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11 11:33:46 教案 我要投稿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1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知道事情发展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能够借助实验,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初步体会统计的工具性。

  3、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结合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及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和计算可能性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基础。由于该单元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学习,借助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逐步体会可能性是有的有小的。

  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学生做名片和摸名片活动的情景,引发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单元教学建议:

  1、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灵活运用教学资源。

  运用好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建议教学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什么是名片?再什么情况下用名片?

  生:名片就是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工作。

  在第一次见面时使用、在交朋友时使用。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放在几个信封里,然后分给每个小组,同学们按要求填写名片。同学们添完名片后小组讨论。

  师:在制作的名片中发现了哪些规律?

  学生会从性别、属相、姓名等进行回答。例如:有几个男的、几个女的、有属猪的、有属鼠的。

  二、新授

  师:请同学们记好你们组各种属相的人数,我们来做摸名片的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是这样的:把你们组的名片合在一起,每人摸十次,一次摸一张,每次摸完后再返回,打乱顺序再摸。猜猜看,摸到什么属相的可能性大呢?

  生1:摸到属鼠的可能性大。因为我们组属鼠的多。

  生2:我猜摸到属猪的可能性大,因为我们组属猪的多。

  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结果,教师先不回答,将名片发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去做这个游戏--摸名片。让学生亲历知识探索的过程,获得直观的感受。在摸的过程中,每摸一次让学生作下记录去探索其中的规律。

  在做完游戏后集体讨论其规律性,看一看是不是得到相同的结果,实际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并引导学生用特定的词语描述,如:“可能”“一定”“很少”“不可能”“偶尔”“经常”等。

  有的同学会说摸到了几次属猪的,几次属鼠的,几次男的,几次女的等。让学生自己在游戏中去发现摸到的可能性大小。师:从这个游戏中,大家体会到了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确实是有大小的。你能说

  一些有关可能性的例子吗?

  同学们会举一些例子,有的可能不近人意,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如:抛硬币,猜拳,抽奖等。

  三、课堂练习

  1、教师事先准备好两个盒子里面放好黄、白两种颜色的球,数量相等,将全班学生分男、女两组,双方各派一代表上前摸球,摸到白球得1分,摸到黄球不得分,男同学给女同学记分,女同学给男同学记分,看谁的分数高。

  师:摸到的球可能是什麽球?摸到什麽球的可能性更大?

  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的进行探索游戏。

  2、自主练习第6题。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导入新课

  学习指导

  2分钟

  出示课件同学们阳光体育活动照片,并谈谈自己的爱好。

  师:我们班的学生都喜欢哪项活动呢?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

  学生讨论

  通过图片展示、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学生自主探究

  10—15分钟

  1、复习与铺垫。

  (1)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师:在这六项活动中,现在想又快有清楚的知道我们班的学生最喜欢哪项活动,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每位学生只能选一项活动。

  集体讨论后共同决定采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老师协助学生现场组织,并进行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3)分析数据

  师:从两张表统计的数据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2、比较与体验

  (1)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张表格统计的项目相同,但是统计的对象不同,数据也不同。

  (2)制造冲突。

  师提出一些需要对比数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男生喜欢跳绳的人数比女生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略)

  师:男生喜欢足球的人数比女生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略)

  师:解答上面的问题,同学们觉得方便吗?

  生:两张统计表,比较起来有些麻烦,要是在一张表上就好了。

  师:那怎样把这两张表的内容编成一张表呢?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将手中的两张表折一折、拼一拼。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创造”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将女生的表折去标题和第一行,对准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将人数栏分别改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将标题改为“男、女生最喜欢的阳光体育活动”。

  教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3、完善认知,揭题。

  (1)根据表格内容,引出“表头”

  (2)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与我们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点。

  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让学生体验复式统计表在分析数据时便于比较和可整体把握的优越性。

  (1)男生最喜欢的阳光体育活动是什么?女生呢?

  (2)男生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少?女生呢?

