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77页例2。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分析解答此种应用题,并且进一步巩固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⒉ 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 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准备题: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学生读题后互相分析,独立解答。)
解题思路:根据“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知道以红气球的个数为标准,花气球的个数有3个红气球那么多,所以求花气球多少个用乘法计算8×3=24(个)。
二、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⒈ 教师描述情景
10月1日是国庆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⒉ 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⑴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多少个?(例2)
⑵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此题以后再研究)
……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例2。
(3)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4)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5) 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
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方法1: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有17—9=8(个),再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可以求出花气球有8×3=24(个)。
方法2: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8×3=24(个)。
⑷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33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150克哈密瓜:1250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克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7千克=()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后记: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面积的单位有什么?
(2)学会面积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具: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一个小正方形纸片(1×1)、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一张正方形纸(100×100)、小正方形纸片(4×4)、小长方形纸片(4×3)若干
学具:每组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小正方形纸片(4×4)10个、小长方形纸片(4×3)10个。小正方形纸片(1×1)若干、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的手掌面大?
谁想跟老师的手掌面比一比?
像这样用你们的小手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再和你们的手掌面比一比,谁大谁小?
再摸摸桌面,比你们的手掌面怎样?(大得多)
像手掌面、数学书的表面、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它们的大小分别叫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提问:书面、桌面、黑板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黑板面的面积最大。)
2、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四个图形,有一个和其他三个不同,你能找出来吗?(角)
说得好,你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封闭图形,他们有大有小吗?谁最大?谁最小?
看来,不仅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生齐读)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比较一下。
重叠法比较蓝色纸和黄色纸,蓝色纸和红色纸的大小。
黄色和红色纸,能一眼看出谁的面积大吗?我们把这两张纸重叠,能很快看出谁的面积大吗?
也不能,那怎么办呢?能不能用别的办法试一试?为了方便大家探究,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屏幕。(电脑演示素材:地板砖、手帕、豆腐),想到办法了吗?
真不错,老师给了小小的提示你就能想出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纸片,想不想动手来摆一摆?有的同学手已经很痒痒了,好,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小组合作摆一摆黄色纸有几个小正方形纸片大。
板书:黄色=8个小正方形
同学们摆得真快,下面请大家自己从学具袋中拿出小长方形纸片作标准来摆一摆红色纸,看看红色纸上能摆多少个小长方形纸片。
板书:红色=9个小长方形
我知道了!是红色纸的面积大!因为红色纸有9个小长方形,黄色纸只有8个小正方形,9比8大,所以红色纸大。有同学不同意,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不一样大,所以没法比较。)
你的意思是说要用同一种小纸片作标准对吗?好,那咱们就用小正方形做标准吧,试试也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红色纸。
板书:红色纸=8个小正方形
现在能比较了吗?红色纸和黄色纸的面积一样大!
这也告诉我们,在比较和测量面积时标准要怎样呢?(统一)
是的,就像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时就要用统一的什么单位?(面积单位,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收好学具)
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创造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你们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平方厘米,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有多长?(贴在黑板上)
也就是说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谁愿意再说一说?(指两名同学说,全班说)
板书: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量一量,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纽扣、开关按纽、电脑键盘上的一个键、电话上的按键)
我们的周围和生活中有这么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睁开眼睛,你记住1平方厘米这个朋友了吗?有了1平方厘米这个朋友的帮助,我们就可以测量一些物体的面积了,请同学们拿出小长方形纸片,用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看它的面积是多少?(12平方厘米)
你不但很快测出了这张纸的面积大小,而且还用了巧妙的方法,真是了不起啊!
1平方厘米已经跟大家成好朋友了,下面我们来跟1平方分米交朋友。请大家试着从学具袋里找到1平方分米,举起来,仔细看看,再量一量它的边长。是1分米吗?也就是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记住1平方分米这个朋友了吗?让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生活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吗?(数学书的一半,开关盖)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都和大家见面了,现在咱们再来认识1平方米这个朋友,大家可不要被它吓到哦。感觉怎样?你猜猜它的边长是多少?你能像这样说说1平方米有多大吗?
