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把握全文结构、说明顺序,把握中心句的特点与作用。
细读课文,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特点。(标本—完美的图画—四个讲究、三个细节)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出示对联)
师:俗语说“上有天堂”,大家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吗?(下有苏杭)
投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还有两幅对联: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明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总的赞美了苏杭,而第2、3联,明确得写出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他是怎样写苏州园林的。
二、了解作者、解题
大家看课本105页的注释,补充:叶圣陶先生,江苏苏州人,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而且有深厚的感情。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为摄影集《苏州园林》所写的序言。知道什么是序言吗?序言:一般写在着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而这篇文章就是介绍摄影集《苏州园林》的。
大家看注释,课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诸”字是许多的意思,就是说,这篇课文不是单独讲某一个的,而是总的讲苏州园林。“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之一,还有沧浪亭、狮子林、留园。“寄深眷”表明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切情意。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
检测字词
1、注音:
轩榭(xuan xie) 重峦叠嶂(chong luan die zhang) 丘壑(qiu he) 嶙峋(lin xun)
相间(xiang jian) 池沼(chi zhao) 应地制宜(ying di zhi yi)
2、解释词语:
(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3)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4)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5)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6)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想想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些共同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时间大概5—7分钟)
明确:(第2自然段)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些共同特点表现在七个方面:
前四个方面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后面三个要稍为归纳(第7、8、9自然段)
板书: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
建筑的色彩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1、能正确的写字。
2、让学生了解对比的表达方法,突出人物的精神作用。
3、指导学生流利读古诗文名句并能背诵。
4、学生弄清成语“指鹿为马”的本义和比喻义,能完整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对比,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通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去准确记住词语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注意加点字的写法。
1、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这些词语。
2、重点关注带点字的意思:
部 焕 诣 厉 川 裁 躁
3、自由读这些词语,并交流如何记住这些带点的字,把词语写正确。
4、集体交流。
5、学生书写这8个词语,注意带点字的笔画和结构。
二、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精神的作用。
1、学生自主体会“对比”方法的好处。
2、学生相互交流读这两段话后的感受和发现。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第一句直接写诸葛亮比往常更加镇定。第二句用守城将士的“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和诸葛亮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诸葛亮的沉着与冷静。这就是使用对比方法最明显的好处。
4、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句话,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感受对比方法的`表达效果。
5、让学生反复读这两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比较,哪句话更能突出哈尔威镇定自若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记一记。
1、指名朗读古诗文名句,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2、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这两句的感受。
4、在熟读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同桌互背互评。
5、教师指导学生抄名言,注意把字写正确,注意行款整齐。
二、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读准字音,了解故事大意。
2、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对他的行为你有怎样的看法?
3、学生交流。
4、学生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目标要求:1.学生能把自己想到的练字的好处归纳为几点。
2能有条理地介绍给其他同学听。
3.能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避免自己的发言和别人重复。
课时数:一课时
过程:
一、学生读教材,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思考:练字给“我”带来了哪些好处?并进行归纳。
三、将自己归纳的内容小组交流。
1.培养审美能力。
2.欣赏自己的书法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3.坚持练字能磨练意志,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四、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第四、五、六课时
作文课读_____有感
教学目标:
1、回忆有什么文章曾经深深地打动过你的心。
2、记下你曾打动过你的美妙感觉。
3、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在表达自己读书后的感受时能体现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内容:作文指导
一、吟诵格言,激发兴趣。
让学生吟诵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明白读书是我们进步与成长的阶梯。
二、谈话回顾,确定范围。
1、你爱读书吗?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几本书或哪几篇文章?
2、学生交流问题。
三、回忆内容,交流心得。
1、再次回顾印象深刻的那本书或那一篇文章中的那一个片段、一句话。
2、深入思考:它们为什么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
四、指导方法,选好“感点”。
要写好读后感,必须先认真读书。在深入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去重点解决“感点”的问题。在读后感中,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读书的感受,或者抓住文章中写得最深刻、最精彩的句段等,将它进行提炼,归结到一点,这就是“感点”。感点是感想的关键。那么怎样选准、选好感点呢?
(1)可以从原作的中心思想中提炼感点。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灵魂,从中心思想里提炼出来的“感点”最能体现“读”和“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可以从原作的人物和事件中来提炼感点。
(3)可以从原作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提炼感点。
(4)可以从原作中人物的某些语言和细节来提炼感点。
无论写什么文章的读后感,只要选好感点,谈得深刻,谈得透彻,就一定会让读者产生共鸣。
五、独立构思,完成草稿。
第二课时
内容:修改与誊写
一.学生自行修改
1.学生完成作文后,自行修改。注意语句是否通顺,有无漏字或多字现象发生。
2.学生将修改后的作文认真读一读。
二.同桌交换修改
1.学生将自行修改好的作文与同桌交换后再次修改。
2.老师巡视指导。
三.选出作文全班修改
1.教师从修改后的作文中选出一篇,在全班宣读。
2.学生提出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3.教师小结修改要点。
四.学生誉写作文。
第三课时
内容:作文讲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赖特兄弟在幼小的心灵里,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以及如何发明第一架飞机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创造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在玩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创造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莱特兄弟的幼小的心灵里,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以及如何发明第一架飞机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学生分成四个方阵进行抢答。
(1)空调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02年美国人开利)
(2)洗衣机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06年美国人费歇)
(3)X射线什么时候是谁发现的?(1901年德国人伦琴)
(4)维生素什么时候是谁发现的?(1912年英国人霍普金)
(5)冰箱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23年瑞典的两个工程师)
(6)电视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25年英格兰发明家贝尔德)
(7)圆珠笔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38年匈牙利人比罗兄弟)
(8)激光什么时候施舍发明的?(英国人肖洛和汤斯)
(9)杂交水稻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65年中国人袁隆平)
(10)因特网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
2、教师小结。
二、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学。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
3、提出本课不理解的词语,小组相互交流解决。
三、整体感知,释疑解难。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准确、读通顺的情况。
3、指名反馈。
(1)分段情况。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结合图片资料释疑。
四、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1——4自然段。思考:
(1)什么叫“信念”?“飞翔的信念”是什么?
