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律·长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律·长征》教案1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细读鉴赏,领略诗境,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诗题
2、“七律”代表什么?“长征”呢?
3、检查,个别朗读全诗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教师朗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长征图”?
2、小组讨论
3、交流:
?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4、在这几幅图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幅图?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5、学生自学,在诗歌的精华处圈圈画画
6、全班交流: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
(1)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想象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3)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4)再带着对红军崇敬的.心情读一读。
B、“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补充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3)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4)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C、“喜踏岷山雪”
(1)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3)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4、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
B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三、播放歌曲,提升情感。
1、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播放歌曲
四、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英雄气概
飞夺泸定桥乐观精神
《七律·长征》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犹如引入课题
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
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
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二、出示课题
七律·长征
1、了解时代背景: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
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
作业本1~4题。
《七律·长征》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
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课前准备】
利用电子阅览室上网浏览“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
(板书课题)同学们,初见“长征”这个词,是不是感觉很陌生?因为这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事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有人说: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交流查阅关于红军长征和诗人毛泽东的有关资料:
1、通过课前预习,你搜集了哪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利用课件(地图)结合学生汇报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解诗题。
2、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次伟大的征程中,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你对毛主席了解多少?
过渡:
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我们开创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毛主席泼墨挥毫,用精炼的语言以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呈现了长征这段惊天动地的壮举, 二、读诗文,解“七律”
1、自由练读诗文。
2、指名学生读诗文,检查字音。
3、再读诗文,解“七律”,体会诗的韵律节奏。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
这首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想学好这首诗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⑴ 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
⑵ 体会这句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总起全文。
⑶ 指导朗读(有力度、缓)。
2、过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默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⑴ 同桌交流。
⑵ 全班汇报交流:
抓住关键词,相机出示“长征专题学习网站”有关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想诗境,悟诗情
1、读完诗文,哪些诗句描绘的情景在你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学到红军什么精神?
2、过渡:
红军战士怀着对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在腥风血雨中闯出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你听,那嘹亮的歌声催人前进,胜利的旋律使人振奋。播放歌曲《长征》。
3、是呀,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长征,感受长征,再次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长征了吗?课后还可以阅读《同步拓展阅读》,还可以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长征。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 万水 金沙 大渡
藐视困难 千山 五岭 乌蒙 岷山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g bó )岷山(mí )
2、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
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七律·长征》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等。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师生交流有关长征资料。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这些词语:远征、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品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
(2)结合长征资料体会诗意。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3)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根据提示,在小组里练说。第一步、找出是那一句。第二步、从中看出遇到了什么困难。第三步、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用“更喜”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五、欣赏歌曲《长征》。
六、总结、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收集有关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3、课本P113第2、3题。
【板书设计】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七律·长征》教案6
教材分析:
本文是毛主席在红军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诗重点讲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全诗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字里行间表达了红军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了解时代背景,初步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同志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
A、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指名学生逐句朗读诗歌(七律:七言律诗,每两句为一联)
理解词语的意思: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介绍这首诗的体裁: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3、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四、指导朗读《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七律·长征》教案7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xx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七律·长征》教案8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相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1、出示课件,介绍七律知识
2、提起七律长征,我们不由想起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出示课件介绍作者毛泽东
3、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4、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齐读课题
回答。(出示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
(2)理解:等闲的意思,比较《石灰吟》中的等闲。
(3)理解诗句的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指导朗读,读出感情。
2、再读全诗,圈出红军在长征途中跋的山涉的水。
交流
3、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五岭”“逶迤”和“磅礴”。
(2)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毛泽东在诗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3)指导朗读,读出感情。
小结: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却像细浪,磅礴的乌蒙山却像细浪,难怪毛泽东在诗歌的第一句中这样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课件齐读。
4、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1)课件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
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这个句了?
