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教案

时间:2024-04-30 18:32:2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液体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液体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液体的教案

液体的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

  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

  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受热 体积膨胀热胀

  果汁酱油受冷 体积缩小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教学后记:

液体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5、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6、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7、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8、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9、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10、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

  常见物体的图片、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闯过一关发一个通行证,闯过四关将获得智慧小组荣誉称号。你们有信心吗?

  师:(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响应的圈内。(画在黑板上三个圈)

  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优胜者颁发通行证。

  (二)学习新课:

  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二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三关是把小米、豆、沙或木屑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里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四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液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液体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五关是把不同液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师:第六关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实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汇报,抓住“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4)教师进行评议,办法通行证。

  (三)巩固拓展:

  1、你们小组都闯过了哪几关?了解了哪些知识?

  2、老师还有一关,怎样测量石块的体积?

  3、颁发智慧小组证书,祝贺他们闯关成功。

  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 体积

  液体 形状

  气体 易流动

  易被压缩

液体的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课程教材中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主要观察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情况的研究设计此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亲厉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比较液体的热胀冷缩会让他们很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会用控制单个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同学开动脑筋,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初步的思维能力、比较能力、控制变量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玩中带着愉快地心情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个别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过程。

  3、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事求实的良好习惯,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能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2、魔术激趣,初步感知水的体积变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老师设问。

  2、学生实验。

  3、汇报、交流。

  4、板书课题。

  三、启发联想、拓展知识

  1、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联想其他液体是否也这样。

  3、分组实验并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液体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液体可以沉浮,可能溶解;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

  小烧杯(每小组3个)、玻璃棒、盘子、量筒、餐巾纸、油、红水、洗洁精。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杯水,这是什么?它是固体还是液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板书:液体)

  2、在实验盘中,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种液体。(油、红水、洗洁精)对于这三种液体你们想怎样研究?

  3、如果将三种液体分别沿量筒倒入,猜一猜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猜想的结果。

  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但是这些是不是最终的结果呢?下面我们该怎样做呢?(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你觉得在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有关实验要求:

  1)、三种液体全部倒入;

  2)、到液体时量筒倾斜,沿量筒壁倒入;

  3)、倒入之后,把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什么现象?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填好实验记录表)

  6、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先倒入不同的液体,为什么结果都一样?

  7、讨论为什么出现分层现象?

  8、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吗?如果老师给你一根玻璃棒,你想怎样研究?如果用玻璃棒在量筒中搅拌,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9、教师讲解使用玻璃棒的方法。

  1)、搅拌时玻璃棒尽量不要碰到量筒的.壁;

  2)、充分搅拌,使量筒中的液体变均匀;

  3)、搅拌完用餐巾纸将玻璃棒擦干净;

  4)、将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观察一会儿,把看到的现象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10、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为什么出现两层?什么没有了?洗洁精跑到哪里去了?(溶解)

  11 、活中有没有分层和溶解的现象呢?

液体的教案5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二)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液体的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

  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过滤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用品: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河水或井水)、明矾粉末、滤纸、漏斗、玻棒。教学过程学习情景:出示一杯混浊的河水,一瓶矿泉水从物质的分类上,这两种水属于哪一类物质?里面有哪些物质?海水呢?井水呢?自来水呢?

  讲解: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在某些乡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变成生活用水呢?(明矾)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净化。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结合教材P55),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

  2、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板书:

  一、除去不溶性杂质

  ⑴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⑵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一贴,二低,三靠

  讲解并实验:

  1、向混浊的`河水中加入明矾;

  2、制作过滤器

  3、过滤,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可以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教材P55图中的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板书:

  二、除去不溶性杂质

  ⑴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⑵蒸馏(后面补充)

  讲解并实验:通过实验来制取蒸馏水

  小结: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液体的教案7

  (一)教学目的

  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磁性黑板,自制几种最小刻度值不同的纸板标尺(纸板背面粘有铁片),自制可在磁性黑板上移动的游码。

  学生实验用具:体积相同的长方木块、铝块、铁块(长×宽×厚为4cm×3cm×1cm)、墨水瓶、水、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提问:实验室常用称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讲述:这节课学习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每张桌面所放的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及一杯水的质量。

  (板书:二、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器材”,并请学生将实验器材与桌面的实物对照检查。

  二、复习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提问:(1)托盘天平主要有哪些部件构成?

