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随着《荆州特色文化在园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对荆楚特色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的了解探究我们荆州的特色文化,我请家长周末带孩子去荆州市博物馆参观了编钟,并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有趣的编钟》,让幼儿探究编钟发声的秘密,提升幼儿对家乡的文化遗产的关注。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索编钟的大小与音调高低的关系。
2、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操作的结果。
3、喜欢参与探究活动,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了解编钟的钟体越大音调越低声音越大,钟体越小音调越高声音越小。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了解过编钟。
2、物质准备:编钟表演视频;从大到小的玻璃杯七个一组;竖笛风铃一组:筷子一根;编钟模型一套。
活动过程
一、观看表演视频,激发探索欲望。
1、 播放编钟表演视频,请幼儿欣赏编钟表演,感受古代打击乐器的美感。
2、提出问题:这种乐器叫什么名字?每一个钟都是一样吗?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猜想:大钟发出的声音低沉,小钟发出的声音高而尖。
二、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探索编钟的奥秘。
1、看一看,了解编钟的外形。(编钟由木架支起,由从小到大排列的扁圆钟组成,用木棒击打发声,钟体上有花纹图案。)
2、摸一摸,了解编钟的材质。(编钟的支架和敲打的棒是木质的,钟体由青铜制成。)
3、敲一敲,了解编钟的发声。(编钟的钟体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钟体越小发出的音调越高。)
三、观看 PPT,初步了解编钟的历史。
编钟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乐器,由青铜铸成,由扁圆钟按照大小依次排列,最小的编钟由 3 枚组合而成,也有 9 枚和 13 枚一组的,用木锤和长棒敲打发声。咱们荆州市博物馆就有一架战国编钟,它是荆州市博物馆内极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四、探究生活中的乐器。 1、出示玻璃杯,引导幼儿观察其大小异同。
2、请幼儿尝试敲打玻璃杯,观察倾听不同的杯子发出的.声音异同。
3、小结:玻璃杯越小,音调越高,玻璃杯越大,音调越低。
4、出示竖笛风铃,请幼儿尝试拨动风铃,观察倾听长度不同的竖笛风铃发出的声音异同。五、总结启发。
编钟是一种古代乐器,钟体越大音调越低,钟体越小调越高。这是古代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来的乐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小朋友也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去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家乡做出贡献!今天有一个小任务: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在自己的家里找一找,看一看,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没有可以发声的乐器,好吗?
活动总结
随着荆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我们荆州新建了很多有荆楚特色的活动场所,如:荆州园博园、荆州方特等。这些活动场所都是孩子们爱去爱玩的地方,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都有仿制的编钟模型。于是孩子们带着疑问和我一起去荆州博物馆里参观了编钟。孩子们了解到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孩子们对编钟的发音颇为好奇,于是我把编钟带到了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探索编钟发音的奥秘。我的活动目标定为初步探索编钟的大小与音调高低的关系并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操作的结果,喜欢参与探究活动,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整节活动下来三个目标初步达成。活动中首先播放编钟表演视频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然后通过三个感官的刺激来探索编钟,一看,看外型,二摸,摸材质,三敲,听声音。经过三重探索过后,孩子们对编钟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知道了编钟的钟体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但声音越大,钟体越小发出的音调越高但声音越小。最后我们寻找了生活中能发出声音的各种物体,让孩子们进一步的操作与探究,提升了孩子们对探究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形状、味道等特点。
乐意参与活动,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剥橘子。
初步了解橘皮和橘肉的作用。
活动准备:
橘子(总数与幼儿人数相同)。
干净的盘子、抹布、筐子若干。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跟随着音乐摘橘子,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出示教学挂图,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树上有什么?
(2)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跟随音乐一起摘橘子。
教师:我们一起把树上的果子摘下来,看看是什么?
引导幼儿用闻、摸等方法观察橘子的外表形状特征。
每个幼儿从筐子里拿出一个橘子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外表形状。
教师:我们摘下来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闻一闻,什么味?
引导幼儿学习剥橘子,观察、品尝橘肉。
引导幼儿自己剥橘子。
教师:想吃橘子怎么办?怎么剥?
教师示范从上往下一片一片地剥开橘皮,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引导幼儿观察、品尝橘肉。
教师:哇!橘肉露出来了。它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白白的须能吃吗?
