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

时间:2024-04-02 18:44:45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1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除法的初步认识…………………………………… 6课时左右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 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四、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几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一天,小明和小红去果园摘苹果,小明和小红摘来了12个苹果,你能帮忙把这1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吗?它们平均能分到几个苹果呢?

  预设:6个。

  问题:你是怎么列式的呢?

  预设:12÷2=6(个)。

  问题: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预设:表示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揭示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

  板书课题: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检验学生对除法含义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每4个分一份。

  师:那谁能说说你们放了几盘呢?

  用自己的圆片动手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师:大家跟他分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生:是!

  师:也就是: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设计意图:利用熊猫分竹笋这个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帮助熊猫解决问题,同时也巩固列除法算式的旧知,在这基础之上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师板书:20÷4=5

  (1)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5

  被除数除数商

  我们把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把得数叫做商。

  全班齐读: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指名说。

  同桌互说。

  师:大家真棒!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课件出示微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锻炼孩子自主的学习能力,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含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问题:如果这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盘。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用手中的圆片分一分。

  预设:20÷5=4。

  问题: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有20个竹笋,每5个1份,分成了4份。

  问题: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谁是商呢?

  预设:20是被除数,5是除数,4是商。

  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及各部分名称。

  师总结: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继续分竹笋,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填一填。

  每份2个,分成了()份。

  12÷()=()

  每份3个,分成了()份。

  12÷()=()

  每份6个,分成了()份。

  12÷()=()

  答案:6,2,6;4,3,4;2,6,2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除法算式,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2.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答案: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3.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个4。

  ()÷()=()

  20里面有()个5。

  ()÷()=()

  答案:6,24÷4=6.4,20÷5=4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除法的进一步认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4.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7=()8÷2=()18÷9=()24÷6=()

  答案:2,4,2,4。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还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含义。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多了一种运算新技能。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一起对整节课的回顾,帮助学生厘清本节课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相关文章: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01-17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1-07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2-12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07-22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1-04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01-30

《除法》数学教案04-02

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11-17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成数》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