  (2)观察你所在实验小组的托盘天平,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分别多大?

  结合学生答题,教师用磁性黑板显示说明质量的单位克的符号:g.提问:a.各标尺的最小刻度值多大?b.将游码放在磁性黑板上标尺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读数。

  (3)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怎样调节?

  三、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1.每个实验小组动手调节桌上的托盘天平,使横梁平衡。

  教师统计该步骤完成好的前五名,将他们所在的组次记在黑板的表格内。

  2.分别称出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际操作,将称的结果填入作业本实验记录的表格内。教师巡视,将这步完成好的前五名组次记在黑板表内。

  请一个实验小组汇报称的结果,全班学生判断该结果是否合理。

  3.测1墨水瓶水的质量

  提问:(1)用调好的天平怎样合理地测出1墨水瓶水的质量?

  学生讨论得:①用天平称出空墨水瓶的质量m1;②将空墨水瓶灌满水后,用天平称出水和瓶的总质量m2;③用m2—m1得这瓶水的质量。

  提问:(2)为什么要先测空瓶的'质量?

  学生讨论得:如先测瓶与水的总质量,倒去水后再测空瓶的质量,由于瓶内还残留着水,测量的误差较大,因此先测空瓶质量较合理。

  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记入实验记录的表格内。教师巡视,将该步骤完成好的前五名组次记在黑板的表格内。

  请一学生汇报称的结果,全班判断该结果是否合理。

  4.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四、归纳小结

  1.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用天平称质量小于天平最小刻度值的物体,可用“聚少成多,称多算少”的方法。

  2.讨论课本习题1。

  注:文中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液体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的宏观性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有流动性),从而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微观粒子也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液体分子没有固定不变的平衡位置.

  2、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初步说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了解表面张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建议

  1、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从分析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分布比液体内部稀疏得出的.液体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在液体表面各部分间产生了相互吸引的力,即为表面张力.

  2、对表面张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只要能从液体表面张力要使液面收缩到最小来解释有关现象就可以

  教学设计示例

  一、课堂引入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来,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便是由于分子的这两种作用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分子的排布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今天,我们来研究液体。

  二、新课讲解

  1、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

  问题:对比气体、固体,讨论液体与这两种物态的宏观性质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

  教师给一提示:宏观性质有形状、颜色、硬度、延展性等等。

  教师总结:

  (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

  (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

  教师讲解: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同时,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分子的这三种聚集形式。

  2、液体的微观结构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来表现分子的三种聚集形式;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如果我们假设,固态时物质体积为1,液化后的体积大约为10,汽化后的体积则为。

  板书:固态(体积1)→液态(体积大约10)→气态(体积)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液体分子的排布更接近固态,在宏观性质上表现出类似于固态的不可压缩性和体积不变性。

  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教师讲解:

  由于液体分子排布这种特点,使得液体具有一些特有的物理性质。

  3、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师出示媒体课件(表面张力的系列图片展示)

  自然界的水、流动的水银,炽热的铁水等等都是物质的液态形式。在观察这些液态景观时,我们会注意到:荷叶上的小水滴和草上的露珠会呈球形,一滴汞能成为球形在玻璃板上滚动,这些现象的产生是什么原因呢?

