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火之谜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天火之谜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然后出示词语,对照批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火就是什么?古代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
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3、是谁揭开天火之谜的?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二、学习课文δ2、3
1、出示: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齐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到才体会句子含义
富兰克林认为雷暴是什么呢?(生答: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富兰克林凭什么作出如此大胆的推测?读读文中相关句子。
(1)指名回答问题,(教师回应:大胆的推测来源于对自然想象的观察)
(2)学生回答的同时相机出示下面一段话,指名读一读(2人即可)
出示句子: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
(3)(根据读的情况让学生注意到这个早),从早字你读懂了什么?
(富兰克林一直在观察,观察了好久,只有长期的观察,才会有所发现。真是勤勉啊!)
(早就开始观察,长期的观察,日积月累后才会作出了如此大胆的推测,可见他多么勤奋、勇于探索!)
(当时人们都已对雷暴是上帝的怒火深信不疑,而富兰克林却没有盲从,这就是对待科学的诚实,实事求是!)
(所有人,包括有学问的人都认为是上帝的怒火,而他却敢于怀疑,敢于挑战权威,可见他多么了不起的探索的精神!)
(4)你看一个早字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对待科学如此的诚实,而又勤勉、勇于探索。
2、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引读:雷暴就是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种推论公布于世后不仅()就连()也()。
(1)富兰克林可能会听到哪些冷嘲热讽?(提醒学生联系相关句子说说,教师根据回答补话,切不可喧兵夺主)
(2)难怪,有人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教师导语(渲染情感):这样的狂人面对人们的取笑,他妥协了吗?他停止探索的脚步了吗?他放弃研究了吗?(学生答:没有没有没有)
3、出示句子: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指名读,多读)
(1)决定一词让你想到什么?
(作出这个决定容易吗?不容易,是顶着压力的,)
(作出这个决定就意味着要冒生命危险,)
(2)这样的一个决定背后让我们看到:富兰克林在科学探索路上克服了多少的艰辛,排除多少的险阻,为了一个科学事实,而不懈地努力。
(3)齐读这句话。
四、学习
1、过渡:历史翻开到1752年7月的一天,这一天是不寻常的'一天,这一天是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试验的一天。
2、自由读读δ4,想想:实验中用了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富兰克林在试验中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1)交流实验器材,并说说其各自的作用,可联系当时的天气条件说明实验的危险性,电往往就和死亡紧紧相连,体会富兰克林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2)富兰克林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了呢?出示一段话:(指名读)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手臂一阵发麻。)
①实验中首先出现什么现象?(先让学生概括,教师引导:乌云掠过、麻绳带电)
②出示表格:(交流实验器材时就要出示下面这幅图)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风筝(细铁丝、麻绳、铜钥匙等)
乌云掠过,麻绳带电
③学生完成表格(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一是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二是同桌二人进行交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④交流时按顺序一个实验现象,学生的概括语言可让大家评议,选择准确到位的答案出示。
再自由读读这段话,请记住先后观察到的现象。
3、指导学生复述第四自然段:
(1)过渡:实验的成功意义重大,让我们永远记住1752年7月的一天,记住在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中的风筝实验。
(2)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所用器材、观察到的现象试着把实验过程说一说,如果不连贯可看看书。
4、在复述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读读最后一句话,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1)大胆的推测,得到了有力的证实,此时此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
(2)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用实验作出了有力的回击,在捉住天电的那一刻,他欣喜若狂地喊道
(3))齐读:让我们和富兰克林一起欣喜若狂的喊一喊
5、富兰克林的实验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学生回答)
6、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上帝的怒火()。
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五、引读
是啊,富兰克林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根据放电原理,他又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六、小结
1、教师总结:现如今,当我们享受着电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方便时,不要忘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生:富兰克林),不要忘记他为科学所作的巨大贡献。
2、延伸: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富兰克林这样的科学家,才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学生自由说说)
七、布置作业
1、练习复述《天火之谜》,把故事讲给他人听。
2、小练笔:风筝实验成功后,人们又会怎样议论?试着写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天火之谜
雷暴
天火之谜教案2
一.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干揭开大自然的奥妙。课文第一局部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局部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局部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和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此教学重点和其课文自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自身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置能力。