  (3)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4)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师生配合调查班上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情况,并完成单式统计表。

  学生通过探讨,对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亲自制作复式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

  通过对复式统计表中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其优点。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热情投入到单式统计表的完成中去。

  老师提醒学生,在统计过程中,“每人限选一种”,避免干扰因素的产生。

  选择男女分开统计的方式,可以很自然的引出复式统计图。因此,在教学中,分别按男、女生进行统计,利用两张但是统计表呈现数据。

  首先,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发学生对两个独立的统计表进行比较。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更加简洁的`方式来表达。

  学生通过探讨、操作等,逐步对两个但是统计表进行合并,制作复式统计表。并体会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

  呈现合并好的复式统计表,并提问:“这个表包含那几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复式统计表进行解读。尤其对分栏格(表头)进行详细讲解。

  在复式统计表下提出这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复式统计表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当堂训练

  8—10分钟

  1、第38页第一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有序的阅读复式统计表,进一步体验统计表的结构,体会表中所传递的信息

  2、第38页第二题。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单式统计

  表完成复式统计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进行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本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回顾所学,积累经验

  本课总结

  3—5分钟

  1、谈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说说作用: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那么,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单式统计表,什么时候用复式统计表呢?

  3、课后拓展:让学生统计四年级二班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学生各抒己见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P92-9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

  教学理念:

  放手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们,我们来开展一次摸球比赛,好不好?每人轮流摸一次球,哪个队摸到的白球次数多就取胜。

  请出8名男同学和8名女同学分别组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我们来进行男女生对抗赛。(每次摸之前把球先搅动几下。)

  2、每队拿一个袋子,袋子里装着白球和黄球。

  (男生队的袋子里3白1黄,女生队的袋子里34黄1白)

  3.(比赛结束后)哪个队获胜?

  4.(取出内袋)女生队,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男生队为什么会赢?

  师:因为袋里的白球和黄球的个数不同时,摸到的可能性就有大有小了。

  让学生先估计。

  学生实践。

  让学生结果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实践探索,初步体验

  三、做做想想,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课题:统计与可能性)

  1.师生互动: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摸球?

  刚才在摸球比赛时大家是通过数的方法来得到他们摸球的结果,这次我们要用涂方格的方法来统计摸球的情况。

  (2)请两名同学上来摸球,老师进行统计。

  2、学生小组操作(出示要求):

  (1)在还没摸之前,请大家猜一猜,白球会摸到几次?黄球会摸到几次?

  (2)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组长负责记录,其他组员轮流摸球,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完成后观察统计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

  (一)抛正方体

  1、做完了摸球游戏,下面我们要来玩抛正方体。

  (1)请大家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结果?

  (2)出示统计表,师简要说明。

  (3)分组活动,师巡视。

  (4)展示交流,指着统计图说说你们的结果,算出四个组的合计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5)如果要让“1”出现的次数更多,怎么办?

  学生看桌上的袋子里面装了哪些球?

  学生估计谁是胜者。

  学生分组活动,师巡视。

  学生展示统计结果,并进行小结。

  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如有必要安排实验。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二)连一连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摸球,抛正方体,知道了当条件不同时,所产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大家看一看,这些结果是怎样产生的?

  3、连一连,并说说为什么?

  安排运动会:

  (1)我们学校的喜事接连不断,在前不久举办的江都市小学生田径比赛重,我校的田径队获得了全市第一名。这一切都离不开田径队平时的艰苦训练。再过几天,10月份我们学校举办学校田径运动会,具体日子还没定下来,你们认为选什么样的日子比较好呢?

  (2)在我们每组的桌上都有一份1994年到20xx年三月份的天气情况,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哪一天?为什么?

  (3)交流

  (4)小结:大家的选择都很有道理,我会把它转告给篮球比赛的负责人,我相信一定会采纳大家的意见的!

  学生活动

  (1)在小正方体的2个面上写“1”,2个面上写“2”,2个面上写“3”。

  (2)把小正方体抛30次,用涂方格的方法记录“1”、“2”、“3”朝上的次数。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出示P93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小组合作,先进行讨论选择什么天气的日期。

  分工合作在已有的就日历中寻找理想的日期。

  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学生汇报结果。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它的可能性,而且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过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条件,来预测可能性的大小

  学生举手发言,汇报本课的收获。

  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引导学生积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经验。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放手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通过实验这一教学途径来达成教学目的的。

  2.突出了让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清晰体验。

  3.不能满足于引导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在经历过程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对其中的数学思想和知识有所体验和感受,并能还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4

  本课题教时数: 4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11月25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了解和认识条形图(1格表示1个单位),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

  教学准备

  黄球3个红球1个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学习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一定能摸到红球。在怎样的情况下,我可能摸到黄球?在怎样的情况下,不可能摸到黄球?

