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5 09:01:06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选】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由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引入,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二、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的急切心情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

  四、教学准备:

  1、 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 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对每一个唐山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特大灾难。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医疗队和解放军战士赶往灾区,抢救生命财产,妥善安排受伤人员,与灾区人民一起重建家园。

  二、学习生字新词

  1、 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 学习生字:泰 瓷 墟 揪 赔

  4、 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泰、瓷、墟”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 解决词语意思:似曾相识 、 天国福音 、 魂飞魄散 、 赔罪、两世为人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课文记叙了唐山大地震中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四、感知课文内容。

  1、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 交流:第一部分(1——4)写作者于1998年夏天在电影院观看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深受感动的场面,一句“还有人活着吗?”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自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5——9)作者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1976年大地震时三个遇难者死里逃生、被人救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永不放弃,不断争取,就有生的希望;人间自有真情在。

  五、作业

  1、完成习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文

  听写词语:废墟 陶瓷 泰山 揪住 赔罪

  二、 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情感。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习课文

  1、紧扣重点,读中有所感悟。

  2、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小结。“还有人活着吗?”对救生人员来说,体现了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对遇险人员来说,则意味着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

  3、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动了你?“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一方面指的是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下一点儿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4、总结写法(文章以救生员的问话“还有人活着吗?”为作文题目,贯穿课文全过程,使文章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四、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生动传神的言辞,描绘了在灾难和不幸面前,人们对生的留恋、对生的渴望。唐山人是不幸的,唐山人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浓浓深情,感受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战士。真可谓“苍天无情,人有情”。

  五、灾难再现

  1、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感受地震时的场景,激起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2、谈地震灾区孤儿的安置问题,感受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写一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发掘、古生物大厅、化石、砾石、冲积、一瞬间、碧空、挣扎、炙烤、万里无云、骨骼、尾椎、下颌、假想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鼠尾巴的用处。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2.学会“能、原、别、身”4个生字,理解“觉得、那样、原来。别的、用处、身于”等词语的意思。

  3.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松、尾、巴、软。读完后抽4人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书写,评议后每个学生各写1个。

  (2)做课堂作业本第2题:多音字组词。

  (二)讲读第1自然段

  (1)出示松鼠的投影片,下面请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看了松鼠的大尾巴后是怎么想的?

  (2)你们是这样想的,那么课文中的小白兔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请一个小朋友把第一自然段念一下。

  (3)谁来说说兔于是怎么想的,兔子心里觉得怎么样,兔子想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念?要念得稍微轻一点,慢一点,读出奇怪的疑问的语气来。(试读--评议--齐读)

  (4)练习朗读:下面我们把第1自然段连起来读一下,“......大尾巴”的“大”要念得重一点,强调一些。

  (三)讲读第2、3自然段

  小松鼠的尾巴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板书:用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2、3自然段。

  (1)请小朋友一边听录音,一边想:松鼠的大尾巴像什么?

  (2)讨论、学句式说话。

  a、幻灯片上出示句子:“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我们可以在“大尾巴”后面停一会儿再念,大家齐读一遍。

  b.“大尾巴”怎么会像“降落伞”呢?

  :“大尾巴”和“降落伞”之间有些相同的地方,所以说松鼠的大尾巴就像降落伞。

  c.你能不能用“()就像()。”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3)小松鼠从什么地方往下跳,落在什么地方?(演示投影片,转动附片,使画面上的松鼠从一棵大树上往下跳,轻轻落在一棵小树上。)为什么小松鼠从那样高的树上跳下来,是轻轻落在小树上的呢?

  (4)这时候,小白兔会怎么说呢?请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5)小白兔刚才为什么“觉得很奇怪”呢?现在明白了吗?对,这里的“原来”表示明白了情况,小白兔说的话要读出“哦,现在我明白”的语气来。(指名读--齐读)

  (6)学习生字:“能、原”。

  (四)讲读第4、5自然段

  (1)松鼠的尾巴除了可以当降落伞帮它从高处往下跳外,还有别的用处呢。请小朋友自由轻声朗读第4、5自然段。

  (2)教学生字“别”。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生字?

