在让幼儿了解食堂伯伯的工作,珍惜劳动成果;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牛奶是怎么“变”来的,培养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2、从操作过程中理解“搅拌”的涵义,发展幼儿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1)教师掌握搅拌、溶解的相关知识。
(2)幼儿了解搅拌所具备的要素。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奶粉、红糖、咖啡、温开水、勺子、一次性透明塑料杯。
(2)照相机。
活动过程:
谈话,引出主题
1、谈话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引导幼儿讨论牛奶从哪里来?奶粉从哪里来?奶粉怎样变成牛奶?
幼儿动手做小实验
2、做实验,幼儿动手操作。
(1)给幼儿的杯子里加入白糖,幼儿观察后说出其特征(颗粒状,硬的)
(2)教师给幼儿加入温水后,幼儿观察白糖的变化。糖颗粒在慢慢变小。
(3)请幼儿想办法使白糖快速溶解变成透明的液体(用勺子搅拌),尝尝味道。
(4)给幼儿加入奶粉,请幼儿观察杯子里的变化。(奶白色的溶液)
(5)加入咖啡,请幼儿观察杯子里的变化(咖啡色的液体)
总结经验,理解溶解的'真正意义
3、师生交流,让孩子的经验共享。
(1)要使白糖和奶粉快速溶解需要加入温水以后快速搅拌。搅拌分为顺时针搅拌和逆时针搅拌。
(2)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比如:果珍,红糖、豆腐花等。
(3)教师讲解溶解与溶化的区别。
享受劳动的喜悦
4、互相品尝牛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请幼儿共同品尝自己“做”的牛奶,分享成功的喜悦。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家用豆腐花来做搅拌的实验,看看顺时针搅拌和逆时针搅拌出来的豆腐花在凝固后有什么不同。
活动反思:
昨天下午,我就跟小朋友说了:“明天上午我们要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们早点来哦”许多孩子都非常想知道老师给他们安排的实验是什么,今天早上孩子们都很迅速的来到幼儿园,早餐也吃得很好,终于到了做实验的时候了,孩子们安静地等待着老师亮出“谜底”。
在活动中,孩子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做实验,从白糖溶化成水到奶粉变成牛奶,到最后的咖啡牛奶,每一个细节孩子们都能用语言说出物体的变化。老师和孩子们边做边讲解,孩子们理解了溶化和溶解,也知道了什么什么是粉末状、晶体、液体等专业名词。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发展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发展了观察能力,激发了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今后我们会经常进行这样的科学探索活动的。
经过这次活动,我觉得做为老师,无论做什么样的活动,就算它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老师也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准备,给幼儿把简单的实验活动都用专业术语讲出来。如果平时用方言较多,在活动中就容易把方言脱口而出。我觉得这是我今后必须注意的一个地方。
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布老虎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花样繁多、流布广泛,表征着“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意义。民间常用“虎头虎脑”来形容一个孩子的朝气蓬勃、活泼可爱。我园地处江苏省苏州市蠡口街道。蠡口家具城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家具交易市场。我园很多幼儿的家长都从事家具生产与销售行业,与之相配套的布艺靠垫孩子们也司空见惯。布老虎靠垫上面造型稚拙可爱、色彩对比强烈的布老虎形象,容易引发大班幼儿的欣赏兴趣。我尝试从美术欣赏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感受布老虎靠垫装饰纹样中色彩鲜艳、形象夸张、图案对称等艺术特色,理解其中的吉祥寓意,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
活动目标
1.通过主题欣赏、对比欣赏、多角度欣赏等形式,感受“布老虎”这种民间工艺的美术用色、对称装饰等特点,并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对“布老虎”装饰纹样的理解及喜好。
2.感受、理解中国传统工艺“布老虎”的民俗文化寓意。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布老虎”这种民间工艺的美术用色、对称装饰等特点,理解中国传统工艺“布老虎”的民俗文化寓意。
难点:能清楚、大胆地表述自己对“布老虎”装饰纹样的理解及喜好。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搜集关于“布老虎”系列(如布老虎玩具、布老虎衣服、布老虎鞋帽等)的实物或图片资料。
2.PPT教学课件、PPT背景音乐《琵琶语》。
活动过程
1.欣赏、感受“布老虎靠垫” 装饰纹样中的色彩美
(1)自主欣赏:感受布老虎的夸张造型与丰富色彩
师:今天,我带来了几个非常特别的小靠垫,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请你一边看一边想:这几个小靠垫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你喜欢这几个小靠垫吗?为什么?