  2.在怎样的情况下,摸到红球与黄球的可能性差不多?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与可能性(板书课题:统计与可能性)

  2.请大家看,老师口袋里放了几个红球?又放了几个黄球?(3个黄球、1个红球)

  3.如果每次摸1个球,摸10次,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

  4.分小组摸一摸,把摸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5.出示书上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每次涂一个方块做记录。另一种是每次涂一个方格做记录,涂成条形图。

  6.在小组充分摸球的'情况下,请学生把摸球的结果,在书上予以记录。

  7.统计的结果和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8.全班进行交流:在黄球与红球不一样多的情况下,红球如果多,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如果黄球多,那么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大,也就是说:在两种球不一样多的情况下,哪种球多,那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1.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1题。

  做一个小正方体,四个面上写“1”,一个面上写“2”,一个面上写“3”。把小正方体抛30次,在书上用涂方格的方法记录“1”、“2”、“3”朝上的次数。在条形统计图里你发现了什么?

  2.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2题。

  在布袋里放4枝铅笔,怎样放才可能分别达到下面的要求?

  (1)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

  (2)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

  么收获?有没有什么疑惑?先在小组里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课后感受

   这节课我还是给学生准备了所有的学具,这有利于学生真正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效果较好。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4页的内容。(奖牌给哪组)

  知识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讨论“奖牌给哪组”,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平均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段录像:两个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投篮比赛,最后老师把比赛的结果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提出思考:到底奖牌要分给哪一组?

  2.学生讨论并汇报。有的学生说,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应该发给第一组;有的学生提出相反意见,因为第一组的人多,第二组的人少,不公平。从而得出应该要看平均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

  3.揭题。

  二、探索新知。

  1.让学生尝试解答。

  2.生汇报。

  第一种解法:分别用“总数÷人数”的方法,计算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投中篮球的个数。

  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5+6+5+4+5)÷5=5(个)

  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投中(6+5+6+7)÷4=6(个)

  第二种解法: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3.师小结:通过研究奖牌发给谁这道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4.拓展:生活中,应用平均数解答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谁能举例?

  三、巩固练习:

  1.做书本第72页试一试。

  本道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的进货

  量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数来进货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联系气温的升高,可以联系休息日等问题。

  2.做书本第73页练一练第一小题。

  先让学生尝试解题,再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可以在统计表上直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调整

  一、复习:

  1.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解平均数的问题,谁来说说,如何计算平均数?

  2.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平均数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比一比,下面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哪组更高?

  下面是我班第一、二小组学生第一单元数学成绩统计表

  第一组:98、95、89、93、90

  第二组:94、86、99、100、95、96

  先请学生尝试解答,教师讲评,讲评的侧重点在于计算平均数时,总数与总人数要相对应。

  2.做书本第73页第2小题。

  先让学生解题,教师再讲评:讲评的侧重点应在于求平均每个学校植树多少课,应用四个学校的植树总数÷四个学校;而求胜利小学平均每班植树多少课,应用胜利小学的植树总数÷班级总数。

  3.做书本第73页第3小题,教师讲评。

  4.第74页第4小题,教师讲评。

  5.实践活动:

  (1)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填写统计表,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2)让学生把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在班级上汇报交流。

  6.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第74页的数学故事,讨论有危险吗?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转盘、纸杯、白球、黄球、红球、盒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课间喜欢做游戏吗?在游戏前怎样决定谁先玩的呢?石头、剪刀、布这三种手式哪种最厉害呢?想和老师比试比试吗?如果老师和人们一起玩,你们认为有什么结果?学生发言(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师生共同班几次,充分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索,学习新知

  活动一:摸名片

  1、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注意写清姓名、性别、属相、班级、爱好、电话号码。

  2、学生自读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摸名片”游戏,游戏后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结果。

  4、集体交流:汇总每小组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摸出属牛的同学比较多,而摸出属鼠的同学比较少呢?

  5、结论:

  有的小组属牛可能性大,有的.小组属鼠可能性小。有的小组属牛和属鼠的可能性一样大。

  6、这是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

  7、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事情存在可能性的现象?

  活动二:抛纸杯

  1、猜想:

  纸杯抛向空中落地时有几种可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

  2、实验:

  每个人重复抛5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

  4、结论:

  纸杯抛向空中落到地面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杯口朝上、杯口朝下、躺在地面上。

  活动三:摸球

  1、出示盒子(里面两个黄球,一个白球)

  ①任意摸一个球,摸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②分组实验加以证明。

  ③小结:任意摸一个球,有2种结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2、再放入3个红球,会出现哪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出黑球吗?