  (3)刚才小朋友都念了课文,谁知道松鼠的尾巴还有什么用处?为什么松鼠的尾巴可当被子呢?演示投影片:旋转尾巴,尾巴像被子一样盖在松鼠的身上)

  (4)小白兔又明白了什么呢?练习读课文里的最后一句话。

  (五)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齐读全文。

  (3)做课堂作业本第5题:读拼音写句子。

  (六)作业

  抄写生子。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能、原、别、身”4个生字。

  课后习题3、4(谁觉得怎么样?我今天觉得很高兴,为什么觉得这样?今天老师表扬我的字写得好,我觉得很高兴。)

  板书设计:

  32松鼠的尾巴

  特点用处

  又轻又软像降落伞

  的大尾巴

  又软又暖当作被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

  2、简介作者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嗜好(shì)无聊(liáo)余暇(xiá)赢钱(yíng)

  嗜好:特别的爱好。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闲余的时间。

  二、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种类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

  特点功利性强迫性自由性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4、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一)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二)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要考虑到演讲词的特点。

  内容提示:

  1、读书的正确方法

  2、读书的正确目的

  3、读书的重要作用

  集备意见个案补充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题目。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明确习作要求,学习板报穑的写法,交流消息。

  学习板报穑的写法,交流消息。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揭示课题,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则板报稿,报道班级和学校消息。

  2.学习“习作提示”第1、2自然段内容。

  (1)指名诵读第1自然段,读后梳理内容要点。

  ①什么是板报稿?有什么作用?有哪些常见种类?

  ②本次写报道稿,可以报道学校或班级哪些方面的消息?

  (明确范围:班级和学校活动消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对学习、生活提出建议、要求......)

  (2)读第2自然段。讨论:对报道稿的材料有哪些要求?怎么理解“有教育意义”,为什么选“新”发生的?(归纳板书:真实,及时,简短。)

  3.交流课前班级、学校有关消息或发生的事。(用一

  二句话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及自己的看法。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以利拓展选择材料思路;说时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对消息或事件的认识。)

  4.学习“习作提示”3-5小节和“习作举例”,领悟写法。

  (])默读思考:①报道稿的结构和各部分要求;②将《玩野火,闯大祸》的正文,划为3个层次。想想例文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2)就上述问题,四人组议论。

  (3)交流。试说习作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要点:①标题醒目,概括出主要内容;②结构完整,开头用一句话交待时、地、人、事,经过和结果写得简明扼要,结尾指己的看法。随机板书归纳。)

  (4)齐读“习作提示”3-5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主要情节。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的乐土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有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熟悉小说脉络。

  学生阅读归纳,教师点拨: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2.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三)深入探究:

  作者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请你说说有哪些让他感到快乐的人、事、物。

  小组讨论后发言。

  (淳朴好客的大人小孩,钓虾放牛看戏,悠闲的乡村生活……)

  (四)课后学习:

  1.继续熟悉掌握一些字词: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2.诵读“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 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社戏之乐在何处

  2.通过优美语段体会本文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堂课内容。

  (二)重点赏析: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写景部分,体会美丽景色对愉快心情的衬托作用:景美,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更美。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丽景色的?

  引导学生明确:(1)嗅觉,如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清香;(2)视觉,如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3)听觉,如似乎听到歌吹了;(4)想象,如料想便是戏台。

  2.课文最后一段虽很简短,但实在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一晚的戏,看得人昏昏欲睡,气得小伙伴们破口大骂;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气息的普通罗汉豆。那么,文中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究竟好在哪里呢?原来“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也不能忘记美丽动人的江南水域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许多童年时代的美好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比如以前过年时的一些传统活动,自己炒瓜子花生,蒸馒头团子,正月十五自己做兔子灯……其实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总觉得那时的东西要比现在的地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教师先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和感受。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快乐的根源。

  (四)课后学习:

  回去跟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现在已经淡化或消亡的民俗风情,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记录下详细过程,制成海报或黑板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把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写正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小姑娘独立自理的精神,培养独立自理的能力。

  3.学生懂得长大不仅指身体变高,更重要的是思想品格的成长,学会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教学过程:

  一、从孩子的切身体验入手,导入课文

  1.问:长大了好不好?长大的感觉怎么样?

