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2 07:47:2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肖像、悄然、矜持、难以捉摸、脸颊”等词语。

  2.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悟《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3.朗读课文中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受到美的熏陶,积累语言。

  4.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介绍画作。

  教学重难点

  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按照统一要求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达·芬奇及其画作的资料;CIA课件、画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谈话导入。

  2.检查字音(多媒体出示):肖像、悄然、难以捉摸、矜持、脸颊

  (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文中虽然没有生字,但对于“悄、捉摸,颊”这几个字,学生在朗读中容易出现错误,教师有必要强调。“肖、矜、”等字是渗透性识字,学生只要借助拼音认识即可。】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设计意图:对于略读课文而言,教学要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求精的部分必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本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描写画作的部分,也就是文章 5、 6、7自然段。在体会画作魅力的同时要注意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介绍画作时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1.默读连语接,找出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照要求自学。

  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哪些描写中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标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文前连接语中的问题,以此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课文,感受画作的魅力。学习时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理解。】

  3.全班交流,感受画作的魅力。

  预设一:引导学生从参观的人多等语句中感受这幅画的魅力所在。

  ——“我们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他才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引导学生理解“排着长龙一样的的队伍”等语句,说明参观的人多,从侧面衬托出画作的魅力。

  预设二:交流第五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感受画面的逼真。

  (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画面的栩栩如生。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2)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注意作者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

  (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

  (3)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三:交流第六自然段介绍画面中人物面部表情的部分,感受画作魅力,感悟写法。

  (1)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蕴含丰富的情感。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2)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蒙娜丽莎微笑在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感受画作的魅力和语言的魅力。

  (3)作者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描述出来的?(展开丰富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预设四:从第七自然段相关语句中感受画作的魅力。

  【设计意图: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画面采撷了多种美的元素,集美、智慧、永恒三位为一体,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性和神秘感】

  4.小组交流,全面感受画作的魅力。

  (1)四人小组交流:文中还有那些语句表现了画作的魅力?

  (2)师小结。

  【设计意图:文中有许多描写反映了《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课堂时间有限,无法进行全员交流,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更大的交流空间,鼓励上课没有机会交流的同学充分发言,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取得更高的效率。】

  5.以读代讲,体会作者欣赏画作后的深刻感受。

  引读最后一段。

  (三)揭示课题,总结写法。

  1.作者为什么以《蒙娜丽莎之约》为课题?

  2.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文章表达、观察方法。

  (四)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积累文中语言。

  1.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课文5、6、7自然段)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遵循“得意、得言、得法”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抽出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直接描写画作的5、6、7自然段,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创设情景,介绍画作。

  1.创设情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介绍画作。

  师:假如中法两国经过多次交涉,这幅画能在宁夏展出,在我们的上课现场展出,由你来担任画作解说员,把这幅画作介绍给同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

  2.教师出示画作,学生口头练说。

  提示学生介绍的方法——可以整体介绍画作,可以介绍画作的部分内容,还可以介绍关于画作的创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本堂课的教学把落脚点放在介绍画作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把课堂上积累的语言,学到的表达方法观察方法进行运用。】

  (六)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达·芬奇其它画作。

  紧扣本单元“感受艺术的魅力”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绘画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的熏陶。

  (七)布置作业(三选一)。

  1.搜集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有关资料,欣赏画作。

  2.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

  3.搜集、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感受艺术魅力,办一期手抄报。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围绕单元训练重点,由易到难,学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作业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艺术的情操。】

  板书设计

  传神 侧面、正面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远——近

  整体——局部

  教后记

  这是一篇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的课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整篇文章文笔精练,文字浅显流畅。

  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对照图画,了解赴约的盛况,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学习课文时,我还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多音字,关注比喻句的辨析,学习用“有时……有时……有时……”这样的排比句式造句等等。

  凡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有一个感觉,准备公开课是一件累人的事。 整个备课的过程就是不停地想,不断地问,不时地改。雏形出来了,再想想又改改,然后再听听看看,综合各方意见再改改,最后自己拿到大家面前献丑!

  上完了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同事善意地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课堂上缺少有层次的阅读,因此学生读的还不够多,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由于老师的紧张,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这方面我要注意加强。当然本身完美的过程让我学到很多,让我明白了上语文课之前,应重视学生的反应,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 虽然追求完美的过程充满艰辛,但会让你收获完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上海的弄堂的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细致的描写之中的对于弄堂的情感,尝试感悟上海人的处世态度、生活理念和精神特征。

  3、引导学生培养细致观察生活写作的能力,学习课文细腻的描绘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细致的品读课文,使学生感受文中洋溢出的上海弄堂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中蕴涵的真实美感。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一些上海的弄堂的照片,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作者描写的弄堂有怎样的生活特点? (课堂活动:学生默读全文,进行概括。)

  三、 品读课文,感悟细节

  1、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细节描写来体现出这种弄堂的特点的?