三、教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干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身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示。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时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局部,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公开课教案则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和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假如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身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身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置能力。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实现自主建构性学习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疑。问题的发生不是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质疑引起认知抵触:“天火之谜”指什么?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自读课文,使学生很快解决了前三个问题,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最后一个问题。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学目标定位后,我没有指定阅读的内容,而把球再次踢给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读课文的哪一局部呢?学生很容易确定为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在学习“风筝实验”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捕获天火”。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实验过程。接着让学生围绕“风筝实验”自身来设计问题相互考一考。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我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我提议到课后去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最后把问题定位在三个上:1、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2、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具)3、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3、设计一些对学生有问题启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在教学完风筝实验后,我又创设情境小结延伸:是呀,在这样电闪雷鸣的天气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学到这,你又有什么新疑问吗?这时,学生问:难道富兰克林不害怕?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呢?从而使学生找到了新的增加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突出朗读和复述的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胜利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布置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课上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置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并且还要是自身阅读的需要。
最后的作业设计:“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防止雷击从而维护建筑物的?”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妙。
天火之谜教案3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当好“引路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合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组装风筝,引导发现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在新知与旧知相连接的地方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初读阶段,教者从讲台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风筝配件,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组装。学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却一下高度兴奋起来。如皋是郭氏风筝的故乡,不少学生放过风筝,因此很快组装完毕。教师这才亮出“底牌”:“富兰克林的那只风筝与这只风筝有何区别?他为什么用风筝作试验?请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能发现哪些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十分投入地读起书来,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风筝线为什么用麻绳做?绳下为何结上丝带?为什么还要在麻绳和丝带间系上铜钥匙?连许多自认为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为何还要坚持试验?……教者让全班同学自由选择一至三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课后时间合作研讨,方法要多样,要集思广益,第二天课上交流。
二、紧扣“风筝”,解开“谜团”
因为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自主选择的,研究方法也由自己决定,所以各小组探究的热情都很高,准备很充分,课上交流气氛十分热烈,“发现”多多。
汇报交流首先从破译关注指数最高的“天火之谜”开始。有的小组运用反复阅读的方法发现,试验之所以选用麻绳,是因为麻绳淋雨带电后纤维会“怒发冲冠”竖起来,便于观察。很多小组都查了《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还是弄不明白绳子下端为何结上丝带并在接头处系上铜钥匙,于是便请教师范学校的物理老师。原来,结上丝带是为了将电荷集中保留在风筝与麻绳这一段,便于试验;另外,也考虑到自身安全。系上铜钥匙,为的是更明显、方便地观察放电现象,因为尖端之间易发生放电现象。
由此,讨论进入了第二个议题:富兰克林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细心观察——大胆推测——试验揭秘,其研究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这说明富兰克林不仅有勇于探索、敢于牺牲的精神,还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探究、交流既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真是一举多得。
大半课过去了,学生的交流基本上围绕内容的理解进行,对课文的语言关注较少。我又以周雨婷同学对第二自然段一个“推测”两个“推论”的比较研究为突破口,将全班同学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对课文语言的鉴赏、吸收上来:第二自然段“怎么可以”的反问句、“不仅……就连……”等关联词和第四自然段叙写富兰克林试验的一系列动词“结上”“系着”“攥住”“靠近”“捉住”等极有表现力,值得学习,。
三、拓展延伸,把“风筝”放射课外去
下课前,第六小组介绍了:_{也们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富兰克林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教者以此为契机,布置了两条融实践性、合作性于一体的综合型作业,把探究的“风筝”放到了课外:一、广泛收集古今中外科学家勇于探索、勤于发明的故事或以《谢谢您,×××科学家》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召开故事会、交流会;二、大千世界,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海底为什么也有火山?蝌蚪变成青蛙后,鳃能变成肺吗?如皋成为长寿之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选择或另找一个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三周后,通过小报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心得、感想。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都很高。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想方设法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是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适合自己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究的;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大胆鼓励,也要及时调控,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围绕主要目标进行,使他们真有所得。
