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一、多音字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溜liū(溜走)liù(眼尖手溜)
二、近义词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三、反义词
斜—正 扁—圆
四、理解词语
归巢:返回巢穴。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芦苇: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里,茎中空。
一瞬: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红颜:指貌美的女子。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文中指花牛的尾巴甩得速度快。
五、词语搭配
(头白)的芦苇 一(穗)剪秋罗 甩得(滴溜溜)
六、词语扩展
ABB式词语:滴溜溜 慢吞吞 慢腾腾 香喷喷 辣乎乎 甜津津 软绵绵
七、句子解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滴溜溜”一词形象的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八、问题解疑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
“鸟几”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九、课文主题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夕阳西下,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写了小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美妙的意境。
2、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3、理解词:嘟哝、慈爱
活动准备:课件、乐器
活动过程:
一、音乐进场,幼儿扮小雨点
幼儿用语言、动作表现小雨落下
二、谈话活动:
“在下雨的时候,你们喜欢做什么呢?”
二、欣赏作品
1、配乐,教师完整讲述童话《听雨》
2、请幼儿说说听完后的感受
三、展示课件,理解作品(分段欣赏)
2、图一(小蝴蝶不高兴)理解词:嘟哝、慈爱
(1)“小花蝴蝶为什么不高兴?嘟哝是什么样子的?”(请幼儿嘟哝地说句话)
(2)“妈妈对小蝴蝶说了什么的?语气是什么样子的?”(感受慈爱这个词)
2、图二(森林)
“小花蝴蝶听见小雨唱的什么歌?(沙沙沙)它觉得这是小雨在干什?”(感受作品的拟人手法)
3、图三(铁皮屋)
(1)“这时小雨是怎么唱歌的?”(丁丁丁)
(2)“为什么?好象小雨在干什么?”
4、图四(荷花)
“小雨唱的歌是什么样的?(吱吱吱)好象在干什么?”(幼儿用动作表现此句)
5、图五(敲玻璃窗)
“小雨在干什么?”“它是怎么唱歌的? ”(嗒嗒嗒)
6、感受作品最后一段
(1)“这句话里,有哪些词很美?”(将轻轻地、静静地这两个词去掉重念,让幼儿对比感受)
(3)找出句中的相反词(窗外
、屋里)
四、完整观看课件,欣赏童话
五、用乐器表现雨声,进一步感受作品
1、依次出现沙球、碰铃、响板等乐器,感受声音:“这是什么?它象小雨唱的什么歌?”
2、教师完整讲述,幼儿用乐器表现雨声
六、扩展对雨的想象
1、小组讨论:“小雨还会落在哪里?玩些什么呢?”
2、幼儿仿编句子“
七、绘画 画雨引导幼儿画下自己的`想象“听雨”。
附童话《听雨》
下雨了,小花蝴蝶不能出去玩,它舞着美丽的翅膀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嘴里嘟哝着:“没办法出去玩了,真没意思。”
蝴蝶妈妈慈爱地看着小花蝴蝶,然后把它带到窗前:“孩子,你来听,小雨正在唱歌呢。”“妈妈你说什么呀,小雨怎么会唱歌?”
