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16 17:28:1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一、口算.

  7+8=  15-9=  9+8=  11-6=  16-9=

  3+8=  15-7=  12-5=  11-3=  12-6=

  8+7=  15-6=  14-5=  7+7=  14-6=

  4+9=  8+8=  12-9=  13-7=  14-8=

  二、填( ).

  9+( )=17  8+( )=15  7+( )=16

  6+( )=13  3+( )=12  5+( )=14

  三、填□.

  四、在○里填上“>” “<”或“=”.

  14-9○6  18-8○9  12-6○6

  五、填空.

  1.第一行摆6个○,第二行摆△,要比○多3个.第二行摆_______个△.

  2.摆14个○,9个△.○比△多_______.

  3.8+7=□  9+8=□

  □+□=□  □+□=□

  15-8=□  17-9=□

  □-□=□  □-□=□

  六、

  七、

  17-9-4=  16-7+8=  14-8-5=  6+7-9=

  八、

  九、小红有8本连环画,小明有7本.两人一共有多少本?

  □○□=□(本)

  答:两人一共有_______本.

  十、小红有16本车环画,借给小明9本,还剩几本?

  □○□=□(本)

  答:还剩_________本.

  参考答案

  一、时间5分钟,先算一算,后收回,再做其他题.

  二、略.

  三、略

  四、<、>、=

  五、略.

  六、12-6=6  15-8=7

  七、4、17、1、4

  八、略.

  九、8+7=15(本)

  十、16-9=7(本)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P707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想想做做2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想想做做4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想想做做6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今天看起来特别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都有谁来?(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桃子、小鱼、骨头。可是小熊遇到一点困难,这么多食物该怎样分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正方体代替桃子。(同桌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出示分得的结果。

  (2)、两只淘气的猴子都想多吃一点,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

  2、同学们真能干,帮了小熊一个大忙,分给两只猴子一样多的桃子,令两只猴子都很满意。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

  (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3、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4、看到小猴和小猫吃的那么香,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根。(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请一个同学在投影机上用小棒分一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5、今天有那么多的好朋友来给小熊庆祝生日,他非常高兴,除了给它的好朋友们准备了前面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外,还准备了一顿丰富的晚餐,这些小动物们很讲卫生,跟我们一样要用筷子来吃饭,那么小熊家里的筷子够不够呢?(有12根筷子,也就是6双,但是有10只小动物,先不告诉学生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让学生去为解决问题寻找一些必需的`条件。)

  6、小动物们吃饱后非常开心,他们想一起来玩游戏,这个游戏规则是4只动物一组,可以分成()组,还剩()只小动物呢?(每个学生发一捆小棒,同桌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趣味性情境,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帮助学生感知分不完的“平均分”。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书上p33第2,3题,然后集体反馈。(让学生说出他的解题策略的时候解释一下他的方法。例:如有学生用“二七十四”这句乘法口诀解决第2题,请他给同学们说说二,七和十四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其中这4个小朋友表现最出色,老师带了9个气球来奖励他们,平均每人分到()个,还剩()个。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1、林老师每天上完课嗓子都很累,下课后总喜欢喝一杯蜜糖,同学们,你们知道蜜糖是怎样做吗?对拉,是勤劳的蜜蜂采花蜜的功劳。

  今天一大早,就有一些蜜蜂(16只)去采蜜,过了一会,有一半的蜜蜂采完了,飞走了一半,还剩()只。

  2、秋天到了,同学们出去秋游,有20个小朋友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方法多样化)

  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

  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

  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

  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生举例

  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

  那是什么原因呢?

  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习画圆(5分钟)。

  你是如何画圆的?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

  位置的确定

  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4分钟)。

  〈1〉投影出示

  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

  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

  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

  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围有多大好吗?

