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提问:
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1)相互交流: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请把已知道的讲给同学们听.
(2)自学理解:① 关于分数,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如果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如果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数、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熟练地分解质因数,以及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除数、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揭题:复习数的整除的有关知识
二、引导再现,形成网络
1、提问再现有关概念。
(1)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特点是概念多,你们还记得吗?这些概念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在这些概念中,你认为什么概念最基本?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2、整理、疏通有关概念。
(1)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让学生分别写出表示整除的除法算式,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并完成课本第136页第7题。
把10÷3=3......11.2÷4=0.315÷5=3
4÷0.5=830÷5=6按要求填入表中
整除
除尽
除不尽
(2)复习约数、倍数、公约数、公倍数。
联系30÷5=6即30能被5整除,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关系:30是5的倍数,5是30的约数。引导学生想一想,5的倍数还有吗?30的约数还有哪几个?并举例说明。从约数、倍数还可知道什么?(公约数、公倍数)
3、除以上这些概念,你还知道哪些?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1)学生可以看书,可以小组讨论,整理成图表。
(2)大组汇报交流、辨析、说明。(图表可以多样化,关键在于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
如下:
教学过程
备注
1
质数
合数--分解质因数
整除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奇数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三、综合应用
1、填空。
(1)1--20的各数中,()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数是(),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偶数的数是()。
(3)一个数既是16的倍数,又是16的约数,这个数是()。
让学生先填写,后指名口答,说说想法,进行评点。
2、判断。
(1)、任何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一个数的倍数总比它的约数大。()
(3)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
(4)18和23没有公约数。()
(5)如果甲数和乙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丙数,那么,甲数和乙数必定都是丙数的约数。()
请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说说为什么?
四、复习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说一说,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
2、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9和3828和429和11
让学生先做,后反馈、交流、讲评。(注意两个数的关系,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并让学生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联系与区别)
3、试做求3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8、24和727、4和524、30和32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顾数的整除的有关概念及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有什么体会和想法?
六、作业
总复习第9、10题,第11题第③小题。
除数、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个别学生来说比较难掌握,只能多分析讲解。而对分解质因数,以及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学生都掌握得很好。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米=()米
31厘米=()米
309米=()千米
119千克=()吨
13分=()小时
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
12和5/167
11和5/11
7/30和7/249
28和15/284
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
11/12和11/146/17、
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
5.3/4和2/54/
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2.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
3.借助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活动交流,培养学生合理推测的能力,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2.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球以及摸球用的袋子、记录单、扑克牌。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看谁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最多的数学知识。玩游戏前老师先分组,1、2?大组为甲队,3、4大组为乙队。哪一个组先来玩游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很轻松和谐的情境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开课就有了学习动力,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活动2【讲授】游戏冲突,引发思考
师:两个组都想先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决定那个组先来。
师:好办法,抛硬币每一面的可能性都是?,很公平。但是今天老师没有硬币,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石头、剪刀、布。
师:石头、剪刀、布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公平吗?同桌之间单号代表甲队,双号代表乙队互相猜三次试试看。
师:刚才谁赢了?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能不能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说明这个游戏的公平性呢?今天这节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游戏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催化剂,数学猜想是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宝库的金钥匙。在这个环节中从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引导学生思考、猜想,激活了学生对可能性的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初步的感觉。】
活动3【活动】探究新知:
1、你觉得两个同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中一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要想知道每人获胜的可能到底是多少,我们必须列举出两个人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方法,把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发现:有的学生列举了7种、8种、9种等各种不同的`结果和记录方法。
5、有没有办法不漏掉也不重复呢?
6、老师利用表格归纳总结列举方法?
活动4【练习】巩固提高:
1、做一做。
(1)老师读题:
(2)相信大家都能用这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吧。那么谁能办法写出所有不同的三位数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生:单数赢了4次,赢和可能性是4/6,双数赢了2次。赢的可能性2/6。
2、出示练习1。两人一组,算出2、3、7、8中任意两个数的积。
如果它们的积是2的整数倍,甲队获胜;如果它们的积是3的整数倍,则乙队获胜。这个玩法公平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比赛的情境来触发学生积极思考游戏的公平性,并运用刚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设计练习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因而达到活学、巧学、乐学的境界。】
活动5【讲授】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带一件物品作为商品(如文具、玩具或小说书等),用小数标明每件商品的价格,摆成购物小超市。
2.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些人民币(面值大小不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运用小数运算的一些知识,进行一次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板书课题)看看哪位同学到超市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好。
二、组织活动
1.总价计算活动。
(1)了解活动要求。
出示教材上的'"超市图及商品价格,让学生先熟悉有哪些商品以及商品的单价。说明这些商品的单价在我们的课本上,自己可以去看一看。
提问:课本上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你会解决吗?
