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太好了。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这个新同学,然后,我们再作决定,是否和他成为朋友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渎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然后和你的伙伴在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2、学生自学后在组内交流。
三、认识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红、白两色的生字卡片,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红色卡片:十分 要 没有 一位 孩子 挑选
白色卡片:花盆 一位 挑选 并 宣布 十分
规定 盛开 一丝 发芽 表情 煮熟
2、说说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呢?(四个自然段)
3、同桌互读课文,并相耳评价。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四、再读课文,初步解疑。
1、(小黑板出示)解题时学生提出的问题
思考题:(1)这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谁”
(2)他怎么捧着空花盆呢?
(3)他为什么要捧着花盆?
(4)他和放羊的孩子一样吗?他爱撒谎吗?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个别读),你能解答哪个问题呢?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
5、教师小结: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都比较清楚了,此时,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6、学生质疑。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太空探索的进程。
2、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及演讲辞的基本特点。
3、理解文中含深刻的语句,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
3、培养探索精神。
【知识链接】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哀悼()锲而不舍()勋章()锤炼()
阴霾()孜孜不倦()企求()凝聚()
战栗()拓荒()弥补()不朽()
2、词语积累
锲而不舍:
迫不及待:
建树:锤炼:
孜孜不倦:
梦寐以求:
二、合作探究
1、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如何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
3、演讲者在演讲中蕴含的感情及变化的脉络是什么?
4、文中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5、为什么说麦考利芙“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象力”?
6、文中赞扬了七位宇航员哪些精神和品?
三、精读精练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对家庭、朋友及我们的太空宇航员所爱着的`人们来讲,国家的损失首先是他们个人的巨大损失。对那些失去亲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妻子们,对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们,在你们悲痛哀悼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国人都和你们紧紧地站在一起。
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会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
4.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 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 精读,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富于变化(重点)
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难点)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海水颜色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道海水的颜色,大家可能毫不犹豫的说“蓝色”,而作者,正是对这司空见惯的命题提出了质疑。海水究竟是什么颜色呢?作者又是怎样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呢?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围绕“海的颜色”说了哪些内容。
2. 互动交流,,明确体裁(说明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完成课后练习2
作者观察海洋的地点分别在哪儿?海的颜色又有怎样的不同?作者的`感受怎样?
二、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1. 默读,看看你对哪里的海水有感受?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
2. 全班交流反馈,引导发现表达特点。
提供交流句式,引导有序表达。
(一)渤海的颜色与感受
1. 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
2.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二)西沙群岛的海:
1. ……这深深的蓝色让人肃然起敬。
2.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三)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海:
1. 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2.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四)小结表达的方法,比较着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五)自己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读书的体会和感受。
三、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本文通过提出问题,用实例证实,和最后回答“海水是没有颜色的”。字字句句紧扣课题《海水的颜色》,读来条理清晰,真实可信。但读来又不是枯燥单调的,在表达方法上你有了哪些收获?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又有了怎样的启示?
四、布置课堂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草虫的村落》教案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的课文。本组课文主要是描大自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领略大自然的丰姿。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投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它在表达上颇有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12个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静谧 亲戚 寒暄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2、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想象。
(二)情感目标
感受草虫村落的生活情景,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三)方法目标
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进行联想去表达独特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教学构思:
经过深入地思考,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草虫的奇妙世界,如果不能先对作者的写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所吸引,能力的迁移是无法提及的。因此,我的目标就简单明了了,前四十分钟仅以感悟文本培养情感为主;通过整合,有详有略、简约教学内容;先扶后放简化教学环节;品读课文、深入探究,紧扣语言文字,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简便教学方法,追求实效。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草虫的村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2)字词检查。
a.读准字音。幻灯片出示:(齐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b.理解词义:
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老师相继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知道了在森林边缘的小山丘上,在那细密的草丛中,有一个奇异的草虫的村落,并且还发现了那里是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作业:熟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3分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那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村落里有什么奇特的景色,村民们都在干些什么?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3—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板书快乐的天地)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谁可以告诉大家你在村落里看见了什么?”