  ①实验验证。

  ②小结。

  3、出示盒子(2个白球,2个黄球)

  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表。

  4、扩展练习:

  ①前几天老师在一个商场门口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布袋里红、绿两种玻璃球各5个,只需5角球就能玩一次,谁能在布袋里摸5次,摸5个红球或5个绿球就奖励5元钱,如果你在场你会不会去玩?为什么?

  ②学生模拟摸球游戏。

  ③小结:在布袋中能够摸出5个红球或5个绿球可能性非常小,这只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骗术,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陷井,我们识破这些陷井的办法就是学好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数学第七册p90—91。

  教学目标:

  1、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设计理念:课堂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习“猜测—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在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得出可能性相等的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故事导入,复习旧知1、教师讲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在地主巴依老爷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小气的巴依不想付工资给阿凡提,于是想了个歪主意。对阿凡提说:“阿凡提,我这儿这两张纸条让你抽,分别写着“付工资”和“不付工资”,如果你抽到哪一张,我们就按哪一张上写的办,你还是有一半机会的哦”。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怎样想?(引出“可能”)

  2、复习“一定”“可能。”

  (1)出示装有3个红球的袋子,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一定摸出是红球)

  (2)往口袋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从这样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

  3、揭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只能说具有可能性,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学生说想法。(引出“可能”)学生回答。(一定摸出是红球。可能摸出是红球,可能摸出是黄球)二、活动体验,感受过程1、摸球游戏

  2、小结并揭示学法

  1、摸球游戏

  (1)猜测出示透明袋子:袋子里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遮住眼睛从这个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以后再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多少次?学生自由猜测。

  (2)验证: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自己猜测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

  游戏规则:

  1、摸前先把袋中球搅一搅,然后转过脸去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出后回头看一看,给大家看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把球再放入口袋中,按这样,大家轮流摸,一共40次。

  2、组长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摸完后,组长填写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4、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

  怎样用画“正”的方法来记录,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教师在黑板演示一下。

  活动体验:

  (3)归纳小组汇报统计结果,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填写。红球黄球合计红球黄球次数提问:统计的结果和我们的猜测差不多吗?我们将各小组结果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如果继续摸下去,摸到红球的次数和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2、小结:说明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可能性是相等的。

  提问:

  (1)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摸球的结果的?你觉得用画“正”字的方法好不好?

  (2)记录之后我们又对数据作了怎样的处理?可见我们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通过试验和统计得到什么结论?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猜测————验证————结论过渡:想不想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做第二个游戏?二、抛小正方体教师出示两个面上都有1、2、3的小正方体。

  游戏规则:

  1、上抛小正方形,不宜太高,看落下时“1”“2”“3”朝上的次数,大家轮流抛,一共30次。

  2、组长派一人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抛完后,派一人填写记录表和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各组汇报,学生上台填入数字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统计的结果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在每个数字个数相同的情况下,抛的次数越多,数字123朝上的次数越接近。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学生自由猜测。教师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出来)学生回答(摸一摸验证)

  活动体验:

  学生分组试验,填写统计表,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前几册教材里陆续教学了一些搜集、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还教学了条形图和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本单元教学一个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过去教学平均数,把主要精力放在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上,没有发挥平均数在统计活动里的作用。现在把它作为常用的统计量,突出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尤其是在分析一组数据和比较两组数据时的作用。而且,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也要学生经过探索而学会。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教学主线。

  为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这些都是例题要解决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平均数的意义是重点,也是关键。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它的计算方法和现实应用都迎刃而解。

  教学平均数的意义不是讲授,而是体验。让学生在挑战性的问题里,在探索平均数的算法过程中不断体验、深化体会,逐渐了解。例题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步。

  第一步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游戏情境,以学生喜欢的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引入平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教材提示学生: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虽然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都是新概念,但由于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提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走出困境,把心向集中到平均数的学习上面。

  第二步在求平均数的活动中,探索算法,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知道每份应分得同样多,还知道计算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是除法,总数除以分的份数得每份的个数。这些都是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重要资源。

  教材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可以在条形统计图上移多补少,使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也可以把各人套中的个数合起来平均分。无论哪种方法都清楚地体现了平均数的含义-四名男生套中的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重新分配,让各人套中的个数都相同。所以说,这一步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在探索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同时也在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第三步通过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重温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有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经验,这一步教学要独立思考并加强交流。多数学生会选择把五名女生套中的个数先相加再平均分的方法,在得出平均每人套中6个以后,要在统计图上验证。如果吴燕拿出4个,史敏敏拿出1个,给刘晓娟添上2个、孙芸添上1个、沈明芳添上2个,她们每人套中的个数就相同了。这样的验证,不仅证明得数正确,而且是又一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第四步比出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既给问题确定的答案,又体会了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如四名男生中,李小纲套圈成绩最好,高于平均数;王宇的成绩正好是平均数;另两人的成绩低于平均数。平均数还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差距,男生套得比女生准就是由平均数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些分析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平均数是统计量的功能。