妈妈点点头:“闭上眼睛,仔细听。”小花蝴蝶闭上眼睛,侧着耳朵,静静地听。
啊,啊,听见了,听见了。
沙沙沙,那是小雨在和森林的树叶在玩耍。
叮叮叮,那是小雨在小熊的铁皮屋上翻跟头。
吱吱吱,那是小雨钻进粉色荷花的花蕊里。
嗒嗒嗒,那是小雨在敲自家的窗玻璃,跟自己打招呼呢。
小花蝴蝶高兴地说:“沙沙沙,叮叮叮,吱吱吱,嗒嗒嗒,小雨在唱一首多么有趣多么好听的歌呀。”
窗外,小雨还在轻轻地唱,屋里,小花蝴蝶在静静地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2、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和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了他人生的不幸。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章的一节。
二、托尔斯泰简介:
展示媒体资源中的PPT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并了解他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三、作者简介:
同样是利用媒体资源中的PPT课件,展示作者茨威格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作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学生交流、巩固。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胡髭(zī)长髯(r2n) 鬈(qu2n)发 黝(yǒu)黑 滞(zhì)留
愚钝(dùn) 禁锢(ɡù)轩(xu1n)昂 犀(xī)利侏儒(rú)酒肆(sì)
尴尬(ɡ1nɡ4) 锃(zènɡ)亮 甲胄(zhu) 粲(c4n)然盎(4nɡ)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一》,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2、播放媒体资源中课文朗读的部分,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读课文时,要在书上圈点勾画,听读课文后,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明确:
①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6~9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②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而充分表达出来。这里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③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3、研读与赏析。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②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自学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4、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重点难点:
1、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2、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
黄山美景及黄山松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介绍黄山美景,引出“黄山松”。
2、读课题,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特点之一:坚韧顽强
特点之二:一心向着阳光
特点之三: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3、给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导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本段,边读边想:黄山松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它生长的得怎样?
(2)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2、自学课文第2、3、4自然段,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表现黄山松的另外两个特点的。
3、教师点拨、指导。
4、交流读后的.感受,美读课文。
四、回顾全文,反思文本。
黄山松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一心向阳的枝条,更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然而读完课文后,你是不是觉得是在写黄山松,而是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
(松树是坚韧顽强的,是团结的,人有何尝不是呢?)
板书设计:
25 * 黄山松
生命力顽强
黄山松 { 一心向阳光
强大的团结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自我复习生字词。
2、学生听写生字词。
3、请学生回答问题
(文中讲了黄山松的哪几个特点?)
二、作业练习
1、写一首课外描写(赞美)黄山松的诗歌(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近体诗。
2、黄山十大名松是指哪些?
迎客松 望客松 送客松
连理松 竖琴松
3、给加粗字注音
描摹( ) 日暮( )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全在与历史的对比中让他们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珍爱生命。
3.通过活动开阔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
4.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策划
(一)策划理念: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将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访问调查结合;注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注重学习活动与情感价值和世界观的形成相结合;注重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二)策划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漫长的进程中,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我们完全有必要让学生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并将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促使他们的树立为人类和平事业而奋斗的理想。
我们麻城市地处大别山南麓,地理位置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著名的柏举柏大战场,三国时期,曹操亦曾率部征战于龟峰山下,至今仍有楹联留于人间,到了现代,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从这里走出了以王树声大将,为代表的一大批共和国将领,王树声同志的家乡乘马岗乡是全国闻名的将军之乡,至今那里还留下了许多旧战场遗址,还有许多见证过当年战斗的老人及其后代,我们完全有必要让学生走进乘马岗,走近那里的人们,去感受战争,去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三)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料搜集和校外活动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校外活动阶段,探访战场旧地,了解风情人情;开展社会调查;第三个阶段,活动成果展示阶段,整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准备演讲、辩论。
前两个阶段都注意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第三个阶段,注重集中活动。
第一个阶段:学生分组收集资料
①图片中的战争:注意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并弄清其出处来源。