天火之谜教案4
五年级语文《天火之谜》课文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zuàn)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yàng)了。
五年级语文《天火之谜》教案
一、教材分析
《天火之谜》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电交加中进行“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本课时立足1—3自然段着重研究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和观察体验、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且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学生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篇写人叙事类文章,对于学习,通过事情,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3、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勇于探索的精神中如何渐进升华对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主动对生字正音、悟形,理解生词的意思。
2、知道“天火”是“雷暴”,“雷暴”是普通的放电现象,这个科学结论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证明的。
过程与方法:从富兰克林观察→推测→探究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崇敬伟人,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面对质疑的勇气与执着。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文本品读中感受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文本解读中,渐进升华学生对富兰克林的情感,培植学生崇敬伟人、科学研究的精神。
五、主要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由“谜”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天火”。
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
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1)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字形。(“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2)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1)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音、指导记住字形。
(3)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
相机正音:“匙”读“shi”。
这一节介绍的是什么?
(4)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你读懂了什么?什么是“无稽之谈”?哪个字意思是“根据”?
(5)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节。
请你用这一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这样,雷电轰鸣是,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中的“安然无恙”是什么意思?
(6)分小组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共同解决还不理解的词语。
(7)展示读:读你读得好的自然段。
(8)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默读课文,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出示生字,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们书写时注意的?
3、范写:暴、讽。
4、学生用钢笔描红。
六、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分类整合的优势,有效突破了生字和词语教学,强化了学生对形声字和雷暴的理解。
(二)借助视频创设情境,音乐怡情体验,优化朗读、内化理解。
(三)利用课件即点即现的优势,凸显关键词语,在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增进对富兰克林的情感体验。
(四)借助信息网络资源在前置性学习和后置性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渐进形成初步的信息素养。
五年级语文《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
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
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天火之谜教案5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会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指导分段。
(二)课前准备:
字典、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每年夏天都会有雷暴天气,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知道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板书课题,提问:题目中的“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又是怎样解开的?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认清字形。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强化音形。
4.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出示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心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讲富兰克林对雷暴观察、推测和实验,向世人宣告,雷电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讲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6.师生查字典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上帝:基督教认为他是主宰万物的神。
推测:推想和猜测。
毙杀:这里是指闪电击死人畜。
骤然:忽然,又快又急的样子。
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
欣喜若狂:欢喜得像发疯的样子。
安然无恙:安全而没有发生意外。
7.指导写字:
分析生字的结构,找出规律。
师师范写,生分析注意点。
学生钢笔描红,习字册练写。
8.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正确、流利到朗读课文。
天火之谜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文中的四字词语,并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能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选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通过学习,了解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尊重科学的精神。培养小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完整地了解富兰克林实验的全过程及其原理。
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自然界中,有一种可怕的、令人恐惧的现象,它每年都会发生几十亿次。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把它称作“雷神”,由神话中的雷公电母所掌控。西方国家则把它看作是“上帝的怒火”。它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令人恐惧?这就算我们今天要解开的-----天火之谜。(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题)
师: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生:什么是天火呀?
生:天火是怎么发生的呢?
生:天火有什么危害?谁解开了它的秘密?
