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时间:2024-11-04 19:06:50 诗琳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5篇)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1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第一课时

  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学会用“不但……反而……”说一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这也是本文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收集补充与课文所处时代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租界和八国联军入侵的一段历史,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深入体会写人文章,感受人物的思想酝酿情感因素。

  流程预设: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周恩来的照片。师:这是谁?(周恩来)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周恩来的`文章。

  (1)指名读题

  (2)“崛起”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崛”的字形,崛是山字旁,跟山有关,讲山怎么样呢?(山突起)山突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兴盛,繁荣,富强)

  (3)说说整句话是什么意思。(读书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兴盛,繁荣,富强,是为了中华民族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我们坚决而有力地读——(齐读课题)。

  2、为什么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课文。

  2、出示新词:租界巡警惩处吵嚷

  帝国主义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铿锵有力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3、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可以说自己愤恨的,生气的,无奈的,自豪等。

  预设:生1:我愤恨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作威作福。

  生2:我生气中国政府腐败无能。

  生3:我难过中国人民不能为中国人争气。

  生4:我自豪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5:我知道了在租界里一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她,反而训斥了她。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 闯进 惩处 吵嚷

  ▲ 踊跃回答 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我们知道周恩来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为祖国的解放和深受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又是怎样从小立志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恩来的情感世界。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通读课文,学习词语

  师:大声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生读课文。

  师:说一说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

  生说不懂的词语,学生之间互相解答,教师辅助。

  三、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生默读并思考。

  师:交流一下。

  生用自己的话说文章大意。

  师概括: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事实,立下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课前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中华不振立志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一、回顾文章大意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回忆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什么事。

  生默读并思考。

  师: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二、引读文章前部分

  师:周恩来12岁那年在东北,看到外国租界地繁华热闹,伯父不许他到租界地去玩,周恩来产生了好奇心。读一读这段对话。

  师读旁白,指名两个学生读课文一直五自然段。

  师:伯父不许周恩来去租界地,使周产生了好奇心。

  他问──

  生:为什么?

  师:为什么不能到那个地方玩,伯父回答──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

  师:周恩来又问──

  生:那又是为什么?

  师:明明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不许中国人去那里?伯父回答说──

  生:中华不振。

  三、品读重点段

  师:伯父的回答使周恩来的好奇心更强烈了。他决心去看个究竟。

  读课文六至八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从哪些地方看出中华不振。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周恩来到了外国租界地,从哪里看出中华不振?

  生1:租界地与别处大不相同。

  师:租界地与别处的不同在于──

  生:街道两旁大多是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租界地的情形使周恩来想起了许多问题──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生: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相关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06-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02-0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最新05-2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案07-2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案09-1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1-14

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02-2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优秀教学反思04-2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