  这些现象都与液体表面的性质有关。跟气体接触的液面薄层叫做表面层。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表面层的性质。

  实验1:

  将一个拴有松弛棉线的铁丝环浸入肥皂水中再拿出来,使环上布满肥皂液膜,用烧热的针刺破棉线一侧的肥皂液膜。观察另一侧肥皂液膜的变化情况和棉线的形状。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环内棉线另一侧的`肥皂液膜收缩,棉线变成张紧的弧形。

  教师展示课件:

  表面张力实验的演示以及原理说明

  实验表明,液体的表面层好像是绷紧的橡皮膜一样,具有收缩的趋势。

  教师分析:

  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一些(出示图片或者视频),在液体内部,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引力和斥力的数量级相同,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它们之间的大小是相等的,而在表面层内,由于分子间距比较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图所示)我们可以假想一个分界线,将液体表面分割成A、B两部分,由于表面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A部分对B部分具有引力作用,使得向A部分收缩,同样,B部分对A部分具有引力作用,使得向B部分收缩,我们将液面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的力称作为表面张力,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液体表面形成一个“弹性薄膜”。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是最小的,所以露珠、水银、失重状态下的水滴等等呈现球形。

  问题:

  请学生们分析下面这些现象,并解释产生的原因?

  (1)雨伞的伞面有细小的孔,为什么水不会从孔里漏下去?(因为水将纱线浸湿后,在纱线孔隙中形成水膜,水膜的表面张力使得雨水不致漏下.)

  (2)将分币轻轻地放在一碗水的水面上,为什么分币会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这是由于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形成一个张紧的薄膜,当分币放置上后,使得液体表面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这样受力平衡,所以分币会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三、典型例题解析(参考典型例题)

  四、小结

  五、分析课后习题

液体的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液体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使学生知道液体的性质改变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现象,这样的液体有许多,但不是所有液体都可以,必须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指导学生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不能随意下结论。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猜测—预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2个小番茄,1号清水、2号盐水各一杯,实验汇总表、湿布、竹筷等。

  小组实验:每组二烧杯,内装一个小番茄、清水约70毫升两杯、食盐、白糖各适量、

  一双竹筷、实验记录单两份。

  【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小番茄的沉浮

  1、预测小番茄在不明液体中的沉浮

  教师:桌上有一杯清水,这里还有两个小番茄,一个小点,一个大点。把它们放入清水中,我们发现小番茄都是沉的。板书:清水 沉↓(此处旨在唤醒清水中小番茄沉的前概念,也为下面造成学生的固定思维打下基础,为造成最后的矛盾冲突作准备。)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两杯液体,为了辩别清楚,一杯就叫1号杯,另一杯就叫2号杯,如果把小番茄放入1号杯,你觉得是沉还是浮?

  学生猜测沉浮。

  教师演示沉浮现象,引导得出板书:1号杯 沉↓ 清水。

  教师“如果把大一点的番茄放入二号杯中,你觉得是沉还是浮?

  学生猜测沉浮。

  教师演示沉浮现象,板书:2号杯 浮↑ ?

  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同样是小番茄,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一个沉一个浮?

  2、学生猜测,把学生关于小番茄沉浮的原因聚焦到对液体性状的判断,基本下断定1号杯是清水,2号杯主要是有盐。(如果学生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于小番茄,就将其他液体中的一个小番茄放入需研究的烧杯,小番茄同时沉或同时浮,从而来否定这一观点,把学生关于小番茄沉浮的原因聚焦到对液体性状的判断上来,最佳答案是出现“2号杯液体中有盐这一判断。)

液体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用具:

  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播放视频:液体内部的压强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播放视频:深水压强

  播放视频:一杯水的威力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播放视频:介绍连通器的应用

  船闸

  连通器的应用(过路涵洞)

  连通器的应用(喷泉)

  三、小结: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液体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

  2.知道热水比冷水轻、热水会浮在冷水上。

  3.知道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能力目标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2.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科学。

  3.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愿意合作交流。

  2.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难点: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槽、带盖的小瓶、天平、量筒、食用油、蜂蜜、冷水、红色的热水、酒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选了几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液体,(水、蜂蜜、食用油)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请一名善于观察的同学上来辨别一下。请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生:(颜色、气味、粘稠度等) 如果将这两种液体分别倒进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把液体倒进水里》一起来探究液体更多的性质与特点。(板书课题)

  二、民主导学

  (一)认识不同的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 猜想

  如果将食用油倒进水里,猜测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呢?

