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妈妈留下的葡萄树》是语文出版社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小狐狸肚子饿了,狐狸妈妈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去给他找好吃的,当她怀着愧疚之情,为孩子摘回一串葡萄时,却在家门前碰到了猎人,在这危险时刻狐狸妈妈冒着危险告诉孩子快逃,自己却被猎人逮住了。小狐狸长大了,但始终没有找到妈妈,却看到了妈妈曾经为他而留下的葡萄树,感激之情由然而生。母爱,是人间永恒的爱,无私的爱,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自主选择识字方法,认识6个“会认字”;练习书写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故事语言的流畅、情节的曲折、人物的生动。
3、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教育。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续编故事或表演童话剧。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认识6个“会认字”,会书写8个“会写字”。
2、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妈妈留下的葡萄树》。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本课的生字。
教师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生字,指名认读组词。
师:同学们生字掌握的不错,那么有谁还记得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的是狐狸妈妈为了给小狐狸找吃的,克服了很多困难甚至为了保护小狐狸不惜被猎人和猎狗追杀的事。
师:说的真好,那你知道狐狸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因为狐狸妈妈很关心小狐狸。
生:因为狐狸妈妈很爱的小狐狸。
生:因为狐狸妈妈不想让他的小狐狸受到伤害。
师:对,狐狸妈妈这么做,正是体现了,他那崇高而又伟大的母爱呀?
二.细读品味,指导朗读
默读,思考问题
师: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无论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还是危难时的重要决择,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温暖,而课文中狐狸妈妈的爱更是贯穿于课文的字里行间,那么,你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狐狸妈妈很爱他的孩子呢?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样的句子,这样的词,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说一说从这些句子,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重点部分理解,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先交流到这里,谁来说一说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出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的?
生:我是从这句话中感觉到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的.“等着,妈妈这就去给你找好吃的。”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我感觉“这就去”就是马上就去,狐狸妈妈听到小狐狸饿了,就想让他快点吃到好吃的,说明妈妈不想让小狐狸挨饿,所以我觉得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
师:(板书“这就去)说的真好,还有吗?
生:我还知道狐狸妈妈要给小狐狸找好吃的,这个好吃的一定是小狐狸最爱吃的?
所以我觉得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
师:当狐狸妈妈知道小狐狸饿了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的着急,非常的心疼.她恨不得一下子就为小狐狸拿来他最爱吃的东西,那么怎么才能读出这种急切的心情呢?同桌之间先来练习读一读.
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出狐狸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了吗?小狐狸饿的直哭,狐狸多想让小狐狸快点吃到好吃的呀,谁能比他读的再急切一些呀?
指名读(还是有点不到位)
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谁再来读一遍?指名读
师:真不错,从你的声音中,老师听出了狐狸妈妈急切的心情,体会到了那种深切的母爱.下面,我们往下看,谁来说一说,你还从哪里体会到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的?
生:我还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狐狸妈妈对小狐狸的爱。“原来,她打算去村里摘一串葡萄,这会儿正拼命地跑着赶路呢!”我从“拼命”一词感觉到,狐狸妈妈为了小狐狸找吃的,用出了全身的力气,非常辛苦。
师:(板书拼命)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画面,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在一条崎岖的路上,忽然从远处跑来了一只狐狸。他快速的跑着,用劲全身力气的跑着,拼命的跑着。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狐狸妈妈已经跑得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擦。
生:我看到狐狸妈妈脚都跑出血了,也顾不上休息。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狐狸为什么如此拼命的奔跑呢?他心里在想什么?
生:因为她想快点为小狐狸找到好吃的。
师:对,狐狸妈妈为了给小狐狸找吃的而如此拼命,还是体现了她对小狐狸爱。
文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狐狸妈妈的这种爱。我们再看看下一部分,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在第三自然段找到这样一句话。“她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双翻过第三座山,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我从“终于”一词感觉到狐狸妈妈给小狐狸找吃的非常辛苦,非常的不容易。
师:你怎么体会出来她不容易的?
