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三、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四、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五、问题探讨: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六、探究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拓展阅读:《丝绸之路》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等词语。
2.理解、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幽默风趣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
学会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四、教材分析
《白鹅》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文章,在作者丰子恺眼里这白鹅俨然就是一位高傲而固执,忠诚而可爱的朋友,所以文本的字里行间每每渗透着那份欣赏和爱怜。
五、学情分析
该学段的孩子已能在初读充分的情况下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三年级一年的语言实践训练,基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有喜爱的小动物吗?你喜爱它的哪些方面?
丰子恺先生也喜爱一种小动物,他不但心里喜爱,而且还进行了仔细观察动手写成文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鹅》。板书:白鹅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一会儿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白鹅的初步印象。
2.谈对白鹅的初步印象。
师:听老师读完课文,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只怎样的白鹅呢?
生: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师: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感受,更是丰子恺先生初见这只白鹅时的第一个印象。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第一次见到白鹅时的样子吧!(齐读第一自然段)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是一个总起句。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
生:“好”和“高傲”。
教师引导:
“好”:作者初见这只白鹅,就被它的高傲吸引住了,从心里喜欢它。
“高傲”:统领全篇的词,突出了鹅的特点。
3.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吧!------“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在以后的相处中,丰子恺先生发现,它的高傲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从课文里去寻找答案吧!找到答案后的同学请举手!
生读完后,师提问:鹅的高傲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鹅的高傲还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指名回答)
(一)、鹅的“叫声”
(1)阅读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表现了白鹅的高傲呢?找出你认为表现白鹅高傲的词,做上标记。
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你们看,光叫声,丰子恺先生就用了4个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白鹅叫声的高傲。
通过读这些词,一只活灵活现的高傲的白鹅仿佛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2)本文写鹅的叫声和谁相比较?指名读第3自然段。
指名答:本文写鹅的叫声和狗进行比较。
师:这种写法叫对比。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这句话说明它的旧主人也很喜欢它,认为它是忠实的动物,可以帮主人看家护院。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上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尽责和勇敢。
(3)总结:真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二)、鹅的“步态”
鹅不仅叫声高傲,它的步态也那么与众不同。
(1)阅读第4自然段,你能想象出鹅的步态是什么样的吗?
分析: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净角”是京剧中的一种角色,也叫“大花脸”,净角出场时,是踏着方步,这就是步态从容、大模大样。
(教师表演净角出场)
(2)丰子恺先生为了突出鹅的步态,还把鹅和谁做了一个比较呀?(再读课文)
指名答:鸭子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步态有什么不一样?
鸭子:步调急促,局促不安,(表演)
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表演)
通过与鸭子进行对比,更加看出鹅走路时高傲的样子。
(3)让我们再读课文,再次感受鹅走路时的高傲!
(三)、鹅的“吃相”
鹅的步态和叫声够高傲的了,但和它的吃相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1)默读5-7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使你感受到了它的高傲呢?
(2)小组讨论,并且勾画出描写白鹅高傲的词语或句子。
(3)小组代表发言。
它的吃法:(一日三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出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出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4)这样从容不迫的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狗会趁机偷吃鹅的饭。)
(5)想一想,这鹅就连见了生客都要厉声叫嚣,那它的饭被狗吃了,它得气成什么样呀?听老师读一读吧!
明确:作者称之为“鹅老爷”明贬实褒,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表现了作者对鹅充满爱意。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鹅会厉声叫骂、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哪里写出了鹅吃饭时,非得有一个人侍候不可呢?(指名答)
(我们不胜其烦……它仍是要走远去的。)
(6)丰子恺先生对这只白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真是架子十足!”“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作者语言风趣,运用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四)、就是这样一只高傲的白鹅,主人却不胜其烦,给这位鹅老爷当起了堂倌---服务员,天天去侍候它吃饭。你觉得作者喜欢这只白鹅吗?