  课上,老师让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共同来感受长大的感觉。

  2.适时引出:有一位小姑娘却不愿长大,我们一起去认识她,好吗?板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阅读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让学生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内涵

  指导学生读课文(可以出声读,也可以默读),边读边想:小姑娘不愿长大的原因?(让学生从书中找一找)。并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把和妈妈说话时不高兴的语气读出来。

  1.先让两个朗读能力强的进行示范,再同桌两人分角色读。

  2.在班里读,把小姑娘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3.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办呢?

  生1:这次不去,一定让妈妈别的时间领我去。

  生2:哭着非得去。

  生3:不理妈妈了,非得领我去才行。

  生4:不去没关系。

  4.读读书中小姑娘的话,你的感受如何?(很多学生都表明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知道该怎么做)

  小结:小姑娘对妈妈的做法和我们许多同学的做法是不一样的,妈妈爸爸为了全家而忙碌,我们自己更要体谅他们,不再让他们操心,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投影仪显示:小姑娘做了什么?帮助妈妈做了什么?

  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并认真读一读,把重点词语、句子画下来,认真体会。

  1.在小组里讨论,你从小姑娘的成长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2.在班内集中谈感受。

  生1:小姑娘和我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2:第8自然段小姑娘和妈妈的对话,我很感动。这点我做的不好,以后我应向她学习。我想把这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开始读,因为联系自己的生活,语气读得很好)

  生3:我觉得10?11自然段母女之间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她才那么小,就知道关心妈妈,照顾妈妈。我想让女生和我一起读她们之间的.对话。(语气读得很好)

  生4:书上写小姑娘每天早晨自己洗脸、叠被、吃早饭,能洗碗、洗衣服、晒衣服、擦玻璃、刷厨房、收拾衣柜,还帮助妈妈送奶,这么多件事她都干,我真是太佩服她了,我读这些句子时要带着佩服的语气来读。(读)

  生5:我从小姑娘做的那么多工作中知道了词语怎么搭配。

  生6:我想给大家读9―11自然段(读),小姑娘和我差不多大,她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过去这些事情我都让妈妈帮我做,并且我也不关心妈妈,以后,我应该向她学习,争取让人们也夸奖我!

  生7:读了课文,我觉得懂事了才算真正的长大!

  3.小结:大家的体会很透彻,小姑娘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她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知道关心别人、照顾别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长大。

  板书: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真正的长大

  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4.让学生观看动画片,《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再来体会一下课文。

  四、联系学生生活,拓宽延伸学生思维,畅谈收获

  1.人们对小姑娘有什么评价?从书中找一找,读一读。

  2.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自己会做哪些事,会帮别人做哪些事,让学生谈谈做这些事的想法。

  3.教师应适时地表扬那些独立性强,懂得关心照顾别人的学生,鼓励每个学生都尽自己力量使家庭、班级变得更好,让学生懂得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长大”。

  五、识字、写字,渗透学法

  1.认读的生字。(课件出示)

  ①用猜字游戏,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②在课文中标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2.学会的生字。

  ①认读。

  ②掌握字形,了解字义。(注意让学生认识卧、养、虚)

  ③规范书写田字格的字。

  六、课外延伸,思想认识再次升华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部首。

  4.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学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2. 各自轻声读儿歌。

  3. 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的长好像猴子 松鼠 扁

  4. 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 讨论: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二两节。

  三、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四、细读课文第二节。

  1. 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 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 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学生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学生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我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如果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学生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习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⑩分角色朗读第一、二节。

  五、学习三问、三答的方法,比比水牛、山羊、燕子的尾巴。

  1.放录像,同桌的学生练习提问并回答。

  2.指名同学回答。

  六、识记部分生字字形。

  1.划出生字,各自读读,记记字形。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

  的:分析结构,教学白字旁,书空左半部分。读词;谁的、猴子的。

  巴:有几笔写成?范写“巴”。读词;尾巴、嘴巴。

  把:“把”比“巴”多一个偏旁,教学提手旁。读词:一把伞、一把剪刀。

  长:范写,长有几笔写成?指名分解笔画。

  七、复习巩固。

  1.自由读读,记记字音、字形。

  2.抽读生字。

  3.做“找朋友”的游戏。(四个字、四个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卡片:长、的、巴、把。