生:因为,她要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还要翻过第三座山,路那么远,而且山路一定不好走,所以我觉得路上他一定很辛苦。
生:我想狐狸妈妈去的时候要翻过三座山,回来时,还要再翻过三座山。回来时一定会比去的时候更辛苦。
师:是啊,狐狸妈妈要走这么远的路,真辛苦。你还能从哪里看出狐狸妈妈很辛苦呢?
生:我还从这句话感觉出狐狸妈妈很辛苦。“她跳到了葡萄架上,摘了一大串葡萄,然后叼着葡萄急急忙忙的往回赶。“这里狐狸是“跳”到葡萄架上的说明葡萄架很高,狐狸已经翻过了3座了,还要跳到那么高的葡萄架上去摘葡萄,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出狐狸妈妈很辛苦。
生2:狐狸摘了一大串葡萄,一定很重,但它们还要把它叼在嘴里,翻过了3座上,所以我觉得狐狸妈妈很辛苦。
师:同学们体会的可真好,狐狸妈妈为了给小狐狸找吃的来回要翻过六座上,如此遥远、如此艰辛,但她却没有停下来休息过。那么,为什么她会有如此大的力
生:因为她爱小狐狸。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一部分中还有那里可以看到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呢?
生:我还从这句话感觉到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孩子一个人在家,不会被凶狠的老鹰抓走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狐狸妈妈尽管很累,却一心想着它的孩子,担心它的孩子有危险。
师:这一部分同学们体会的真好,狐狸妈妈无论是翻山越岭为孩子找一串香甜的葡萄,还是为孩子担忧的焦急心情,都是母亲对孩子最深切的爱,让我带着刚才体会到的情感,想象一下狐狸妈妈翻山越岭为小狐狸找吃的拼命奔跑的情形,再来读一读这一段,体会狐狸妈妈的心情,读出狐狸妈妈的辛苦,读出狐狸妈妈的爱。
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看一看狐狸妈妈到了葡萄架下说的那句话,想一想,当时她说那句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着急。
师:还带着一份恳求。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指名读
师:这一部分我们就说到这,下面我们看下一段,从这一部分中你又有什么体会呢?
生:我在下一段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狐狸妈妈大喊道:‘呜----孩子,危险!快逃呀!’
师:狐狸妈妈说这句话时是在怎么样的一种情况下?
生:是猎人和猎狗就要来了的时候
师:狐狸妈妈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她想让小狐狸逃跑
师:要想让不狐狸听到她的声音,狐狸妈妈应该怎么喊?
生:大声地喊
生:用劲全身力气地喊
生:非常着急地喊
师:猎人和猎狗马上就要来了,这时候跑回去通知小狐狸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狐狸妈妈大喊起来----
生齐:呜----孩子,危险!快逃呀!
师:同学们喊的真好,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狐狸妈妈这么喊,还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生:被猎人和猎狗听到,狐狸妈妈会有危险。
师:难道狐狸妈妈不知道吗?
生:知道
师:那狐狸妈妈还会为什么为么做呢?
生:因为她宁可让自己有危险,也不让自己的孩子有危险。
师:这种不顾个人安危,誓死也要保护自己孩子的精神,还是母爱呀!
三、学习最后一段
师:小狐狸安全了,可是狐狸妈妈现在又在哪里呢?下面请一名同学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读
师:(课件出示最后两句)同学们放下书,看屏幕上的句子,齐读
师:小狐狸明白了这棵葡萄树是怎么来的,你明白这棵葡萄树是怎么来的了吗?
生:这棵葡萄树是妈妈留下来的
生:是狐狸妈妈当年摘的那串葡萄自己长出来的!
师:妈妈留下了葡萄树,可是狐狸妈妈现在在哪呢?在当年猎人和猎狗追杀她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谁来想象一下,说一说?