②文学中的战争:描绘战争的文学作品收集,写出其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③影视中的战争:介绍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
④成语中的战争:与战争有关的成语典故不少,搜集它们,并弄懂这些成语典故的含义。
⑤诗词中的战争:古今中外,与战争有关的诗词不少,收集起来,注意对这些作品赏析品味,理解背诵。
⑥史料中的战争:收集历史当中的著名战例,弄清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战争中寻求启发。注意收集岁月长河中,在战争中产生的英雄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⑦想像中的战争:展开合理的想像,描绘示来战争的情形,注重由现代战争引发想像,感悟未来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⑧数据中的战争:收集二战,两伊占海湾战争的有关数据,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第二个阶段:校外活动:参观访问调查
开展活动前,各组应预设调查访问重点
活动分四组进行:第一组:参观麻城市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史博物馆,了解麻城人民在为新中国成立及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产生的英雄人物及其动人事迹。侧重了解有关“黄麻起义”、“红四方面军建军”鄂、豫、皖苏区建立等有关史料。
第二组:旧战场纪念地采风:深入麻城市乘马岗乡杨泗寨、得胜寨等地参观,了解当年红军战士在此地战斗的情况。
第三组:将军故里今昔,深入到王树声同志、张才千同志、陈再道;王宏坤等同志故乡,听将军的后裔进述将军的故事,激发学生们对将军们为中国革命胜利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请将军故里的民间艺人为学生教唱红色歌谣。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大别山》等。
第四组:前往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村,探访许世友将军故居,瞻仰墓地,了解其生平事迹,了解将军传奇的一生。
第三个阶段:整理资料,为活动展示作准备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准备,同学们手中已经掌握的材料比较丰富,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它们,使之系统化,材料按下列线索进行整理:①影视欣赏;②图片展示;③讲述故事;④知识竞赛;⑤发表演说;⑥开展辩论
第四个阶段:活动展示
展示过程:第一板块,影视欣赏,放影电影《太行山上》,利用战争的画面,创设活动情景。
第二板块:展示战争图片,让图片直观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
第三板块:英雄故事讲述,讲一讲历史上的战斗英雄,麻城籍的将军故事。
第四板块:战争知识竞赛①背诵有关战争诗词;②展示有关战争的成语、典故、名著;③介绍有关战争的文学名著;④经典战例汇集等内容都可以做为竞赛范畴。竞赛可以从必学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几个方面设题。
第五板块:发表演说。演说话题可以从“红军精神”、“长征精神”、“缅怀历史”、“珍惜和平”等几个方面确定话题,让学生发表演说。
第六板块:辩论。辩论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辩题“世界将会有永久的和平”乙方辩题“世界不会有永久的.和平”。
第七板块:办一期专栏,展示学生写作的调查报告或参观访问心得、日记等。
三、教学反思
(一)语文学科有其本身的特点,它是通过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世界观的。我们这次活动,是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政治课,因此应该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活动的安排和展示,突出语文味,如演讲、写调查报告等。
(二)活动要注意学生的参与率,要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如在访问的时候,有的学生羞于开口,老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大胆交际,问访向前,要求全体参加访问的学生要写好访问提纲。
(三)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要让学生注意收集。麻城的红色歌谣已经被列入黄冈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活动中,红色歌谣的收集工作还做得不够。
四、教学训练题设计
1.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年,班里开展了纪念活动——“长征颂”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赛后,将有关文稿编辑成册,已经确定了两个栏目:㈠回忆长征;㈡民族脊梁。现在,请你继续完成下面三项工作:
⑴设本文集再设两个栏目:a.________ b. ________
⑵为本文集取个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⑶请向你的朋友,写一封简短的推荐信,推荐本文集。(2分)
2.请以“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主题拟两条标语。(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文学作品都与战争有关系,请选择一部作品,按要求填写卡片
《水浒传》、《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妮日记》(3分)
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作者及国籍(朝代)_________
我最难忘的情节________ ; 我最难忘的人物: ___________
关于此人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战争智慧,也是生活智慧,请选择下面列举计策中的一计,调动你的生活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例来说明它在生活中的运用(2分)
以逸待劳 声东击西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釜底抽薪
我能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参加辩论双方的观点,你赞成哪一方面的观点,试为该方写一段辩论词(3分)
正方:战争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反方: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阻碍历史的发展。
我赞成________方观点,我的辩论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
拓展阅读:《燕子》原文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 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
“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语文教案 篇8
●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6理想(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6理想(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O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9正音、正字、释词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O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0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f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O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精选】语文教案08-02
(经典)语文教案07-23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经典】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