出示课件,指名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齐读)
D、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喜悦、自豪)
(2)课件出示:大渡河、铁索桥图
A这就是大渡河、铁索桥,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是架吊桥,由13根铁索构成,现在看到了图上有木板,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狡猾的敌人已经把木板抽掉,只剩下铁索,看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寒光闪闪,阴森森的、毛骨悚然的感觉。)
B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大渡桥横铁索寒”,齐读
C从“寒”字,你读出了什么?(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艰难前进,视死如归)
读出感情
小结: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二者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难怪毛泽东在诗歌的第一句中这样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课件齐读。
5、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出示课件,理解“尽开颜”,为什么“尽开颜”?
(2)茫茫雪山,当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去,我们的红军战士凭着顽强的毅力、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胜利地翻越了,多开心啊!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齐读
小结:红军翻越岷山,以苦为乐,难怪毛泽东在诗歌的第一句中这样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课件齐读。
6、读背诗歌
7、检查背诵
8、总结:学完全诗,我们仿佛跟着红军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七律长征》,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9、课堂练习:完成语文补充习题第二、三题。四、作业
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
板书:七律长征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英勇无畏巧渡金沙江乐观主义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七律·长征》教案9
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
(一)介绍知识
七律:
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
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
(4)飞夺泸定
(5)喜踏岷山
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
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
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2、跟家长交流阅读《七律·长征》的感受,并以“为长征立碑——读《七律·长征》有感”为题,写一段短文。
《七律·长征》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 谁来说说 (指名说)
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 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生读诗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小结:谢谢同学们的夸奖。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哪些字是韵脚 听一听范读,自己再读一读。(课件放录音)
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师: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质疑。
师:同学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我们既要敢于质疑,更要善于解疑。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 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 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 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师提示学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
(3)读 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 同桌合作学习
2 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生:(汇报学习体会)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腾"能否换成"流"呢 "走"能否换成"跋"呢
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 (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铁索桥)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 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二者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齐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 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 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四,总结
师: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师: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七律·长征》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知识点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远征难”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说明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说明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怕”“等闲”充分体现红军战士顽强勇敢、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自信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为全篇定下豪迈、乐观的基调。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赏析: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崇山峻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形容山岭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气势高大壮观,“腾”“走”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突出五岭气势的奔腾和红军行军的急速。该联采用以动写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充分表现红军顽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赏析:写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上承“万水”,既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无数激流险滩。“暖”,既写5月春暖时节金沙江风高浪急、水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照应上文“暖”字,表现红军处境的艰难和危急,反衬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赏析:总结,想象,突出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充分表现诗人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表达了作者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表现他们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典型知识点
1、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图。
2、相关常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交代文章体裁,“长征”是题目。
3、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其重要文章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实践论》(1937年)《矛盾论》(1937年)《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论持久战》(1938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诗词风格雄浑豪迈、气势宏伟,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水调歌头?游泳》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
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4)根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一七律长征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七律·长征》教案13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对词语的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二、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课前可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或者帮助学生搜集一些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
2、本课教学可采用下列基本步骤:
(1)简要介绍长征,如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2)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初读时要尽可能地多读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一是要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在电视、电影、书籍、文章中看到的实例,感悟课文中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二是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可先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或录像(如无图片、录像,可画示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然后,出示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也可画简笔画)。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三是要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要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如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时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4、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和会写的字不多,但这些字,学生容易忘记读音,容易写错。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利用熟字来加深记忆,如“礴”,练习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ó”,”磅礴”的“礴”。本课有一些特指词语,如“五岭”、“三军”,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远征”、“等闲”、“细浪”,可在理解诗句中解决,不必单独讲解。
5、课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题提出了读、背的要求。第二题要求学生重点理解诗中的二、三两句诗,提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体会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时,应予重视。选做题,可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长征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学生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长征的其他作品。
6、“资料袋”中介绍了长征的时间、原因、经过的省份、路程、跨越的山水,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阅读,为课中的阅读理解铺垫。
《七律·长征》教案1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 ——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七律·长征》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长征》]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七律·长征》教案】相关文章:
《七律长征》教案09-16
《七律·长征》教案02-14
《七律长征》教案17篇07-19
有关七律长征教案三篇10-28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03-08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04-21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实用02-09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通用20篇)09-21
读《七律长征》有感04-30
《七律长征》读后感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