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苹果教案及反思 推荐度:
- 分苹果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分苹果教案15篇(荐)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苹果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苹果教案1
活动目标:
1、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想象并讲述画面故事内容。
2、感受关心家人的愉悦,初步懂得从小要尊敬关心老人。
活动重点:
通过故事,懂得从小要尊敬,关心老人。
活动难点:
用简短的句子说出小红分苹果的经过。
活动准备:
ppt 头饰
活动过程:
1、出示整体画面(图1)让幼儿进行画面描述。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哇,这里面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朋友仔细看看,谁来讲讲?
2、大家讲的很好,故事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1)图2,星期天的下午,爸爸妈妈都在家休息爸爸在看报纸,奶奶在织毛衣……
(2)图3,妈妈端来了苹果给大家吃
(3)图4,小红在干吗?他和妈妈说了什么?(妈妈,我来帮您分苹果)。如果你是小红,你怎样分苹果呢?
(4)那么我们看看小红是怎样分苹果的?小红先把苹果分给了谁?图5,小红把苹果分给了奶奶,他如何对奶奶说?——小红说“奶奶这个苹果给您吃”,让孩子和老师一起复述这句话,并让幼儿知道,奶奶特别高兴,摸着小红的头说“小红真乖”
(5)图6小红又拿了一个苹果给了爸爸,对爸爸说“爸爸这个苹果给您吃”,让幼儿自已试着说出这句话。同样,爸爸高兴的`摸着小红的头说“小红真乖”
(6)图7同样把苹果给了妈妈,让幼儿自己说出“妈妈这个苹果给您吃”,妈妈高兴的摸着小红的头说“小红真乖”
(7)图8盘内剩一个苹果了,给谁吃?
(8)图9小红吃了盘内的最后一个苹果。
3、原来画里面藏着这样一个故事,现在我们一起跟图讲讲吧,一定要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讲出来,这样别人才能更清楚,更明白(老师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复述故事内容,到语言部分尽量让幼儿说出来)
4、老师这有一个苹果,请小朋友把它送给你喜欢的老师,看小朋友是否已经掌握小红的语言。
5、小红先把苹果分给了谁?为什么?
老师总结,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头发都白了,所以有好吃的先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们要关心尊敬他们
6、请孩子们当小演员,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里面的人物来进行表演,其余幼儿来进行故事复述
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一幅很美的画,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还当了一次小演员,主要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小朋友们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分苹果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组成,并初步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具:磁性苹果、课件
2、学具:苹果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年苹果大丰收,老师也摘了些回来。瞧,咱黑板上这一堆苹果,你估计估计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数数吧!
学生估计苹果数量。
1个、2个……10个。
2、实践操作:
师:大家都想亲手分苹果吧?咱们按小组分苹果吧!(板书:分苹果)
活动要求:4人一个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有想办法的、有操作的、有记录的,比比哪组合作的最默契,分的而且方法多。
小组一边动手分,一边记录。(附小组活动记录表)
3、汇报分苹果情况:
(1)师: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进一步理解分苹果:课件再现学生分苹果的情况,渗透整体与部分的思想。
小组汇报,展示活动记录表。
10个苹果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
4、理解10的加减法
师:苹果分成1和9,你想到了什么算式?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苹果还可以怎样分,你想到其它算式了吗?
1+9=109+1=10
10-1=910-9=1……
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
5、练习口算10的'加减法:
(1)师:数一数、连一连,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想要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还需要一盘有几个的?
(2)找规律填空。(附题目)
学生连线,发现其中有一盘是5个的没的连。
还需要一盘有5个的。
找规律,口算填空。
6、数学活动: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10-4=()10-8=()10-1=()10-2=()
10-10=()4+5=()10-9=()10-3=()
学生口算得出号码:
62980917
7、小结:
师:把今天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然后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编成算式告诉给大家!