教师鼓励幼儿将一瓣瓣的橘肉剥在盘子里。
幼儿品尝橘肉(鼓励幼儿连橘皮上的橘络一起吃),说说橘肉的味道。
教师:你吃的橘肉是什么味道的?
引导幼儿了解橘皮、橘肉的作用。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介绍橘皮和橘肉的作用。
教师:橘皮可以用来做陈皮、泡橘皮茶,橘肉可以榨橘子汁、做橘子酱。
迁移幼儿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吃的'含橘子成分的东西。
教师:你还吃过什么食物带有橘子味道?
《好吃的橘子》教学反思
橘子是秋天最易见到的水果,不但能够润肺化痰,还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剥橘子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力量,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活动中有这样一个提问:“小朋友,你看看老师的橘瓣像什么?”“像香蕉……”“像香蕉……”小班的宝宝总是这样喜欢说别人说过的答案,单一的回答显然是不合适的,是不是问题预设不恰当?于是在进行展示活动之前在本班进行知识铺垫,当老师拿起橘瓣提问时,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说“像月亮”“像小船”“像蒜瓣……”多么精彩的回答,老师的心里无限安慰,活动前后进行反思,幼儿的知识经验尤为重要,问题的预设也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第三个大环节是请幼儿尝一尝橘子的滋味,有的说酸,有的说甜。然后请宝宝们互相尝一尝自己的橘子,学会分享变得大方、友爱。在展示时增加了一个小环节,就是请小朋友把橘子放在我的嘴巴里,我来帮小朋友尝一尝是酸的还是甜的。这样消除了孩子与教师的距离。“嗯,原来你的橘子真的是酸的呀”一次品尝一句回应温暖孩子的心也温暖老师的心。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背景
中班幼儿的好奇心强,喜欢对新鲜的、感兴趣的事物询问、探索,特别喜欢寻找草丛里的小虫子、小动物。在一次散步的时候,幼儿无意中在围墙的草坪里发现了一只小小的蜗牛,就大声喊:“快来看,小蜗牛。”大家都围过去:“真的是蜗牛呀!”“小蜗牛身上有壳!”“小蜗牛的身子一爬一爬的。”于是这个有关蜗牛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们发动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蜗牛,并搜集关于蜗牛的一些资料,为了让幼儿对蜗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萌发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有关蜗牛的图片、VCD、录像、放大镜等;
2.课前捕捉蜗牛。
活动过程
1.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师: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幼A:蜗牛的背上有壳,像小房子。
幼B:它的壳是一圈一圈的。
幼C:蜗牛还有两根细细的脚呢?
师:蜗牛头上的角叫触角,那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呢?
幼A:不知道。师:就长在触角上。师:蜗牛是怎样走路的呢?它有脚吗?
幼A:蜗牛没有脚,它身体一动一动的就是在走路。
幼B:蜗牛没有脚也能走路,它本领真大。
幼C:不是,蜗牛有脚的.。师:你怎么看见蜗牛有脚的?
幼C:反正我看见的。
师:蜗牛到底有没有脚,让我们一起去找找,仔细地看一下。
评析: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蜗牛真的有脚,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大家为这惊人的发现而欢呼。幼儿通过共同探索活动,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2.观察蜗牛,观看VCD,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幼:(观察)蜗牛爬行。
师: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蜗牛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
幼A:蜗牛走过的地方有一根白线。
幼B:这白白的东西是什么?
幼C:是小蜗牛的唾沫。师:这可不是唾液沫,你们看,小蜗牛在爬的时候身体在蠕动,它的腹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白色的沾液,看上去就像白线一样。
幼A:那为什么要分泌这种白色的东西呢?
师:让小蜗牛自己来告诉你们吧。(观看VCD“趣味动物小百科)师:原来蜗牛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它分泌这种白色的沾液,是为了让身体更润滑,这样在爬行的时候就不会擦伤皮肤了,而且前进的更快。
3.交流信息,继续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在前一次“蜗牛大搜索”活动中,孩子们都产生了一个问题。师:最近我们怎么找也找不到蜗牛?
