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4-04-12 06:54:14 教案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1

  设计说明

  学习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本教学设计一方面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目标。因此本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理解题意、找出关键条件、确定解题策略、检验解答结果几个步骤,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和探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题策略。

  在教学例5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尤其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再通过表述让学生理解“进一法”的道理;最后结合教材67页“做一做”中的2题,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还是“去尾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 演算纸 口算卡片 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说得数)

  25÷8= 34÷7= 27÷9= 19÷3=

  2.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口算,一方面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以便引出新知识。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1)(出示课件)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例题中你们获取了哪些有效的数学信息呢?(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最多”和“至少”分别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和“至少”的含义)

  (4)学生思考并列出算式,集体交流。(教师板书算式)

  (5)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得数用什么作单位?

  然后汇报。

  预设 生1:22表示一共有22人,4表示每4人坐一条船,5表示可以坐5条船,2表示还多出2人。

  生2: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是“条”,2表示多出2人,单位是“人”。

  (6)教师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

  2.探究解题方法。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说明理由。

  预设 生1:我认为需要租5条船,因为商是5,表示5条船。

  生2:我认为安排5条船不够,多出的2人坐不下。

  生3:我认为应该租6条船,5条船能坐20人,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所以一共要租6条船。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结果,并最终确定答案。

  (4)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计算。

解决问题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这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学 习 新 课

  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值日生把教室打扫得真干净,解决问题。我很想知道我们班与别的班级相比较,卫生成绩处于第几名?

  生:第二名。

  生:第一名。

  2.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出示表格)

  生:我们班最多16面。

  师:用统计表很容易看出各班的卫生成绩。

  3. 师:那你还可以知道其他班得红旗情况吗?(表格下面被树遮住)

  生: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

  生:二(1)班比我们班少5面,

  生:二(4)班比我们班少1面,

  4. 师:知道他们班红旗比我们班少,可以算出他们有多少面吗?(补上问题)

  学生计算。

  师:为什么这样算?同桌讨论一下。

  甲生:我是这样想的:

  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就是.我们班多,我们班的面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二(2)班多的3面,从16面中去掉比二(2)班多的3面,剩下的就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二(2)班面数。列式:16-3=13(面).

  乙生:我是这样想的:假设我们班和二(2)班同样多都是16面,再去掉我们班比二(2)班多的3面,也就是二(2)班面数,小学数学教案《解决问题》。列式:16-3=13(面).学

  出示课件。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5归纳.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你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比较小数多的部分求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也可以把较小数假设和较大数同样多,再去掉比较大数少的部分就是较小数.因此,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

  师: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15-8=7,比15少8的数是7.

  师: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30-6=24,比30少6的数是24.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2.出示书23页,做一做。

  (1)国庆节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

  (2)让学生提出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把思考过程小声说给同学听一听.

  (四)合作练习

  1、根据各国金牌数关系进行计算。小组合作完成。

  算 式

  金 牌 数

  俄罗斯

  日 本

  法 国

  意大利

  2、快乐口算练习,独立完成。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案3

  解决问题(1)第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来解决超市购物问题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购物问题的简便性

  过程与方法:学会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乘加、乘减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出示例8主题图

  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妈妈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2、 引导学生读题,列表整理题中的数学信息

  单价 数量 总价

  大米 30.6 2

  肉 26.5 0.8

  鸡蛋 10 1

  20 1

  3、 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 ,只要把买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进行比较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用估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二、分析与解答

  1、自主尝试解答

  学习要求

  (1) 请大家独立解答这个问题,在解答完之后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

  (2)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解题方法给同学们讲清楚。

  学生独立完成

  2、 交流分析

  列举学生的解法,学生可能出现。

  ? 30.6×2=61.2(元)26.5×0.8=21.2(元) 61.2+21.2=82.4(元)

  100-82.4=17.6(元)因为10<17.6<20,所以够买一盒10无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 1袋米不到31元,2袋一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第一种方法大家读懂了吗?

  生解释想法。

  师:第二种方法呢?

  学生阅读,并进行解读交流。

  小结: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汇报:我喜欢估算这种方法,因为它使计算更加的.简单。

  3、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2袋大米的价钱 + 0.8kg肉的价钱 + 一盒鸡蛋的价钱

  30.6×2=61.2(元) 26.5×0.8=21.2(元)10元或20元

  三种商品的总价:

  (1)买10元的鸡蛋:61.2+21.2+10=92.4(元)

  (2)买20元的鸡蛋:61.2+21.2+20=102.4(元)

  因为

  ? 92.4<100,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 102.4>100,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所以估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回顾反思

  师:回顾这个解题过程,我们都做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第一步:理解整理(表格);

  第二步:分析解答;

  第三步:验证反思。

  师总结:大家总结得很好,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过程解题的,这的确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四、巩固提升

  1、出示:有5种商品,它们的平均价格是9.86元,期中前4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5.37元,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钱?