  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

  (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

  (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的半径才相等;所有的直径才相等;半径才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才是半径的2倍。

小学数学教案5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x=4,?y=3,②??x=2.5,?y=4,③??x=-6,?y=-13.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

  (3)已知??x=2,?y=1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1)教材p82; (2)作业本。

  教学设计意图: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并对教学

  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所选择的例习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

  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Sh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小学数学教案8

  1. 课程描述:主题为利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百分数的应用”这小节内容的生活化和应用型的延伸。

  2. 学习目标:理解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等概念;掌握现行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所得税20%);了解百分点、千分数及存贷款利率调整的意义;初步认识科学理财的重要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有效交流的能力。

  3. 背景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xx年2月21日起第8次降息,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及各商业银行的通知宣传,为《利息》的教学提供了绝佳的丰富的信息储备,教学更显时代特色和应用价值。

  4. 时间安排:3课时(共120分钟),学生搜集、调查、整理“利息”数据信息的时间跨度为2周(实际为2月28日星期四至3月4日星期一)。

  5.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师(故事引入,媒体出示:玫瑰花债务案) :1984年,法国与卢森堡两国之间发生了一件轰动全球的债务案。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起纠纷竟然是由一束玫瑰花引起的。原来1797年,法国总统拿破仑偕夫人访问卢森堡,在参观卢森堡一所小学时,向女校长赠送了一束玫瑰花,价值3个金路易,他还在致词中说:“只要法国存在一天,每年的今天我都将派人送上一束玫瑰花,作为法卢友谊的象征。”可是拿破仑后来并没有兑现这个诺言。你想法国那么大,内政外交的事务那么多,他怎么会记得这个小小的许诺呢。然而卢森堡没忘。时隔187年后的1984年,卢森堡政府通知法国政府,要求赔款。法国政府的官员们哭笑不得,想不到卢森堡为一束玫瑰花当真起来。赔款的数目怎么算呢?卢森堡提出,自1797年起,按每年3个金路易、加上0.5%的利息,并以复利计算。法国政府官员开始很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区区小数,可是当电子计算机将结果打印出来时,官员们全都傻眼了,这项赔款竟高达138万法郎。于是一件国际债务案由此产生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项巨额债务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与利息有关的问题。(板书:利息)

  学生自学教材例题,两人一组研究,并互相选题自行练习。

  学生汇报。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本金、利息、利率以及如何计算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比如,现在存1000元的5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是2.88%,5年的利息总和就是1000×2.88%×5=144,那么5年后到期时银行付出的本息总共是1144元。

  生2:实际上得不到这么多的利息,因为要扣除20%的利息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所得税20%)。

  生3:再说现在又降息了。

  师:是这样。现行的银行存款利率是多少?请同学们上网查询或实际调查一下。

  (教师辅导: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查询时,可以键入利率、利息、降息等词搜索中文网页。选择点击打开网页,并做好资料的摘录。推荐网址:

  第二课时

  学生交流。

  生1(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剪报):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息。此次降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利率在现行基础上平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中活期存款利率由0.99%下调为0.72%,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2.25%下调为1.98%,下调0.27个百分点。各项贷款年利率在现行基础上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其中六个月期贷款利率由5.58%下调为5.04%,下调0.54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利率由5.85%下调为5.31%,下调0.54个百分点。

  生2:一千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按最近一次调整前的2.25%的利率计算,在扣除了20%的利息税后,一年期利息收入有18元;而按1.98%的新利率计算,一千元一年期的定期存款扣除了20%的利息税后,一年的利息收入将降到15.84元,比原来的利息收入减少了2.16元。

  生3:百分点是什么意思?

  生4:我是这样理解的,百分点就是百分数中分子部分。

  生5:百分点主要用于两个百分数的比较,如由2.25%下调为1.98%,2.25-1.98=0.27,即下调0.27个百分点。又如,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1996年的0.2%提高到20xx年的1.4%,增长了1.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24个百分点。

  生6:我们还发现年利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月利率用千分数表示,如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72%,月利率为0.6‰(学生出示资料、实物投影仪显示,生7:我们小组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在取款时很少是正好到期就取。多为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

  师:你们有没有问问这样利息怎么算?