课后编电话号码,同学之间可以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分苹果教案3
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了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看着熟睡的妈妈,孩子觉得她很美丽,很温柔,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与劳累。通过孩子观察熟睡中的妈妈的举动,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妈妈满满的爱;而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我们也体会到了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本文第1自然段描写了妈妈哄孩子午睡的场景,第2~4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睡梦中妈妈的样子,用3个并列式的段落描写了妈妈的美丽、温柔和辛劳。最后一段还穿插了场景描写,既表现妈妈睡得很熟,周围的一切都听不见了,又营造了静谧美好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本文以一个孩子的所见、所感来表达母爱,情真意切,语言朴实,是对学生进行关爱父母、感恩父母教育的一篇好文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营造母子情深的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味亲情的美好,还要引领学生走进自我,体会现实生活中无微不至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教学目标:
1、认识“哄、先”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会写“哄、先”等7个字,积累“的”字短语,会写“明亮、故事”等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教学重难点:通过关键词句,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哄、先”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会写“哄、先”等7个字,会写“明亮、故事”等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点把握】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利用课文信息,说说睡梦中的妈妈美丽、温柔、辛劳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听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播放一组具有浓浓亲情的图片,随着美妙的音乐和感人的画面,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是不是勾起了你许多美好的回忆?这首歌是唱给全天下的妈妈的。听了这首歌曲,你们愿意把自己的妈妈介绍给大家吗?可以说说生活中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你又是怎样爱妈妈的。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
过渡:在同学们的心中,妈妈都是这么可亲可爱的一个人。有一位小朋友啊,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
3、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画面并板书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
(2)朗读提示:“睡了”应该读得很轻。学生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交流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读音。
2、多种方法巧记生字。
(1)联系生活实际及动作演示识记:闭、等、吸、粘。
“闭、吸、等”可以用动作表演识记;“粘”字可以用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比如,把贴着双面胶的小花粘到黑板上,理解“粘”的意思。
(2)看部首,识记生字:哄、润、吸、汗、额、沙。
“哄”和“吸”都是口字旁,表示的动作与嘴部有关;“润、汗、沙”的部首都是三点水,它们都与水有关;“额”字的部首“页”表示头部,如“颜、颊、颈、颌”等字。
(3)语境记忆多音字“发”。
“发”在文中念fà,可组词为“头发、白发”,在“头发”中读轻音。另一个读音念fā,可组词为“发现、发明、发展”。例句:我意外地发(fā)现妈妈的头上长了好多根白发(fà)。
(4)近、反义词识记生字:紧、乏。
①紧:结合反义词“松”识记。②乏:在文中找近义词“累”。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生字上面注音),请一生当小老师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小组内读一读。
哄人先后做梦闭紧红润等人呼吸
头发粘上汗珠额头沙子乏力
(3)去掉拼音再读生字。
(4)一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请另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
哄先闭脸沉发窗
2、学生观察,自由交流:我能识记住哪些字?哪个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
指导:“先”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略长,竖弯钩写圆润;“闭”的门框不能写得太窄;“哄、脸、沉”是左窄右宽的字,其中“脸、沉”左右大体等高,“脸”左边写窄长些;“窗”笔画最多,上宽下窄,框中的点要出头;“发”的撇长伸,与末笔捺的起笔相接。
3、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写字,学生描红,再写一个。
4、利用投影仪讲评学生的书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卡。
课文共有()个自然段,写的是妈妈在哄“我”午睡的时候,她自己先睡着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睡梦中的妈妈好(),睡梦中的妈妈好()。
过渡:老师看出来了,你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把课文读到你满意为止。
3、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习朗读。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课后把这篇课文读给妈妈听一听。还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积累“的”字短语。
2、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孩子与妈妈之间美好的爱。