(2)交流与分享:自主欣赏后的审美感知和理解
师:谁来说一说,这几个小靠垫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甲
幼1:这几个小靠垫是用布头做的,上面有一只小老虎。
幼2:小老虎的头好大呀,真可爱,真好玩。
幼3:这几只小老虎很特别:老虎的头在下面,屁股和脚在上面,超级可爱。
师:你喜欢这几个“布老虎靠垫”吗?为什么?
幼1:花花绿绿的,颜色很好看,我很喜欢。
幼2:喜欢这几只小老虎,老虎头很大,牙齿都露出来了,样子很酷。
幼3:小老虎的头在下面,脚在上面,很滑稽,很可爱。
师:这几只花花绿绿的“布老虎”给你什么感觉呢?
幼1:这些花花绿绿的颜色,我觉得很热闹,很喜庆。
幼2:看了这几只小老虎,我心里感觉很高兴,非常快乐。
幼3:我觉得喜气洋洋的,好像快要过年了一样。
2.欣赏、感受布老虎靠垫装饰纹样中的对称美
(1)重点欣赏:感受布老虎靠垫的对称装饰
a.重点欣赏照片①。
师:你喜欢这只“布老虎”身上的哪一种花纹?请你说出喜欢的理由。
师:这只“布老虎”身上哪些地方是一模一样的呢?
引导幼儿重点关注“布老虎”五官花纹特点:各种彩色线条,有直线、虚线、斜线、折线;鼻子上的花朵纹样是桃花;布老虎五官排列、花纹排列呈“左右对称”的装饰布局。
引导幼儿关注“布老虎”四肢的花纹特点:靠垫四角花纹是扇形图案、小草纹样,这四个角也是布老虎的四肢;布老虎的上肢、下肢也是按“左右对称”的规律装饰的。
b.简略欣赏照片②、照片③、照片④。
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第2只、第3只、第4只布老虎,它们身上的装饰花纹都有什么特点?
幼1:后面的小老虎也是左右对称的,眼睛对称、耳朵对称、牙齿也是对称的。
师:“布老虎的五官是对称的",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幼1:是的,布老虎的五官是对称的。
幼2:小老虎眼睛、眉毛上面的花纹都是对称的,鼻子上面的花纹也是对称的。
幼3:小老虎身体上所有的花纹都是对称的,颜色一样,大小也是一模一样的。
师:是的,小老虎五官形状、花纹大小、花纹颜色都是一模一样的,它们都是左右对称的。
师:大家一起来看这4只布老虎。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4只布老虎的后背上,都有一个相同的装饰图案,这是什么图案呢?
幼1:这个图案我认识,是一个字,是“福气”的“福”字。
幼2:边上还有花朵呢,这些花朵也是左右对称的。
师:谁知道布老虎后背上的这个“福”字,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幼3:我知道了,这只小老虎能带来福气,就是这个意思。
幼4:小老虎是吉祥物,会保佑孩子们健康长大的。
评析:这个欣赏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中聚焦、放大、拉幕、画笔勾勒等便捷操作功能,进行直观操作与形象演示,幼儿讲到哪里,教师电子笔就点到哪里,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理解“左右对称”的纹样装饰规律。
(2)对比欣赏:进一步感受布老虎靠垫的对称装饰布局
师:我还带来了另外2只布老虎靠垫,请你看一看,这2只布老虎靠垫和刚才我们看到的4只布老虎靠垫有什么不同?
幼1:刚才的布老虎靠垫上面只有一只小老虎,这2只布老虎靠垫上面各有两只小老虎。
幼2:刚才的`小老虎的头是在下面的,这两只小老虎的头是在旁边(左右两边)的,真有趣。
师:前面我们看到的布老虎靠垫只有一个老虎头,叫“单头虎”。这只布老虎靠垫因为有两个老虎头,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双头虎”。
师:谁来说一说,“双头虎靠垫”是用什么方法来装饰的呢?(左右对称、上下对称。)
评析:这个欣赏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翻照片查看器”功能,将第5只靠垫、第6只靠垫的照片进行90度、180度或360度旋转式“多角度对比”观察与欣赏。有助于幼儿充分感知、透彻理解民间装饰纹样中“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等常用装饰方法。
3.感受、理解布老虎靠垫装饰纹样中的寓意美
师: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小靠垫吗?这样的布老虎靠垫有什么用处呢?