(预设)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游侠,是大侠,像蜘蛛侠、蝙蝠侠那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勇敢。)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它是怎么个勇敢法儿?
“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傲然,是一种什么样的样子呢?谁来给大家表演表演!
……嗯,我看见你藐视一切的神情。……不错,我感受到了你的坚强不屈。
傲然就是藐视一切而坚强不屈的样子。请大家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这是一只勇敢坚强的黑甲游侠,虽然迷了路,丝毫不害怕,可是他找到回家的路了吗?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
它找到回家的路了吗?(找到了)它云游四方,回到了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这位游侠的呢?
“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他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起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品读“娇小的”、“意味深长”,让学生体会家人担心、牵挂的感情。(板书亲情)
(小结、过渡: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这是一个充满了亲情的村落,村落里还有其他的景致、其他的感情吗?接下来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A 你们读到了哪几种小动物啊?(小圆虫、黑甲虫、蜥蜴)
B 哪种动物是村落里的主人,哪种是客人呢?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哦,从这些句子看出来小圆虫和蜥蜴不是村落里的村民。他们是异类,但是黑甲虫还是与他们友好地交流着。没有任何敌意!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是“友好”的?)预设:
“驻足痴望”:多么美丽的小圆虫啊!这是一种欣赏。还有吗?
“好奇的目光”:对,是好奇的目光,没有任何坏意哦。
“攀谈得很投机”:像是好朋友一样。
“背着几个小黑甲虫”:蜥蜴比黑甲虫大好几倍呢,但是黑甲虫并不害怕,还让它背着。他们这么快就混熟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小黑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看来,草虫的村落里不但有亲情,还有——友情(友好的感情)。(板书友情)
来,请一位同学带着友好的感情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其他的同学带着友好的感情来欣赏。有请友好的XX同学!
太美了!请坐!我们仿佛来到了草虫的村落,看到村民们在说笑、在游戏,他们还有音乐会呢!大家发动脑筋,想象一下,甲虫们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XX同学,你可以告诉大家你想象中的音乐会吗?……嗯,让我们看看作者在草虫的村落所看见音乐会是怎样的,请大家齐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是描写甲虫的音乐会的,读过之后,哪一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预设:A 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你看到了吃的,果实吊在树梢上,阳光把它烘烤得熟透了,像是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砸到正在树下开演唱会的甲虫们。)还有吗?
B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音韵怎么会像灵泉呢?……像泉水一样流出来,叮叮咚咚的,多么动人多么好听啊!)
C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为什么说它们的音乐是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因为啊,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是天然的、自然的。
a) 联系实际,说说你还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给大家描述一下。(风、泉水……)
b) 他们都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艺术才华让作者佩服。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读好这句话。读出欣赏、读出赞美!(板书艺术)
小虫们的艺术生活丰富有趣,他们的劳动生活肯定也很有意思。请XX同学来朗读第七自然段。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这一段中有两个问号:“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甲虫们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搬回了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这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你读懂了吗?有哪位同学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爱的力量)
对,为了生活的快乐,为了家庭的美好,即使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即使是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甲虫们还是勤勉地奔忙着,同时,他们也是快乐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我们的父母,挣钱来不但要养自己,还要养我们,养这个家。因为有爱,对家庭和对生活的爱,所以一直勤劳地工作着、奔忙着)
甲虫们在这片快乐的天地中,勤劳并快乐地劳动着、生活着,这么勤劳的甲虫,值不值得我们尊敬啊。(板书勤劳)
大家请看第八自然段,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他们的村落里有专门的气候工作者、工程师……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村落虽小,却体现出了虫子们的大智慧。(板书智慧)
这虽然是一个草虫的村落,但是却充满了亲情、友情、艺术、勤劳和智慧。
三、总结全文领会升华
同学们,多么可爱的草虫啊!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还有高雅的艺术追求。他们不但会生活,还会创造生活。这是作者看到的,品味到的。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想象,游历了这快乐的小天地。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想象,走出课堂,融入自然,放飞心灵吧!下课
板书:
草虫的村落
亲情 友情 艺术 勤劳 智慧
快乐的天地
【教学总结】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陶行知先生也曾谆谆教诲我们,“把开发文明宝库的钥匙尽我知道的交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小组的交流合作”三个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多向协作。这样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对语言的感悟中,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每一位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学习者,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本身已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我在语文的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有迷茫,有感悟,现在我结合《草虫的村落》的教学谈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学习中充满温情与友爱,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平等和宽松,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草虫的村落》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课文,如果老师不想放手,无论你自己准备的多么充分,你也只能陶醉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