  2、学生运用刚才的过程解题,然后交流想法

  分析:根据5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9.86元,可以求出5种商品的价格和。同理,根据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用5种商品的价格和减去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便可求出第5种商品的价格。

  3、 汇报解答方法

  9.86×5-5.73×4

  =49.3-22.92

  =26.38(元)

  答: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26.38元。

  4、完成练习四,第2题。

解决问题教案4

  教学目的

  初步培育门生在具体的生存情境中采集信息,提出题目并解决问题的本领。教学准备

  老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进程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同学们,咱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老师:我们应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同学们真棒,猜得特别精确,实际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2、尝试题目,自主学习。

  (一)表现例四的主题图,让学生察看。

  老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之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发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甚么?

  你能依据图中的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一:有32个同学

  生二:教师要求每六人一组

  生三: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涌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教师解决这个数学题目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法子算一算,入手吧。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老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师:哪位同学给人人说说自己的算法?

  老师依据学生的口述板书,要是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候发问:

  师:这里的商五示意甚么意思呢?余数二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依据商和余数的单位发问:

  老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五示意甚么意思吗?余数二呢?

  生:商示意可以分五组,余数示意还多二人。)

  (三)出示实习十三的第二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题目怎样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19-八=十一(米)十一÷二=五(根)……一(米)

  答:可以做五根短跳绳,还剩一米。

  3、小结。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案5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教学意图]: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

  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故事中曹操提出了什么要求?

  (2)众大臣有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吗?

  (3)曹冲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4)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初步感受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在课始就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一)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引导交流: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随机贴出杯子图

  3、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

  4、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前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学生的回答灵活的提炼到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5、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

  6、(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

  7、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炼到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问题:同学们,你们看每个大杯和小杯的容器不一样。杯子的数量也不一样,只告诉我们这些杯子里果汁的总量720毫升,那怎样来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呢?我们该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呢?

  8、讨论讨论,想想曹冲称象的故事给我们解决这一个问题有什么启示呢?

  9、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把大杯换成小杯

  B把小杯换成大杯

  10、小结学生的方法:不管是大杯换小杯,还是把小杯换成大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两个较复杂的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同一种量来考虑。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替换策略来解决问题 板书:替换

  11、过渡:在刚才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来替换,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每个同学的桌上有这样的一张作业纸,拿出来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12、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

  (1)学生根据投影出来的方法说一说解答思路。

  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画的图可以怎么想?

  (2)哪些同学是和他一样的做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交流第二种方法。

  13、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你觉得小杯的容量加上大杯的容量满足720毫升以后,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吗?

  14、回顾反思

  (1)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替换?

  (2)我们又是怎样来替换的?

  15、小结:在解决这一过程中,原来是有大杯和小杯两种不同的量,用替换的策略简化成了都是小杯这同一种量,而且总量也告诉我们,这样要求小杯的容量就方便了;同样用替换的方法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使题目中只出现了大杯这同一种量,要求大杯的容量也方便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还借助了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案7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培养理解能力。

  教材例9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算法,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用列表法解题,学生虽有过接触,但往往容易出现遗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列表时让看的人更容易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空白的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位同学的学情检测卡。

  2、课件出示例题,导入:通过课前的检测,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将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你们有没有勇气接受这个挑战呢?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质量单位,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和好奇心。

  ⊙阅读与理解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1)引导学生思考:有多少吨煤需要运走?有哪几种车可供选择?每辆车每次能运多少吨煤?

  (2)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要恰好运完8吨煤,有两种车可供选择:一种车的载质量是2吨,另一种车的载质量是3吨,要求每次运煤的车都装满。

  2、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如果你来派车,有什么好的方案呢?下面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

  (2)出示讨论的任务:①你们小组有几种派车方案?把每种方案填在表格里。②你们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

  3、出示表格。

  (1)让学生说一说要填的'是哪些内容。

  (2)明确要填的每个项目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列举方案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小组讨论,边讨论边填表格。

  5、各组汇报填出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

  6.请同学们说一说哪种方案是合理的,为什么?