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估计一下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多少平方米。
三、小结,揭示课题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下面就让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1、物体()的大小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测量或计算面积时,要用()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块地砖,正好放9个,这块地砖的面积是()。
2、我能行,请你试着填一填。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有4()
3、请你当回小法官。(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小明身高140平方厘米。()
教室的门高2平方米()
课桌大约长6平方分米()
4、光明小学三(2)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校颁发了一张奖状给三(2)班,同学们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量了量这张奖状,发现它横着能摆5个正方形,竖着能摆4个正方形。
你能帮三(2)班的同学们算一算,做镜框的铝条大约要多长?做镜面的玻璃大约要多大吗?(拓展练习)
五、总结全课
1、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还知道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想知道什么?
除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还有没有其他的面积单位?
还有平方公里,我们中国的国土面积就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2、评价。
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3、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调查你家的居住面积、小区的面积、或是你喜欢的风景区的面积。
教学后记:
一、创设生活情景,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二、让学生自己来“做数学”
三、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
四、渗透人文关怀,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50×1070×20xx×40500×70600×80
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3、听算练习:
40×1030×20xx×50300×10300×80
4、估算:
42×1168×1032×47
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
(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
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
四、学习总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会辩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辩认地图上的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展示、交流各种不同的校园示意图记录方式的活动中,体会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必要性,学会辨认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能在学习活动中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辩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并能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松鼠、猫、兔、鹿、狗、熊的图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你的东、南、西、北面坐的是哪位同学?
2.早晨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哪个方向?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哪个方向?
3.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东、南、西、北,怎样辩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二、探索新知
1.感悟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必要性
从学生上节课绘制的校园示意图中,选择把上方分别定为东、南、西、北的四幅示意图贴在黑板上。
(1)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四幅校园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2)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也像这样,各自把上方定为不同的方向绘制地图,你们觉得怎么样,说说你的看法?……那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3)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绘制地图时,上面表示北方,下面表示南方,左边表示西方,右边表示东方,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留下黑板上把上方定为北的'示意图,去掉方位词,只注明“北”。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在示意图上指着一起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三遍。
2.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根据第4页下面的校园示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教学楼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图书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大门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体育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操场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
操场在图书馆的什么方向?
操场在大门的什么方向?
操场体育馆的在什么方向?
3.争当优秀的导游
根据第2页的主题图,组织争当优秀导游的活动。
(1)我国首都北京的天空门广场有哪些主要建筑?
(2)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能用东南西北和课外知识,向游客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吗?请同学们先试着介绍介绍,待会儿从你们中评选出优秀导游。
(3)采用自愿的方式请导游介绍天安门广场,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评选优秀导游。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学生在地图上圈出北京、嵩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后,独立完成填空。
2.数学游戏
教师出示猫、兔、鹿、狗、熊、松鼠的图片,把松鼠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并注明“北”,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把其他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
(1)猫在松鼠的西面,兔在松鼠的南面。
(2)鹿的西面是松鼠,狗的南面是松鼠。
(3)熊既在鹿的北面,又狗的东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在地图上辩认东、西、南、北?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就商0。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2、说出每个数中的'0表示的数值。
(1)板书:39
请说出3和9各表示的意义。
(2)板书:0
请学生说出0表示的意义。
(3)在3和9的中间添上一个0,使39变成“309”,请同学说出0在这个位置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3页例5。
(1)提问:哪个数和5相乘得0。
(2)列式计算:0÷5=0
(3)理解0÷5为什么等于0。
(4)结合算理说一说,0÷20÷8各得多少。
(5)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学习教材第23页例6中的(1)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花了208元,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08÷2
(2)板书:208÷2
(3)学生独立完成笔算。
(4)展示学生笔算过程。
(5)观察思考:为什么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商的十位上得0呢?