  师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预测情况。

  2、 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呢?(生:做实验)

  我们在把液体倒进水里的时候要注意,动作要轻,要慢慢地让液体沿试管壁流进去,烧杯要略倾斜。(师边讲边演示)

  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生 : 油浮在水上面) 板书 :浮

  如果将蜂蜜倒进水里呢?生预测,汇报。

  师:讲实验要求,生演示,下面同学观察。

  3.交流

  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生 :蜂蜜沉在水下面) 板书 :沉

  4、小结

  师:实验说明液体与固体一样,有的会浮在水面,有的会沉在水底。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器皿里的三种液体,它们的顺序是?

  生:(蜜——水——油)

  师:奇怪吗?刚刚老师是先放——水,再倒——油,最后倒——蜜。对啊,是这样的顺序,但结果怎么会是这样呢(指量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油比水轻

  师:如果我们把液体倒入的顺序调整一下,先倒蜜,再倒油,最后倒水,结果会有变化吗?

  生:猜

  你们想怎么安排倒的顺序,小组讨论,汇报。学生说一种,师在ppt上记录一种。边操作边说明,一共有6种液体倒入的顺序。

  师:请把你们组的.倒法和预测的结果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表格中。

  师:用不同的液体倒入顺序,分别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想不想自己试一试?

  师:讲要求:你们倒的时候要小心,因为器皿是玻璃的,要特别注意安全,要慢慢地让液体沿杯壁流进去,最重要的是要仔细观察,不要忘记填写观察记录表格。在填写观察记录表的时候,要把每一项的内容都填写清楚。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5、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并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6、小结: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由于比重的不同,不管怎样倒,油都会浮在水面,蜂蜜都会沉在水底。

  师:看到这么多颜色的液体倒在一起,分成漂亮的层次,你想没想到鸡尾洒呢?酒吧里的鸡尾洒就是利用酒的轻重不同调出来的。(鸡尾酒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掺人鲜果汁或果子露以及香料、苦味剂而配制成的酒。酒味甚佳,非同寻常。各种颜色的酒混合在一起,在阳光下闪闪烁烁,五彩夺目,像雄鸡尾那样美丽,于是人们为它取名鸡尾酒。)

  师:(举起倒有多种液体的烧杯现在油浮在水面,蜂蜜沉在水底,变个魔术才猜猜看),现在液体有三层,如何使它变成两层呢?生猜测

  师:搅拌能使蜂蜜溶解在水里了,板书:溶解。

  油还浮在水面上,师板书:不溶解。

液体的教案13

  整体设计说明

  通过复习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的压强产生的原因,提出新问题:液体也受重力,在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继而用实验来直观地观察液体产生的压强,再对液体的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展开讨论与探究,最后进行整理总结。这样的安排使知识学习过程过渡自然,不是突兀地提出液体的压强,并能自然地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探究中学习的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中的表现。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较少,已有的感性认识少,使得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加上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用到密度和重力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液体压强是固体压强知识的延深,并是浮力产生的原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而要重视本节的教学。

  教法建议

  探究、实验、分析讨论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固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压强的因素,并具有密度知识,这为学习液体压强打好了基础。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体验到液体压强的事件很少,就是游泳,由于水不会太深,也难以觉察到水的压强的存在,造就了液体的压强这一知识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多用现象比较直观的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学法引导

  自学与互学总结归纳实验探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能运用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接受科学态度的培养。

  (2)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3)通过船闸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导公式。

  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2分钟)