......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太好了。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清除阅读“拦路虎”(课件出示生词)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爆炸 毙伤 钥匙 颠簸
师:请一位同学大声给我们朗读一下。(生看课件读)
你的声音真是响亮,只是有些词的读音还需注意。(纠正读音)
师:现在你会读了吗?那现在就再请你用响亮的声音,带领全班同学把生词读一下,大家掌声鼓励!(生带读)
2,理清文章脉络。(课件出示课后练习四)
师:生词会读了,现在我们把它放入文章,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认为符合要求的句子。(生快速浏览,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就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画出的句子来概括段意。
(生读后,评议,集体订正,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三,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1,从“可怕”入手,感受天火
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试着找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词。(课件出示第一段,生读后找出“可怕”一词。)
师:天火的确很可怕,可是你并没有读出你害怕,恐惧的感觉来,谁在来读一下,要注意读出情感。(师指导读出天火击倒人,劈开树的恐惧。)
师:你读得真好,感情处理很到位,难怪人们称天火为“雷神”,“上帝的怒火”。神都发怒了,谁不害怕啊!
2,从“现象”入手,捉住天火
师:天火如此厉害,能击伤人,劈开树,着实令人恐惧。那么都以什么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呢?谁能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出对天火现象的描写呀?(生读,订正后,课件出示:发光、颜色、方向、爆炸声、毙伤动物......)
师:哎呀!这与我们生活中的静电放电现象很相似嘛。(师生共同):它们都会发光......都能毙伤动物......
师:这些共同点是谁观察到的呀?(生答:富兰克林)当人们还陷在对天火的恐惧中时,富兰克林却在冷静地思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猜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请同学们用坚定的语气大声齐读这句话。(生读)多么可贵的探索精神啊!
师:同学们,在那个时代,富兰克林的这种推论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围,人们对他这种推论的反应如何呢?请一位同学读这部分内容。(生读)
师:你对这部分处理的太好了,读出了人们的怀疑,读出了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质疑,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呢?
生: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师:对,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证明自己的推论正确与否。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代人所必须具备的。
师:同学们都知道,雷电的威力是何等的巨大,这样的实验是何等的危险。但是富兰克林为了科学,为了真理,他甘愿冒险。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仔细了解富兰克林捉住天火的全过程。(生大声朗读)
师:(课件出示富兰克林实验过程):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只风筝在风雨中飘摇,突然,一阵狂风,一道闪电,一个惊天炸雷,富兰克林看到被淋湿的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了起来,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就是这一靠,揭开了人们心中的“天火之谜”,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大声喊道:(生齐读)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师:同学们读得还不够激情,再激动一些。(生齐读注意感情)
同学们,富兰克林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做这个实验的',我们切不可盲目模仿。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告诉了人们什么?请同学们大声齐读第五自然段。
所谓的雷神,所谓的上帝的怒火,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它不再是可怕的天火,当人们沉浸在又揭开了一个自然谜团的时候,我们的富兰克林又在思索了。他又在想什么呢?
三,从原理入手,利用天火
师: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无止境的探索。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第六自然段,要读出欢欣的语气。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避雷针的身影。让我们现在就把它们找出来好吗?
(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评议,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伟大的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我们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我们青少年就需要这种精神。让我们今后充分发扬这种精神,去解开自然界中的一个又一个谜团吧!