(6)观察学生的笔算,讲清算理。
(7)自主回顾笔算过程。
(8)同桌交流,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3、学习例6中的(2)题。
(1)板书:216÷2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2,2除以2得,在百位上商1,再用2去除十位上的1,1除以2不够商1,要在十位上商0占位,0乘1得0,1减去0还得1,最后被除数十位上的1与个位上的6合并成16,16除以2得8,在商的个位上写8。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
(1)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
(3)对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4)了解学生是怎样验算的。
2、病题门诊。
(1)出示题。
(2)理顺思维,观察发现。
(3)说一说,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4)指明学生板书并口述怎样改正。
(5)说一说,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笔算:
(1)尝试计算。
(2)质疑。问:为什么商中间要写两个0?(商中间应该商几个0,就写几个0,不能只写一个0)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转盘、纸杯、白球、黄球、红球、盒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课间喜欢做游戏吗?在游戏前怎样决定谁先玩的呢?石头、剪刀、布这三种手式哪种最厉害呢?想和老师比试比试吗?如果老师和人们一起玩,你们认为有什么结果?学生发言(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师生共同班几次,充分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索,学习新知
活动一:摸名片
1、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注意写清姓名、性别、属相、班级、爱好、电话号码。
2、学生自读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摸名片”游戏,游戏后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结果。
4、集体交流:汇总每小组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摸出属牛的同学比较多,而摸出属鼠的同学比较少呢?
5、结论:
有的小组属牛可能性大,有的小组属鼠可能性小。有的小组属牛和属鼠的可能性一样大。
6、这是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
7、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事情存在可能性的现象?
活动二:抛纸杯
1、猜想:
纸杯抛向空中落地时有几种可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
2、实验:
每个人重复抛5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
4、结论:
纸杯抛向空中落到地面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杯口朝上、杯口朝下、躺在地面上。
活动三:摸球
1、出示盒子(里面两个黄球,一个白球)
①任意摸一个球,摸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②分组实验加以证明。
③小结:任意摸一个球,有2种结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2、再放入3个红球,会出现哪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出黑球吗?
①实验验证。
②小结。
3、出示盒子(2个白球,2个黄球)
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表。
4、扩展练习:
①前几天老师在一个商场门口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布袋里红、绿两种玻璃球各5个,只需5角球就能玩一次,谁能在布袋里摸5次,摸5个红球或5个绿球就奖励5元钱,如果你在场你会不会去玩?为什么?
②学生模拟摸球游戏。
③小结:在布袋中能够摸出5个红球或5个绿球可能性非常小,这只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骗术,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陷井,我们识破这些陷井的办法就是学好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公因式入手,通过适当变形找到公因式,第(1)题添括号,第(2)题连续两次使用提公因式法,让学生体会整体的思想方法。还要注意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三、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对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做讲解和变式训练。
提高训练
2、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什么,如何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以及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P62第2题的(4)(5)(6),第4题。
扩展阅读
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节课第一个任务就是以“哥伦布竖鸡蛋”唤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回忆和探索。第二个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第三个任务就是设计了一些难易适中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1块是用估计法得出“哥伦布竖鸡蛋”的大约字数,鼓励学生用多种估计法展开估计,并对照实际字数,看看谁的估计最接近实际22×13,估算的同时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笔算,是一道融口算、估算和笔算于一体的练习。练习十七第1题是对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口算的复习和回顾,第2题是“为企鹅找冰”,趣味的题目引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回顾,以达到熟练掌握的情度。第3题和第4题是情境式的应用题,其中第3题用“共有32个国家队进入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阶段”和“每队有23名队员”这两个信息来要求学生得出“一共有多少名队员参加比赛?”其中渗透了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也渗透了让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让计算与情感溶为一体。第4题也是渗透了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它需要学生能从图中的信息得到“一辆车准乘54人”,才能和另一个信息“我们公司共有25辆这种旅游车”组合成一道能求总数的应用题,培养了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和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方式经历和回顾本单元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归纳、整理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设计:
一、猜谜引入、调动情感
师:请根据语言提示,抢答出一位古代世界名人的名字。(提示1:男人。提示2:出生在意大利。提示3:世界著名的探险家。提示4: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提示5: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
生:哥伦布。
二、提出问题,寻求策略
师:想不想听哥伦布对“蛋的解说”?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长时间?