  2.把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作为练习的重点。

  教材不把计算平均数列为练习的主要内容,而是继续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具体含义,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算得的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描述等数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想想做做”第1、2两题是紧接着例题安排的,继续体会平均数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的那个数量。第1题三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有的多、有的少,为了得到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要从枝数多的笔筒里拿出1枝铅笔,放到枝数最少的笔筒里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了移多补少。第2题虽然不能动手移多补少,但在求出三条丝带平均长18厘米以后,能够想象这个平均数是最长的丝带短些,其余两条丝带长些的结果。

  “想想做做”第3题和练习九第1题变换角度体验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状况。篮球队员平均身高160厘米,不是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160厘米。一定是有些队员的身高超过160厘米,有些队员的身高低于160厘米,也会有身高恰巧160厘米的队员。同样,平均水深110厘米不是池塘处处水深110厘米,一定有些地方的水深超过110厘米,也有些地方的水深不到110厘米。

  练习九第4题用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在算出平均每组植树棵数以后,比一比哪几组的植树棵数比平均数多,哪些组的植树棵树比平均数少。这些活动是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进行思考。第8题可以用平均数分别反映男生和女生的体重情况,还能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练习九第6题里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找到最高的身高和最低的身高,平均数一定在这个范围里面。先确定范围,再估计平均数要方便些。最后算出平均数,并与估计比一比,能充实估计的经验。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9

  1、教材建议及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横向条形统计图”,教材展示了矿泉水一周的销售情况,和根据销售情况绘成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如对品牌的分类、对数量的计数等;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后,让学生对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还可以根据数据进行预测和计划调整。

  横向统计图与纵向统计图的绘制是同样的原理,对学生而言并不会存在困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从统计的意义上来说,学生在学会纵向统计图后还要让学生学会横向统计图,其实际意义并不大,横向统计图能体现的纵向统计图都能体现,因此,它的应用要考虑生活的实际需要。如在作统计图时,在页面上绘一个长方形的图比较美观,我们就可以选择横向统计图[g5]。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

  3、教学建议

  横向条形统计图与纵向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没有很大的必要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创造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教学时可以直接呈现横向条形统计图,把重点放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预测能力,以及横向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上。

  第二课时

  1、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例[2]、练习十第2---4题[P39]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2]展示的统计图有别于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前学习的统计图中每一格都表示相同的量,而本课中统计图中的起始格[g6]也就是第一格表示的量与其他格表示的量不同。如图,身高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137,体重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28,其他格都表示1,为什么要在统计图中这样表示呢?教学时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其中的奥妙,从而认识这种“锯齿形”的统计图;教学时也可以创设另一种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在某些情况下已有知识无法很好的解决目前的问题,于是探求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如例[2]的数据:

  姓名

  xx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让学生把它绘制成统计图,按已有知识学生会采用“以一当多”的办法,如图。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间的“差异量”并不明显,不符合统计图“简洁”、“明了”的特点,怎么办呢?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索或教师帮助,发现“锯齿形”统计图的妙处[g7]。

  教学重难点:

  理解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的不一致。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学会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教学设计建议

  (一)收集信息

  通过测量得到学生的身高数据、体重数据,如下表:

  姓名

  xx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二)探索新知

  1、根据这组学生的身高情况,制作身高情统计图。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力,画统计图的方法有两种:(1)以一当多的统计图,如以一当十[g8]。(2)每一格都表示1的统计图[g9]。可以发现,第一种方法画出的统计图中同学的身高差异并不明显,与画统计图的目标不符合;而第二种方法画出的统计图则显得苗条,操作并不方便。怎么办?

  2、讨论,探索新方法。

  学生在交流探究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拔:两种统计图可否取长补短,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学生可能会想到统计图的下面部分以一当十,上面部分一格表示1等。

  3、统一方法,学习新知

  可以把下面部分以一当多的部分全合并到一个格子里,由于这个格子与其它格表示的数不一样,就用“锯齿”的形状来表示。请学生画一画。

  4、小结

  说一说新统计图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根据这组学生的体重情况,制作体重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了解关于这组学生体重的信息。

  (四)总结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绘制统计表,渗透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各自特点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用正字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此次教学能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

  揭示课题(5分钟)

  师:同学们,第29届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你们认识这些吗?(多媒体出示图片)

  1、奥运五环旗

  2、奥运会会徽

  3、奥运吉祥物:福娃

  你们认识它们吗?喜欢吗?那你最喜欢福娃中的谁呢?