  1、如下图所示,木块放至杯底,木块因受重力作用,对杯底有压强;若向杯中倒入水,水对杯底有压强吗?__________,方向,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杯子中的水,如果杯壁突然消失,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水具有性。有杯壁的存在为什么水就不流散呢?说明杯壁对水力的作用,同时水对杯壁力的作用,即,水对杯壁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3、如果水的压强只是向下或侧向的,如下图所示,那么浸在水中的物体(“一定”或“不一定”)向下运动而不向上运动,浸在水中的物体都是下沉的吗?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合理推理出结论,使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又为学习浮力打下基础。

 二、新课讲解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探究液体是否存在压强(约4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或装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液体有没有压强。提示:利用力的作用效果。方案1:利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方案2:利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分钟左右的讨论,学生有没有设计出方法或装置不要紧,关键是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对有效思路给予以表扬)

  讨论过后,展示老师采用的装置,如下图。玻璃杯的底是用橡皮膜来制作的。倒入水后,如果有压强,橡皮膜将发生形变(侧橡皮膜先不提及,实验时将它背向学生)。

  老师演示,倒入水后,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方向向哪?为什么?

  然后老师假装不经意将侧膜转向学生:这个玻璃筒侧壁也开了口,让我用橡皮膜堵住了。

  如果有学生发现此处橡皮膜外凸,就势引导提问,如果没有学生发现,老师故作才发现,引导提问,引发思考与讨论。

  问题:里面的水所受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对容器底部有向下的压力,底部的橡皮膜向下凸出理所当然,这侧橡皮膜怎么也外凸了呢?说明什么?什么原因呢?(如果学生想不到,提示比较固体液体有什么不同的特性)

  【实验结论】

  A.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B.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具有流动性。

  【设计意图】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连贯性强,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2、探究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约2分钟)

  提问:液体对容器底的容器壁都有压强,液体的内部有没有压强存在呢?比如我们将一个物体浸在液体中,

  这个物体受不受液体的压强呢?

  【实验探究】(1)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2)液体内部的各个方向是否存在压强。

  【实验器材】

  【探究步骤】

  (1)介绍压强计:先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然后让学生用手轻轻压一压探头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液面出现的高度差有什么变化。小幅度地变化压力大小,观察液面高度差的'变化。由观察可知: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或者说,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说明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转换法)

  (2)将探头浸入水中,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3)随意变换橡皮膜的朝向,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还存在。

  【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约8分钟)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讨论猜想: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合理的猜测写到黑板上。提示:依据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猜想,不可乱猜。

  ①浅水潜水戴水镜氧气瓶就可以,深水潜水就需要穿防护装备→→深度

  ②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受到重力,相同体积条件下,液体密度越大,所受重力越大→→液体的密度

  ③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方向

  (2)讨论实验方法:经讨论、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保持探头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变,将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4)将探头浸入的深度逐渐加深,在不同的深度停留一下,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5)保持探头浸入深度不变,分别将探头浸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综合以上三个实验)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同种液体中,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设计意图】将课本的实验拆分开来,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由少及多,逐步掌握,而不是一股脑全涌出来。

  (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约7分钟)

  【问题】我们知道了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到底和深度、密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能否找到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呢?

  【提示】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各上方向的压强都相等,那么只需要计算某一个位置竖直向下的压强就可以了。

  【探索过程】按老师设计的问题探索。

  液体某深度处竖直向下的压强是由于该位置受到上方液体的压力产生的,压力大小等于上方液体的重力。要计算压强,需要设上受力面积。设液体中深度为h处有一受力面积s,液体密度为ρ,如下图所示:

  1、s上方液体柱的体积是多少?

  2、s上方液体柱的质量是多少?

  3、s面受到的压力是多少?

  4、s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少?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是?

  注释:这种方法是模型法。

  加强理解:1、公式中各个字母代表什么物理意义?(强调h的含义)单位分别是什么?