课堂上我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然后由小组汇报小组的学习体会的方法,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喜悦。事半功倍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更加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魅力。在大家积极地融入其中,体会艰辛、享受乐趣。而我也在“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喜悦中收获着。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ī) 絺(chī) 譬(pǐ) 雠( chǒn) 嚭(pǐ) 赦(she) 鄞(yín) 蕃(fān) 饩(xì)
(2)多音字:贾(gǔ)人 爪(zhǎo)牙 疹(chēn)疾疹 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 通 “哺”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 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 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 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 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
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吴王夫差。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
(齐读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____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勾践灭吴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资料显示(三)(投影或多媒体)
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
学生回答:大夫钟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谋臣。
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
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说”读shuō.“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南至于句无”句的“句”读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中的“将”读jiāng,当“将要”讲。
(2)“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以上句分四层意思,以分号为界,分号处要略作停顿。重音应放在加点的词语下面。又例“葬/死者”句“葬”字后也应有短暂的停顿。
(3)“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句在“之”字后要略作停顿。应译为:一定哭泣着埋葬他们,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句在“脂”字后要略作停顿。
(4)“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句注意句中停顿的准确。
(5)第三、四自然段看称锤炼语言的典范,字约义丰,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一一相应,读时注意其节奏和抑扬顿挫。
提问:为了复国,勾践对内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关心百姓,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卑事夫差。“十年不收于民,民俱有三年之食。”说明十年的养精蓄锐,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勾践复仇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齐读第五、六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句要注意句中停顿,“耻”字要重读。
(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读出忠诚可信之情,三要注意反问句的语气。
(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句中的“衣”是动词,当作“穿”讲,应读yì。“有”通“又要读准字音,注意“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后的停顿。
(4)第五自然段记述的是君民的对话,越国父兄再三请战,情绪激昂,越王勾践谦逊、果断,侃侃而谈,有理有据。读时要注意以上方面的表达。语速适中,语调要激昂、高涨。尤其是“请报之”“请复战!”句要读出“国之父兄”摩拳擦掌的急切心情。
(5)“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虽为反问句,却表达了越国百姓对勾践的一片忠心。因此,既要读出反问语气,又要读得诚信可见。
(指名一位学生读,齐读,教师再加以指导)
提问:第五、六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越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提问: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归纳。
明确:①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②越国君臣的`精诚团结;③越王勾践在国内外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④吴王夫差的见识短浅,不听忠言。
(齐读五、六自然段)
教师小结:最后两段,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表现了越国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地情景。“国之父兄请曰……其有敢不尽力乎?请复战!”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再次齐读五、六自然段,尝试背诵)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与文种执手相谋 十年图强
勾践 派文种求和于吴 医治创伤
(栖于会稽之后) 实施富国强兵之策
举灭吴国 结果
三、全文小结
《勾践灭吴》一文一波三折,简练精彩,朴实无华而又余味无穷。先写君臣执手相谋,再写大夫钟使吴求和,又写勾践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最后写越国终灭吴国。再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深沉而丰满,他有胆有识,他胸怀大志,他处世不惊,他知人善任,他不忘国耻,他关心百姓。大夫文种忠于越国,机智过人。而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又是通过巧妙传神的辞令表现出来的。
(再次齐读课文,欣赏本文的人物形象描写于表现技巧)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提问:“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中“以待乏也”句是否有省略的成分?