  2.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节。

  二、细读课文第三节。

  1.出示黑板:(第三节)看看第三小节,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2.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第四节。

  1. 第三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弯,我们来看看;(放录像)公鸡、鸭子、孔雀,谁的尾巴弯呢?-指名学生指出来,用手画画公鸡的尾巴。(放特写镜头)大家一齐画。

  2.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3.谁的尾巴扁呢?(看实物;两个盒子)先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盒子哪一个是扁的?用手比划扁盒子。

  4.放录像,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5.课文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师问,学生齐答。(圈出重音“鸭子”,划出连线)

  6.放录像,鸭子的尾巴扁,还有哪一部分也是扁的`(指嘴)鸭子的尾巴和嘴巴都是扁扁的,这就叫”扁”。

  7.放录像,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孔雀的尾巴上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对,我们叫它“大眼状花纹”。看看大眼状花纹有哪些颜色。

  出示黑板:大眼状花纹的颜色有_______、有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指名说句话,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

  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指导朗读,老师问,学生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8.分男生、女生朗读第三、四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学生编儿歌《比嘴巴》。

  七、识记部分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八、巩固复习。

  1.看黑板,记字音和字形。

  2.抽读生字。

  3.猜字游戏.

  九、指导书写:公鸡鸭日把的长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烘卧剩裂欺负讨厌孤笆讥苇僵亏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1)带词识字。如:讨厌孤独讥笑讨厌

  (2)猜字识字识字。如:“烘”,一个学生指着黑板上的任意一个生子,老师让学生猜,直到学生回答对为止

  (3)结合动作识字。如:“讨厌”,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故事

  (公共场合随地吐痰等),让学生体会“讨厌”一词。

  (4)字体演变识字:

  3、易读错字:“裂”声调读错。是四声,不是三声。

  4、多音字:壳[ké]蛋壳

  [qiào]地壳

  5、应会写字:灰冰鸭鹅讨厌蛋壳欺负翅膀

  (1)写正确:易写错字:

  “厌”字里面是个“犬”字,不是“大”字。

  “欺”字右面是个“欠”不是“月”

  (2)写美观:

  a、看看本课生字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注意什么?

  b、注意区别“鹅”和“鸭”。

  c、“蛋壳”“欺负”“翅膀”三个词语较难写,应重点观察。

  示范指导。

  a、范写“鹅”和“翅膀”两个词。(提示部件的摆放,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b、“鹅”为左右结构,应注意左窄右宽;“翅”字,注意捺应该伸长;“膀”应左窄右宽。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近义词:嘲笑伤心欺侮美丽

  反义词:丑讨厌仔细瘦幸福耐心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二、理解运用

  (一)了解词意

  1、需要重点了解的词语:讨厌讥笑欺负翅膀

  2、了解词意的方法:

  “巴望“一词,在文中课通过换词比较法来理解。

  “讨厌、讥笑、欺负”可创设故事情境(随地吐痰。残疾人不能讥笑他们。不能欺负小同学等)来理解。

  “翅膀”结合上下文理解,结合各种鸟类来理解

  (二)重点问题:

  1、课后题: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课前预习中质疑提出的问题。

  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

  (三)造句训练:

  讥笑:

  讨厌

  照样子写词语:雪白的.羽毛

  三、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感情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道理: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的认识自己。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学校:班级:姓名:

  1、圈生字,画出生词,标出自然段。熟读课文至少3遍。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

  2、识字(蓝线上的字):

  (1)你用哪些好方法(猜字谜、编儿歌等)记住了哪些生字?

  (2)给每个字口头组词并圈出你认为难认的字。

  3、会写字

  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注意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占格位置。

  (2)圈出你认为难认的字并尝试用田字格里的字口头组词。

  4、再读课文,积累词语

  例如(词语):讥笑欺负巴望讨厌等

  例如:(短语)雪白的羽毛嘴巴大大的

  5、读好以下重点词句

  词语:讥笑讨厌暖烘烘欺负

  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体瘦瘦的。

  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6、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7、质疑:学生质疑: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标画在课本上吧!

