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0 09:48:4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集锦(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集锦(4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教学准备:

  1、学生人手1份短文材料;

  2、小黑板。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归纳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概念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学习单一:

  1、通过预习《分册指导复习纲要》上的相关内容,你知道阅读文章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做上标记。

  明确阅读文章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内容?(一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作用;二是归纳段意;三归纳主要内容;四是体会思想感情,五是揣摩表达顺序。)

  二、自主复习,梳理方法。

  (一)复习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1、复习课文

  学习单二:

  1、请找出本册教材中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课文,各选择一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3、时间:5分钟

  复习写人(《天游峰的扫路人》)、记事(《半截蜡烛》《三打白骨精》《卢沟桥烽火》)、写景状物(《广玉兰》、《夹竹桃》)的文章,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用什么方法概括。

  2、讨论,小结,让学生明确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段意归纳法(《孔子游春》《理想的风筝》)

  文题扩展法《三打白骨精》《莫泊桑拜师》

  重点归纳法也可以理解为(找中心句)《广玉兰》

  (二)复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

  1、复习课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到的思想,要求学生思考:怎样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课文内容思想从重点词句段体会

  《夹竹桃》围绕夹竹桃写了夹竹桃的任性可贵和月光下的美。

  《三打白骨精》讲孙悟空三次打白骨精,终于打死了白骨精。

  2、讨论、小结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即:边读边问为什么(抓住主要词句段)]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抓住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下面,老师想检查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

  2、出示短文《最优秀的人是谁》,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3、师生共同评议、交流。

  4、师小结,鼓励:瞧!大家已经能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了,真聪明!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学习单三:

  1、课后请同学们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2、完成《复习指导纲要》上的一篇短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青花》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父子俩的感人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一代又一代像文中父子那样的瓷器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与创新默默地奉献着。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这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文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创新精神的赞美之情;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重点:了解文中的儿子在“修复——复制——自制”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

  本课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的含义和对青花瓷艺人执著创新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运用媒体让学生通过视、听感知青花瓷,帮助学生理解青花乃“人间瑰宝”。

  2、品读原因体会父亲的默默企盼

  我先用媒体展示一个空白表格,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尔后让学生观察视频,感悟父亲对儿子所寄予的厚望,激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探寻兴趣。

  3、研读经过感悟儿子苦觅配方的心路历程

  在这环节中,我用媒体展示问题,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儿子修复青花瓷瓶的艰辛。在教学儿子寻觅配方的第三阶段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再次借用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纷至沓来”。整个寻觅过程,我以表格带领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用媒体展示各个环节,突出重点。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最后环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从欣赏舞蹈《青花》视频片断中去联系生活谈谈对“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理解。意在引领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步入生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懂得只有时刻保持创新精神,人生才有更辉煌的成就,从而达到对文本情感理解的升华。

  三、教学反思

  (1)有效落实了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学生语感培养。如:在学习“儿子”艰难寻找青花创作配方的语段时,我进行了配乐范读,引导学生对全文重点语段反复朗读。

  注重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句时,结合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欣赏青花舞蹈和青花旗袍,由艺术、服装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升到对人生也需要创新的理解。

  注重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如在品读“儿子”寻觅青花创作配方的心路历程中,由学生生生互评,自主评价。

  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儿子”寻觅制作青花瓷配方的第三个阶段内容。

  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如语言、学习方法的积累等。

  (2)突出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不可能走进每节课堂,也不可能节节制作flash课件。本节课我着重注意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如:在引入环节中,我用媒体展示丰富的青花瓷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初步感知“青花”,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激发学生对儿子怎样创作青花的探究;

  在品读父亲交给儿子残缺青花瓷瓶这一语段时,运用一段动画,让学生从中感悟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企盼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分析“儿子”艰难寻找青花的语段内容时,结合内容运用媒体同步播放表现迷惘情感的轻音乐,带领学生入情入景,体会“儿子”寻找青花的艰辛;

  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儿子”对青花瓷的寻觅过程,我设计了“修复——复制——自制”过程的表格,一步步引领学生理解青花创作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这也是对青花探寻过程的梳理和归纳,自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拓展环节,播放舞蹈《青花》视频片断,让学生在艺术创新中升华“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文本内涵。

  这些都突出了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好地服务了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出示幻灯)

  3、小组合作学习“宋、涛、陈、丹、赵、艺、显”生字。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课文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 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把这几个自然段搬到屏幕上来了,谁来说说你喜欢谁?