幼1:妈妈带我去家具城买家具的时候,我看见过的,是放在床上的。
幼2:小老虎靠垫还可以放在沙发上面,当成沙发靠垫,客人们肯定会喜欢的。
幼3:后面那两个长长的、有两个老虎头的靠垫,是小孩子用的小枕头。
师:“布老虎靠垫”是专门给谁用的呢?
幼1:是专门给小宝宝用的。
幼2:是大人买给宝宝的,因为小老虎很可爱。
幼3:我属小老虎,我家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小枕头,我很喜欢这个小老虎枕头。
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什么要买“布老虎靠垫”这样的礼物送给宝宝呢?
幼1:小老虎很漂亮,所有的小孩子都喜欢。
幼2:我也是属老虎的,小老虎很厉害的,其他小动物都不敢欺负它。
幼3:小老虎很强壮,大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
教师小结:布老虎靠垫又好看、又实用,这样的礼物孩子们肯定会喜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送给孩子们这样的礼物,是希望孩子们也能像小老虎一样虎头虎脑、健康又活泼。“布老虎”就像是孩子们的一件小小吉祥物,寄托了大人们最美好的愿望与祝福: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健康、茁壮成长。
活动延伸
1.请家长收集“布老虎”系列物品,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有关“布老虎”系列物品的来历及“布老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2.在美工区提供水彩笔和各类浅色沙发边角皮料制作而成的“皮靠垫”,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刚刚学到的“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等民间装饰纹样的装饰技能与方法,鼓励并支持幼儿创作“皮老虎靠垫”,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将一个物体等份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鼓励幼儿用(目测、计量、数数、折叠)等多种方法大胆去尝试、探索二等份的多种分法。
3.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材料:
教具:天线宝宝两个、蛋糕一块、二等份图卡10张
学具:长方形纸、剪刀、尺、毛线、包装纸;吸管、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币、蚕豆、雪花片、纽扣、小碗;量杯6个、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将长方形纸进行二等份。
(1)班上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它们还带来了最喜欢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块蛋糕,两人都想吃,怎么办?
(2)请一位幼儿动手试一试,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块一样大呢?(重叠)
(3)教师小结:把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份,这种方法叫二等份。想想蛋糕除了这样分,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张像蛋糕一样的长方形纸,请你想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进行二等份?
(4)幼儿动手操作,展示幼儿分法。(边与边对折、对角折)请幼儿比较一下,分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5)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对折、对角折对长方形纸进行了二等份,把它分成了两份一样大的图形。
2.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份。
(1)天线宝宝邀请你们到宝宝乐园去参观,愿意吗?参观时小朋友应不推不挤,有秩序地参观,看看乐园里有什么?教师介绍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帮忙把里面的东西进行二等份。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天平秤量、实物分法等。
第一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剪刀、吸管。
第二组:毛线、彩带、尺、剪刀。
第三组:硬币、蚕豆、雪花片等。
第四组:量杯、水。
第五组:天平、橡皮泥、蛋糕、番茄、豆腐干、刀、菜板
3.幼儿讲述操作过程、方法。
(1)小朋友分过很多东西,请你想一想你分了什么?怎样分的?
(2)幼儿讲述各种分法,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时候用过目测、数数法
(3)教师小结:小朋友在乐园里用了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乐园里的'东西进行了二等份。
4.游戏“看谁说得对”
天线宝宝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份?比一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5.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除了进行过二等份,还可以分成几份?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四等份、五等份
注意事项:
1.教师事先应将天平调试好,在幼儿操作天平称量物体时,教师重点观察、指导幼儿称量物体时,要使天平保持平衡。
2.如果幼儿在操作中对乐园里的物品进行了四等份,教师可请该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鼓励幼儿的创新,自然引深到四等份。
知识背景的材料:
幼儿在园吃苹果、蛋糕等点心时,有的幼儿常要求吃一半,我说:“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想想平时在生活中还对哪些东西进行过分块?幼儿纷纷从家中找来了吸管、毛线、硬币、纸、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商讨着具体的分割法,有时还争论不休,看着孩子们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便产生了二等份的课题。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看录像,欣赏、观察风筝,激发幼儿制作风筝的欲望,学习风筝的简单制作方法。
2、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风筝。
2、风筝会现场的录像。
3、录音机、录音带。
4、教师制作的风筝作品一个
5、制作风筝的材料(楟秆、不同形状的纸、彩带)若干、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猜谜语引出风筝
引导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谜语:
天上一只鸟,用线拴的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
(风筝)
小朋友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请为小朋友描述一下它的样子。
(二)基本过程:
欣赏、观察风筝,了解风筝的基本制作过程。
引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风筝,想请小朋友欣赏一下,看看哪些是你们见过的,哪些是你们没见过的,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幼儿欣赏)你最喜欢哪一个?请把它拿过来。
提问: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风筝?