(2)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自己依题次根据需要选择商品,作好记录并计算结果。
(3)每个同学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购物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4)指名学生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问: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哪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买8包方便面、一包饼干、5瓶什锦菜和10枝铅笔,带50元。
钱够不够,你是怎样计算的?
2.购物活动。
我们这里已经有一个小超市,上面摆满了小商品,先来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大家来推派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小小营业员,其余每组派两名同学带钱来购买你们喜欢的商品,并且要当面付款结清。买回商品后,向自己小组的同学汇报所买的物品和单价,以及所付的钱款和找回的余钱。然后小组的同学帮助他们算一算,他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错误。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购物结束后,让每组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购物情况,说说买了哪些物品,怎样计算购物总价的,一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说明:我们在购物时,一般要选择我们需要的商品,并考虑需要买多少。在购物以后,我们可以按单价乘数量计算出每种物品的价钱,再算出购物的总价。
三、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开展的什么活动?你能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会归纳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养成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2 4.8÷6 9.09÷9
8.24÷8 6÷5 1÷5
2、填空,并说出为什么?
(复习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验算做好准备)
3、列竖式计算(生板演)
(1)7.44÷4(2)7.44÷8
(3)102÷24(4)4.551÷5
四道逐渐变难
二、探究新知
1、在评价学生的计算结果中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你能说出小数除以整数是怎么除的吗?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会把步骤在说一遍,有的会讲出前面“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两种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教师一一给与肯定。
师:做小数除以整数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学情预设:生根据小数乘法经验说出转化乘整数除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然后继续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
课件出示补充。
2、在暴露计算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验算。
(1)师:为了保证我们的计算正确,怎么办?——验算
验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怎样验算黑板上面的小数除法呢?
学情预设:生根据整数除法经验能说出用乘法验算除法,或估算一下,或用被除数除以商等。
师:四人小组,一人选一道进行验算,算完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门诊台
课件出示。
小结:用估算能知道计算有没有错;用乘法或再除一遍的方法能保证计算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马虎也做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看看他做对了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订正?
37.8÷6=63 7.4÷5=1.4……4
2、计算并验算
43.5÷29 18.9÷27
1.35÷15 207÷45
3、书第20页:7、8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内容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升”和“毫升”这两个容量单位的大小,会读量杯和量筒上的刻度。
教学难点:理解容量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水盆、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设疑导入
师手拿两个杯子,提出问题:如果两个杯子都装满了水,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呢?这里面隐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谁来猜一猜是什么?(让生自由猜)
2、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3、出示目标
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齐读)
1、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2、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我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认真自学,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2页的内容,然后动手试一试,比一比,思考:
1、哪个杯子装的水多?你是怎样比较的?
2、你认为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单位有哪些?
3、升和毫升用字母怎样表示?
师:自学时,可以边看边动手做一做,重点的地方用笔画下来。
(自学时间5分钟,看书—思考—动手—交流—汇报)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也可参与学生的活动中。
2、议一议(对子交流,疑难问题小组讨论,整合答案)
针对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动手演示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成果。以小组为单位由老师指定题目进行汇报,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可以在期间举手示意要求汇报,但只展示不同方式或质疑补充。各组展示后,可以自评,他评或老师评价。对疑难地方师及时点评讲解。
4、小结归纳
生说,师生共同总结:容器中所能装液体的多少,就是容器的容量。
常用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四、学情展示
1、课本第3页试一试。
2、练一练中的1题。
3、练一练中的第2题。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交流。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讨论、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每两组展示一题,预展速度快的组先展示,另外一组只展示不同之处,或质疑补充评价。由组长分工:展示题1可板演口答,展示题2可以边演示边说明理由,展示题3可以口答。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预展时间:2分钟)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5、操作指导:教师要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到人人有事做。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说一说:1、知识点(表格、知识树等)2、方法3、易混易错点4、疑惑5、学情。
六、巩固提升
1、在()内填入升或毫升。
(1)一瓶大瓶可乐的容量是2()
(2)一瓶牛奶的容量是250()
(3)一瓶眼药水的容量是5()
(4)一桶饮用水的容量是15()
(5)一瓶洗发水的容量是200()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3、拓展: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4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3、面棱顶点长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习: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面棱顶点正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师:饲养场运输一批种鸡、种兔,由于条件的限制,把它们关在了同一个笼子里。到了饲养场,饲养员要记录一下鸡和兔的数量,谁知司机师傅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给他出了一道题,你能猜到是什么题吗?
出示课题:鸡兔同笼
师:如果你现在是饲养员,你能猜出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子吗?
从目前字面上来看,什么数据都没有,这样的猜测是否有价值呢?可否往后放一放呢?
由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唤起求知欲望,鼓励其大胆猜测,为后面列表尝试打下伏笔。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他们的猜测呢?(画图、列表、计算等等)
师:列表这个方法不错,按照自己的想法列个表尝试一下,想一想你是怎样得到正确答案的?