  (1) 喜欢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点小艺画风的句子]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板: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 喜欢宋涛。

  因为宋涛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

  [板:斜斜的雨丝]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点李卫画风的'句子]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 喜欢丹丹。

  丹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板:弯弯的小树。]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点丹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宋涛、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 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那个小组愿意上来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相关的片子和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请学生欣赏文中的景色。

  ④当小诗人说一说:风来了------,风------------里,风藏在---------------里。同时指导朗读。

  3、实践活动:你有更好的画法吗?风还可以藏在什么地方?(发散学生的思维)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践活动:

  五、总结延伸

  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六、课后作业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背景分析:

  《五彩池》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五彩池不仅形奇,色也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屏幕)谁知道五彩池在哪里?

  教师点明: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谁去过那里?说说那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五彩池,感受一下那里的优美画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优美画面。

  读了课文,你对五彩池有什么样的感受?(神奇、美丽)。

  三、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想想课文是从两个方面来写五彩池的?(池、水)

  四、品词析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美丽?划出来,好好读一读,也可在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汇报交流,理解重点词句。(随机出示)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A:“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写出了水池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

  B:理解“漫山遍野”就是遍布山野,到处都是。

  C:指导朗读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A:(出示池水色彩图),看作者把什么比作地毯,把什么比作宝石。宝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够这么比?(是啊,五彩池像宝石一样美,那么我们就把它读得更美。)

  B:有感情朗读,体会美。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读后有什么感受?

  大的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过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

  指导朗读。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形状,有像葫芦的,有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A:理解句子。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从省略号里,你又读懂了什么?想象一下,水池可能还会像什么?

  B:有感情朗读。

  C、背诵第二自然段。

  (3)小结过渡:欣赏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五彩池的水。

  2、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小朋友思考:究竟惊奇在哪儿?

  (2)指导朗读。

  (3)思考:这里只有四种颜色,但课题是写五彩池的呀!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颜色呢?这么美的池水你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说它的美吗?

  3、小结过渡:池水颜色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自然段

  (1)带着上面的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2)交流。(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原因有三:

  一是石笋凝结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

  二是阳光的折射。

  三是周围花草树木的倒影。

  (3)学生齐读原因。(同学们,这就是科学知识呀!那我们把这种知识告诉我们的家里人,好吗?)

  (4)理解重点句:

  原来池边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A:出示石笋图:讲其成因。

  B:体会作者这么写的好处。

  C:有感情朗读。

  三、总结谈话:

  这么美的池,加上这么美的水,真是人间仙境啊!怪不得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四、拓展练习

  这么美的五彩池,就让我们把这篇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讲给爸爸、妈妈听。

  分析:

  本节课,本人通过深入钻研教材,设计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遵循学生认知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充分自读,在读中体会、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这一思想,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候得到了充分体现。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阅读课文,一开始便不加任何羁绊,只是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坐汽车到藏龙山去玩一玩,看一看,这是让学生披文入境、循文明像,轻轻松松地进入情境中,接着巧妙设疑:你们看到五彩池了吗?(这一问,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具匠心,这是激趣,这是让学生入境,这是让学生读到课文当中去。有的学生第一遍可能未入神读,他就想了,我怎么没看到,再读时,他就会细细体味,漫漫游赏。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由境生情,情动而辞发,当教者问及你们看到什么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便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经过反复读,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说话练习是太少了,也太难了,教师分析的时间还嫌少,哪能让学生充分读书,充分积累。学生肚子里没有,你让他怎么说?

  教者在学生练说后,再次引导学生朗读,深入感悟课文内容,直至把该段读通、读懂、读好。自始至终教者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鲜明特色。

  二、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还能在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方面受到有益的启示

  1、经验之一:让学生练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反复读,有必要的最好能熟读成诵

  以往教学过于注重思想教育,重视语言文字的繁琐分析,重视语法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东西,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牢牢记往的往往是中心思想、各段段意、词语解释,而课文却还没读熟,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没读通顺。试问记住那些中心思想、记住段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什么帮助?