  小朋友,请你认真对待每次预习,加油!!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课前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优选】语文教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园地教案03-23

在线咨询

【优选】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选】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由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引入,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二、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的急切心情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

  四、教学准备:

  1、 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 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对每一个唐山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特大灾难。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医疗队和解放军战士赶往灾区,抢救生命财产,妥善安排受伤人员,与灾区人民一起重建家园。

  二、学习生字新词

  1、 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 学习生字:泰 瓷 墟 揪 赔

  4、 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泰、瓷、墟”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 解决词语意思:似曾相识 、 天国福音 、 魂飞魄散 、 赔罪、两世为人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课文记叙了唐山大地震中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四、感知课文内容。

  1、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 交流:第一部分(1——4)写作者于1998年夏天在电影院观看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深受感动的场面,一句“还有人活着吗?”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自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5——9)作者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1976年大地震时三个遇难者死里逃生、被人救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永不放弃,不断争取,就有生的希望;人间自有真情在。

  五、作业

  1、完成习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文

  听写词语:废墟 陶瓷 泰山 揪住 赔罪

  二、 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情感。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习课文

  1、紧扣重点,读中有所感悟。

  2、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小结。“还有人活着吗?”对救生人员来说,体现了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对遇险人员来说,则意味着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

  3、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动了你?“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一方面指的是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下一点儿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4、总结写法(文章以救生员的问话“还有人活着吗?”为作文题目,贯穿课文全过程,使文章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四、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生动传神的言辞,描绘了在灾难和不幸面前,人们对生的留恋、对生的渴望。唐山人是不幸的,唐山人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浓浓深情,感受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战士。真可谓“苍天无情,人有情”。

  五、灾难再现

  1、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感受地震时的场景,激起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2、谈地震灾区孤儿的安置问题,感受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写一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发掘、古生物大厅、化石、砾石、冲积、一瞬间、碧空、挣扎、炙烤、万里无云、骨骼、尾椎、下颌、假想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鼠尾巴的用处。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2.学会“能、原、别、身”4个生字,理解“觉得、那样、原来。别的、用处、身于”等词语的意思。

  3.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松、尾、巴、软。读完后抽4人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书写,评议后每个学生各写1个。

  (2)做课堂作业本第2题:多音字组词。

  (二)讲读第1自然段

  (1)出示松鼠的投影片,下面请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看了松鼠的大尾巴后是怎么想的?

  (2)你们是这样想的,那么课文中的小白兔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请一个小朋友把第一自然段念一下。

  (3)谁来说说兔于是怎么想的,兔子心里觉得怎么样,兔子想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念?要念得稍微轻一点,慢一点,读出奇怪的疑问的语气来。(试读--评议--齐读)

  (4)练习朗读:下面我们把第1自然段连起来读一下,“......大尾巴”的“大”要念得重一点,强调一些。

  (三)讲读第2、3自然段

  小松鼠的尾巴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板书:用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2、3自然段。

  (1)请小朋友一边听录音,一边想:松鼠的大尾巴像什么?

  (2)讨论、学句式说话。

  a、幻灯片上出示句子:“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我们可以在“大尾巴”后面停一会儿再念,大家齐读一遍。

  b.“大尾巴”怎么会像“降落伞”呢?

  :“大尾巴”和“降落伞”之间有些相同的地方,所以说松鼠的大尾巴就像降落伞。

  c.你能不能用“()就像()。”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3)小松鼠从什么地方往下跳,落在什么地方?(演示投影片,转动附片,使画面上的松鼠从一棵大树上往下跳,轻轻落在一棵小树上。)为什么小松鼠从那样高的树上跳下来,是轻轻落在小树上的呢?

  (4)这时候,小白兔会怎么说呢?请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5)小白兔刚才为什么“觉得很奇怪”呢?现在明白了吗?对,这里的“原来”表示明白了情况,小白兔说的话要读出“哦,现在我明白”的语气来。(指名读--齐读)

  (6)学习生字:“能、原”。

  (四)讲读第4、5自然段

  (1)松鼠的尾巴除了可以当降落伞帮它从高处往下跳外,还有别的用处呢。请小朋友自由轻声朗读第4、5自然段。

  (2)教学生字“别”。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生字?