(1)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
(2)汇报,集体反馈;充分利用学生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判断、调整,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列表尝试的一般规律。
(3)观察发现:腿的总数有什么变化?(越来越少)每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子,腿的总数怎么样了?要想减少腿的条数,必须怎么办?
2.小结: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们都是与腿的总数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调整,得到正确的结果。
3.课件出示淘气的做法:淘气也用列表的方法做了这道题,咱们一起来看看。
(1)淘气做的怎么样?
能不能展示当堂学生是如何列表的?比如说: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在跳跃式列表、取中列表时,孩子们是如何进行“调整”的是否也应该汇报一下呢?
(2)组内交流
教师课前进行预设,以备学生生成不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4.自主尝试:
请利用表格解答下题:
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及时反馈,强化列表解题方法
5.小结: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一起来看两道题目。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停车场里有三轮车和自行车共22辆,有59个轮子,自行车、三轮车各几辆?
2.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3.思考题:
有蜘蛛、蜻蜓、蝉三种动物共12只,共有腿78条,翅膀13对(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两对翅膀;蝉6条腿,一对翅膀)求蜘蛛、蜻蜓、蝉各有几只?
四、总结评价,布置任务
1.课堂总结
2.介绍《孙子算经》、《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上网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课,是“尝试与猜测”的第一课时,其目的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交流,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抓好“两个联系”,一是抓住知识上的联系;二是抓住思维发展层次的联系。从课前的猜数游戏即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逐步逼近,为后面列表时逼近“腿的数量54”打好伏笔,学生在积极思考、猜测的过程中,渗透了区间套的思想。另外,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在师生互动交往中,情感体验充分,通过比较、判断及时调整,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质量,我认为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看得见的。
为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课前进行充分预设,在学生汇报没有表格的这种情况下,出示淘气的列表尝试方法,让学生对淘气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学生间讨论、交流,进一步体会判断调整的过程,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当然,本节课学生的生成资源也十分丰富。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
2.正确计算小数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运用知识的能力。
3.能按要求对积或商进行凑整,培养思维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计算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复习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9.5-6.7= 2.4+6.6= 4.5×6= 3.5÷0.35=
6-0.6= 0.9+0.91= 20×0.2= 0.92÷0.4=
2.说说每组题的'特征及算法。
8.7×0.1=
8.7÷0.1=
8.7÷10=
8.7×10=
3.比较上面4个算式的意义:
① 预测结果:与8.7比较。
② 说说4道题之间关系:
8.7÷0.1和8.7×10 8.7×0.1和8.7÷10
联想: 8.7×10和8.7÷0.1
8.7×0.01和8.7÷100
4.小结: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比较:
乘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除法:商不变性质
[通过小数的乘除法练习,建立数的敏感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书本P69页第4大题)独立思考
9.5×0.8○9.5; 0.6×1.2○0.6
9.5×1.8○9.5; 0.6÷1.2○0.6
9.5÷0.8○9.5; 0.6×0.2○0.6
9.5÷3.8○9.5; 0.6÷0.2○0.6
(1)说出思路
(2)举例9.5×0.8和9.5×1.8说说积大约是多少
(3)补充填空:在○内填上运算符号,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9.5×□<9.5 9.5○3.2>9.5 (可填×或+)
9.5÷□>9.5 9.5○3.2<9.5 (可填÷或-)
[借助小数计算练习,引导学生对积或商的预测。]
三、分层练习
1.乘法竖式练习:
0.67×3.5 (比0.67大,比3.5小,积是三位小数)
(确定范围意识)
4.36×0.25 (末尾有0,0.25=1/4,结果大约1点几)
(预测数值)
0.32×0.29(比0.32小,比0.29小,越乘越小)
(结果的趋向)
2.除法竖式练习:
1.89÷0.54(一般情况)
0.448÷32(保留两位小数)
34÷11 (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3.填表练习
书上P68页用“四舍五入”法将得数凑整。
凑整到十分位凑整到百分位凑整到千分位0.27×1.450.65×0.08688.37÷312.749÷2.5
4.应用
A.有65.8千克苹果,每4.5千克装一篮,最多可以装满几篮?还剩多少千克?(去尾法)
B.码头上有货物66.7吨,用一辆载重4.5吨的卡车来装运,至少要几次才能运完?(进一法)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P97~98练习二十一第1、5~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小组的互助合作精神,体验在这种互助中取得成功的愉悦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自己提问求助以及指导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求梯形的面积以及底和高。
教学难点:提高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一、课前反思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
二、交流解惑
自主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思
2、以小组为单位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说一说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汇报。
三、合作考试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按要求填表
名称面积公式底高面积平行四边形2.8m4cm三角形6.8dm5dm梯形下底:2.8m 上底:1.2m
四、指导练习
1.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1)教师出示水渠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水渠横截面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指名板演,再讲解。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
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1)观察这堆圆木的横截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提示:横截面是梯形,因此可以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圆木的总根数。
(2)学生计算验证。
(3)圆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各是梯形的哪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并归纳:圆木顶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上底,底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下底,层数就是梯形的高。
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9题。
(1)学生汇报自己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
(2)集体交流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4.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1*题。
(1)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的方法最多。
(3)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1.35(cm2)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练习
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求剩下的面积(即三角形的面积)
剩下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能够利用小数将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
4、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
课时安排:8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内容:p.28~30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新的单元“认识小数”。说说你可以在哪些地方看见小数。
二、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1、学生说,老师板书。(学生在说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说超过1元的小数,引导他们说几个表示不满1元的小数。分两列板书。)