生:狐狸妈妈可能已经被猎人抓住了。
生:狐狸妈妈可能已经逃跑了,现在在另一个地方生活呢
生:狐狸妈妈可能受伤了,被好心人收养了。
师:不管狐狸妈妈现在身在何处,不管狐狸妈妈是生是死,小狐狸时刻也没有忘记他的妈妈。此时此刻,他品尝着香甜的葡萄,回想起和妈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妈妈的笑容,妈妈的话语,都让他深深地怀念。于是,他不禁放开嗓子喊到--------
生齐:“妈妈,您在哪里?“
四.小结
师:学到这里,这篇课文我们就基本上理解完了,下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文章的课题。妈妈留下的葡萄树,那么你觉得这树葡萄树的含义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呢?
生:这棵葡萄树代表的是狐狸妈妈的爱。
师:(板书“爱”)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下面、请同学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再次去感受一下狐狸妈妈那伟大的母爱。
师配乐读全文
五、情感延伸结束课堂
师:同学们,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在整个自然界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下面就让我们从一组图片中去细细体会一下吧!
课件出示一组图画。
师:看到这一张张图片,你是否也有所感动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老师也不例外,正是我妈妈那无微不至伟大无私的爱,才铸就了今天的我。但是很多时候我都没能理解感受到妈妈的爱,直到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孩子的妈妈,当我把自己全部的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才真正理解妈妈的爱。原来我的妈妈一直都爱着我一刻也没有改变。同学们,你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们的妈妈也一定很爱你们,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妈妈每天很辛苦,有一次下大雪,妈妈送我上学,跌倒了,我问她疼不疼,她说不疼,但我想她一定很疼,她说不疼,是因为怕我担心。现在我想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
生:我想到有一次我半夜醒来,看到妈妈还没有睡,在为我整理书包,我想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爱你。
生:我想到有一次,我们班上美术课,我忘记带水彩笔了,正在我发愁的时候,妈妈把水彩笔给我送来了。那天下着大雨,我看到妈妈衣服都湿了。我想对妈妈说一声:谢谢您。
师:同学们我们就先说到这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希望同学们能理解妈妈的爱,牢记妈妈的爱,长大以后用更多的爱去回报自己的妈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五、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语文教案 篇3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与《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我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的讨厌,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写的是三个好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护林员马哈多带着猎狗在山上救回一只受伤的乌鸦,帮它养好伤;乌鸦叼肉给掉进枯井的猎狗吃。故事真切感人,赞美了人与动物、动物和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本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视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巡、逻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4、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懂得人与动物是好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懂得爱护动物。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伙伴间的情谊以及动物的灵性。
2、理解马哈多为什么激动得流下眼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课件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巡、逻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孩子们,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好伙伴,对吗?那能说说你的伙伴是谁吗?(学生自由说)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个小故事,题目也是《好伙伴》(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谁和谁是好伙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过渡:是啊,好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瞧一瞧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谈自己最熟悉的好伙伴导入新课,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预设的问题也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文中出现的生字,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检查生字、生词的认读、理解情况。
预设:巡逻一词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
焦急不安一词可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
注意汪汪叫 拨开 焦急的读音
4、检查读文。(根据学生的读文情况进行评价)
5、你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们都读懂了哪些问题?(解决课前提出的浅显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识字,发挥个性;同桌互读,合作交流;理解生词,结合生活,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语文教案 篇5
《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2课)写了暑期爸爸带聪聪到青岛旅游途中指导他联系眼前景物,理解词语骄海似火、惊涛拍岸,告诉我们除了以外,结合大自然、联系现实生活更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文章有情有景,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作出的又一有益探索。为达成编者意图,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掌握方法,确立常查无字词典、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的意识,及时地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笔者结合以往教学实例,把主要环节教学设计与意图、课堂实录整理如下。
一、导入精彩暑假大回送
1、同学们,在刚过去不久的暑期中,你曾外出旅游过吗?你能描述一下游览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幕情景吗?如果暑假中没有外出游览,但肯定也有一些事情留给你的印象比较深,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次精彩暑期大回放,大家可以边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画的图画(课前布署学生挑选一张外出旅游拍摄的照片,画一幅暑期生活的画)边介绍。
本文是暑期后新学年学习的第2篇课文,此时学生还未完全从无拘无束的长假生活中转过角色,课文所写内容又是同龄人的暑期经历,所以让学生重温一下暑期生活,回放精彩,符合学生心理,容易调动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课文的热情。
2、精彩暑期大回放真精彩,照片、图画凝聚了大自然的美丽、暑期生活的欢快、自己独特的发现大家的介绍、描述滔滔不绝,甚至有人还指手划脚,把老师、把我们一起带入了现场,好生动啊!那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是否想到用一些词语来概括?