  预设:第一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两种方案都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符合题意。

  7、师小结:为了保证把所有的方案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来,我们可以先尽可能地选一种车,然后依次递减。最后看哪种方案满足题目的要求就选哪种方案。

  设计意图:先给学生提出讨论的任务,并出示表格,提供明确的指导,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列举出所有的派车方案,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解决问题教案8

  设计理念: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人教版数学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课时的设计意图力求将数学问题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生动旅游情景之中,融入了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使问题解决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情境设置生活化。

  我们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目标明确、富有挑战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的旅游情境,有利于激发、保持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生动有效。

  二、解题过程建模化。

  本节课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和用画画图和编编题的内化方式,来逐步建立起“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探究过程,在经历过程中体验连乘问题的特征、感悟解决连乘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构建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

  三、解题策略多样化。

  教师努力促成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学生采用有创见的、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避免让学生机械叙述算理,过于注重类型和固定解法,尽量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形成学生对算法的个性化理解。

  四、问题呈现应用化。

  本课时不仅注重形式方面(如文字、图画等)的呈现方式,并注重选择和呈现的数学问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开放性和挑战性,将直接影响刚建构起来的数学模型的有效解释和应用,这将会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他们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来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三下99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连乘问题,建构连乘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掌握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用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连乘”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建立连乘的模型,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四、教学难点:连乘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五、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1、师:小朋友,你知道刚才屏幕里播放是哪里的景色吗?

  2、师:这就是我们的家乡,一个有着“百岛县”之美称的洞头。随着半岛工程的通车,到我们洞头来旅游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你看,百岛旅行社又接待了一批游客。

  3、出示画面:你有什么办法能尽快的数清有多少人吗?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出示笑脸方阵图: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选择信息,自主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说一说算理,并列成综合算式。

  5、观察比较,能给你什么启示吗?

  6、课堂小结,揭示课题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出示:星贝海苔每包3元,每串有5包,买()串该付多少钱?

  王老师:“海苔称得上是维生素的宝库,算得上是一种不错的零食,我得买几串分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尝尝。

  (1)师:同学们,听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2)师:如果老师想买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尝尝,你想老师会准备买几串呢?为什么?该付多少钱呢?

  2、出示:羊栖菜一盒里面有5包,每包2元,紫菜每包4元

  李老师买了一盒羊栖菜和一包紫菜,需要付多少钱,正确的解法是:①5×2×3②2×5×3

  ③5×3×2④5×2+3

  3、选择①5×2×3、②2×5×3、③5×3×2中的任意一道算式编编题或画画图。

  4、一个旅游团共120人,要到海岛上去观光。

  租船注意事项:

  1、租船要按每条船上的座位数计价,大小船统一价格,每座位10元。

  2、每条大船有10排座位,每排有8个。

  3、每条小船有7排座位,每排有6个。

  120人的旅游团该怎么租船呢?

  四、课堂总结

  五、课外实践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杂乱的人群中发现数学问题,能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方阵图的出现呈现了一种无序到有序的变化,也是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题目,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有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选择中,在构图中,符号化的思想进一步落实,根据乘法算式画图是让学生内化的思维再一次的外现,让学生能用自己的模式来解释连乘问题。

解决问题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让学生理解“画示意图”是帮助理解题意的重要手段,数数是一种有效的解题策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积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本着对教学教材的思考,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如下:

  1.把握好学生学习的起点。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一年级学生几乎都会数数,甚至有的已经会读写两数之间的数。为此,本节课对教学的重点也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设计各种数数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学习过程。

  2.注重学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数数方法(策略)来数数,如有的学生采用扳指头、有的`学生采用从某一个起始数开始数数,还有的学生画圆圈,我注重了尊重不同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水平,同时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展开教学。如对“之间”一词的理解,让明白意思的学生讲述,既锻炼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小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从1数到20。(学生自由数数)

  2.按要求数数。

  师:你们真棒!现在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来数一数吧!

  (1)从8数到16。

  (2)从12数到19。(全体学生数数,课件演示答案)

  设计意图:复习数数,对于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设计不同的数法,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6。

  (1)引出例6。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下面老师带领大家去动物园看大熊猫。你们看这些小朋友正井然有序地排着队看大熊猫呢,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在去动物园买票时也要排队。

  (2)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到相关的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

  预设 生1:小丽排第10。

  生2:小宇排第15。

  生3: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3)讨论交流“之间”的意思。

  ①学生可能会说“两人的中间”。

  ②请三位同学排成一排,指着两端的学生问:“他们俩之间有几人?”学生可能会说:“1人”,再问:“这1人包括他们自己吗?”学生可能会说:“不包括”。继而,引导学生说出:“小丽和小宇之间的意思不包括小丽,也不包括小宇。”

  ③指定一名学生说,同桌间互相说,全班齐说。

  2.讲解例题。

  (1)猜一猜。

  师:根据刚才的理解,请同学们猜一猜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学生动脑思考,互相交流)