  2、在弄堂里生活的人们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反映出的这种特点?

  3、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懂更多的东西?

  (课堂活动:品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的圈划,发表感想,并将这个过程和朗读结合起来,通过朗读感悟文章那种自然、真实的语言风格。)

  四、能力迁移,习作练习

  提问:如果你是一名导演,来拍摄最具有上海特色的记录片,会选取什么场景?为什么?

  (课堂活动: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五、作业布置

  以 “上海的 ” 为题,重写你的片段,体现你对于上海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罕见、灼热、医嘱、复苏”;理解“见证人”的含义。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大树医生拯救大树,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事。知道人们称山野忠彦为“大树医生”的原因,大树医生是怎样拯救大树的,并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把大树医生和孩子们怎样护理大树的经过补充完整。

  3 从大树医生的故事中懂得“大树永远需要人们的帮助,而不是伤害”;感受大树医生对自然、对大树的热爱;并能联系生活,说一说保护绿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读文,读懂山野忠彦像一位真正的医生一样为大树精心诊治的过程,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写话。

  2、读懂大树医生诊治的'过程,进行规范的表达。

  3、理解“大树永远需要人们的帮助,而不是伤害”的含义。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罕见、灼热、医嘱、复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大树医生”是谁?为什么称作大树医生?

  2.根据学生所说 板书 课题:大树医生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指名读课文小节,思考:你觉得大树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大树、关心大树)

  2 默读课文的有关小节,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大树医生这个人的特点?

  三、学习课文7——9小节

  1 山野忠彦为什么要成为大树医生?

  2 为了拯救大树,山野忠彦做了哪些事?

  练习:山野忠彦查阅了( ),做了( )。为了让树木( ),他决定( )。他先( ),再( ),最后( )。他的方法( )!

  四、学习课文1——6小节

  1 出示: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大树医生——山野忠彦了。

  “唯一的希望”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唯一的希望?

  2 男生读1——3小节,思考: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

  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

  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牛刀小试

  (一)评改对联

  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

  (二)改改高考卷

  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5.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三)补充对联

  (1) 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欧阳修 。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3)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批。

  横联是 。

  (4)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5)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四、对联试拟

  1.蚕吐丝——

  辞旧岁——

  画饼充饥——

  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

  家中世界小——

  冬去山清水秀——

  阳光普照校园花开春来早——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

  2.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下联:

  五、趣味对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无不低头屈膝;

  世间贞女节妇,进来纷纷解带宽裙。

  六、课后作业

  试为学校大门拟一副对联。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回顾自己看过的漫画、动画片中的各种人物,认识这些卡通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卡通人物形象,也可以是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发挥丰富的想象,抓住人物特点,创编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3、学习描写人物对话,并能使用不同的提示语。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抓住人物特点,发挥想象,创编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在习作中,学会对话描写,能用不同的词表示说的意思,并学会使用不同的提示语。

  【教学准备】

  1、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事先制作部分卡通人物的头饰,或带一些卡通玩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喜欢哪些卡通人物呢?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

  2、今天,就有许多卡通人物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

  多媒体显示部分卡通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学生对卡通人物非常熟悉。课始,让学生畅谈自己所喜爱的卡通人物,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这次习作的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创编故事选择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二、忆一忆

  1、他们啊!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哪吒的故事吧!

  播放《哪吒闹海》片段。

  2、你喜欢的人物是哪个呢?能回忆一下关于他的故事吗?

  指名请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教师帮助学生归纳这些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每一个卡通人物都以其鲜明的性格特点吸引着孩子们。请学生回忆自己喜爱人物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说得积极性。教师的适时点拨、归纳,则可以帮助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对这些卡通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下面根据人物特点自由创编故事的学习环节服务。]

  三、学一学

  1、这些故事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人说起来时都眉飞色舞,津津乐道。那么这些故事为什么能这么吸引人呢?我们再来看看《哪吒闹海》的故事,看看哪吒的.表情,他说的话,怎么说的?

  再次观看《哪吒闹海》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听人物的对话。

  2、他们的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是怎么说的?

