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4、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讲台走去,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般的沉重,【投影出示】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地想:。
5、让小英意外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
6、同学们的掌声出现了几次?(2次)
7、谁能读读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指名读。
从哪看出掌声出乎小英的意料之外?理解“骤然间”(掌声响得突然,掌声响得让小英出乎意料)
8、假如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9、我想对小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英,只要有勇气,再难的事也可以完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
10、谁再来读第一次掌声?把你想说的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11、小英一定能听懂你的掌声!谢谢你的掌声!听着那热烈、持久的掌声,小英感动了!
【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指名读,评读。
12、当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时,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投影出示】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地想:。(板书:感动)(谢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我会更加努力的.!)
13、当小英结束了演讲的时候,同学们又给了她经久不息的掌声,你又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你的演讲太棒了!、、、、、、、)
14、再次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小英内心是多么得——(感激)
【投影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15、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原来我也是很棒的!同学们对我可真关心呀!)
16、但是小英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17、你能读出小英内心的感激吗?指名读,评读。
三、引导说话,读背作者感想
1、学到这儿,相信你对于掌声或对于这篇课文一定想说些什么?
2、师深情地读第七自然段。同时出示:第七自然段的内容。
3、(齐读)请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里。
4、老师搜集到了一首关于掌声的诗歌,送给大家。【投影出示】师感情朗诵。
5、有一首歌的名字叫《掌声响起来》,这首歌非常好听,也非常有意义,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播放音乐)
6、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多好呀,我想把感谢的掌声送给你们,感谢的掌声你还想送给谁?
伴着悠扬的歌声,让我们美妙的读书声也响起来,让我们在歌声与读书声的美好交汇中结束今天的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主动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追忆故乡的文章《故乡的芦苇》。(板书:故乡的芦苇)
芦苇是一种水生植物,用途很广。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故乡的芦苇。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说一说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写了哪些景物?
(有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2、你认为哪出景物最美?他们都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3、省略号表明什么?
(表明故乡留给我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并没有说完。)
4、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那美景呢?
5、可这一切的'一切是作者最难忘的吗?
他最爱的是什么?(芦苇)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你是怎样理解“魂牵梦绕”的?
6、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吗?
7、赏芦苇美景(学习8—9自然段)。
(1)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①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芦苇有哪些特点呢?结合相关语句谈谈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②谁愿意读一读再现这美景?
③师生
④指名读
(2)师:作者利用生动的比喻句抓住芦苇“绿、多、柔”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芦苇图。
四、
这如是如画的景色,这如绿云漂浮的芦苇,让人难忘,让人眷恋。难怪我离家二十几年还如此追忆和向往。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在童年趣事中,品味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的无限回忆吧!
第二课时
一、学习10—13自然段。
(1)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
思考:作者说了哪几件趣事?
(2)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生自由读
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二、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这段点出了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三、识字
认识:苇、缤、蛛、曳、恬、哨、舵、锡、纺、裹。
重点强调,缤是前鼻音,蛛、哨是翘舌音。
1.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2.交流识字方法。
理解字义,组词、造句。
3.分析字形。
4.写好12个字。
按先观察,重点示范,练习、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书写。
上下结构:若、芳、翼。
左右结构:魂、拂、哨、帆、纯、纺、织、触
半包围:逸
重点指导“魂、拂、逸、翼”
四、作业
《资源》
板书:11、故乡的芦苇难忘
芦苇:绿美
吹芦叶哨:甜蜜的回忆
芦叶船:满载幻想
芦苇丛:捉纺织娘
语文教案 篇3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举手之劳、儒雅、沉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例举1、2件生活中“举手之劳”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1、理解“儒雅、沉吟”等词语的意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读好课题
1、板书:关门
关门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动作,我们可以在这个词语前加上哪些形容词?