  (2)摆一摆。

  ①教师用1个圆片表示一人,在黑板上进行拼摆,学生数数。

  ②第10个是谁呀?(小丽)老师用另一种颜色表示;第15个是谁呀?(小宇)老师也用另一种颜色表示。

  提问:现在你知道哪里是小丽和小宇之间吗?谁能到黑板上来指一指呢?(指名到黑板上展示)

  ③你真聪明!你指的这一部分人,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需要数小丽前面有几人,老师把小丽前面的圆片拿去。小丽排第10,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在这里写上“第10”,小宇排第15,老师在这里写上“第15”。那么10和15之间有哪些数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④提问:10和15之间,包括10和15吗?(学生可能会说“不包括”)

  师:如果不包括,那就画一个“×”表示去掉它。现在你能数出他们之间有几人吗?(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数一数)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猜对了!他们之间有4人。可是,如果你们手上没有圆形纸片,你又有什么办法找到他们之间有4人呢?刚刚老师用的是“摆一摆”的方法。

  (3)画一画。

  ①根据“摆一摆”的方法让学生独立画,引导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哪一部分可以省略掉不画?再展示学生画图的例子,最后全班评议。

  ②展示学生画的情况,对比:有些学生画了十几个,有些学生只画了几个,哪种画法简便呢?(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

  ③根据你所画的,你能知道小丽和小宇之间一共有几人吗?(因为他们之间有第11、12、13、14名同学,所以一共有4人)

  教师强调: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可以不考虑。可以直接从第10个开始画,画到第15个,并把第10个和第15个去掉。另外还可以直接从第11个开始画,画到第14个。最后也能得出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4)数一数。

  ①提问:小丽排第10,我们可以从第几开始数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进行汇报)

  预设 生:小丽排第10,不应该包括小丽,应该从第11开始数。

  ②追问:数到第几呢?(第14)为什么不数到第15呢?(因为不包括小宇)

  ③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从第11开始数,而不是从第1开始数呢?

  预设 生:他们之间不包括小丽和小宇,第1人到第9人都在小丽的前面,不在小丽和小宇之间。

  师小结:也就是说这些信息与这道题无关,无关的信息我们就可以不考虑。

  ④那么10和15之间有几个数呢?(有11、12、13、14这4个数)

  (5)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认识了两个字

解决问题教案10

  【学习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3页例7及相关内容。

  【课标描述】

  1.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摆学具小组交流,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学习重点】

  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

  课件,学具等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动手摆小棒,关注结合具体情境集体交流乘法和加法算式的含义,能否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以达评价目标1。

  2.通过画一画读一读等环节引导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是否理解用多种方式表征数量关系,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以达评价目标2。

  3.通过练习十四第1、2、11题,关注能否结合生活情境灵活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以达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动手操作,铺垫导入

  1.动手操作。(评价目标1)

  用小棒摆一摆下面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说一说。

  2.揭示课题。

  (1)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2)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交流理解,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理解题意。(评价目标2)(1)课件出示例7:

  比较这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②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2)审题交流下列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②这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预设:第①题的条件是“有4排桌子,每排5张”,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张桌子”;第②题的条件是“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③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条件中都有4和5;不同点:第①题有4排桌子,第②题有5排桌子,两题条件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尝试解题,教师指导。(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①5×4=20(张)

  ②5+2=7(张)(3)多种表征,沟通联系。①用多种方式表征数量关系。

  a.这两道题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一样?(条件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

  b.你能用摆学具或画图等方法说明自己的想法吗?

  ②交流展示,沟通直观图与实际问题及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4)用语言表征数量关系,明确运算的意义。

  结合图说说两道题中4和5分别表示什么?4和5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①小题中4表示排数,5表示每排桌子的张数,要求的是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第②小题中,4表示第一排有4张桌子,5表示第二排有5张桌子,要求的是4和5合起来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

  小结:这两道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但题目给的条件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3.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这两道题的解答正确吗?(2)讨论检验的内容和步骤。①先检查什么?再检查什么?为什么? ②按书上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检验。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评价目标3)第64页练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1)二年级举行摄影展,如果每个班要要选出5张照片,6个班一共要选多少张照片?

  (2)小明和伙伴们租了两条船,一条坐了4人,另一条坐了6人。一共有多少人?

  以上两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么做的理由。2.变式练习。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4题。

  学生自主练习,灵活运用加、减、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2)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汉字“木”笔画是4画。

  ①汉字“森”的笔画是几画?你是怎样知道的?