五,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抄写生词,并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课外搜集一些自然科学小知识,制成小卡片,办一期小贴报。
天火之谜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六、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震惊世界
天火之谜教案8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对难句的理解,感受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二)教具准备:
小推车、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词语。
雷暴爆炸揭开钥匙不足为奇
上帝推测毙杀骤然欣喜若狂
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2.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可用哪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为什么说它可怕?古时候人们把他看成什么?这说明什么?读这段时应用怎样的语气?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5自然段。
第2自然段:
介绍富兰克林。
这段有几句话,各是什么作用?介绍过渡段。
第3自然段:
富兰克林观察到雷暴与静电有哪些相似之处?得出的大胆推测是什么?“人们熟知”指什么?人们的态度怎样?什么叫“冷嘲热讽”?指导朗读。
第4自然段:
自读讨论富兰克林做了个怎样的实验?这个风筝特殊在哪里,怎样放的,发现什么,心情怎样?指导朗读,复述内容。
第5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讲什么?“震惊了世界”?(使世界上人们大吃一惊)“宣告”?(公开告诉人们)“无稽之谈”?(没有依据的话。)“天火之谜”已被富兰克林解开,与第2自然段设问自答的内容互相照应,“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指导朗读。
(3)你觉得富兰克林是怎样的人?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指导朗读。
3.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进行了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研精神,说明了只有经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4.练习用“推测”和“不足为奇”造句。
(1)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2)指名口头造句,集体评议。
(3)书面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5.布置作业:
凭借段落大意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早就观察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放风筝--震惊世界
(四)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布置学生搜集富兰克林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朗读写字了解课文脉络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节
1、以一段雷暴的视频录象导入课题。
2、你知道雷暴形成的原理吗?但古时候的人是如何认识的呢?板书揭题:天火之谜
3、教师提问:“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1、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2、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学生先观看,再组织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
指名读生字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再读课文,思考每一节与课文的'内容
概括段意
指名读课文
用课文里的语句概括主要内容
齐读第一节
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文本充分接触,扫清阅读的障碍。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课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五、指导复述全文。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讨论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他读得怎么样?
7、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8、引出第5节。
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9、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0、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复述实验经过。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义?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勇于实践的精神。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齐读句子
简介富兰克林
齐读第2节
自由读3——4节
思考问题
各自谈谈自己的最大感受。
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读一读表达出来。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齐读第5节,想象
感情朗读
练习朗读
齐读全文
练习复述
个别同学上台复述
小组轮流复述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作业设计:
1、复述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
3、阅读《富兰克林传》
板书设计
(起因)雷暴是个谜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经过)揭开”雷暴之谜“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发明避雷针
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
课内
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天火之谜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板书 19、天火之迷
1、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天火”是什么东西?(2)“天火之迷”到底是个怎样的迷呢?
(3)这个迷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2. 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学习生字词。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钥匙”的“匙”读轻声。“栓、颠、颜”都是前鼻音,“讽、筝”是后鼻音。“暴、爆”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要让学生分辨清楚。
(2)复习巩固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听写“雷暴、劈开、爆炸、冷嘲热讽、揭开、颠簸、颜色”等词。
2.轻声读全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是写富兰克林解开了雷暴之迷的? (第2~5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段?(首尾两个自然段各为一段,中间2——5自然段为一段)
3、默读全文,思考各段段落大意,讨论后小结。
①第一段: 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②第二段: 富兰克林解开了雷暴之迷。(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③第三段: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天火”是什么东西?(3)“天火之迷”到底是个怎样的`迷呢?(4)这个迷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词。
2. 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题后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
2、天火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
3、引读: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板书:富兰克林 解开) (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复习上一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 背诵老师引读的内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过渡:上堂课已经学习了第1自然段,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不理解的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学生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老师收集到了这样三份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这些资料能帮你说明问题吗?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出示取笑的一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吗?齐读这一段话。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