  而在本节课上,教者摒弃了这些不足,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朗读,边读书,边体会,边体会,边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更将将文中的优美语言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2、经验之二:让学生练说,把文中的好词语、好句子迁移内化运用起来

  本节课安排了多次练说,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中的语言灌输到学生脑海里,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特色。

  三、根据课文特点,巧妙安排迁移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改成导游词。这样迁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有意识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是每位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的,也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在这节课上,这一点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集锦(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小学语文《春》教案01-29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07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01-10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22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02-27

小学语文《鲸》教案02-23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集锦(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集锦(4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教学准备:

  1、学生人手1份短文材料;

  2、小黑板。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归纳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概念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学习单一:

  1、通过预习《分册指导复习纲要》上的相关内容,你知道阅读文章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做上标记。

  明确阅读文章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内容?(一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作用;二是归纳段意;三归纳主要内容;四是体会思想感情,五是揣摩表达顺序。)

  二、自主复习,梳理方法。

  (一)复习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1、复习课文

  学习单二:

  1、请找出本册教材中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课文,各选择一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3、时间:5分钟

  复习写人(《天游峰的扫路人》)、记事(《半截蜡烛》《三打白骨精》《卢沟桥烽火》)、写景状物(《广玉兰》、《夹竹桃》)的文章,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用什么方法概括。

  2、讨论,小结,让学生明确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段意归纳法(《孔子游春》《理想的风筝》)

  文题扩展法《三打白骨精》《莫泊桑拜师》

  重点归纳法也可以理解为(找中心句)《广玉兰》

  (二)复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

  1、复习课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到的思想,要求学生思考:怎样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课文内容思想从重点词句段体会

  《夹竹桃》围绕夹竹桃写了夹竹桃的任性可贵和月光下的美。

  《三打白骨精》讲孙悟空三次打白骨精,终于打死了白骨精。

  2、讨论、小结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即:边读边问为什么(抓住主要词句段)]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抓住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下面,老师想检查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

  2、出示短文《最优秀的人是谁》,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3、师生共同评议、交流。

  4、师小结,鼓励:瞧!大家已经能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了,真聪明!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学习单三:

  1、课后请同学们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2、完成《复习指导纲要》上的一篇短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青花》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父子俩的感人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一代又一代像文中父子那样的瓷器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与创新默默地奉献着。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这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文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创新精神的赞美之情;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重点:了解文中的儿子在“修复——复制——自制”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

  本课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的含义和对青花瓷艺人执著创新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运用媒体让学生通过视、听感知青花瓷,帮助学生理解青花乃“人间瑰宝”。

  2、品读原因体会父亲的默默企盼

  我先用媒体展示一个空白表格,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尔后让学生观察视频,感悟父亲对儿子所寄予的厚望,激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探寻兴趣。

  3、研读经过感悟儿子苦觅配方的心路历程

  在这环节中,我用媒体展示问题,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儿子修复青花瓷瓶的艰辛。在教学儿子寻觅配方的第三阶段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再次借用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纷至沓来”。整个寻觅过程,我以表格带领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用媒体展示各个环节,突出重点。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最后环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从欣赏舞蹈《青花》视频片断中去联系生活谈谈对“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理解。意在引领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步入生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懂得只有时刻保持创新精神,人生才有更辉煌的成就,从而达到对文本情感理解的升华。

  三、教学反思

  (1)有效落实了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学生语感培养。如:在学习“儿子”艰难寻找青花创作配方的语段时,我进行了配乐范读,引导学生对全文重点语段反复朗读。

  注重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句时,结合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欣赏青花舞蹈和青花旗袍,由艺术、服装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升到对人生也需要创新的理解。

  注重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如在品读“儿子”寻觅青花创作配方的心路历程中,由学生生生互评,自主评价。

  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儿子”寻觅制作青花瓷配方的第三个阶段内容。

  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如语言、学习方法的积累等。

  (2)突出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不可能走进每节课堂,也不可能节节制作flash课件。本节课我着重注意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如:在引入环节中,我用媒体展示丰富的青花瓷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初步感知“青花”,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激发学生对儿子怎样创作青花的探究;

  在品读父亲交给儿子残缺青花瓷瓶这一语段时,运用一段动画,让学生从中感悟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企盼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分析“儿子”艰难寻找青花的语段内容时,结合内容运用媒体同步播放表现迷惘情感的轻音乐,带领学生入情入景,体会“儿子”寻找青花的艰辛;

  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儿子”对青花瓷的寻觅过程,我设计了“修复——复制——自制”过程的表格,一步步引领学生理解青花创作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这也是对青花探寻过程的梳理和归纳,自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拓展环节,播放舞蹈《青花》视频片断,让学生在艺术创新中升华“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文本内涵。

  这些都突出了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好地服务了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出示幻灯)

  3、小组合作学习“宋、涛、陈、丹、赵、艺、显”生字。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课文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 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把这几个自然段搬到屏幕上来了,谁来说说你喜欢谁?

