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时间:2023-12-27 07:02:2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普希金《致大海》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普希金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理解诗中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大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及经历,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

  2、把握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在了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准确的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没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那里有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分呈的诗歌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也就是说在中国诗歌由《诗经》而发展到当代繁荣的时期里,外国诗歌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繁荣的过程,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影响整个俄国文学十九世纪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有这样一首诗,我想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而逝去的将变为可爱),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浪漫主义诗人、俄国近代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文学熏陶,15岁开始—公开发表作品。18岁在黄皇村中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到1826年两次被流放,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他的`代表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等。

  2、创作背景:

  1820年,普希金因为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家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迎奉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即第二次流放。在奥德萨诗人长期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得萨的时候,临别前夕,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的坎坷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写下了这首诗。

  面对离别,面对相依为伴的大海,作者的心情到底怎样?到底又对大海说了些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三、研习诗歌

  1、播放录音

  2、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这首诗歌的1—7节(再见吧……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3、请学生找出写大海的句子

  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大海的阴沉:声调

  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4、诗人对大海的感情?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大海的美丽、人情味、深远等一系列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的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5、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6、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呢?产生这种情感的根源是什么?

  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实现的“哭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的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两次被流放,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作者在这前七节里主要写的是和大海告别以及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所引起的作者对往事的回忆。那么作者就一直沉浸在了悲伤痛苦的回忆里了吗?还是面对他曾相依为伴的大海又想到了其他的什么呢?请听我朗读8—13节,看看诗人又写了些什么。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2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相关文章:

《大海》音乐教案12-07

大海睡了教案03-10

大海的歌教案02-19

小班《大海》教案09-10

《大海睡了》优秀教案03-08

《我爱大海》教案09-04

大海啊故乡教案11-02

小班《大海》教案9篇09-10

小班《大海》教案(9篇)09-10

小班《大海》教案精选9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