明确:“以待乏也”是个省略句,可以理解为“以(之)待乏也”。“之”代指“皮、絺、舟、车”等物。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见:
又如“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句应为“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译为现代汉语应为: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讲和。
再如“寡人请更”句应为“寡人请更(之)”,“更”为动词,当作“改变”讲,“改变”之后应连带一宾语为“治国政策”。此句译成现代汉语应是: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比较常见,类型较多而复杂,可分为四种类型。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 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聊斋志异促织》)
(1)教师讲解:“公赐之食,( )食舍肉”应译为:郑庄公赐给颖考叔酒食,(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此句省略了主语。
(2)“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后两个分句( )里省略了谓语“鼓”。
(3)“壁上小虫忽跃落( )襟袖间”应译为:墙上的小虫忽然跳到衣袖上。“襟袖间”前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到”。
勾践灭吴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以上可知,省略句的类型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提问:“无乃后乎”中的“无乃”应如何理解?
明确:“无乃后乎?”是古汉语中一种固定句式。副词“无”“乃”连用,与语气词“乎”呼应,表示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语气委婉。可译为:“恐怕太晚了吧”。又例“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可译为“远方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提问:“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该如何理解?
明确:“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应理解为“使之去”。为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全句应译为:“夫差和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去之”即夫差发出的动作,“之”代指“文种”,“去之”为“使之去”。
又例“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应译为: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国君再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耻”原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表使动。
使动用法除了上述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例:“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龚自珍《病梅馆记》)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摧残梅树,使梅树损伤为职业来求得钱财。“病”原为名词,在此句中带了“梅”这一宾语,因而活用为使动词。
语文教案 篇6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2)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语言比较严肃,注重环境描写。)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吧!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奇丽壮阔,苍凉雄浑)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讨论探究:抓住重点词“暗”“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争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
(4)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写了什么?(战士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战争如此惨烈,他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突出了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大敌当前时决心奋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诗人在描写战争时,先描绘边塞风光以渲染战争气氛,再集中概括戍边战士长期战斗的`艰苦生活及誓死破敌的豪情。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从军行壮志豪情
誓死破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在那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的决心和爱国热情。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体会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出示资料)了解诗人陆游。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时间:秋夜将晓。地点:篱门外。事情:迎凉有感——一阵凉风吹来,心中产生一阵伤感。)所以简单来说,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从句式上看,你发现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句式一致。)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2.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丽的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宋朝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满怀希望地望着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伤心欲绝?(泪尽)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们的愿望却一次次落空,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读诗,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另一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板书课题)
2.(出示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3.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终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于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4.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2)探寻“喜欲狂”。
师: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生1: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啊。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生2:从“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又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师: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忧国忧民
失望悲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悲喜交集
爱国之情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在学最后一首诗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并体会情感,做到读思结合。
语文教案 篇7
《掩耳盗钟》的寓意
《掩耳盗钟》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寓言讲了一个盗钟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钟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人是极可笑的。
《画蛇添足》的寓意
《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二》,讲几个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喝又有余,于是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便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是多此一举,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是自己害自己。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
语文教案 篇8
课题:《江凡》
《江凡》一文是“小英雄”这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记叙了10岁的江凡面对火灾不仅能冷静地想办法进行自救,还救出了奶奶和邻居。这篇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培养学生自救意识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学认17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
2、在认字、写字的过程中注重字义和字形的联系。
3、提高自救意识,学习江凡慌乱中冷静、机智的品质。
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没有遭遇过火灾,不知道火灾中的应急常识,可能无法体验江凡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课前预习
1、查查不认识的字的拼音。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火灾中的自救常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昨天,老师布置大家查找资料,你们找到了哪些?能说一说吗?
2、当火灾发生时,很多大人都有可能被大火吞噬,但在四川南充市却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从大火中救出了30多位邻居,他就是江凡,在发生火灾的紧要关头,他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江凡》。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画记下来。
2、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的拼音读一读。
4、小组合作,认识生字:焰、迅、速、烧、咳、嗽、慌、商、摸、终。(要求:说一说这些生字怎么读?想一想这些生字是怎么组成的?他的组成与字义、字音有什么关系?说一说这些生字什么地方容易写错?怎样写才好看?用生字组词、搭配词语或造句。)
5、小组汇报,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生字的?