幼B:蜗牛是不是都躲起来了。
幼C:蜗牛怎么老喜欢睡觉,它冬眠了吗?师:老师也觉的奇怪,蜗牛好像很少,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
幼A:我爸爸帮我去图书馆查了,蜗牛要冬眠的。
幼B:我妈妈对我说,她在网络上看到的,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师:蜗牛真有趣,我们观察很仔细,了解的也很多。让我们再到自然角去看看螺蛳,跟蜗牛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活动延伸
用橡皮泥做蜗牛。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大人灌输。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图书馆找书、上网查资料,这样孩子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全面、深刻,学习能力由此增强。无疑,网络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提供知识更为快捷、方便。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还初步了解到网络给学习带来的好处,这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以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幼儿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然而水又有许多特性,比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冲击力 、水的沉浮、水的溶解性等。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提出了很多关于水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
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观察万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科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猫的外形特征,并了解猫的生活习性。
2.喜欢说儿歌, 理解儿歌内容。
3.愿意复述和表演儿歌的内容。
活动准备:
1.不同款式的猫粮。
2.有关猫的图书或影片。
3.有猫叫声的音乐。
4.《小花猫洗澡》儿歌。
活动过程:
1. 请家中养了猫的幼儿介绍猫的生活习性,例如:
. 猫吃什么食物?(教师可向幼儿出示猫粮。)
. 它最喜欢做什么?
. 它怎样去厕所?
. 它怎样清洁身体?
. 你和家人会怎样照顾它?
. 它生病时怎么办?
2. 与幼儿一起欣赏有关猫的图书或影片,引导幼儿观察猫的动作及外形特征。可强调猫脚有肉垫,因此在跳动时不会发出声音。
3. 播放有猫叫声的音乐, 让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小猫,模仿猫叫、洗脸和清洁身体等动作。
4. 出示《小花猫洗澡》儿歌,学儿歌:
小花猫洗澡
小花猫,爱干净,
洗洗脸,洗洗脚,
不用水,真方便,
洗干净,去睡觉。
5. 请幼儿想象自己是小花猫,边做动作边说儿歌。
活动评价:
1.能说出猫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习性。
2.能模仿猫的叫声和形态。
3.能说儿歌《小花猫洗澡》。
活动建议:
1.活动前几天,教师可以请几位家里养猫的家长配合,让幼儿参与照顾小猫,观察猫的生活习性。最好能将过程以录像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待到活动时用。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
2.活动后,还可以把图片放在展览区,在区域时间或过渡环节重复播放录像。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和讲述等活动,初步了解有关动物卵生和胎生的生殖方式及其发育过程。
2、丰富词汇:胎生、卵生,知道常见动物是卵生还是胎生的。
3、激发对动物的探索兴趣,增强对小动物的热爱情感。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客人,看,是谁来了呀?(小鸟)小鸟长大了,它想飞到外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看看吧。
二、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观看蜻蜓的课件。
(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子生在哪?它的宝宝是怎样长大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ppt课件,(卵→幼虫→蜻蜓)
(3)师:还有哪些动物和蜻蜓一样也是产卵的?(出示ppt课件:蝴蝶、苍蝇、蚊子)
(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呢?
2.观看母鸡的课件。
(1)、小鸟看到谁在干什么?母鸡是怎样生宝宝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ppt课件(母鸡→鸡蛋→小鸡)
(2)、师: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呢?(出示ppt课件:鸭、鹅、鸟)小结:像这些动物妈妈先产卵,小宝宝呆在卵里,吸收卵里的'养分,然后不断的变化长大,最后长成和妈妈一样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这种动物妈妈生宝宝的方式有个好听名字叫:卵生。
(3)、扩散思维: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卵生动物?(出示ppt课件:鹰、蚂蚁、鱼、壁虎)师小结:其实动物界里,很多鸟类、昆虫累、鱼类、爬行类都是卵生动物。
(二)、了解胎生动物的有关常识。
(1)、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的呢?(不是)
(2)、出示ppt课件,猫的图片,猫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
(3)、出示ppt课件,狗的图片,狗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个模样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还要喝妈妈的奶长大呢。)小结:像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这种动物妈妈生宝宝的方式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胎生。
(4)、发散性思考:出示ppt课件,大象是胎生动物还是卵生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动物?(出示ppt课件,猪、牛、兔……)师小结:其实在动物界,许多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动物。
三、巩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1)、分别出示各种小动物ppt课件,让幼儿猜猜它是卵生动物?还是胎生动物?