(喜欢)
四、课堂小结
本文细致刻画了鹅的叫声、步态、吃相,表现了白鹅高傲的特点,也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五、写法点拨
本文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鹅的特点。首先明确事物的特点是什么,直接点明;其次选择具有与所写事物相对的对比物,描写对比物的特点,以突出、反衬所写事物的特点。
同时作者还运用明贬实褒的写作手法来描写白鹅,更加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六、心灵感悟
丰子恺先生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一只高傲的白鹅。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仔细观察,把事物写活,给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七、巩固练习、
1、作者笔下的白鹅有什么特点呢?(高傲)
2、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哪几方面?(叫声、步态、吃相)
八、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13.白,鹅
总写:高傲
白鹅,分,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架子十足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写,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语文教案 篇4
一、材料导入
课间展示阅读材料投影,学生自读(名字为《让孩子多睡会儿》)上课自然导入
二、落实重点,明确选材真实可信的范围
1.老师引导学生一起逐步填齐24小时时间“表”:
重点内容:以“我”为中心;
标出相应时间所在的地点;
标出相应时间接触的人;
标出相应时间的常规活动;
补充假日部分,小表作为补充。
2.分析图表,小结选材范围以及可以生发的主题:
地点:学校、 家中、 路上
时间:11小时---12小时—1小时
主题:友情、 师生情---亲情---关爱,个人意志品质的磨练
学生尝试回忆自己写过的作文题目所选的题材,提出并自己把材料放进表内相应内容
学生可以把三个地点发生的事情任意变化时间,社会生活接触时间少,多数属于所见所闻,感触不多,不作为重点选材范围,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大社会背景,而天天奋战的课堂、天天滋养我们的家庭是生活的二十四分之二十三,随手可以提取题材,生发积极向上的主题。
三、 进攻难点,力求选材找到合理新角度
在“我”熟悉的领域选材,表达相应的主题,歌颂真善美,就拿到了基本分,情节语言生动一些,属于中等偏上的作文,如果再想拿高分,就要出新。
看图表,我们可以创新的'题材已经不多,既让人相信又是别人没有写过的题材很少了,可以继续尝试,继续观察,我们可以努力尝试在同样的主题下同样的题材下尝试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哪怕就是一点点,也可以让阅卷老师发现一点亮点,无形中分数就从中等又上移了一步,成为比较优秀的作文。
1老师引领全体同学归纳所写过的作文的选材新内容、新角度
家庭:母爱—曹倩雯作文写妈妈悄悄看化学书(新题材)
欧阳北平写妈妈自己下班也被雨淋了但是到家了还是给孩子送伞,结果回家后细心的孩子发现妈妈发烧了,然后大量的心理描写,接续前文大量的铺垫。(新角度)
个人成长----宓源 写作业坚持与否,个人意志品质磨练
学校类:
师爱:辅导——?需要新角度
学生生病,老师背着送医院,题材不新,还可以不可以变换角度(个人认为不宜大力提倡)
友情:同学矛盾---?
“我”的成绩单下来了,一个同学给自己开心,自己还误会,然后听说这个同学也考得不好,自己通过一系列矛盾的解除刻画人物(新角度)
社会类
关爱:张秉义---买篮球杂志时候和遇到乞丐时的选择,(新的角度)
张思泽--是否搭陌生人车子,被搭和要搭车两个角度
2老师让学生自己就同样师爱、母爱两个主题找新的角度
3交流、归纳
语文教案 篇5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不遗余力、微不足道、不可思议”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多媒体
一 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谬”读作iù,不要读成ià。
(2)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 ) 杠( )
艇( ) 扛( )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搁浅:(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杠杆: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
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用尽全部力量。遗,留下。余,剩余。
微不足道:渺小得不值得一谈。足,值得。道,说。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一言难尽:几句话是说不完的。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三 细读领悟,体会态度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1)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2)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3)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5.感兴趣的'同学把《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找来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读后的体会。
1.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假如你意外地来到了一个荒岛上,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2.教师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这项课外训练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1.选字组词。
非(洲) [洲 州] 杠(杆) [秆 杆] 不(遗)余力 [遗 遣]
砍(削) [销 削] 不可思(议) [义 议]
2.鲁滨孙明知道没有人帮忙,他无法让独木舟下水,为什么他还要做呢?
3.你觉得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丹尼尔笛福(1660~1731) 英国小说家。生于商人家庭。他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称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其作品主要以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为题材。18世纪,长篇小说兴起,笛福作为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创作开辟了以写实为风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道路。他的小说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作品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强调个人应具有冒险精神的现实。其他小说有《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日记》等,均受读者欢迎。
《鲁滨孙漂流记》 1719年出版,是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就风靡英国,情节真实具体、亲切自然,让人不忍释卷,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小说从出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出版最多的一本书。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该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叙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习说,学习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出生字和会认字。
2.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先认识“”(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组词:,图。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山有色近水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
(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体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2)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山——水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板书:
14.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穷人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