6、游戏检测:请动物到家做客。(每张动物图片的背后写上生字的拼音,老师举起图片,学生找出相关的生字卡片,哪一组的.学生全部找对,图片归哪组所有,动物图片最多的组为胜者)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说说你认为江凡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们谈对江凡的初步认识。
3、从课文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江凡是一个镇定机智的人?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指导。
(1)引导学生从火势的严重来体会江凡镇定:
①当时的火势怎样呢?仔细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再读一读课文2、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当时的火情。
②从课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火势庞大,情况紧急?(体会“惊慌”的意思,并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③假如你看到这样紧急的火情,你会想些什么?江凡又是怎么做的?(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从江凡的做法来体会江凡的机智镇定。
①自由读课文第3、5段,讨论:从这些段中写了江凡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江凡冷静机智,请找出这些语句来。(抓住有关动词指导朗读)
②江凡为什么拿衣服让奶奶包住口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
③在什么也看不清的楼道里,江凡为什么能把奶奶和邻居从火中救出来?
4、你认为江凡是英雄吗?你对江凡说的话是怎样看的?
5、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江凡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想一想我们该向江凡学习些什么?”
6.学生交流感受以后,再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7、小组比赛,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火灾扑灭了,邻居们也得救了,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被救人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你会用一句怎样的话来称赞这位年纪小小的少先队员?你会对江凡说些什么呢?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识本课10个生字“株、芭、蕉、扇、谜、趾、搔、傅、授、侥”,理解“传授、侥幸”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提出问题。学习用“如果……就……”的句式,把句子写完整。
4、初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那些不怀好意的人。
重点难点:
1、将文章中较拗口的句子读流利。
2、通过阅读,了解故事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换个题目。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引出课题
1、板书:猫 老虎
2、请同学说说自己眼中的猫和老虎。
3、补充课题:猫是老虎的先生
4、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5、听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什么?
二、自学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 形近字组词
①辨清每组形近字的不同之处
②指名组词
(2)写字指导
在教师带领下书空:右上部分先写“又”,再写一点。
(3)理解词义
①方法:传授——联系上下文,侥幸——查字典
②词义:传授——课文指猫教会老虎生存的本领。
侥幸——课文指猫由于偶然的原因免去灾害。
3、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根据题目提出了问题,挑选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里讨论,解决。
(1) 开火车把课文读正确。
(2) 讨论:为什么叫“猫是老虎的先生”?
① 指导朗读出示的句子:
② 想象老虎向猫拜师时,它们会说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
③ 学生演演。
(3)讨论:猫究竟是不是老虎的先生?
让学生体会出,猫的的确确是老虎的师傅,因为它不但教会了老虎扑、捉、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料事如神,真是高明的很!
三、复习巩固
1、师生配合朗读
(1)老虎见猫教完了扑、捉、吃的方法,心想——
(2)它打定主意,——
(3)而猫是——
(4)老虎只能——
2、复习生字新词。
语文教案 篇10
设计理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读”对于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被我们很多老师所认可,将它放置在了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语文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不仅是在训练和发展学生的一种语文素养和技能,同时也是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发现去感悟得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学校也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通过长期课堂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三读”模式,即“读通→读懂→读好”。