2、不同的形容词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25课的课题就是《轻点关门》。板书:轻点
“轻点”体现出的是邻里间感人的真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说明: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定下课文的基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三个时间段。
2、学生交流,理清层次。
板书:搬进新居不久
接下来的日子
一年以后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这三部分内容分别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搬进新居不久,一楼的李先生夫妇登门请求我们出入单元防盗门时轻点关门,因为他们的父亲心脏不好受不了重响。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楼里的人们都是轻手轻脚地关门,原来大家都受了李先生夫妇的拜托。一年以后,这对夫妇又受老父亲临终嘱托挨家挨户给邻居们叩头、鞠躬,感谢多年来大家对他们父亲的照顾。我为此感慨万分。
说明: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可分成三部分。。初读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知道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事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习课文,品读词句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3节)
1、轻声读第1-3节,摁响门铃的这对中年夫妇给作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板书:儒雅
(1)读这个词语。
(2)说说“儒雅”的意思。(举止优雅,知书达理的样子。)
3、从文中对这对夫妇言行举止的描写上来看,他们确实举止优雅,知书达理。请你找到相关的句子,结合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说他们给你的印象。
4、学生交流学习。
(1)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说,他姓李,是一楼的住户,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
·李先生是怎么说的呢?请你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他的话。
(2)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
·从“连忙、请、帮忙”等词语中,看出李先生言行中的儒雅。
·指导读句。
(3)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他的眼里为何有歉意?(他们为自家的事给邻居添了麻烦而不安)
他感到不安,所以——静静地看着我们,耐心地等待着我们的答复。
·指导读句,读出抱歉的语气。
·一次轻点开门容易,但是天天如此,时时做到就有困难,我——沉吟了片刻。
理解“沉吟”。(注意“吟”的右边是“今”)
(4)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爷子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适度的活动。”
听了李太太的解释,我是怎么想的?
板书:孝敬老人 感动
“我”被夫妇俩孝敬长辈,知书达礼的儒雅品行和诚恳的请求打动了。
(5)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理解“千恩万谢”,体会他们对邻居的感激,一谢再谢,知书达理。
5、师生分角色朗读第1-3节。
说明:
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具体的语言刻画了一对孝敬长辈、知书达理的中年夫妇形象。理解、品味这些语言是这一教学环节的重点。教学时,着重抓住理解“儒雅”一词展开,通过找句子,抓词语,让学生不仅学会读文,还学会分析,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悟,说出其内涵。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4节)
1、引读第4节。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生读)这一切都是受——(生读)
板书:拜托邻居
2、邻居们应李先生的`拜托轻点关门,让我感受到了——(邻居间的关爱、体谅……)
板书: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第5-6节)
1、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妻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交谈之后,我不禁感慨:
“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
·指名读句子。
·理解“举手之劳”。
·句中“如此大的感激”指的是什么?
出示句子: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妻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与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读句子。此时此刻,李先生夫妇的心情是怎样的?
板书:感恩他人
2、李先生受父亲之托,向邻居表达感恩之情。李老先生的交待是——
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个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
·大家这些年的照顾就是——轻点关门。
·表达感谢的方式是——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个躬。
所以当李先生夫妻见到我们时——(生再读句子)。
·当李先生夫妻来到年纪大的邻居家时,会怎样做呢?请你发挥想像,具体描述一下他们的言行。
3、这份感情如此之大,李先生是挨家挨户登门道谢,见到——(生读: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个躬。)在我心中——(生读: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
李先生夫妇的致谢令作者感慨万分。板书:感慨
4、作者也由此想到——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别人行善”指的是“轻点关门”,“为自己储蓄幸福”就是得到别人的感谢。
·齐读句子。
说明:
课文揭示的道理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和体会关键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同时创设情景,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这样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板书。
师:在搬进新居的一年间,作者从轻点关门这个简单的举动中感动于李先生夫妇对老人的孝敬,感受到邻里间彼此关心的真情,更感慨于——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2、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说哪些“举手之劳”的事既为别人行善,又为自己储蓄幸福。
附板书:
*25轻点关门
李先生夫妇 我
搬进新居不久 孝敬老人 感动
接下来的日子 拜托邻居 感受
一年以后 感恩他人 感慨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学习了本课的字词,并初读了课文,对《苏州园林》作了宏观分析,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到每一个段落对本文作微观研究,充分领略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掌握必要的说明文知识。
二、赏析课文3-6段,
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描述出来,在班上交流。
(一)第四段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绝不讲究对称”。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
作比较 (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池沼的配合,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照应
1池沼有两种情况:
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
2相同点: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 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三)第五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明确:——“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四)第6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
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角落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美-(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美-(园林建筑的色彩美)
文中十余次提到绘画,“图画美”这一特征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联结园林各类景物的说明, 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本文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第10自然段
1.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三、辅导课后作业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某个有趣的地方,2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教学时间:23课时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 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 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听写
2.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 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 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写……再写……最后写……)
2. 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第 三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概括说明
一般: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具体说明(举例)
赵州桥:现存最古老 独拱---37.4米(当时最长)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卢沟桥:联拱---265米
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纪念意义
教学后记: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构造等的认识把握得较好,对文中的说明方法也掌握得不错; 但对说明文的多种顺序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形式认识有难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燕子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