  指导学生结合观看的片段,用不同的提示语复述人物的话。

  [设计意图:借助可观可感的动画片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形象,听到人物语言。然后,指导学生复述人物语言,结合观看到的人物动作、表情等,用上不同的提示语。这样,学生在学习使用各种提示语时,有了形象的感受,为下面自己创编故事中用不同提示语写人物对话,打下基础。]

  四、想一想

  1、这些卡通人物为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有意思的故事。也许,你还想让他们继续表演下去。今天,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两个你最喜欢的卡通人物,为他们再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2、师生讨论,编写故事的要点:

  ⑴想一想:你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⑵这些人物间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是故事的重点,要把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说清楚。

  ⑶他们会说些什么?怎么说的?用上不同的提示语。

  3、小组合作,学生相互启发,合作创编故事。

  4、指名讲述,请全班同学评议。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和学生商讨,共同提出训练要求。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提示语,来进行对话练习,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学生在共同讨论中,思维与思维相碰撞,能够相互启迪,创编出更丰富,更生动的故事。]

  五、写一写

  1、自由习作,写出初稿。

  2、小组交流,合作评价修改。教师点拨,指出学生的不足与长处。

  3、选择典型的文章,集体讨论修改。

  4、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习作。

  [设计意图:选择一篇具有典型代表的习作,进行讲评,指导学生修改。让学生在参照中得到启示,进一步修改。]

  板书设计:

  为卡通人物编故事

  我喜爱的卡通人物 它们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教后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得意思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缸诱腥枕脂掏稍坪矩

  教具字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有一只动物,它离开妈妈,离开岩洞,跑出了山林,它去到哪里?它会

  活下来吗?这节课我们将去揭晓。

  1.教师播放课件:子的图片

  2.质疑:这是什么动物?

  3.交流简介

  4.出示课题

  5.学生读题质疑: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

  6.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子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

  2.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读音:

  后鼻韵母:缸gang腥xing坪ping

  前鼻韵母:棉mian枕zhen

  声母是翘舌音:脂zhi

  2)注意字形:

  都是左右结构:诱腥棉枕脂掏稍坪左窄又宽

  注意字意:

  熨熨贴贴:舒舒服服,形容十分惬意。

  规规矩矩:行为端正老实。本课形容小学生上课十分认真的`样子。

  3.读课文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1)学生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点标注。

  2)学生交流。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那些地方你特别喜欢?在课文上标出来,并

  写出感情。

  2)学生交流

  四.课堂。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主要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吧!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男孩有错就改的好品质,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生字词,继续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习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并没有明确写出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儿去了,他怎么知道“必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必须在学习全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而有必定难度。

  课前准备

  1.配乐感情朗读磁带、录音机等。

  2.灰雀鸟的插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题意,激发兴趣

  老师出示课题《灰雀》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谁能猜猜它可能是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可能答出:写灰雀鸟的样子、生活习性,它怎么可爱;也可能答出写与灰雀鸟有关的故事等等。)

  你们谁说的对呢?我们学习了课文后就全明白了。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在自己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老师提出的预习内容。

  二、自读课文,完成预习

  (一)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生字字音读准确,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

  (3)按五步识字法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可用齐读,个别读,互相读多种形式检查读书是否正确、流利。生字读音是否准确。

  (2)检查共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学生查字典对词语理解情况。

  坚定:不动摇。

  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

  (4)了解学生如何记忆生字的:

  郊、惹、渣三字可用旧字加偏旁方法记。

  散:注意右边是四笔“攵”。

  或:偏旁是“戈”字旁。第五笔是“”不要写成“一”。坚:上下结构,下边是“土”。

  (5)练习用生字组词。

  要求先组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再组其他词语。可指出“散”是多音字:(sǎn)

  郊外,(郊区;郊游)散步,(散心;零散)

  惹人喜爱,(惹怒)面包渣,(土渣,渣土……)

  或者,坚定,(坚强,坚实,坚固)

  (6)指导书写:本课生字较少,又学过自学生字方法,因而本课可先把生字词学会。

  (7)作业:①写生字词。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生字,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围绕灰雀发生的故事,教育我们学习小男孩的什么品质,还要通过感情朗读,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你们必定很喜欢这个故事,这节课我们看谁学的好,理解的深入。

  一、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1、2两句什么意思?与下文是什么联系?

  2.列宁在公园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鸟?这鸟为什么惹人喜爱?从哪儿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它们?从这个自然段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

  (共有6句话。第1、2两句写列宁养病期间每天去公园散步,这是交待事情的起因。)

  (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①因为它长的美: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②它们活泼可爱,叫声动听。)

  3.理解:“欢蹦乱跳”,“非常”各是什么意思?

  (欢蹦乱跳:又蹦又跳,很活泼好动;非常:特别的意思。)

  4.比较句子;把上边两个词语去掉再读读这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书中原句好,因为“欢蹦乱跳”把灰雀活泼可爱的样子写活了,“非常”一词写出可爱的程度之深。充分体现了这三只灰雀引人注目,惹人爱。)

  从哪儿看出列宁很喜欢它们呢?读出这样的句子,画出表现喜爱的词语。说说你对加黑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视这三只欢乐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前面提到列宁每天都要来公园散步而且每天都来看鸟。这里的“每次”,实际就是“每天”,“都要”:没有一次不停下来的,起强调作用。仰视:抬头而且是带着喜爱心情观看。经常:多次,常常。这句话意思:列宁每天都来看鸟,而且都仔细地,怀着喜爱的心情抬头观看着,还常常带面包渣和谷粒喂它们。可见列宁对这些鸟爱之切,爱之深。

  以上是训练学生先会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而且会先在理解重点词语基础上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临时这样训练下去可提高学生爱动脑习惯,提高他们分析理解能力。

  (二)我们接着往下学,看看列宁这样喜欢的鸟发生了什么变化?