【要点把握】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辛劳,体会孩子与妈妈之间美好的爱。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巩固(指生读、齐读)。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生字词读得真不错,老师都忍不住要给大家鼓掌呢!课文是不是也读得同样精彩呢?我可要听听。谁愿意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妈妈睡着时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妈妈睡着时的样子,教师板书:真美丽、好温柔、好累。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同学们肯定大都没有见过睡梦中的妈妈的样子,因为辛劳的妈妈总是比你起得早,比你睡得晚,对不对?那我们就先和文中的“我”一起去看看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吧!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小时候妈妈是怎样哄你睡觉的?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哄”的意思。
2、初步体会妈妈的辛苦:妈妈哄“我”睡觉,怎么自己先睡着了?(教师引导:妈妈累)
(二)学习“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
2、出示中心问题,小组同学讨论。
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3、学生汇报:从“明亮的眼睛”“红润的脸”可以看出。
(随机出示与之相关的图片,找找班上谁有“明亮的眼睛”“或“红润的脸”。)
4、指导学生读好这3个短语,学习带“的”字的短语。(出示小练习)
()的眼睛()的眉x()的脸()的头发
()的小河()的小草()的花朵()的小路
注意:读好带“的”字的短语,把“的”字读得短而轻。
5、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并说说喜欢哪一句,感受写法的生动。
弯弯的眉x,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弯弯的眉x,也长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明确:妈妈睡得很香,就连妈妈的眉x也“睡”得很香。第1句中“睡”字用得非常恰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和妈妈的美。
(三)学习“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全班交流讨论:好温柔。从“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可以看出来,她在睡梦中都在想着给孩子讲故事,说明妈妈爱孩子。
(2)理解“温柔”: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人来说说什么是“温柔”。
(3)质疑:这段中描述的并不都是看到的情景,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明确:“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看到的,“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是想到的。
(4)阅读推测:为什么孩子看到妈妈微笑,就想到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呢?(从中推测妈妈经常微笑着给孩子讲故事。)
2、回忆与交流:你见过妈妈微笑的样子吗?那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四)学习“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1、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从哪里能看出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明确:从“呼吸那么沉”“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可看出妈妈很累。
2、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理解。
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1)妈妈干了好多活儿,她都会干什么活儿呢?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妈妈在家里要做的事情说一说。
(2)妈妈每天要干这么多的活儿,多么辛苦啊!此时的妈妈一定感觉很累、很困。当你看到妈妈累得睡着了,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心疼)请你把自己的感受融进文字中,再读一读这句话。
指导:读这一句话时,语调轻柔,不要太大声,带着心疼妈妈、害怕吵醒妈妈的爱意来读。
三、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师生共读课文。
过渡: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温柔,又那么劳累。随着老师一起,再轻轻地读一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
2、(课件播放音乐《摇篮曲》)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3、有所发现:第2~4自然段有什么特点?(整体读这3个自然段,教师点拨。)
(结构相似,第一句话都是描写睡梦中妈妈的.样子,其他句子都围绕这句来写。)
4、出示插图“母子午睡图”,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1)你特别想对图中的孩子和妈妈说什么?
(2)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内容。
小结:学完这篇课文,大家是不是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是不是也想找个机会,看看妈妈睡觉的模样?如果有机会观察到,一定要与我们分享哦。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了妈妈的美丽、温柔和辛劳,我们学会了通过找一些关键的词句去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我们也学会了许多生动的短语,如“弯弯的眉x、红润的脸、乌黑的头发”。在平时的表达中,我们多多使用一些类似的短语,会让表达更加生动哦!当然,学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妈妈也有累的时候,也需要我们关心,我们享受着妈妈无私的爱,也要学会去爱妈妈。
2、课后拓展活动。
(1)请家人帮忙,查找并阅读《妈妈心·妈妈树》《袋鼠宝宝小羊羔》《大棕熊的秘密》这三本书,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伟大的母爱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
(2)为妈妈做一件事,让她感受来自孩子的爱,如帮妈妈梳头、洗脚,帮妈妈做家务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读中体会,感悟深情(教学重点)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读懂什么?如果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我是从“明亮的眼睛闭上了”中知道的,因为“明亮的眼睛”一定是又大、又黑、又亮的,有这样的眼睛的妈妈一定很好看。
师:你说得真好,抓住具体的词语感受妈妈的美丽。谁还能像他这样结合具体的词语来说一说?