  (3)刚才小朋友都念了课文,谁知道松鼠的尾巴还有什么用处?为什么松鼠的尾巴可当被子呢?演示投影片:旋转尾巴,尾巴像被子一样盖在松鼠的身上)

  (4)小白兔又明白了什么呢?练习读课文里的最后一句话。

  (五)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齐读全文。

  (3)做课堂作业本第5题:读拼音写句子。

  (六)作业

  抄写生子。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能、原、别、身”4个生字。

  课后习题3、4(谁觉得怎么样?我今天觉得很高兴,为什么觉得这样?今天老师表扬我的字写得好,我觉得很高兴。)

  板书设计:

  32松鼠的尾巴

  特点用处

  又轻又软像降落伞

  的大尾巴

  又软又暖当作被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

  2、简介作者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嗜好(shì)无聊(liáo)余暇(xiá)赢钱(yíng)

  嗜好:特别的爱好。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闲余的时间。

  二、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种类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

  特点功利性强迫性自由性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4、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一)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二)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要考虑到演讲词的特点。

  内容提示:

  1、读书的正确方法

  2、读书的正确目的

  3、读书的重要作用

  集备意见个案补充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题目。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明确习作要求,学习板报穑的写法,交流消息。

  学习板报穑的写法,交流消息。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揭示课题,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则板报稿,报道班级和学校消息。

  2.学习“习作提示”第1、2自然段内容。

  (1)指名诵读第1自然段,读后梳理内容要点。

  ①什么是板报稿?有什么作用?有哪些常见种类?

  ②本次写报道稿,可以报道学校或班级哪些方面的消息?

  (明确范围:班级和学校活动消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对学习、生活提出建议、要求......)

  (2)读第2自然段。讨论:对报道稿的材料有哪些要求?怎么理解“有教育意义”,为什么选“新”发生的?(归纳板书:真实,及时,简短。)

  3.交流课前班级、学校有关消息或发生的事。(用一

  二句话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及自己的看法。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以利拓展选择材料思路;说时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对消息或事件的认识。)

  4.学习“习作提示”3-5小节和“习作举例”,领悟写法。

  (])默读思考:①报道稿的结构和各部分要求;②将《玩野火,闯大祸》的正文,划为3个层次。想想例文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2)就上述问题,四人组议论。

  (3)交流。试说习作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要点:①标题醒目,概括出主要内容;②结构完整,开头用一句话交待时、地、人、事,经过和结果写得简明扼要,结尾指己的看法。随机板书归纳。)

  (4)齐读“习作提示”3-5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主要情节。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的乐土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有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熟悉小说脉络。

  学生阅读归纳,教师点拨: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2.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三)深入探究:

  作者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请你说说有哪些让他感到快乐的人、事、物。

  小组讨论后发言。

  (淳朴好客的大人小孩,钓虾放牛看戏,悠闲的乡村生活……)

  (四)课后学习:

  1.继续熟悉掌握一些字词: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2.诵读“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 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社戏之乐在何处

  2.通过优美语段体会本文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堂课内容。

  (二)重点赏析: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写景部分,体会美丽景色对愉快心情的衬托作用:景美,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更美。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丽景色的?

  引导学生明确:(1)嗅觉,如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清香;(2)视觉,如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3)听觉,如似乎听到歌吹了;(4)想象,如料想便是戏台。

  2.课文最后一段虽很简短,但实在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一晚的戏,看得人昏昏欲睡,气得小伙伴们破口大骂;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气息的普通罗汉豆。那么,文中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究竟好在哪里呢?原来“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也不能忘记美丽动人的江南水域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许多童年时代的美好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比如以前过年时的一些传统活动,自己炒瓜子花生,蒸馒头团子,正月十五自己做兔子灯……其实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总觉得那时的东西要比现在的地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教师先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和感受。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快乐的根源。

  (四)课后学习:

  回去跟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现在已经淡化或消亡的民俗风情,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记录下详细过程,制成海报或黑板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把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写正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小姑娘独立自理的精神,培养独立自理的能力。

  3.学生懂得长大不仅指身体变高,更重要的是思想品格的成长,学会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教学过程:

  一、从孩子的切身体验入手,导入课文

  1.问:长大了好不好?长大的感觉怎么样?