  学生回答

  师:我都记不清咱们班有多少人喜欢迎迎了,你能用数学办法帮帮我呢?

  生:用统计的办法。

  师:办法不错,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知识。

  板书:统计初步知识

  第二环节: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7分钟)

  1、用“正”字统计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正”字统计法,谁能说说怎么用“正”字统计呢?

  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说一说第一栏福娃谁,第二栏是福娃谁?教师随机板

  书。请每位同学用“正”字的方法对全班进行统计,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统计。第一个学生请你说出你最喜欢福娃谁,那我们就在谁的后面用写“正”字的第一笔,第二个同学请你接着说,后面的同学陆续说出最喜欢福娃谁,同学们作记录。

  2、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用“正”字进行了记录,但从表中不能一下看出喜欢福娃谁的人数最多,那个最少,我们可以把它制成什么,就能一下看出哪个人多,哪个人少呢?(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方格统计图(从白板图库中拖出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1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在绘制统计图之前,一定要先看统计图左边的数字,从下向上看,第一个小格是从0到几,就代表几个单位。(用白板聚光灯演示)

  师:然后根据我们做的记录,数数每个福娃后面有几个正字,数据是多少?一个正字5笔,我们就可以5个5个的数,再加上零的几笔。

  现在就让我们根据上面的数据来做这个统计图吧!

  师从白板上演示:我们刚才数出了喜欢贝贝的人数,就在贝贝这一列数出几个格子,要从下向上数,用笔点上点儿做上记号,到几就在几的线上画横线,再从下向上画阴影。为了快速的画出阴影,还要美观。在一个格里斜着画3笔,画得要均匀。(用白板的回放功能演示)

  按照老师的方法,找一名同学到前边完成,其他同学在纸上自己完成。

  师:选一名同学做的统计图进行展示,请他说说每栏都涂了几个格。请其他同学评论,你觉得他做的怎样?

  小结: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条形统计图中各直条的高矮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3、看统计图进行分析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图来完成下面的问题。(用按按按选择)

  A、一共统计了()种福娃。

  (1)38   (2)5   (3)1

  B、一共调查了()人。

  (1)38   (2)36   (3)37

  C、每格代表()人。

  (1)1   (2)2   (3)3

  D、喜欢福娃()的人数最多。

  (1)贝贝

  (2)晶晶

  (3)欢欢

  (4)迎迎

  (5)妮妮

  第三环节:巩固加深,迁移拓展(13分钟)

  1、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能把刚才调查的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吗?(拖出

  表格,用电子笔标注)

  二年级(3)班同学喜欢福娃的统计表

  名称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人数(个)

  2、根据上面统计表回答问题

  (1)喜欢贝贝的比喜欢妮妮的多/少几人?

  (2)喜欢福娃人数最多的与最少的相差几人?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统计表可以让我们直观的看清数据,且容易得比较出各种数量之间的差异。

  4、师:刚才我们利用统计的知识,解决了同学们喜欢福娃的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课下老师对二(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好吗?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找两名同学展示。

  全班一起完成说一说练习。

  (1)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接受了这次调查?

  (2)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最多?有多少人?

  (3)喜欢小花猫的比喜欢荷兰猪的多几人?

  5、拓展提高

  在为西部捐款建水校的活动中,老师对几个同学的捐款情况作了调查,并填在了统计表中,请同学们帮助填完整,并完成统计图。

  个人捐款统计表

  姓名  王芳  张强  李丽  孙明

  金额(元)  24   15   18   10

  人捐款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说出原因后,找学生到黑板前完成练习。

  第四环节:自主梳理

  归纳总结(4分钟)

  师: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动脑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能说说你了解统计的那些知识了吗?

  学生回答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书中115页的练习。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此课学习,学生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统计表

  小兔子小松鼠小花猫荷兰猪正正一正正正正正

  表格2

  表格3

【统计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教案:《统计》04-07

条形统计数学教案04-21

中班数学教案:统计05-19

有用的统计大班数学教案05-01

大班数学教案有用的统计06-11

《趣味统计与分类》大班数学教案05-08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统计》01-08

分类统计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04-21

一年级数学教案统计04-03

统计二年级数学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