(2)、幼儿讲述后,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四、出示ppt课件,以竞赛的形式,幼儿进行抢答,进一步巩固对卵生、胎生的知识。
1、师介绍参赛小组:红队:红队红队,红队必胜,耶!
绿队:绿队绿队,健康快乐!耶。
2、师介绍游戏规则:当出示动物图片时,请每队队员进行举手抢答,答对的小组队员自己插上一面小红旗,抢答结束后以红旗多的一队获胜。
3、总结得分情况,祝贺获胜小组。
五、活动延伸:
师:大自然还有许多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收集一些图片带到幼儿来,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听,好吗?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本次活动时,我首先从幼儿常吃的鸡蛋入手,引出了卵生的概念,接着自然过渡到人的出生,引出胎生的概念。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幼儿对胎生和卵生的含义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区分环节照顾到个别差异;最后延伸环节是对能力的提升,留给幼儿思考探索的空间,也体现了终身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瓶盖子的作用,能根据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匹配。
2.能积极尝试盖紧瓶盖,获取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
重点、难点
重点:会根据瓶口选择瓶盖。
难点:会探索瓶盖的开关方法。
活动准备
设置小鹿的家,布偶小鹿妈妈,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带盖子的瓶子和罐子。
教师行为
1、用情境小鹿妈妈请小朋友帮忙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1)提问:"小鹿妈妈正准备带鹿宝宝们出去旅游。她准备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放进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子全乱了,这下该怎么办呢?没有了盖子,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
(3)教师提问,幼儿动手操作 "谁来帮助小鹿妈妈呢?"
2、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为瓶子选择合适的盖子。
(1)小朋友都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我们今天就为小鹿妈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并盖紧。
(2)幼儿先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鹿妈妈(老师)检查,是否正确配对并盖好了。
(3)启发幼儿谈谈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的。你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的?为什么这个瓶盖正好能盖上的教师小结:瓶盖和瓶口正好一样大才能盖上。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幼儿升入大班以后就成为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了,这一角色的转变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长大的自豪感。该活动意在指导孩子们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发现自己在身高和体重上的变化,形象地感知到自己长大一岁了。指引幼儿尝试运用不同工具和方法测量身高、腰围等,激发幼儿自主展开探索活动,让幼儿在与伙伴相互测量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比较和记录的方法。长大是一个过程,希望通过活动帮助、促进幼儿独立、自信、自主意识的建立,并使这些品质一直伴随幼儿成长,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绳子、毛线等测量人的身高和胖瘦。
2.学习简单的比较和记录的方法。
3.感受相互测量的乐趣,感知相互之间的差别。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一张身高记录纸,一张胖瘦记录纸,一盒水彩笔。
2.长短不一的`尼龙绳、毛线绳若干:提早在相应高度的墙上贴上白纸。
3.《高人走,矮人走》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音乐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伴随《高人走,矮人走》音乐,带领幼儿交替变换动作做踮步、屈腿下蹲走等进入活动室。
(评析: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感受高、矮的变化,激起幼儿对高矮的探究欲望。)
学习测量身高的方法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跟着音乐模仿了高人走、矮人走,我们班小朋友个子一样高吗?谁最高?
幼儿自由讨论、推荐出自己认为最高的小朋友。
2.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身高?还有什么方法?