生1:1分40秒。
生2:2分钟。
师:你们猜得很接近准确数1分52秒,如此短暂的时间,却能做许多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生1:在事情完成之后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去做,但只有具有胆魄和创造力的人才能够做第一位勇士。
生2:当别人取得荣耀时,怨恨、妒忌是不对的。只有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师:这个小故事在课本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有的学生在独立解决,有的学生在跟合作伙伴讨论,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准备展示汇报)
生1: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数。
生2:这种方法数起来太慢,可以先数每行有多少字,再数共有几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13×20=260。所以这篇文章大概有260个字。
生3:这篇文章每一段的行数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先数出一段的字数,再乘一共有几段就可以了。
生4:可以用笔算,22×13=286。
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
师:我们能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实际是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老师课前请每一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整理出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请你们四人一小组,首先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然后评选出整理较全面、具有逻辑性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汇报。
②先派各小组代表展示作品,交流整理方法,其他学生做出评断。
小组1:我是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学习了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学习顺序是口算乘法在前,笔算乘法在后。其中口算乘法有两个例题,例子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例2是估算;笔算乘法有两个例题,例1是不进位笔算,例2是进位笔算。
师:请对本小组的作品及发言做一些评断。
生:他们的作品较系统、全面地整理出了本单元知识,书写工整、美观。发言时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小组2:我根据目录和例题的内容,用表格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知识。表格中第一列是本单元总的学习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列分为三格分别是口算乘法、笔算乘法、解决问题。口算乘法对应的表格分为两格,分别中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估算:笔算乘法对应的表格分为两格,分别是不进位笔算、进位笔算;解决问题对应的表格分为三格,分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用表格的方式整理知识比用文字叙述要直观、清楚。
小组装:我是用框图的方式整理知识的。用长方形框表示各项内容,然后用大括号连接。我把口算乘法放在上方,笔算乘法放在下方,这符合教材的安排意图: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笔算乘法包括不进位笔算和进位笔算。
生:我认为用框图整理知识是最方便、最直观清晰的方式,不仅全面、逻辑性很强,而且有使人看后一目了然的效果。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基本练习。
a.出示练习十七第1题,口算练习,采用“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的形式,让全体学生精神专注地口算。表扬做得全对的同学,请他们说一说口算又对快的窍门,从而再现口算规律: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数末尾添写0,两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末尾添上几个0,从而提高口算能力。
b.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笔算练习。在练习中加强各种情况的混合练习和比较练习,针对学生计算此类题目容易出错的三种情况:计算时应选用一个因数的十位去乘,再用个位去乘;进位时加错;数位对不齐。引导学生每计算一步都要看数位对齐没有,进位没有。另外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检查的习惯。
2.解决问题、发散思维
a.解决书上第3题和第4题。
b.解决学生生活小问题。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几位学生回答。
小老师1:我姑妈家养了43头奶牛,一头奶牛每天吃青草12千克,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够吗?
生1:可以用乘法估算解决。43≈40,40×12=480,480>450。所以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不够用。
生2:也可以这样想:12≈10,43×10=430,虽然430<450,但是少算了两个43是86,430+86>450。所以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不够用。
小老师2:我们社区6月份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平均每户节约61千克水,共有87户,我们社区6月份共节约用水多少千克?
生:由于这道题目中数字较大,所求问题需要的是准确数,因此可以用笔算乘法解决。
小老师3:我家20xx年平均每月大约用电80度,全年大约用电多少度?
生:一年共12个月,80×12可用口算得到结果。
师: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新的理念,淡化“整理和复习”的形式,注重实质,在生动的数学活动基础上,不仅引导学生回顾整理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同时在练习的设计上,也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提升了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出现了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题着重解决两个一位小数相加和两个一位小数相减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加法计算问题时,口算方法是学生容易想到的,是学生里竖式计算算理的基础;竖式计算则需要多一点的指导。到解决减法问题时,重点放在竖式的计算上,难点是差的整数部分是0,要指导学生正确写出得数。教材没有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只是强调让学生从小数的含义来思考,这样能促进学生加身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作业中学生错得蛮多的一道题)
□<2.9<□□<13.4<□□>10.6>□□>0.9>□
这些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读题后找出关键词:相邻、整数
分别请学生说说答案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信息,看清楚四样东西的单价:
馒头0.5元豆浆0.7元馄饨1.8元面条2.4元
把这几样食品的价钱分别用几元几角来说说,认识到整数部分表示的是几元,小数部分表示的'是几角
2、如果你为自己选两样,当成自己的早餐,你会怎么选?