  …………

  师:据我了解,张明今年春节期间收到200元压岁钱,他的父母让他自己管理这笔钱。你们帮他出个主意吧。

  张明:我想把钱留到3年后上高中时使用。

  生8:可以存3年定期。

  生9:我建议张明一年一年存。

  生8:这样很麻烦。

  师:可以使用银行的自动转存业务。

  生10:应该参加教育储蓄。我的压岁钱就是这样。教育储蓄是国家为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推出的新型储蓄品种,它的存款方法和零整一样,但是所采用的利息又是定期利息,所以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储蓄品种。(师:呵,很专业吗。)

  生11:可以购买三年期国债。国债的利率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高。

  生12:关键是要让钱再生出钱,(学生笑) 要学会投资。投资方式除了储蓄、购买国债外,还有集邮、炒股等。

  …………

  师:如何管理这钱,学问真不少。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课后可以继续研究。你还有哪些想法,请整理一下。

  第三课时

  生1:我们小组算了一下,老师你讲的玫瑰花债务案好像不应该有138万这么多。

  师: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2:一束花3元,不对,3个金路易,187年买花的钱为187×3=561个金路易,年息0.5%,187年的利息是3×0.5%×187=2.805个金路易,一共……

  生3:这样算不对。3×0.5%×187只是一次的,总利息应是3×0.5%×187+3×0.5%×186+3×0.5%×185+…+3×0.5%×2+3×0.5%×1=?

  生4:好像这么计算也不会有138万。

  生3:1个金路易折合多少法郎?

  生5:卢森堡提出,自1797年起,按每年3个金路易、加上0.5%的利息,并以复利计算。复利是什么意思?

  生6:反复的多次的利息计算。

  师:我们经常说现在银行的存款利率是多少多少,这个利率指都是单利,我们平时的储蓄利息计算方法全是用单利。单利就是不管你的存期有多长,你的利息都不会加入你的存款本金重复计算利息。与此相对,还有一种支付利息的方法,那就是复利,玫瑰花债务案就是按复利的方式计算的。那么什么是复利呢?(教师出示网上整理的资料)

  学生阅读材料,然后介绍心得。

  生7:复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利滚利”。

  生8:我知道了,银行各种存款的利率折合成为复利,一般不会相差太大。

  师(出示“美国政府都还不起的一笔个人债务”):十四年前,美国人德哈文(J.Dehaven)的后代上诉美国法院,向联邦政府追讨国会欠他家族211年的债务。事情的经过是,1777年严冬,当时的美国联军统帅华盛顿将军所率领的革命军弹尽粮绝,华盛顿为此向所困之地的宾州人民紧急求援,大地主德哈文借出时值5万元的黄金及40万元的粮食物资,这笔共约45万美元的贷款,借方为国会,年利率为0.6% ,211年后的1988年,45万美元连本带利金竟然已滚成1416亿美元,这笔天文数字的债务足以拖垮美国政府,政府当然要耍赖拒还了。此故事足以说明复利增长的神奇力量。

  生9: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一直不明白,我国为什么要连续8次下调利率?如果说下调是让老百姓花钱而不是存钱,为什么银行储蓄仍红红火火,银行储蓄总额仍在上升?

  师:问的好。我这里有一份晚报,你课后读一下《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就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答记者问》吧,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生10:存钱是为了更好的花钱。

  师:好!怎么花钱?花钱干什么?

  生11:买房,买车。

  师:你们谁家刚买了新房?花了多少钱?(生:8万、11万、7.6万、3万)

  师:3万?多少平方米?

  生12:120平方米三室两厅。首批付款3万,以后每月付款298元。

  生13:分期付款呀。

  (教师投影出示一份中央花园的房产广告,上有798元/m2、首付3万、银行提供15年贷款、分期付款等字样。)

  …………

  师:这次降息,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25个百分点,贷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这次贷款降息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愿意通过贷款来买房,买车,圆了一个梦。咱们老百姓呀,今个真高兴。

  师:与利息有关的话题还有很多,大家以后继续调查,继续研究吧。

  (准备下课)

  生:老师,我还有个问题要问,我国银行存款利息连续8次下调,以后还会降吗?利率会为0吗?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

  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

  微视频、微练习。

  课前准备:

  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二、新课学习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四、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平移与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数学教案11

  (一)、实践操作

  1、组织谈话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谁还记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媒体演示

  (出示课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个长方形撞倒了,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小山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面积是否变了呢?