  接着指名读2~10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哪只灰雀不见了?

  2.列宁当时什么态度?从哪儿可以看出?

  3.列宁与小男孩有几次对话?每次对话列宁与小男孩的思想感情是怎么变化的?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这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焦急:从“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可以看出,在“周围的树木中”说明列宁走了很多地方,“找遍”,说明列宁找的很仔细,找了很长时间。列宁与小男孩有四次对话。第一次列宁问小男孩看见过那只灰雀吗?小男孩说没看见。第二次,列宁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男孩说,从中小男孩感到列宁对这只灰雀很担心,也很关心,列宁的爱鸟之心对小男孩是有触动的,因而第二次小男孩没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男孩内心思想活动是很活跃的,他此时态度已有所变化,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还没有勇气。当列宁第三次自言自语时,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小声说,一般在心中有事,总放不下时就会自言自语。)小男孩被列宁爱鸟之心深深打动了。“多好的灰雀呀”,表达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深,“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如果把“自言自语”“可惜”两词去掉,与原句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两词,只是说他知道这鸟丢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课文原句却表达了列宁对于灰雀的丢失无限惋惜之情,心里总放不下,因而自言自语。列宁虽然此时是自己对自己说,可小男孩听见了,被列宁爱鸟心切深深打动,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就看看列宁说:“会飞来的,必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但此时从小男孩说话时的神态:“看看列宁”,说明他说话时还有点心虚,胆怯,但必定是说出了鸟的下落。但列宁没亲眼所见,也不知是真是假,因而紧紧追问了一句,这时小男孩完全觉悟了,并已说出鸟没有死,因而坚定地回答:“必定会飞回来!”,“坚定”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原意是:坚决、不动摇。在课文中是讲小男孩说话时态度是肯定的,不含糊的。我们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鸟是被小男孩捉去了。我们怎么知道的:是小男孩自己说话时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断定他知道鸟的下落。

  以上是在老师引导下,围绕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词句,对四次对话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分析理解过程中可再适当围绕重点句,重点词增加一些问题。这是的重点部分,是表现小男孩思想品质变化过程,要抓住这一点认真分析。

  4.我们把列宁与小男孩对话这部分有感情地读读。谁能说说读出什么语气?

  (读出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情,丢失后惋惜之情。要读出小男孩思想变化,每次对话语气是不同的,第一次小男孩说“没看见”时态度也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虚,第二次小男孩没出声,要读出他内心有斗争,第三次小男孩承认了灰雀还活着,但说话时还有些胆怯,最后小男孩态度是坚定的。)分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形式进行。

  (三)小男孩说的是不是事实呢?接着往下学。最后齐读11~13自然段。思考:

  1.这只丢失的灰雀是怎么回来的?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为什么?

  (这只灰雀是小男孩送回来的。因为列宁看到鸟的同时看到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旁,低着头。从这儿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很懊悔,很不好意思,所以低着头。)

  3.从小男孩的表现说明什么?

  (说明他是诚实的。)

  4.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你认为列宁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联系上下文想想。

  (列宁看到灰雀已回来了,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没再问。

  从三方面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一是从他坚定的态度,二是第二天果然又看到了灰雀,三是看到他低着头。)

  5.“果然”是什么意思?(和预料的一样。)

  6.列宁什么时候已预料到这鸟在小男孩那儿?(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必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从小男孩说话的口气已预料到鸟就在他那儿。)

  7.列宁为什么会和灰雀说话?

  (看到他喜爱的鸟又回来而高兴,也是为小男孩能知错就改而欣慰,他表面是在和鸟说话,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

  教师: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听不懂人话的,他这样做一方面像同学们刚才说的,表达了他为鸟飞回而高兴,为小男孩知错就改感到欣慰。同时也表现了列宁很幽默,很注意教育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做维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不至于使他很难堪。

  8.读出列宁的幽默感及高兴的心情;再把11~13自然段读一读。

  9.开始小男孩不是说“没看见”吗?为什么你们说小男孩是诚实的。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见解。)

  感情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宁怀着深深的爱鸟之情去寻找丢失的鸟。这爱鸟情感动了捉走鸟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觉改正了过失,可双方都不公开说出,这种双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应通过感情朗读深刻地表达出来。小男孩从不承认到认错又到改错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的变化,反映小男孩还是单纯,可爱,诚实的,要引导学生读出与他们差不多大小的同伴的内心情感变化,加深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可爱的”的认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教案12-1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