精彩暑期大回放
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介绍暑期生活,更是为了把日常与语文学习结合,启发他们把亲历亲为的生活与已学过的词语建立联系,为抽象的词语寻找现实及内部形象记忆的支撑,活学活用词语,为课文学习作铺垫。
学生可能理说不出相应的词语(或者是因为回忆不起相应的词语,或者是还没有学过相应的词语)。这不要紧,我们就先来看看一位我们同龄的小朋友聪聪的经历吧,顺势揭示课题学会查无字词典。
二、初读顺顺溜溜大比拼
把课文读通顺这可重要啦!当然要读通课文首先要能正确认读生字。所以首先请大家拼读课后生字条里的生字,再练习读课文,然后在由前后左右四位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内交流,互助,最后各小组推荐选手,举行全班生字、课文朗读顺顺溜溜大比拼。
把课文读通顺这说易也不易,有的学生甚至老师对此不甚重视,长此以往,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朗读时疙疙瘩瘩,读错字、添字、漏字、读颠倒字、读破句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学生,一遍文章读下来获得的印象肯定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因为读书习惯太差,读书时不用心,影响了信息的吸收,这样的学生语感肯定也很差。在现在的本站,这样的现象还是并不少,所以对初读环节我们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不能忽视。
先进行组内交流,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助,及时纠正问题;组际的顺顺溜溜大比拼更能调动大家读书的积极性。当然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发现易读错的生字、词语、读不顺的句子等问题要及时纠正,指导全体学生一起练习,以求熟练掌握。
三、精读边学边练显身手
1、暑期到了,聪聪跟随爸爸外出旅行,他怎么一副装束?心情怎样?指名朗读1、2自然段。
2、正在去景点的路上,爸爸突然问聪聪一个什么问题?(骄阳似火什么意思。)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回答?
生:最好查查词典,可惜外出旅游没带字典。
生:根据字面也可以解释,骄阳肯定是说太阳光很强烈,似火就是说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大地。
3、这的确是大家最习惯的解释词语的办法。聪聪就是这么理解的,谁来读读聪聪的回答?(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4、那么当时身边有没有解释骄阳似火一词的现成词典?(相机出示酷暑季节烈日当空照,树木耷拉着枝叶,马路地面白烟缕缕
的'情景图片或电脑多媒体画面。)
生:没有,聪聪身边没带词典。
生:有,当时天气很热,词典就在身边,周围的景物就能用来说明骄阳似火。
师:对!虽然聪明当时身边没有解释词语的真正的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但当时他们就处在骄阳似火的环境里,眼前的情景、周围的事物就是解释骄阳似火最好不过的词典。看看聪聪的爸爸是怎么解释的?(指名朗读,引导读出语气,联系图画解释烈日当空晒蔫,朗读时对该两处适当加以强调。)
师:这就是查无字词典。无字词典上对词语的解释可不唯一的。看看出示的图画,联系自己暑期的经历,让我们也来显一下身手,赛一赛查无字词典,解释骄阳似火。
生:夏天的中午,烈日刺得人睁不开眼,马路上的沥青柏油都融化了,这种情形可以解释骄阳似火。
生:太阳晒得小树无精打采,小狗趴在树阴下伸着舌头不停喘气,这种情形可以解释骄阳似火。
生:夏天,地上的泥土晒得裂开了缝,仿佛在冒白烟,这种情形也可以解释骄阳似火。
4、无字词典上的解释可有趣,可真精彩了。我们小朋友也会查了。聪聪和爸爸来到了大海边,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出示图片或声像结合的电脑多媒体画面)给美景配美文,谁能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这幅情景?(学生描述后指名朗读相关的第6自然段。)
面对此情此景,聪聪的爸爸想起了哪个词语?(惊涛拍岸)为什么会想起惊涛拍岸一词?眼前的无字词典能否解释惊涛拍岸?(眼前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是惊涛拍岸最形象的解释。)
那么你觉得眼前的这本无字词典还能解释哪些词?让我们再显身手,亮出一个与画面相关的词语,再具体说说。
生:波澜壮阔。大海一望无际,海面上波涛滚滚,多么雄壮啊!