  (1) 喜欢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点小艺画风的句子]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板: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 喜欢宋涛。

  因为宋涛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

  [板:斜斜的雨丝]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点李卫画风的'句子]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 喜欢丹丹。

  丹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板:弯弯的小树。]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点丹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宋涛、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 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那个小组愿意上来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相关的片子和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请学生欣赏文中的景色。

  ④当小诗人说一说:风来了------,风------------里,风藏在---------------里。同时指导朗读。

  3、实践活动:你有更好的画法吗?风还可以藏在什么地方?(发散学生的思维)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践活动:

  五、总结延伸

  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六、课后作业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背景分析:

  《五彩池》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五彩池不仅形奇,色也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屏幕)谁知道五彩池在哪里?

  教师点明: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谁去过那里?说说那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五彩池,感受一下那里的优美画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优美画面。

  读了课文,你对五彩池有什么样的感受?(神奇、美丽)。

  三、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想想课文是从两个方面来写五彩池的?(池、水)

  四、品词析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美丽?划出来,好好读一读,也可在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汇报交流,理解重点词句。(随机出示)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A:“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写出了水池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

  B:理解“漫山遍野”就是遍布山野,到处都是。

  C:指导朗读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A:(出示池水色彩图),看作者把什么比作地毯,把什么比作宝石。宝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够这么比?(是啊,五彩池像宝石一样美,那么我们就把它读得更美。)

  B:有感情朗读,体会美。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读后有什么感受?

  大的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过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

  指导朗读。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形状,有像葫芦的,有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A:理解句子。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从省略号里,你又读懂了什么?想象一下,水池可能还会像什么?

  B:有感情朗读。

  C、背诵第二自然段。

  (3)小结过渡:欣赏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五彩池的水。

  2、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小朋友思考:究竟惊奇在哪儿?

  (2)指导朗读。

  (3)思考:这里只有四种颜色,但课题是写五彩池的呀!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颜色呢?这么美的池水你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说它的美吗?

  3、小结过渡:池水颜色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自然段

  (1)带着上面的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2)交流。(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原因有三:

  一是石笋凝结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

  二是阳光的折射。

  三是周围花草树木的倒影。

  (3)学生齐读原因。(同学们,这就是科学知识呀!那我们把这种知识告诉我们的家里人,好吗?)

  (4)理解重点句:

  原来池边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A:出示石笋图:讲其成因。

  B:体会作者这么写的好处。

  C:有感情朗读。

  三、总结谈话:

  这么美的池,加上这么美的水,真是人间仙境啊!怪不得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四、拓展练习

  这么美的五彩池,就让我们把这篇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讲给爸爸、妈妈听。

  分析:

  本节课,本人通过深入钻研教材,设计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遵循学生认知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充分自读,在读中体会、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这一思想,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候得到了充分体现。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阅读课文,一开始便不加任何羁绊,只是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坐汽车到藏龙山去玩一玩,看一看,这是让学生披文入境、循文明像,轻轻松松地进入情境中,接着巧妙设疑:你们看到五彩池了吗?(这一问,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具匠心,这是激趣,这是让学生入境,这是让学生读到课文当中去。有的学生第一遍可能未入神读,他就想了,我怎么没看到,再读时,他就会细细体味,漫漫游赏。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由境生情,情动而辞发,当教者问及你们看到什么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便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经过反复读,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说话练习是太少了,也太难了,教师分析的时间还嫌少,哪能让学生充分读书,充分积累。学生肚子里没有,你让他怎么说?

  教者在学生练说后,再次引导学生朗读,深入感悟课文内容,直至把该段读通、读懂、读好。自始至终教者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鲜明特色。

  二、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还能在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方面受到有益的启示

  1、经验之一:让学生练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反复读,有必要的最好能熟读成诵

  以往教学过于注重思想教育,重视语言文字的繁琐分析,重视语法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东西,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牢牢记往的往往是中心思想、各段段意、词语解释,而课文却还没读熟,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没读通顺。试问记住那些中心思想、记住段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什么帮助?

  而在本节课上,教者摒弃了这些不足,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朗读,边读书,边体会,边体会,边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更将将文中的优美语言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2、经验之二:让学生练说,把文中的好词语、好句子迁移内化运用起来

  本节课安排了多次练说,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中的语言灌输到学生脑海里,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特色。

  三、根据课文特点,巧妙安排迁移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改成导游词。这样迁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有意识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是每位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的,也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在这节课上,这一点得到了较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