看板书交流:(1)不满1元的小数。如0.1元,就是1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一;0.2元,是2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二……
明确:几角就是1元的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2)超过1元的小数。分别看板书让学生说说它表示几元几角。重点明确: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一位小数,表示几角。
2、我们现在买东西的商品价钱最小单位通常是“角”,老师小时候很多东西的都是用分来作单位的。
比如:一支棒冰的单价是4分。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就是0.01元。4分是1元的百分之四,是0.04元。
继续提问:一支雪糕8分钱,怎么用小数表示?……
说说你的发现:几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提高练习:
分别说出几类情况,让学生用小数表示:
(1)几分的;(2)几角的;(3)几角几分的';(4)几元几角的;(5)几元几角几分的……
遇到有困难的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4、读数对比:45.45元
这个数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突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不同的读法)
三、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1、举米尺,板书:1米
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1米等于10分米;比分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1米等于1000毫米
板书成: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读一读,记一记。
2、练习:1分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分米?3分米?……
一句话:几分米就是零点几米
1厘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厘米?3厘米?……
一句话:厘米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说一说:4厘米、9分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
3、1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1毫米是1米的千分之一,用三位小数“0.001米”表示
7毫米呢?15毫米呢?……
重点解释“15毫米”:用三位小数,不够的位数用“0”补,补在前面。举例:如果补在后面,那就变成了“0.150”米,它表示多少?一样么?
四、巩固练习: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把图中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每个图形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写出的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可能有的学生不熟悉这样的“整数1”,强化认识:直条的是平均分成10份,格子的是平均分成100份,立体的是平均分成1000份。立体图在看的时候,只要数正面的。
2、练一练:(题略)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6角5分”要先想成“65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2)继续完成第2题。指名读一读。
3、完成练习五第1~5题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小数。
学生完成后,再指名联系图中的涂色部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具体含义。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把它表示的几分之几写在边上。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是几位小数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可选择第2、3个重点交流。突出一个“补0”问题。)
(5)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元”(“米”)作单位的小数
指名说一说。有困难的再给予指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正确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教材分析:本练习共安排了5道练习题和1道思考题。第1题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练习,第2题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练习,第3题是文字题,第4、5是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P140、1,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口答。
二、基本练习
1.计算P140、2
2.文字题P140、3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3.应用题P141、4--5其中第5题让学生知道把一项工程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做了这项工程的.15分之1。乙队每天做这项工程的10分之1,两队合做一天是多少?还剩几分之几?
三、思考题:仔细观察后说一说,先填哪一个?怎么算?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为24
/
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30的因数有(),24和30的公因数有(),它们的公因数是()。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
/
4,生3:75
/
100和3
/
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
/
100和3
/
4
/
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
/
100和3
/
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
/
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
/
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
学生说大家判断
学生说同桌判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
/
7 6
/
9 10
/
12 11
/
12 8
/
10 14
/
169
/
1624
/
25 21
/
24 13
/
17
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假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示例4.判断24
/
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
(3)、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巡视,指导。
交流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
/
30=24+30
/
30+2=12
/
152
/
15=12÷3
/
15÷3=4
/
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
/
30=24+6
/
30+6=4
/
5
/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
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分
方法一:
24
/
30=24÷2
/
30÷2=12
/
15
12
/
15=12÷3
/
15÷3=4
/
5
方法二:
24
/
30=24÷6
/
30÷6=4
/
5
75
/
100= 3
/
4
不同点:分子和分母较大分子和分母较小,
含有公因数1、5、25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搭梯子。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
/
100和3
/
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5
/
100和3
/
4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都能看出75
/
100分子分母较大,3
/
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较。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梯子: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
/
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如果直接出示例4:24
/
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考三个问题(①、化简指什么?②、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③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通过这两步搭梯子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交流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因为学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交流;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过渡到巩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知识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自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11-08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15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1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6
五年级数学教案倒数04-07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11-26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