生:惊天动地。海浪一阵又一阵,发出的声音哐哐,非常非常响。
生:海天一色。大海很广阔,往远处看,海和天都不碰到一起了,海是蓝的,天也是蓝的,真美!
学习课文不只是顺着课文顺序讲读一番,除却对疑难的点拨、引导学生接纳课文内容、吸收信息、理解词句外,同时还有一个创生的过程,如联系自身实际对课文个性化的解读,顺着文章内容、意蕴延伸开的相关、相似联想,铺展开的想象,等等,这就是阅读中的对话文本与读者互动,读者在接受的同时又发挥主动创造性。在此环节,边读边领会什么是查无字词典,同时让学生现学现练,学着查无字词典,既加深对无字词典这一说法意思的直观理解,同时及时地将知识转化能力,十分有益。
四、总结揭示题旨拓展练
1、同学们,至此你对无字词典这一说法的意思比较明白了吧,谁来说说看?(学生讨论后引读最后一自然段。)学了本课,对你以后学语文有什么帮助呢?
无字词典就是指大自然,指生动的现实生活实际。解释词语不但可以查词典,还可以联系周围的现实生活。那本无字词典对词语的解释更生动更真切,它蕴含的知识也更丰富。
2、学习了本课,我们既获得了新的语文学习方法,又增长了本领。请你用本课学到的查无字词典的本领解释下列词语。
(1)秋高气爽
(2)天空中闪电一个接一个,雷声一声紧一声,这情形使你想到词语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 郊、列、弄等14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学会名、发、成等6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图文结合,读懂课文,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及它们的特点。了解现代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及特点。
2、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火车、识字教具。
【设计理念】
1、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自主识字、自悟自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
3、将识字与朗读、词句教学与朗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整体读,体现整合精神。
【教学环节】
一、导入揭题
〖教师活动
1、谈话导入(师出示玩具火车)大家看,这是什么?对,是玩具火车。有谁见过真的火车,能给我们介绍讲一讲吗?
2、揭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火车故事的'课文。(依次出现三幅火车图画,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共同观察火车,说一说火车的样子。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组织说话,创设情境,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读课文识字
〖教师活动
1、出现我会读图标,交代活动内容,提示读课文的要求。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选择读。
〖学生活动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2、多读几遍没读通的句子,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3、标出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展示和交流中读书。
三、自主识字展示与交流
〖教师活动
1、 出示生字,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读认识的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同学推荐。
3、 出示带果子的(字卡)果树。
〖学生活动
1、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并读给学习伙伴听。
2、交流,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3、摘果子游戏。
〖设计意图
1、 体现自主、合作识字。
2、 在活动中识字。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师活动
1、提出学习要求。
2、组织引导学生学习。
3、指导朗读。(读出小明那种奇怪的语气和爸爸鼓励的语气。)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拿出自己的玩具火车,演示一下飞驰而过,看哪组演示得好?
2、通过演示玩具火车,让学生说一说火车是靠什么带动一节一节的车厢向前跑的。
〖设计意图
1、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演示理解词语,理解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教师活动
1、出示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⑴ 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哪几种火车?
⑵ 最早的火车是什么样的?