生1:老师,我从“弯弯的眉x”也能看出妈妈很美丽,因为弯弯的眉x就像小月牙似的,特别好看,我也希望自己长这样的眉x。
生2:我从“弯弯的眉x,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可以看出妈妈很美丽,因为妈妈在睡觉的时候脸红扑扑的,就像大苹果,再加上弯弯的眉x,就更好看了。
生3: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课文说“弯弯的眉x,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眉x都是长在脸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睡在脸上呢?
师:是啊,眉x怎么能睡在脸上呢?我们都来读一读,想一想,是“弯弯的眉x,也在睡觉,长在妈妈红润的脸上”好,还是“弯弯的眉x,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好呢?
生1:“睡”字好。因为妈妈睡了,眉x肯定也不动了,就像睡着了似的,要是“长”,那眉x还可以动呢!
生2:老师,我也认为“睡”好。妈妈睡了,妈妈脸上的眉x也睡了,说明妈妈太累了,累得想睡觉。
师:这两个小老师讲得多好,都能体会字里饱含的感情。妈妈睡了,眉x也睡了,作者用词多准确啊!
师:睡梦中的妈妈多么美丽呀!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1:轻轻地读,声音大了会把妈妈吵醒!
生2:美美地读,因为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
生3:我们都喜欢自己的妈妈,作者也一定喜欢自己的妈妈,所以要读出对妈妈的爱!
师:我们就轻轻地、美美地读这一段,把我们对妈妈的爱读出来吧!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以学生自读自悟为起点,针对“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这一中心展开品读交流,并随时关注学生的交流,在点评中予以方法指导——抓住具体词语来分析。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不是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议、在议中辨析,这种建立在亲身经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真切而深刻的。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自然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学生积极交流的时候,教师就成了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思考结果时,教师又成了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质朴流畅,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理解、词句体验等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是在范读中浸润情感。在舒缓轻柔的《摇篮曲》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二是在想象中丰富情感。妈妈为什么睡着了?因为她很累。这时我紧紧抓住“干了好多活儿”进行生活拓展:妈妈在一天里可能干哪些活儿?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当他们想到妈妈要做饭、洗衣、送自己上学、上班、收拾屋子、照顾老人……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疼妈妈、爱妈妈的情感。当这种情感被诱发出来的时候,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三是在实践中升华情感。无论是第一课时的“观察自己的妈妈睡觉时的样子”,还是第二课时的“推荐阅读”,这两项作业都是在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将文本中体会到的情感移至生活。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读懂妈妈的爱,并随时关爱妈妈,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真正实现了。
分苹果教案4
课标内容
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它是10以上数的认识和10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本节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得数是10的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10的.组合和分成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用具
学具,一盒乒乓球,10个一角硬币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苹果,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边数边贴,并且用1,2,3标出)8,9。这些都是我们的老朋友,在贴上一个苹果,它是多少?是怎样表示的?
2、把10和其他几个数字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藏着10。(例如10个手指头;一盒乒乓球有十个;一元钱有10个一角等。
4、揭示课题:生活中有那么多10,今天我们就用10来分苹果。
出示课题:分苹果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10个苹果,想把它分成两堆,该怎样分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分看。
(1)师生共同参与分苹果,例如1个和9个。看到这两堆苹果,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1+9=10/9+1=10)
(2)还可以怎样分?同桌一起分一分,摆一摆,其中一同学把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找到的数学问题,并把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4)看到这些加法题,小朋友们能想到相应的减法题吗?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写一写。
2、小朋友还记得手指头游戏吗?老师出“1”,小朋友出?可以组成10?现在同桌互相考一考,玩一玩,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机灵,做的又对又快。
三,练习巩固。
1、现在打开书本40页,我们来连一连。
(第1题: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2、爬台阶
师:看,小老鼠正拿着1块大骨头引机灵狗上楼梯,总共有10级台阶,小狗爬到第2级,还有几级?.......你能用数学表示吗?
(1)同桌互相完整说一说,带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
(2)刚才你的同桌是怎样说的?
3、说一说,填一填。
(1)师:小朋友看到右边的表格没,你会填吗?