(2)在莱特兄弟幼小的心灵中,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3)你觉得小时候的莱特兄弟是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加点的词语品析,指导感情朗读。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把本课的生字新词抄写两遍。
2、搜集有关飞机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莱特兄弟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一天弟弟在想,人如果能像小鸟一般在天空飞翔那该多好。于是兄弟二人一面经营修车店,一面梦想着飞行,但当他们着手去进行飞行试验时,有人因滑翔机坠落而死了,又有人因飞机引擎太重而无法飞。同学们,如果你在进行试验时,同样遇到这么多障碍,你会怎样面对呢?
2、学生讨论。(放弃,生命更重要,让别人去试验;坚持,科学要付出牺牲。不然,哪里会有伟大的飞行交通工具——飞机)
3、师:是的,莱特兄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克服了种种的困难,最后在1903年,发明了“飞行者一号”。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继续学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4——8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莱特兄弟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克服的?
(2)画出描写世界第一架飞机的句子。
(3)画出面写世界第一架飞机飞行的句子。
(4)为什么这次飞行只飞了99秒,441米远,就说“飞行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惊奇地、兴奋地、赞叹地)
三、总结全文
1、教师导读。
2、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指名反馈。
3、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了解其他梦想成真的事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7个生字,认识“诺、颁、隧”3个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读通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他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生词,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从具体的语句中,感受诺贝尔博大的胸怀、奉献的精神、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谈世界著名的奖项——诺贝尔奖。
2.说说对诺贝尔的了解。
二、设问导读
(一)预习课文
1.依自学提示读课文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生词,同桌借助词典或学过的解词方法思考其含义。
小组合作读课文,互相正音。
2.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斯德哥尔摩 颁奖 机械 砸石头 灰烬
隧道 开凿 震撼 英镑 爆炸
3.展示朗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朗读,互相评价。
(二)概括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从文中读到了哪些内容。
2.从上面提到的内容中提炼出主要内容。(提示:找出文中主要自然段来概括。)
3.思考:文章层次如何划分?说说理由。
(三)了解诺贝尔奖
1.自读课文第1、2、10自然段,思考
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奖项涉及哪些领域?
⑵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温馨提示: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词句。)
2.品析遗嘱
⑴读读第10自然段中写诺贝尔遗嘱的句子,从遗嘱的内容中,你认识到了怎样的诺贝尔?
⑵饱含深情地读出诺贝尔的遗嘱。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1、2题。
四、拓展延伸
查资料了解我国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第 2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历程及所经受的磨难,感受他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9自然段,体会诺贝尔热爱科学、勇于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内容,练习为诺贝尔写100字的小传
教学过程:
一、基础达标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 ) 的艰难历程。临终时,他把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存入银行所得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 ( ) 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二、设问导读
(一)默读课文3-9自然段,思考
1.诺贝尔为什么想要发明炸药?(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句子。)
2.诺贝尔发明炸药经历了哪三个过程?(提示:仔细读5-9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简洁叙述。)
3.找出本片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合作探究
1.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
2.我们知道,炸药常用于战争之中,它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会怎样想?(提示:结合诺贝尔奖的奖项来分析)
(三)练写小传
1.读富兰克林的传记,想一想:书写诺贝尔的小传,要有哪些内容。
2.根据课后练习第4题的要求,为诺贝尔写人物小传。
三、巩固练习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整理为诺贝尔写的小传,誊抄在课后练习第4题下的空白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的深刻含意。
二、学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由描述巴黎的桥进而引申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熔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炉。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自读思考和练习”,指导自读、组织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指导学生学习“自读提示”导入新课文的学习。
二、范读课文。
三、出示自读思考题,指导自读。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闲暇 愫 奂 墩 潺 胯 沟壑 竣
2.解释词语:
①美轮美奂 ②全中情
③栩栩如生 ④潺潺
⑤藐视 ⑥情愫
3.造句。
①感慨 ②淡妆素裹
③神韵 ④遗留
(二)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三)作者在文中叙写了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详细描写了哪几座有形的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为什么要写无形的桥呢?
(四)划出文中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的部分,试各举一例,说说它们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的中心。
四、检查“基础知识”的完成情况。
五、组织学生就(二)~(五)开展讨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1—2)回忆巴黎的游踪,赞美名胜古迹。
二部分(3—4)赞美巴黎有形的桥。
三部分(5)赞美巴黎无形的桥。
单元:
指导学习《巴》“自读提示”,任意比较两文章异同。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学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资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局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同学查找、搜寻、扩展相关资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同学根据文中注释和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同学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协助同学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需填补其中空白,空虚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干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布置一段小插曲,请同学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示在哪里?”
(这样不只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学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干更好地表示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空虚诗歌内容,同学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情境扮演,时空延伸
同学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局面,同学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同学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同学把自身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人生自古伤分别,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和:小同学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学校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同学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时扩展同学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经典)语文教案12-11
(经典)语文教案07-23
【精选】语文教案08-02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