2、检查学习效果。
3、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
1、各小组合作学习,动笔画出关键词语。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书,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句,进而读懂课文。
六、学习课文4-6自然段
〖教师活动
1、提出学习要求。
2、组间巡视,随时指导。
3、组织交流、汇报。
4、讲解海拔、世界屋脊。
5、指导朗读 。
〖学生活动
1、各小组自由读课文,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2、各小组选出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重点理解提速、夕发朝至)
〖设计意图
体现自悟自读,展示交流。
七、整体朗读感悟课文
〖教师活动
组织朗读。
〖学生活动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站起来读哪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1、体现自主学习。
2 给学生创设展示读和个性化朗读的机会。
八、总结
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拓展思维。
九、实践活动
设计新型的高速火车。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美不美不光看外表,得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的实际含义,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公鸡对美的认识的转化过程。
2、 体会老马说的话,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 朗读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图片 头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美丽的公鸡
二、 感知语言,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3、请同学们欣赏童话故事《美丽的公鸡》。
4、提问测试,整体把握课文。
这篇童话故事先讲了什么?(板书:唱美)接着讲了什么?(板书:比美)最后讲了什么?(板书:学美)
小结:这篇课文先讲了公鸡唱美,接着讲了公鸡和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最后讲了公鸡从老马的话里学到了美。
三、品味语言,理解中心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找出哪些地方写出了公鸡长得很漂亮?用笔画出来。
(1)看图片显示欣赏公鸡的外表美。
(2)这只美丽的公鸡在干什么?(唱歌)找出第一自然段中能表现公鸡骄傲的一个词。
公鸡在唱自己的美,它自认为还不够,于是,它是怎样做的呢?(比美)
2、它都去找谁比美了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公鸡说的话,体会公鸡的骄傲。
(1)公鸡说:“长嘴巴的啄木鸟,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
(2)公鸡说:“鼓眼睛的小蜜蜂,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
(3)公鸡说:“大肚皮的青蛙,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
3、公鸡跟啄木鸟比美后是怎么做的? 心里会怎么想?
公鸡听了,唱着歌,大摇大摆地走了。
(1) “大摇大摆”什么意思?
(2)把“大摇大摆”换成“高高兴兴”好吗?。
(3)学生表演公鸡“大摇大摆地走”。
4、公鸡跟“蜜蜂、青蛙”比美后,是怎样做的.呢?(从文中找出句子)体会公鸡心情的变化。
(1)公鸡听了,唱着歌,大摇大摆地走了。
(2)公鸡见谁也不跟它比美,只好往回走。
5、在回家的路上,公鸡遇到了谁呢?
这只公鸡在和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时,胸脯怎样?嘴里还怎样?(多骄傲、多得意呀)可是现在,你看他的头?翅膀?他的心情怎么样?(很伤心)他伤心地对老马说了些什么呢?老马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用笔画出老马说的话)
(1)指名读,齐读老马的话。
(2)用老马的话来评一评谁美?(啄木鸟、蜜蜂、青蛙都能帮人们做事;公鸡外表美,但不能帮人们做事,行为不美)啄木鸟、蜜蜂、青蛙都能帮人们做什么事?老马呢?
(3)分角色读“公鸡”和“老马”的对话。(读出语气)
6、公鸡听了老马的话以后是怎样做的呢?
(1)现在的这只公鸡是一只真正的美丽的公鸡吗?(外表美,又能帮助人们做事)板书:外表美 帮人做事美
(2)你们愿意和它交个朋友吗?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想和它交朋友吗?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1)戴头饰分角色朗读。
(2)齐读。
2、总结全文,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齐背老马的话)
【板书设计】
美丽的公鸡
唱美 比美 学美
啄木鸟图 治病
公鸡图 蜜 蜂图 采蜜 老马图
青 蛙图 捉虫
美不美不光在外
还帮助人们做事
得意洋洋 大摇大摆 伤心 惭愧
打鸣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25
课题 师说 韩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⒈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⒉熟练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9
一、 教学设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 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四、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一幅老师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给照片拟一个小标题。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引出课文《金色花》。
(二) 整体感知
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配乐朗读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孩子与母亲这样一个嬉戏的世界中)
要求学生想像老师朗读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节。
教师朗读课文
过渡:真希望老师刚刚能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孩子的游乐世界中,下面,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自助餐,想不想一起品尝一番?