  师:小山羊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问题: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样大。

  生:我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面积一样大,个别同学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到底谁说得对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师:怎样算呢?

  生: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生:我是家长告诉的。

  师:那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4人一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你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转化的呢?谁能大胆的上来说一说。

  生:是长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剪,不沿着高剪开行不行?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开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找出底,画高,剪开,平移,拼补,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书本上的一样。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会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了。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公式是s=ah

  师:通过刚才的学生,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下面一起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发展

  1.口算下列各题。

  生: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练习: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下图,单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为……

  师:为什么说面积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认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为6厘米这条高不是9厘米这条底上。如果沿6厘米这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厘米这条高,长方形的宽却不是9厘米这条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师:谁再来说说。

  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你能计算了吗?(课件出示)

  生:2×9=18;3×6=18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一个数乘以分数及其应用题。

  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五、作业:练习四第11—15题。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发现规律吗?

  2.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3.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新课学习

  1.出示教材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

  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结论总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四、课堂练习

  1.算一算,找规律:

  46×96= 69×64=

  14×82= 28×41=

  26×93= 39×62=

  ①等式左边的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就是等式右边的因数。

  ②两个因数十位上数字的乘积等

  于个位上数字的乘积。

  2.明辨是非: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因为75÷4=18 3,所以750÷40=18 3。()

  (4)两个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3倍,商扩大9倍。()

  (5)因为360÷15=24,所以3600÷15=240,360÷5=8。()

  3.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再用计算器验算。

  6×0.7=

  6.6×6.7=

  6.66×66.7=

  6.666×666.7=

  想一想6.666×666.7整数部分有几个4,小数部分又是多少?

  4.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3×7=

  3.3×6.7=

  3.33×66.7=

  3.333×666.7=

  3.3333×6666.7=

  3.33333×66666.7=

  3.333333×666666.7=

  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接着写出下面一个算式吗?

  5.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7=2÷7=

  3÷7=4÷7=

  5÷7=6÷7=

  (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把后面两道算式的商写出来吗?

  (2)你发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

  3÷7=4÷7=

  5÷7=6÷7=

  2.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六、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3333

  1111122222÷33334=33333

  ┆

  11111112222222÷33333334=333333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正负数和0的关系。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直接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叫负数(板书),大家有听说过吗?见过吗?)(控制语速)语速

  (学情预设)S:电梯:电梯按钮去1楼以下的;天气预报,温度计:温度计上0度以下都用负数来表示;股票,涨跌;水表,电费......

  二、初步认识负数

  1、你会写这样的负数吗?在本子上试试,谁上来写?

  T:如果我接下来请同学上来写一个负数,下面再请几个,最好和他们写的不一样。(请学生上台写出自己心中的负数)T:好,谁能在

  图里面写上负数(叫5个学生)记住,如果能写得跟别人与众不同的,那就是最棒的)

  2、他们写的都是负数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是负数的?

  3、谁来说说负数有什么特点?

  T:有人认为这是减号;有人认为这是负号。其实,这个符号在运算过程中是减号,在单独的数字上则是负号。

  T:除了这个特点,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预设)S:负数都要比0小。

  T:真棒!这位同学不仅看到了负数的表面,还看透了负数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火眼金睛。谁能来总结一下负数的特点。

  (预设)S:负数有负号而且比0小。(你说呢?多叫几个学生,进一步巩固负数的特点)

  T:恩,说的真不错。好,同桌之间说一说。说完以后在纸上写几个负数。(实物投影展示一两个)再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学生读完时,请大家一起读一读黑板上面的负数。

  三、认识正数

  T:数学就是有意思,既然有负数,那么相对的,肯定有(S:正数)

  T:谁能上来写一下正数,一人写一个,有没有跟他们不一样的(直到学生写+)(此环节要注重分析:先确认有+号的一类是正数(0有意先避开,再告诉学生没正号的、我们以前学过的1、2、3……都是正数,再去突破0)