  课上,老师让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共同来感受长大的感觉。

  2.适时引出:有一位小姑娘却不愿长大,我们一起去认识她,好吗?板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阅读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让学生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内涵

  指导学生读课文(可以出声读,也可以默读),边读边想:小姑娘不愿长大的原因?(让学生从书中找一找)。并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把和妈妈说话时不高兴的语气读出来。

  1.先让两个朗读能力强的进行示范,再同桌两人分角色读。

  2.在班里读,把小姑娘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3.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办呢?

  生1:这次不去,一定让妈妈别的时间领我去。

  生2:哭着非得去。

  生3:不理妈妈了,非得领我去才行。

  生4:不去没关系。

  4.读读书中小姑娘的话,你的感受如何?(很多学生都表明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知道该怎么做)

  小结:小姑娘对妈妈的做法和我们许多同学的做法是不一样的,妈妈爸爸为了全家而忙碌,我们自己更要体谅他们,不再让他们操心,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投影仪显示:小姑娘做了什么?帮助妈妈做了什么?

  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并认真读一读,把重点词语、句子画下来,认真体会。

  1.在小组里讨论,你从小姑娘的成长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2.在班内集中谈感受。

  生1:小姑娘和我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2:第8自然段小姑娘和妈妈的对话,我很感动。这点我做的不好,以后我应向她学习。我想把这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开始读,因为联系自己的生活,语气读得很好)

  生3:我觉得10?11自然段母女之间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她才那么小,就知道关心妈妈,照顾妈妈。我想让女生和我一起读她们之间的.对话。(语气读得很好)

  生4:书上写小姑娘每天早晨自己洗脸、叠被、吃早饭,能洗碗、洗衣服、晒衣服、擦玻璃、刷厨房、收拾衣柜,还帮助妈妈送奶,这么多件事她都干,我真是太佩服她了,我读这些句子时要带着佩服的语气来读。(读)

  生5:我从小姑娘做的那么多工作中知道了词语怎么搭配。

  生6:我想给大家读9―11自然段(读),小姑娘和我差不多大,她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过去这些事情我都让妈妈帮我做,并且我也不关心妈妈,以后,我应该向她学习,争取让人们也夸奖我!

  生7:读了课文,我觉得懂事了才算真正的长大!

  3.小结:大家的体会很透彻,小姑娘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她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知道关心别人、照顾别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长大。

  板书: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真正的长大

  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4.让学生观看动画片,《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再来体会一下课文。

  四、联系学生生活,拓宽延伸学生思维,畅谈收获

  1.人们对小姑娘有什么评价?从书中找一找,读一读。

  2.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自己会做哪些事,会帮别人做哪些事,让学生谈谈做这些事的想法。

  3.教师应适时地表扬那些独立性强,懂得关心照顾别人的学生,鼓励每个学生都尽自己力量使家庭、班级变得更好,让学生懂得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长大”。

  五、识字、写字,渗透学法

  1.认读的生字。(课件出示)

  ①用猜字游戏,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②在课文中标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2.学会的生字。

  ①认读。

  ②掌握字形,了解字义。(注意让学生认识卧、养、虚)

  ③规范书写田字格的字。

  六、课外延伸,思想认识再次升华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部首。

  4.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学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2. 各自轻声读儿歌。

  3. 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的长好像猴子 松鼠 扁

  4. 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 讨论: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二两节。

  三、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四、细读课文第二节。

  1. 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 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 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学生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学生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我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如果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学生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习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⑩分角色朗读第一、二节。

  五、学习三问、三答的方法,比比水牛、山羊、燕子的尾巴。

  1.放录像,同桌的学生练习提问并回答。

  2.指名同学回答。

  六、识记部分生字字形。

  1.划出生字,各自读读,记记字形。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

  的:分析结构,教学白字旁,书空左半部分。读词;谁的、猴子的。

  巴:有几笔写成?范写“巴”。读词;尾巴、嘴巴。

  把:“把”比“巴”多一个偏旁,教学提手旁。读词:一把伞、一把剪刀。

  长:范写,长有几笔写成?指名分解笔画。

  七、复习巩固。

  1.自由读读,记记字音、字形。

  2.抽读生字。

  3.做“找朋友”的游戏。(四个字、四个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卡片:长、的、巴、把。