  2、根据公式说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3、根据公式说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用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模型,让学生自主推导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掌握,并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升教学效果。

  (三)连通器(约6分钟)

  【实验演示】将U形管从压强计中拆下来,让学生观察里面的液面特点;然后将U形管倾斜再观察;向里加一点水,减一些水,观察两侧液面特点,将水倒入连通器后观察。

  【实验现象】两侧的液面总是相平。

  【分析论证】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引导着做出解释:如果不相平,液面高的一侧产生的压强大,会把水压到液面低的一侧,如果相平了,两侧压强相等,达到平衡。

  【实验结论】(这种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应用】先试着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连通器,然后介绍几例典型,最后介绍船闸。

  【设计意图】由一系列演示所观察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心,学会认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最后由教师系统地总结。

  四、课堂例题(约5分钟)投影

  1、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拦河大坝为什么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潜水员潜水的深度不同,防护装备有什么不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内部没有压强

  B.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侧壁没有压强

  C.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D.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无关

  3、如图所示,拦河坝高30m,水库水位23m,距水底7m处的A点所受水的压强是多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掌握主要知识点,第3题强化“深度”的理解。

  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易错题进行重点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动手动脑学物理。

  学生对液体压强自身体验比较少,在教学安排上做了大幅度的重新设计,并在讨论和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分析论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与讨论,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课堂安排通过简单现象发现液体压强的特点,然后利用控制变量法,对知识进行了定性的研究与分析,经历了实验探索和分析论证阶段,这是科学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连通器的学习是从实例抽取模型,再应用于实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历程及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

液体的教案14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标

  1. 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 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压强的概念

  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

  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难点:

  ①压强概念的建立

  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引入课题

  3′

  5′在初二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

  ②压力产生的原因?

  ③压力的范畴?

  ④压力的方向?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

  的大小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甲:f压=f=100n

  乙:f压=f+g

  =100n+50n=150n

  丙:f压=f-g

  =100n-50n=50n

  让学生归纳知识比教师自己讲出来要好,让学生开动脑筋、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10′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

  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

  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义?

  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课件)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

  (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

  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

  =4×103pa

  体重g=f=ps,走路时一脚着地,s为一只脚的面积,可利用鞋模算出:

  v=m/=sh

  s=m/h

  =1125g/(0.9g/cm3×5cm)

  =2.5×10-2m2

  罪犯体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脚印,受力面积应该是两只脚着地的面积。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积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积上作用不同的压力

  ③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来反映,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显,应当选用海绵,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

  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行走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

  液体压强

  15′

  2′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

  (课件)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

  (课件)例题4

  如图瓶内装半瓶水,用塞子塞紧,然后将瓶子倒过来,使瓶口向下,这时水对塞子的压强与未倒置前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较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题5

  将半瓶矿泉水倒放在海绵上比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大,这是因为 ;倒放时瓶塞上受到的压强比正放时瓶底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 。

  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图中,橡皮膜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和管内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强的作用,因为橡皮膜向内凹,所以水的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又因为液面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据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内液体的密度小于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内液体可能是煤油。

  答案b

  分析: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当瓶倒置时,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但由于细瓶颈在下,故液体深度增加,则瓶塞受到的压强比原来瓶底受到的压强大。

  答案a

  倒放时海绵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

  倒放时瓶塞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液体密度相同时,倒放时瓶内液体深度增加,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底部有压强,又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我们通过观察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感知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应选取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

  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不同方向的液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内凹的情况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来进行比较是关键所在。

  判断深度变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容器倒置后的深度变化是不同的。

  注意分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资源:重点参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学指导书,20xx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八、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液体的教案1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节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9题装置。

  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1.演示第三节课文后练习第1题和章后习题第9题的实验。

  2.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液体的教案】相关文章:

什么叫液体墙纸06-04

认识液体教学反思04-16

液体墙纸价格贵不贵06-04

液体壁纸的选购技巧05-30

液体墙纸漆怎么样06-04

液体壁纸品牌有哪些09-29

这些液体如何判断是否健康的05-10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精选11篇)04-17

液体壁纸有哪些优缺点09-28

如何用静物摄影的方法展现液体的美感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