  T:我也写个数,0,认为是正数的请举手;认为是负数的请举手;没有举手的请举手,好,你来说一下为什么不举手?(预设)S: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果学生答不上,就告诉孩子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这一环节一定要看学生的反应,临场发挥)

  T:为什么呢?也就是说正数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T:好我们来看这些同学写的数,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S:有正号(T:+号在运算中是加号,在单独的数字上则是正号)

  T:那不写正号还是正数吗?(预设)S:是。

  T:看来有没有正号不是正数的关键;那你认为,正数的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预设)S:比0大。

  三、借助数轴感知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T:好的。刚才说到0,0除了表示数,还能表示什么?

  (预设)S:表示起点。 T:好的,这是数轴(PPT出示数轴),负数应该写在0的哪边?

  (预设)S:左边。

  T:(PPT数轴显示负数)没有负数的'时候,数轴是一条什么线?(射线)有了负数呢?(直线)而这个0就是他们的(分界点);

  T:(出示PPT5个-2)这里有5个-2,四人小组讨论下,然后把这里-2的意思按你的跟同学说一说。 【生活举例,深入体会分析】

  【海平面】T:某盆地的海报高度是-2.我们先来看第一个-2,谁已经理解盆地海拔-2米的请举手,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海拔?听懂的请举手,掌声送给他。(PPT出现海拨)盆地在哪里?这个盆地是要比什么还要低?为了准确的表示某一个地方的高度,我们都把海平面所在的高度看成什么?(0米)好,现在谁能换句话说说某盆地的海报高度是-2米,是什么意思?好,下面鲍老师随便点一个地方,你觉得它的海拔高度是正数还是负数?有谁知道我们地球上最高的海拔高度在哪里吗?最低的呢?这2个数一正一负,分别表示什么含义,你能不能,结合海平面来具体的说一说,同桌一人说一个

  【气温】T:路桥最低气温-2,第二个-2,这是温度计,画的好不好?对不对?确定吗?很坚决,那好,我也带了了4个温度计,大家找找哪个才是真正的-2°。同意第一个举手……千万不要看他是0下面一格就是-2摄氏度。来说说这些是几度?

  【楼层】T:张老师把车停在-2楼。第三个-2,楼房中什么是0?(预设)S:地面

  【银行卡】T:(第四个-2,我的银行卡还剩-2,PPT显示)这个专业术语叫透支。想知道鲍老师为什么卡里还剩2块钱吗?(PPT显示)我的银行卡还剩98元,买电影票用去100,还剩(),买爆米花又刷去10元,还剩()。回到银行,赶紧给卡里冲了200元,现在卡里还剩()。

  【身高】T:我弟弟身高记作-2cm,到底是什么意思?

  T:(PPT出示我国13岁男孩的平均身高约是150cm)现在知道-2cm是什么意思了吗?谁来说一下?

  (预设)S:比平均身高矮2cm

  T:在这里我们把哪一个身高看做了0,如果用140cm做标准,我每指一个人,看你能不能理解他真正的身高是多少?这里有一个人的身高很标准,谁?因为他是0,正好是平均身高(+3,143;-2,138;-4,136)看来身高能成为负数,那体重能不能成为负数?

  T:我们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都在找一个数,是什么?(预设)S:0 T:我们现在回顾一下,这里的5个负数都是用谁当做0的?看谁反应快,我就知道谁今天掌握的做好。

  T:这些0都一样吗?(预设)S:不一样。

  T:是的,有的时候0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时候是要去规定的所谓的“0”也就是标准,

  四、小结揭题,质疑延伸。

  这节课要结束了,回头反思一下,感觉有收获吗?关于负数,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五、总结:

  正数都比“0”大

  负数都比“0”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反思

  《认识负数》一课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积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员参与,热情高涨。应当说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节课比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有些内容设计的不够谨慎和细小,比如数轴的认识,课中只能是描述性的定义,只要让学生会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就可以了,应该再加入比大小的部分,使得知识更加贴切和牢固。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07-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