2、你知道这么漂亮的风筝是怎样做成的吗?(引导幼儿发现风筝的对称美)
(三)看录像,激发幼儿制作风筝的愿望。
引导语:小朋友这么聪明,表现的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一件礼物,你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在给你们礼物之前我要先考考你们,你们知道风筝会是哪一天吗?闻名世界的风筝之都是哪里呢?每年的4月20日全世界的风筝爱好者都会来潍坊参加国际风筝节,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礼物就是风筝会现场的录像,请小朋友仔细的看一看。(放录像)提问:录像里有什么样的风筝?看完录像你有什么感受吗?
(四)尝试制作风筝,体验合作的愉快。
引导语:再过几天就是今年的风筝会了,你想不想也制做一个美丽的风筝去潍坊参加风筝会呢?那么你想制作一个什么样的风筝?(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新)那还等什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尽量制作,如果你觉得自己制作有困难可以两个或三个小朋友一起制作,制作完毕以后,请将垃圾收到小盆里。(幼儿动手操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放轻缓、优美的音乐。
(五)展示、欣赏作品。
引导语:小朋友,请将你们制作的风筝带过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制作的是什么风筝,是怎样制作的?咱们来个风筝展示表演吧。
(六)结束部分:
引导语:小朋友制作的风筝这么漂亮,我们赶快到外面放飞一下,练习练习,过几天在风筝会上大显身手。
活动反思:
新《纲要》中指出:活动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开展幼儿感兴趣的事情。这不孩子们对今天的活动表现得非常好,尤其是在讨论选用材料时他们的奇思妙想让我震惊。还有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敢于尝试利用自己的方法及材料进行制作,极大的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还有在作品展示时,孩子们大胆的讲述自己的风筝。在这自然的环境中为孩子们营造愿意表达的氛围,使他们轻松的表达自己的心声。几个人一起制作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大班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自行领悟饭要自己吃,吃饭不撒饭粒,注意保持餐具、桌面的整洁。
2、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进餐习惯和正确的吃饭姿势。
3、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和正确的吃饭姿势。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进餐习惯和正确的吃饭姿势。
难点: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和正确的吃饭姿势。
三、活动准备:
1、幼儿餐具各两套,萝卜、青菜、小鱼各一盘。
2、请两名事先训练好的幼儿戴头饰扮成小猫、小兔。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
(1)导入语:“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它们是谁?它们还没有吃饭,我们拿什么招待它们呢?”老师说。
“他们就是:小兔、小猫,小朋友们欢迎他们不?”
“欢迎”小朋友们说。
1、情景插入:
请小兔、小猫吃饭。
(1)他们吃得可真香啊,看,它们是怎么吃饭的?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小兔拿勺子姿势不对,谁帮它改正过来?小兔撒了这么多的饭粒对吗?为什么?
教师告诉幼儿正确使用餐具的.方法,小朋友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吃饭,能够正确使用餐具。
(2)小猫吃完饭后干什么,它做得对吗?
小结:小猫吃完饭知道擦嘴,知道注意保持桌面干净,讲究卫生,还会拾掇碗筷,真讲卫生,爱劳动,小朋友在家吃饭帮助爸爸妈妈收拾碗筷吗?我们小朋友在家进餐是要学小猫,吃饭不挑食,不撒饭粒,要保持餐具和桌面干净整洁,这才是讲卫生、爱劳动的好孩子。
(3)同幼儿一起跟小兔、小猫再见。
五、渗透方式:
平时在幼儿园午餐时教师要求幼儿不撒饭粒,注意保持桌面的整洁,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六、活动延伸:
教师与孩子的家长沟通交流在,让孩子在家进餐时也要独立进餐,家长提醒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拿小勺和筷子,不撒饭粒保持桌面的整洁。
附儿歌:
吃饭
吃饭时,坐端正
左手扶着碗
右手拿着羹
一口一口往下咽
不剩饭,不挑食
自己吃饭真能干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5-13
大班区域活动教案_大班教案06-20
大班安全教案范文大班《安全》教案04-20
有关大班教案范文 大班优秀教案05-18
大班教案06-08
大班的教案06-11
大班教案(精选)10-22
(精选)大班教案09-19
(经典)大班教案10-06
[精选]大班教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