(2)同桌互相检查
(3)你能用像“机灵狗爬台阶”这样的故事来说一说小猫钓鱼吗?回去向你的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
四、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用的上吗?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题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并亲手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10的加减法。
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和叙述。
分苹果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分苹果”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在一座小山上住着两只非常可爱的小熊兄弟,
有一天,它俩决定去拜访好朋友。它们俩先来到小兔家,小兔见了小熊,非常高兴,拿出了又大又鲜的苹果,分给两只小熊吃。
2、(出示图片:分苹果1)
教师:同学们先帮小熊估计一下这些苹果大约有多少个?
3、请你再数一数看看你估计的对不对?
4、老师想请你帮小兔把这堆苹果分给两只小熊,谁会分?还可以怎样分?
5、还有很多同学都想帮助小兔分苹果,是不是?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苹果比赛。
板书课题:分苹果
二、活动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一)小组合作(用小圆片代替苹果)
1、(出示图片:分苹果2)。
2、老师提要求。
(1)四人一组,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其他同学说怎样分。
(2)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3、小组汇报分苹果的情况。
每小组派一人在黑板上演示分得情况,教师按学生分得顺序,在黑板上用数与形表示出来,展示学生的成果。
4、小组讨论。
(1)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
9+1=101+9=1010-1=910-9=1
(2)把10个苹果分成8和2,你想到什么算式?
……
(3)你们还能想到什么算式?
10-0=10
10+0=10
0+10=10
10-10=0
……
三、活动三:采用多种形式巩固有关10的`加减法算式。
(一)连线:老师这儿也有9盘果子,你们能知道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吗?
1、(出示图片:樱桃)。
2、学生独立连线。
3、全班交流反馈。
(二)“凑十”游戏: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玩一个手指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两人一组,一个人先伸出几个手指,另一人伸出的手指数要和前一人凑成十。
1、(出示图片:数学游戏1)。
(1)师生一起玩
(2)同桌俩人合作,互相出手指“凑十”
(三)爬台阶:一只聪明的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一共有10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你们想一想小狗还要爬几级台阶才能拿到骨头?
1、(出示图片:爬台阶)。
(四)小猫可喜欢钓鱼了,你们看:
1、(出示图片:小猫钓鱼)。
2、谁知道图中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帮小猫算一算吗?
3、学生填写表格。
4、把算式与具体事物结合起来说一说。
例: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还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分苹果教案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注意:
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15个梨、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你也说我也说,那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
朋友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分苹果教案7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法打下基础。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20个苹果
师:要把这些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面,你可以怎样分?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一盘放4个、一盘放5个、一盘放2个、一盘放一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3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2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每4个放一盘则不够。)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二)合作学习
1. 活动一:每盘放2个苹果,12个可以放几盘
小组内交流
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二六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6盘。
生2:2+2+2+2+2+2=12,可以放6盘。
生3:12-2-2-2-2-2-2=0,可以放6盘。
生4:12÷2=6,可以放6盘。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2.活动二:每盘放3个苹果,12个可以放几盘?
请学生用12个圆片摆一摆。同桌交流。
(学生小结:略)
师:观察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总数、分的份数、每份数。)
发现分的每份同样多。
(3)试一试 书34页1题(学生可用学具摆)
在班上交流
(三)巩固练习,
1. 35页2、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思考题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的平均分,通 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的 现象。知道学习除法的必要性,了解除法分 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理解除法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除法分 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2种解决这一问题的 方法。在此基础上,我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 分的两种情况。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对除法有明确的认识,其实也是培养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让学生分,积累经验。
分苹果教案8
活动目标:
尝试按苹果的大小、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两种)、颜色不同(红、绿)的苹果模型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大、小两棵苹果树。
1、引导幼儿观察苹果树有什么不同?区分大、小。
2、模仿大树、小树。
让孩子们用身体的动作模仿大树、小树的样子。
二、出示苹果树上结苹果的图片。
1、引导幼儿观察苹果有什么不同?