(馒头和豆浆)
怎么算呢?
0.5+0.7
学生自己尝试用竖式计算,交流算法。
注意结合学生的讲解,加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比较。认识到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而小数加的时候是先加小数部分,它们其实都是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要进到整数部分。
相同位数对齐,小数在做加的时候,主要是把小数点对齐。
如果你和妈妈一起去吃早饭,你会怎么选?会算吗?
大家做在自备本上。交流。
3、如果要你根据这些信息,提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你会吗?
比如(1)面条比馄饨贵多少钱?
列式并竖式计算:2.4-1.8
讲解时注意讲明白:整数减法的高位如果是0,是没有必要写的;但小数减法减得的整数部分是0,一定要写。
除了比便宜或贵的问题要用减法解决,有没有别的问题也要用减法解决呢?
比如:拿5元去付钱,买馄饨和面条,要找回多少钱?
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注意,此时的5元,为了计算的方便,可以写成5.0元
(竖式略)
方法一:5.0-4.2=0.8元
方法二:5.0-1.8=3.2元,3.2-2.4=0.8元
那如果把找得的0.8元,继续买东西,可以买什么?
买馒头:0.8-0.5=0.3元
买豆浆:0.8-0.8=0元。注意,此时只要写0元,不要写成0.0元
三、练习巩固
1、完成书上第1题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校对。
2、读懂信息:竹竿全长4.6米,露出水面部分长1.2米,水深多少米?
学生想明白这根竹竿分成了怎样的两部分,再解答。
3、让学生先看图说说这四种花的单价:玫瑰每枝2.2元,满天星每枝0.3元,康乃馨每枝0.6元,月季每枝0.8元
问(1)小芳买了2枝玫瑰,要付多少钱?
可能会有学生想到的是乘法,指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我们现在还不会,可以用加法来计算。
(2)一枝玫瑰比一枝月季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在得数比1大的算式后面的□里画“√”。
0.6+0.6□0.1+0.8□1.1+0.3□
0.9-0.3□2.2-1.1□2.5-0.9□
5、布置作业:
p.105第2题,用竖式计算。
课后小记:
在计算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觉得非常的简单,更愿意用口算。
学生的作业基本都是当堂完成,质量好。看来这部分内容还是蛮简单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进一步巩固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
4.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类归纳,学会有序整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5.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系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并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归纳、交流总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再现,整理知识
教师活动:
教师:回顾一下本单元我们都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这一部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课堂交流,归纳整理
教师活动:
1.理清脉络,整理复习。
(1)出示学习要求:
①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②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2)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先自行进行归纳整理,再将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整理方式:
第一种:
2.激发兴趣,合作交流。
(1)出示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第2题题目)
(2)分析问题,选择算法。
①请同学们先根据题目列出算式。
②小组交流:各题应选择怎样的'算法?为什么这样选择?说出理由。
教师:在生活中,只需要知道大概结果或无法求得准确结果时,可以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题目则采用口算的方法;若数目较大,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时就用笔算。
板书:估算、口算、笔算。
(3)组织讨论:你认为估算、口算、笔算什么地方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统一意见后罗列出来。
全班交流,在学生说一些关键问题时教师适时指导。
(4)基本练习,巩固方法。
(教材第75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反馈。
3.解决问题。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吗?
4.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1题口算练习。(可抽查一组快速回答。)
(2)练习十六第3题。
①尝试解答。
②反馈思路。
a.说说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环节。(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和回顾反思。)
b.说说你这样列式的理由,并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练习十六第4、5题。
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课一方面要构建出本单元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复习,对各知识点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12-13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1-07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3-01
三年级数学教案10-29
三年级数学教案01-07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9-3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16
关于三年级数学教案12-17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14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