  ②词语“森林”的笔画一共是几画?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独立完成,建立数笔画问题与乘法意义的联系。3.综合练习。

  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11题。

  引导学生正确审题,找出隐含信息,再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想一想,我们是按什么步骤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

  【课堂检测】

  1、一个书架上有4本书,另一个书架上有8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2、一个书架有4层,每层放了8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3、小明有2束气球,一束有6个,一束有7个,他一共有多少个?

  4、小明有6束气球,每束有7个,他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教案11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练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习题:小红要写12个大字,已经写完了7个,还要写几个大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计算还要写几个大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20页例5。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问题是什么?

  生: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

  2.选择有用的信息。

  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制成纸条,让学生把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已知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的条件。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把用文字表述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提问:求还有几人没来,怎样列式呢?

  生:16-9=7(人)。

  提问:谁能说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生:16表示踢球的总人数,9表示已经来的人数,7表示没来的人数。

  4.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强化记忆。

  (1)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提问:“还有7人没来”,解答正确吗?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预设

  生1: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生2:7+9=16(人)。

  小结: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来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共分为几步?

  (生总结)

  提问:是不是我们找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都要用到呢?(不是)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

  ①通过看图和文字信息,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②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③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解决问题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法估算必要性;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会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合理的估算。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感受估算解决问题的简洁性,培养估算意识。

  3.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步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法,具有回顾与反思的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三、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说说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583接近()百

  718接近()百

  192接近()百

  219接近()百

  583接近()百()十

  718接近()百()十

  192接近()百()十

  219接近()百()十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积极动脑,学会判断一个三位数接近哪个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个本领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引出新知

  向阳小学组织学生去看巨幕电影,我们一起来看看。带来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你想怎么解决这道题?(估一估,算一算)

  下面就解决一下这道题。

  2.汇报交流。

  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能坐下吗?说说怎么想的。

  预设1:221+239=460(人)460人>441人所以六个年级的学生不能同时坐下。

  预设2:把221看成200,把239看成200,200+200=400(人)221+239>400人。

  预设3:把221看成220,把239看成230,220+230=450(人)450人>441人所以六个年级的学生不能同时坐下。

  预设4:221>220,239>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所以不能同时坐下。

  讨论交流:

  (1)这些方法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2) 方法一和方法三、方法四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小结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有的是精确计算,有的是估算,但是一般我们不用找到准确答案更简洁一些。

  4.方法提炼: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明确问题,找到信息——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回顾反思方法

  (三)巩固提升

  1.解决15页问题

  (1)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2)汇报方法

  2.解决17页第7题

  (1)仔细审题,说说你想用什么方法?

  (2)独立解决

  (3)汇报方法

  3.解决17页第6题

  (1)要帮助小猫解决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2)独立完成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案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教学例12: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没分装在一些玻璃瓶中,每个瓶最多装0.4千克,需要多少个瓶子?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6个瓶子可以装多少香油?(验证)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难算:如果要包装17个礼盒,需要多长的丝带?

  问:这题为什么不能像第1题那样进一呢?

  3、小结:看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吗?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3、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四、作业:

  1、P34—35第4—6题。

  2、搜集生活中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课后小记:

  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

  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还以此为周记题材,让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今天所学去灵活判断。

解决问题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画图的策略理清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解决的策略,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什么策略?

  列表。

  师:大家体会到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那么,这节课再学习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观察情景图,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用的信息。

  学生讨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个已知条件:

  (1)绿花有12朵。

  (2)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3)红花比黄花多7朵。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2.分析问题。

  要求红花有多少朵,首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了。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

  根据线段图所示,可以很容易解决“红花有多少朵”这一问题了。

  3.解决问题。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朵数:12×2=24(朵)

  (2)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4、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起,再解答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 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黄花朵数:12×2=24(朵)

  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可以用画图的策略解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运用画图的策略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1、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学生充分交流。

  3、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4、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1)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整理出来。

  (2)18元买3本,()元买5本,学生的整理方案可能有: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用去()元。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整理。

  (4)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①小明3本18元。

  ②小华5本()元。

  ③小明3本18元。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整理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18÷3=6(元),6×5=30(元)。(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整理信息吗?(学生自主整理,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1)师生评议学生的整理结果。

  (2)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3)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引导比较,强化整理信息的方法。

  (5)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整理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2)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

  (3)提问:通过整理,解题的感觉如何?

  (4)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整理、解答,指名板演。

  (2)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整理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整理,摘录整理。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四、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整理。

【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案11-06

《 解决问题》教案03-03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07-21

《解决问题》教案(通用25篇)11-12

《解决问题》教案(通用17篇)10-1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通用15篇)01-11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8-26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06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