(1)大、小不同。
用身体动作模仿大苹果、小苹果。
(2)颜色不同。
认识红、绿两种颜色。
2、摘苹果,并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摘到的苹果是什么样的?(鼓励幼儿说出苹果的大小、颜色。)
三、老师按照苹果的颜色、大小提示,鼓励幼儿找到好朋友抱一抱。
1、又大又红。
2、又小又红。
3、又大又绿。
4、又小又绿。
四、游戏:将苹果送回家。
1、请幼儿按苹果的颜色、大小将苹果送到与之相适应的盒子里。
2、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分类的结果。
五、活动延伸:
找一找活动室里大、小、红、绿的物品。
活动反思:
在社会活动《分苹果》的教学设计中,我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预设活动目标,能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欣赏故事引出活动主题,运用谈话引导幼儿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探讨寻找问题答案,引导幼儿参与表演来巩固对知识的习得。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及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表演等形式积极参与、感受活动过程。同伴之间的互动、老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为幼儿的探索、交流、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活动的过程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足之处是老师的个别指导能否促进幼儿主动有效学习的度掌握的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重点关注。社会活动能否成功地完成,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分苹果教案9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分苹果教案10
活动目标:
1、体验关心家人的愉悦,初步懂得从小要尊敬、关心老人。
2、学着仔细观察图片,用简短句说出小红分苹果的经过。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分苹果》。
2、一盆切好的苹果片,一些小叉子。
活动重点:
通过故事,懂得从小要尊敬、关心老人。
活动难点:
用简短句说出小红分苹果的经过。
活动过程:
1、出示布娃娃——小红,引起活动兴趣。
“这个小朋友叫小红(鼓励幼儿与“小红”打招呼,今天我们一起去小红家玩。”
2、出示背景图,观察讲述图片内容:
教师边操作插入教具,边引导幼儿看看、讲讲:
“小红妈妈端来一盆什么?小红看见了说什么?”
(教师可以以小红的.口吻说:妈妈,我来帮你分苹果。然后请幼儿学说小红的话)
“小红先把苹果分给谁?她对奶奶说什么?”(集体~个别学讲)
(“小红又把苹果分给谁?她对爷爷说什么?”)(集体~个别学讲)
教师设疑,引导幼儿讨论:
“小红为什么要先分给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高兴地怎么说?”
“接下来,小红把苹果分给谁?”(个别幼儿学讲对话)
“盆里还剩下一个苹果给谁吃?”
教师带领幼儿完整讲述。
3、联想迁移,愿意学做有礼貌的孩子:
“你们喜欢小红吗?为什么?”
“你们在家里是怎么关心爷爷、奶奶的?”
4、品尝水果,体验谦让。
分苹果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第1、2页
二、教学目的:
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与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明白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
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竖式中商的位置。
五、教学关键:
理解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讲授、实际操作
八、教具准备:
学具材料
九、教学时间: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里有20个苹果(板书20个苹果),每盘放5个(板书),可以放几个?
学生在自己本上做练习。集体交流。不论什么算式,只要学生能把计算过程说合理就行。
(二)新授
(1)学习用竖式计算。
针对20÷5=4讲解。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答。就是竖式。有几个苹果?写20,除号就用一个新的符号来表示,在外面写5,教师板书,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第一课时分苹果(无余数)》。说说竖式的含义。如何来计算呢?几和5相乘得20。四五二十,4写在什么地方呢?4就是我们要求的得数。到这儿不算完,还得检查一下对不对。如果每盘放5个,放了4盘,共需要几个苹果?怎么算?四五二十,写上20,20-20=0。等于0说明什么?20个苹果,每盘放5个,正好放4盘。看20÷5=4复习每部分的名称。看竖式知道每部分名称。
(2)试一试
集体做第一个式子。假设有8个苹果,平均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写。8除以4等于2,如果每盘放4个,放了2盘,需要几个苹果?二四得八。最后等于0。
(三)练一练
(1)做试一试的第二个式子。找学生上黑板做。简单说说计算过程。再练习剩下的两个式子。做完了再出几个题练练。
(2)延伸
如果20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有时间的同学可以想一想,算一算。留作思考题,课后做做。
(四)总结
20÷5=4还可以表示成竖式,用竖式来计算。除法都可以表示成竖式,用竖式来计算。
(五)课堂练习:用竖式计算
24÷6
42÷7
64÷8
72÷9
(六)作业:p1试一试
板书:分苹果
20÷5=4
竖式
分苹果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2,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展开教学.