  2.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节。

  二、细读课文第三节。

  1.出示黑板:(第三节)看看第三小节,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2.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第四节。

  1. 第三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弯,我们来看看;(放录像)公鸡、鸭子、孔雀,谁的尾巴弯呢?-指名学生指出来,用手画画公鸡的尾巴。(放特写镜头)大家一齐画。

  2.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3.谁的尾巴扁呢?(看实物;两个盒子)先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盒子哪一个是扁的?用手比划扁盒子。

  4.放录像,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5.课文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师问,学生齐答。(圈出重音“鸭子”,划出连线)

  6.放录像,鸭子的尾巴扁,还有哪一部分也是扁的`(指嘴)鸭子的尾巴和嘴巴都是扁扁的,这就叫”扁”。

  7.放录像,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孔雀的尾巴上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对,我们叫它“大眼状花纹”。看看大眼状花纹有哪些颜色。

  出示黑板:大眼状花纹的颜色有_______、有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指名说句话,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

  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指导朗读,老师问,学生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8.分男生、女生朗读第三、四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学生编儿歌《比嘴巴》。

  七、识记部分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八、巩固复习。

  1.看黑板,记字音和字形。

  2.抽读生字。

  3.猜字游戏.

  九、指导书写:公鸡鸭日把的长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烘卧剩裂欺负讨厌孤笆讥苇僵亏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1)带词识字。如:讨厌孤独讥笑讨厌

  (2)猜字识字识字。如:“烘”,一个学生指着黑板上的任意一个生子,老师让学生猜,直到学生回答对为止

  (3)结合动作识字。如:“讨厌”,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故事

  (公共场合随地吐痰等),让学生体会“讨厌”一词。

  (4)字体演变识字:

  3、易读错字:“裂”声调读错。是四声,不是三声。

  4、多音字:壳[ké]蛋壳

  [qiào]地壳

  5、应会写字:灰冰鸭鹅讨厌蛋壳欺负翅膀

  (1)写正确:易写错字:

  “厌”字里面是个“犬”字,不是“大”字。

  “欺”字右面是个“欠”不是“月”

  (2)写美观:

  a、看看本课生字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注意什么?

  b、注意区别“鹅”和“鸭”。

  c、“蛋壳”“欺负”“翅膀”三个词语较难写,应重点观察。

  示范指导。

  a、范写“鹅”和“翅膀”两个词。(提示部件的摆放,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b、“鹅”为左右结构,应注意左窄右宽;“翅”字,注意捺应该伸长;“膀”应左窄右宽。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近义词:嘲笑伤心欺侮美丽

  反义词:丑讨厌仔细瘦幸福耐心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二、理解运用

  (一)了解词意

  1、需要重点了解的词语:讨厌讥笑欺负翅膀

  2、了解词意的方法:

  “巴望“一词,在文中课通过换词比较法来理解。

  “讨厌、讥笑、欺负”可创设故事情境(随地吐痰。残疾人不能讥笑他们。不能欺负小同学等)来理解。

  “翅膀”结合上下文理解,结合各种鸟类来理解

  (二)重点问题:

  1、课后题: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课前预习中质疑提出的问题。

  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

  (三)造句训练:

  讥笑:

  讨厌

  照样子写词语:雪白的.羽毛

  三、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感情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道理: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的认识自己。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学校:班级:姓名:

  1、圈生字,画出生词,标出自然段。熟读课文至少3遍。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

  2、识字(蓝线上的字):

  (1)你用哪些好方法(猜字谜、编儿歌等)记住了哪些生字?

  (2)给每个字口头组词并圈出你认为难认的字。

  3、会写字

  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注意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占格位置。

  (2)圈出你认为难认的字并尝试用田字格里的字口头组词。

  4、再读课文,积累词语

  例如(词语):讥笑欺负巴望讨厌等

  例如:(短语)雪白的羽毛嘴巴大大的

  5、读好以下重点词句

  词语:讥笑讨厌暖烘烘欺负

  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体瘦瘦的。

  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6、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7、质疑:学生质疑: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标画在课本上吧!

  小朋友,请你认真对待每次预习,加油!!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课前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