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说是语文阅读的起步阶段,低年级时他们主要学习和积累大量的汉字词语,在此基础上,三年级开始就凭借这孤立的汉字,词语进入到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段、篇的学习。这中间的一个跨越,“朗读”将成为一座最好的桥梁。“三读式”的引进正符合他们的`这种需要。然而一开始我们往往只把这“三读式”作为老师课堂中的一个操作流程或者说是课堂组织的方向。至于学生他永远都只是跟着老师在走,而我却觉得这样对待“三读式”是片面的,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训练发展学生读书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自能读书的习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方法的,而“三读”从另一角度讲也正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这样好的读书方法如果能为学生所用,那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之一不就也达成了吗?因此面对《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教者正是从这一点考虑出发打破常规,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凭借教材引领学生掌握“三读”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读书高手,他要为大家读一个故事,名字叫“卧薪尝胆”。(想!老师播放课文录音)
2、同学们,你觉得他读的好听吗?为什么会觉得好听呢?(指学生说,教师借机板书)
3、那你们想不想和他读得一样好听呢?(想)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好吗?(出示目标: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二、读通sect;1
1、同学们,俗话说得好: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要读好书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得一点一点的来。让我们先来读好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步读通sect;1)
你觉得怎样才是读同呢?不忙着回答,老师先请两个同学来读一遍,大家听一听,当当小评委。(指名两生读)
2、小评委,说说你听了之后的想法。(指名生评,师借机概括:正确:不添不偏流利:不破不拖
3、原来做到这些才叫读通啊。你们现在也来试着读通sect;1,同桌两生互做评委
4、你觉得同桌读的已经达到读通要求的,请他站起来(生站起)
你们有什么小经验告诉坐着的同学,怎样才能读通呢?(生说:仔细看清……)
5、还没读通的同学,吸取一下他们的经验,认真仔细的再来试一次。
三、读懂sect;1
1、读了这么多遍,读通了sect;1,那么sect;1到底在讲些什么,你读懂了吗?(出示:第二步读懂)这就是我们读好书的第二步:读懂。
2、再请大家不发出声音,在心里默读一下sect;1,看看从sect;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或者还有那些不明白的?(生默读后说,理解:征服)
3、现在谁能不看书把你sect;1读懂的内容连起来给大家说说。
4、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读懂sect;1的?(生:读懂词句)
四、读好sect;1
1、sect;1我们都读懂了,知道了吴国和越过都想征服对方,把对方打倒。如果你是吴国的大王,你会怎么想?(指名学生说)如果你是越国的大王呢?
2、有了这样一种想法,那这时谁能来读读这句话,看你怎么读。(指读)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
3、他通过我们刚才的想象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所以读的这么好!你也能读好吗?(指名连起来读好sect;1)
4、太好了,老师觉得跟录音机里读得一样好,在给你来点音乐,肯定会更好。
5、配乐齐读。
五、小结
1、同学们,到现在我们把sect;1读好了,想一想看到现在对于要读好这一段话,你有了哪些收获呢?(指定说)
六、读通,读懂,读好sect;2
1、按照这样的步骤,用上这些方法我们再来读好sect;2,好吗?第一步读通,我们同学自己来试一试。(学生读通)
2、读通了吗?请同学来读读。
3、评一评,是否读通。齐读。
4、从sect;2中你读懂了些什么或者还有那些疑问?指名说。
5、连起来说说sect;2
6、会嵇一战,越国打了败仗,如果你是越王勾践,此时你是什么心情?(生说)
7、是啊,勾践十分难过,却又一点办法也没有,万般无奈,只好……当奴仆。同学们看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8、谁能来读好这句话呢?(指读)
9、吴国的谋臣们知道了,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他们有的说有的说。
10、同学们作为吴国谋臣中的一员,你此刻是什么心情?(生说)
11、谁来读好这句。
12、可是吴王呢,这时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他说________,答应了勾践的要求。
13、谁来当当骄傲的吴王,读好这句话。
14、一句句都能读好了,连起来试一试(指读)
七、小结
1、同学们,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只来得及读好1~2自然段。从这节课中,大家又学到了那些新本领呢?(生说)
2、今天课后,就请大家先把1~2自然段有感情的读给你的同学,老师或者家长听,然后试着用今天学的方法,一步步自己也来读好3~5段。
板书: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读好:有感情,想象,体会……
读懂:理解内容:弄清叫难得词句
读通:正确:不填不漏
流利:不破,不拖
课堂效果小结
本课堂,学生不仅充分经历着用“三读”来学习课文,同时,也在逐步渗透和掌握着这种读书的方法,而且这种结合具体教材实例在老师逐步引领下的感性学习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较快掌握,课堂中不乏学生读书的兴致,也不乏对方法的反思和小结。一节课下来,听者确实感觉学生的朗读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这种方式也似有所悟,相信前期将这种细想和方式继续灌入课堂进行训练,学生的朗读、阅读能力会很快提高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