师:秋天到了,笑笑家的苹果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今天,笑笑提着篮子摘了10个下来,孩子们你们能帮笑笑把苹果分成两堆吗 (出示10个苹果)
2,分苹果.
生1:有两堆苹果,一堆9个,另一堆1个,(板书10 )
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2:一共有多少个
生3:列式为9+1=10.
生4:还可以列式1+9=10.
生5,一共有10苹果,左边有9个苹果,右边有几个苹果
生6:可以列式为10-9=1.
生7:一共有10个苹果,右边有1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
生8:可以列式为10-1=9.
3,小组合作探究,列出算式.
用小棒代替苹果,四人小组合作分苹果,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问题提得好.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板书 10
一组孩子提出分成10和0,教师相机作引导,指出,只要能作出合理解释,就是正确的.
二,引入游戏,巩固练习.
1,游戏:"出数游戏"评出合作最好的小组.
2,游戏.
3,出示卡片 两个合作,一人遮几个,问另人,我遮住了几个
三,小结.
分苹果教案13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分苹果教案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第40页——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列出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归纳出得数是10的加、减法。
教学用具:课件、苹果、乒乓球、活动表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课题。
1、师生共同演唱英文歌曲《Apple tree》,引出苹果。
2、提出问题:把10个苹果分成两盘,并且每分一次都要写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二、操作探究、体验发现。
1、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1)同桌合作:一人分苹果,另一人根据分法写算式,看哪个同桌合作得好,分法多,并把它记录到表格里。
(2)同桌进行分一分,列一列,算一算。
(3)展示交流结果,并让个别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读一读同学们总结出来的算式,想一想,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找一找生活中有关10的加减法问题。
三、儿歌激趣,升华情感。
师生唱《10字歌》
四、情境练习,寓学于乐。
1、摸球游戏。
同桌活动:每桌发一个盒子,盒子里有10个小球,一个学生摸出球,另一个学生猜猜盒子里还有几个,并说出算式。然后换过来,另一个人摸球,你来猜并列式。
2、伸手游戏。
同桌二人:一个人先说出一个数字,用小手表示出来,同桌出另一个数字,也用小手表示出来,最后让他们相加等于10。
3、口算练习。
五、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小猫钓鱼
A:听完歌曲,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专心,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的。
B:出示习题,下面请你来算算小猫钓了几条鱼,试着说一说;学生独立完成。
C:找学生说一说想法和计算的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D: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六、课后作业。
回家后把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
分苹果教案15
活动目标:
1、通过分苹果活动,学会分享和谦让
2、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乐意与同伴,成人分享好吃的食物
活动准备:
1、奶奶、妈妈、小男孩、小女孩及1个盘子、3个大苹果、1个小苹果的图片
2、操作册《大苹果分给谁》
3、每组1个点心盘,放入比幼儿人数数量少1个的橘子,水彩笔人手1只
活动过程:
1、故事引入主题尝试为故事中的人物分苹果,初步了解与别人分享东西的方法。
故事:
一个星期天,奶奶带着小妹妹到欢欢家做客,妈妈端出一盘水果,让欢欢分给大家吃,欢欢最喜欢吃苹果了,他看看盘子里大小不一的苹果,很快将苹果分好了,小朋友你们看看欢欢分得合适吗?集体讨论欢欢分得是否合适,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需调整,并请个别幼儿上前调整。
教师小结:
1、有好吃的东西时应互相谦让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
2、将学到的分享方法加以实践,深入感知分享好吃的东西时要先想到客人、长辈、同伴和比自己小的人。请幼儿坐在桌边,打开幼儿操作册《大苹果分给准》教师: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帮欢欢分苹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迁移经验,尝试运用谦让和分享的方法品尝橘子教师:老师带来了好吃的橘子,可是不够每个小朋友分一个,怎么办?谁能想出好办法?引导幼儿用谦让和分享的方法幼儿分组品尝橘子,教师巡回指导
4、欣赏歌曲《李小多分果果》
教师小结:
小一班的小朋友你们真棒,大家都学会了如何来帮助欢欢分苹果吃。教师还发现了你们不仅学会了帮欢欢分苹果,而且还学会了分享,教师希望你们回家也给你们家里的人分苹果吃,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
活动反思:
大苹果分给谁《大苹果分给谁》是一节小班社会领域的活动。这是一个培养幼儿学会谦让和分享的活动。幼儿,尤其是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与他人分享或谦让的机会。本活动通过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分水果的方法,能够培养幼儿形成好吃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意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法。
活动的目标有三条。
第一“通过分苹果活动,学会分享和谦让”,是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出的,意在通过学习不同的分苹果的方法,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意识。
第二“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条行为技能方面的目标,意在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体验分享和谦让的过程,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乐意与伙伴、成人分享好吃的食物”,是培养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和文明行为习惯方面的目标,意在通过分享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分享的情感和态度。
针对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我在活动中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通过操作磁性材料给幼儿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为起点,让幼儿在操作和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初步判断是非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在第一研时,有孩子认为“大人要吃大的,比自己小的就要吃小的”,在讨论的过程中我总是强调“大的要给别人,小的要留给自己”,课后在教师讨论过程中何园长就给出了建议:根据幼儿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教师也可以不必拘泥于“小的.一定要给自己”这一种答案,因为幼儿“小的给小妹妹,因为她人小吃不掉”的想法也有实际意义。可以不否定这种方法,但可以强化“小的给自己”的做法,较多地进行表扬,让幼儿明白那种做法是更受大家欢迎的。当第二研时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也没有否认这样的做法是不好的,而是让其他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再来分一分,当这位孩子把大苹果分给了别人,小的留给了自己后,我重点表扬了他,是个懂得谦让的孩子,这让其他孩子感受到谦让是一个好的行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第二环节是让幼儿通过阅读幼儿用书,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初步懂得有东西要分享的道理。这一环节何园长给出了建议:根据幼儿连线操作时有许多幼儿把苹果和人物直接对应连线而和内心所想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在连线时让幼儿先说一说“大苹果给xx吃”再画线,说一句画一画,这样可能会提高幼儿正确表达内心的效果。我觉得让孩子边说边画更能让孩子的操作达到有效性,在以后类似的活动,我会运用到其中。
最后,在具有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游戏性情境练习分享和谦让,主动尝试分橘子和香蕉的乐趣,进一步体验分享和谦让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活动的生活化和游戏化特点,促进了教育目标进一步达成。这一环节我用了橘子和香蕉,每组都是少一个,孩子们都能想出“大家分给他吃吃”的好办法,孩子在我给他一点,他给她一点的行动中,体验到了分享食物的快乐。一研活动后老师们给出了有效建议,建议在这一环环节中也让孩子感受一下“谦让”的快乐,就是在幼儿实践中可以把香蕉组的香蕉安排成大小不一的情况,使幼儿体验“小的给自己”的做法。二研活动时,我拿出了一盘与幼儿人数少一个的橘子,还有一盘是大小不等的香蕉,在共同品尝时,对于孩子出现的分享和谦让的行为时,我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孩子体验了“分享”和“谦让”的快乐。通过这次的“一课三研”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评课,让我认识到如何更好地去把握一堂教学活动,经过三次教研和活动后的反思,分别对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今后的路还很长,我要不断的努力,在“一课三研”收获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对每节课进行精心的准备,做深刻的反思,从每一节课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分苹果教案】相关文章:
分苹果教案01-17
分苹果教案及反思12-25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分苹果》12-23
《分苹果》教学反思04-08
幼儿园大班分苹果数学教案02-13
家长该如何分苹果影响大05-07
《红苹果》教案03-03
《苹果落地》教案03-05
好吃的苹果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