幼儿提出测量方法:背靠背比一比;用东西量一量(尺子、绳子、本子、书……);靠墙比一比。
幼儿每说出一种方法,教师就请幼儿上前来试一试。
提示幼儿在测量时注意:①站直;②从下往上沿身体中间脊柱部位测量;③靠墙比时两人站在同一位置。
3.组织幼儿分成5组尝试测量身高,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测量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①小朋友们学会了这么多测量身高的方法,请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测量一下身高。
②出示身高记录表,激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测量结果。
③请各组幼儿按从高到矮排队,检测刚才的记录是否正确。
探索测量胖瘦的方法
1.教师指导幼儿思考:想知道伙伴的胖瘦应当测量哪里。
2.请幼儿互相探索测量方法。
提示幼儿在测量时注意:测量腰围时应注意从哪个地方开始测量,到哪个地方结束。
3.组织幼儿测量腰围。
幼儿自由取尼龙绳、毛线绳等不同长度的“量具”测量彼此的胖瘦(腰围)。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评析:《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以上两个环节,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中运用多种方法测量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胖瘦,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同时将身高和胖瘦记录表设计成两张独立的表格,并在每次测量活动时分发相应的记录表格,避免了幼儿出现记录上的混淆和差错。)
健康教育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可以使自己长高、长胖,怎样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评析: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不挑食、不贪食、勤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好习惯的重要性,使本次活动得到升华。)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操作各种不同材料(书、本子、铅笔、枝条、纸等),在活动室测量室内物品,到户外测量大树等。
2.在益智区投放皮尺、直尺等长度测量工具,教幼儿学习精确测量和认读。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的:
1、 认识伞的材料与防水性能的关系。
2、 学习比较观察物体的差异。
活动准备:
各种材质的'伞(布、纸、塑料、油纸);普通纸、玻璃纸、蜡纸、塑料布、一般吸水布、无纺布;细铁丝、白胶;水(水箱);伞的观察记录示例(参见整合课本p117)。
活动过程:
1、教师将水直接淋在塑料伞、纸伞、布伞、油纸伞的伞面上,甩一甩伞,请幼儿摸摸看,“伞面有没有湿?”“水是不是跑掉了?”
2、每个人都观察之后,和幼儿讨论:哪些伞会渗水?哪些伞不会渗水?并记录下来。想一想为什么?
3、把伞晾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请幼儿观察,哪一把伞最容易干?哪一把最不容易干?多久才会干,并记录下来。
4、如果我们用其它的材料做伞呢?如:玻璃纸、蜡纸……请幼儿摸摸这些材料。
5、用铁丝围成圆形,再将上述材料粘在铁丝外,做成伞面。
6、如前面的实验方式,将水淋在各种伞面上(注意每把伞的时间和方式要相同),看看各种伞的状况,并请幼儿记录下来。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吃点心。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螺丝钉,螺丝帽的特征及用途
2、了解要使用螺丝钉,螺丝帽进行连接,它们大小要匹配
3、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在生活中探索发现更多的螺纹咬合原理的物品。
活动准备:
百宝箱一个;大小不一螺丝若干;小细绳;细铁丝;透明胶,一段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百宝箱的形式出示材料,同时提出任务,幼儿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
1、教师出示装有螺丝、小细绳、细铁丝、透明胶的'百宝箱,引起兴趣。请幼儿在百宝箱中摸出各种材料,说说生活中这些材料有什么用途。
2、提出任务:白胡子老爷爷布置了一个任务,把两个中间有孔的积木,用提供的材料连接起来,猜想一下,哪个材料在连接任务中能做到又快又牢固?
3、请幼儿自由分组,四人一组,分三组坐好,每组请一个小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将小组的意见记录到手中的记录表上。
4、组长公布小组讨论结果。
二、幼儿动手操作,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操作后的结果。
1、动动手,做做看,真的和猜想的一样吗?还是分成三组,每组四人,小朋友自己协商,每人拿一种材料进行连接,直到音乐停下来,放下手中的工作。
2、以小组为单位,检查组员们的工作,看看在速度和牢固两方面都兼顾到了的连接材料是什么。将他们记录在表格上。
3、共同小结:最佳的连接材料是螺丝。
三、认识螺丝钉,螺丝帽,靠螺纹相互咬合连接。
四、集体讨论:
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用螺丝连接固定的呢?
五、教师提出第二的任务,将螺钉螺帽混到一起,且大小不一的螺丝配对拧好。
“工人叔叔是长期和螺丝钉打交道的,可是大小不一的螺丝钉,螺丝帽全混到一起了,请小朋友们帮帮忙,把它们配对拧好”。
教师小结:螺丝钉和螺丝帽要大小合适才能用。
六、延伸:
生活中还有一些利用螺纹相互咬合的原理进行连接的物品,比如:杯子、笔筒……所以,今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去后找找还有哪里利用螺纹咬合原理制造的物品,回头我们交流一下。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经典)10-02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科学教案[经典]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