3、聊一聊
如果你刚才在朗读中看到了些什么,请你运用画笔将一点一滴的'感受画下来。
如果你怕画不好,请你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将感受说出来。
如果你还担心说不好,那就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段课文。
A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宝贵的想法。
B集体讨论。
4、内容归纳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归纳:当妈妈做祷告时我散发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到书页上,当妈妈拿灯去车棚,我变回孩子还求妈妈讲故事。
小结:我看到了一个---------的孩子(可爱善良、孝顺父母)
我看到了一个---------的妈妈(宽容慈祥、疼爱孩子)
过渡: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我真想听听他们对话的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母子之间并不愉快的声音,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两段对话。
(三) 能力训练
1、朗读练习
A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别问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B集体配乐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芦(w i)( )(2)冀( )(3)y o( )子(4)寒(j n)( )(5)(l ng)( )角(6)清(shu ng)( )(7)仄( )歪(8)蹿( )(9)莲(p ng)( )(10)丝(r ng)( )(11)穿(su )( )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5)阴森:阴沉,害怕。(6)提防:小心防备。(7)尖利:尖锐;锐利。(8)能耐:技能,本领。(9)悠闲:闲适自得。(10)央告:央求。(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15)歇凉:乘凉。(16)吆喝:大声喊叫。(17)遮掩:遮蔽,遮盖。(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在教学上将重点抓住人物来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引导,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人物塑造与分析的方法,在人物分析的同时,对环境描写,氛围营造等进行一定程度分析。教学时要牢牢的把握老头子这一主线。
教学过程:
导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2、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3、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
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板书:《芦花荡》——孙犁
一:环境: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地的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没)
二:介绍故事
开端:(9 ~ 19段) “护送”
发展:(20~54段) “受伤”
高潮与结局(55~63段):“复仇”
(三)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小结上文,转入新课。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一)分析地一段:
1、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二)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小神出鬼没的特点。)
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3)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1、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2、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答: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3、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答: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4、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表现出女孩的勇敢。)
4、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1)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过于自尊的特点。)
(3)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心理描写,形象的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4)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5)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过于自信的特点)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5、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答: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三)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思考: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象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考查点 这是一道开放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突破点 抓住点出老英雄性格核心的那句话:“过于自信和自尊”来分析、探究。
技巧点 从四个方面分析。一是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损伤了;二是自信和自尊没有损伤;三是自信受到损伤而自尊没有损伤;四是自尊受到损伤而自信没有损伤。
易错点 容易在思考中走向极端从而超越人物的个性特点。
答案 也可能要显示自己的本领,这时还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也可能因自信和自尊保存完好而暂时没有激起对日本鬼子的痛恨,不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这里的答案允许多种多样,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单探讨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转入新课。
从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老头子是一个非常自尊自信的人,而现在,他护送的人却受了伤,我们今天继续来看看老头子是如何对敌人进行复仇的。
(二)分析新课:复仇部分。
1、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的紧张。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答: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2、他是如何一步步引诱鬼子上当的,填写下列表格。
3、“老头子把船称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答: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6、第62段(倒数第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段景物描写,用了一系列形象、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词语。“鲜嫩”“紫色的丝绒”“迎风飘撒”,营造出一幅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实际上寓示着以大菱、二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来,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因此这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对老头子英雄行为的赞美。(写老艄公眼中所见“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艄公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结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思考:在这个高潮部分,作者并没有交代老头子是如何事先设置埋伏的,如果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事先先加以交代,可以吗?效果如何》
本题开放性,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
(三)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头子的传奇色彩的?
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本文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艄公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艄公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又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艄公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这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艄公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特别是结尾部分老艄公与鬼子的冲突,尤其表现了这一传奇性。
文中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次,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文中写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是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艄公的船围着鬼子转圈,其用意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板书设计:
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人物塑造方法:
☆强烈反差进行渲染
☆用反衬来进行突出
☆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自行回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蜗牛》教案03-14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