a、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b、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联系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c、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和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d、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不断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e、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提出问题,相机讨论、指导朗读。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就说明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指导读两个感叹句:第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最后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补充课外资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3、这一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练习复述。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5、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板书:证实推测)
2、联系上下文想想看,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相机板书:震惊世界)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避雷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再说说避雷针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
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出示富兰克林简单生平和其它发明介绍资料。
3、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解 开 风筝实验 证实推测 震惊世界
天火之谜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富兰克林“细心、智慧、谨慎、勇敢”等形象
2、完成“雷电交加、颠簸、欣喜若狂”等词语教学。
3、完成对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复述。
4、体会课文表达的方法,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段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四)
1、指名用一句话概括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天火之谜的。
预设目标:能概括出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
2、自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风筝样子的句子,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说说对富兰克林的新体会。
预设目标:能理解风筝的特殊功能,能进一步体会富兰克林的智慧、谨慎。
5、出示词组并指名读、集体读: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1)字音教学。
2)用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可以带上自己的评论。
预设目标:能读准“筝、拴、系、结、匙”等字音。能对 “风筝样子”进行创造性复述。
二、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五)
1、 读读第四自然段中描写实验过程的句子。划出自己体会深刻的句子。汇报理解,并练习朗读。
预设目标:能抓住关键的句子体会出富兰克林的勇敢。
2、出示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1)指名说读这句话的体会。
2)体会富兰克林此刻的内心活动。
3) 指名朗读这句话。
4)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说说对富兰克林的体会。
预设目标:能通过“一叶小舟、颠簸、摇晃”等词语体会天气的恶劣。能体会出富兰克林当时复杂的心情——担心实验的成败,想到人们的嘲讽等。能通过朗读深化体会天气的恶劣以及体验人物当时心情。
5)过渡: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恶劣的天气,面对实验结果即将揭晓的一瞬间,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也有些忐忑不安了。但,在他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出示句子,指名读。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读”出富兰克林的眼神。
预设目标:能再次体会到富兰克林的坚定。
3、出示句子: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读一读,指名说自己的体会。
2)联系自己生活,理解“欣喜若狂”,用“欣喜若狂”说一句话。
3)补充资料:前辈们研究“天火”的的种种不幸遭遇。展开想象,指名说此刻富兰克林想到了什么?
4)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预设目标:理解“欣喜若狂”,完成造句。能够逐步体会到富兰克林的欣喜若狂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5)过渡:听听富兰克林是怎样向那些嘲笑他的人庄严宣告的吧!出示并齐读: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听听富兰克林是怎样向全世界的`人庄严宣告的吧!出示并齐读: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6)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说说对富兰克林的体会。
预设目标:能体会富兰克林的自信从容。
4、出示词组并指名读、集体读: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5、指名说,读这些词语时脑海中想到的画面。
预设目标:能借用想象画面的形式完成对“风筝实验”的复述。
三、致敬富兰克林,铭记富兰克林。
1、假设站在高大建筑物的避雷针下,指名对富兰克林说话。
预设目标:能说出一个自己心目中完整的富兰克林形象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
2、读词语并回顾富兰克林的故事: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爆炸 击倒 劈开 毙伤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预设目标:能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在词语的提示下,初步复述全文。
4、完成课后练习4。
预设目标:能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方法,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段意。
3、齐读:富兰克林
天火之谜教案13
《天火之谜》是小语研究活动中执教的一节示范课。一篇课文的教学,大体上要经历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一般的课堂教学在最后回归“整体”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或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回顾和总结,然后布置一些作业。我以为《天火之谜》在最后回归整体时的`总结与反思的方式也是一种创新,它是把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与因文设练的语言练习结合在了一起,简单地理解,就是把课堂总结和作业两个环节完全融合在一起,使得课堂既能体现人文性,又能体现实践性,“语文课”更是“语文课”了!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结构上的一个创新,更是教学思想上的创新。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薄校长是如何来“画龙点睛”的:
一、延伸拓展:以富兰克林为着眼点
1、映示富兰克林的图文介绍,教师叙说
2、读富兰克林的名言
读后讨论:你懂得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发展练习:有什么话要对富兰克林说?联系课文内容。
3、课外延伸:
关于富兰克林,你还想知道什么?课后再到网站上查找有关资料。
二、词句练习
1、映示: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悉的放电现象。
2、练读
3、练句:
(1)( ),我推测晚上要下大雨。
(2)2月28日上午,我们听到街上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我推测( )。
三、个性化感悟练习
1、这种推论在当时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放风筝是一件不足为奇的事,可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却( )。
2、……
随想: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能机械模仿,要做到不留于形式,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其次要转变教学思想,第三要以深入钻研教材为基础,更主要的是要心中有学生。
天火之谜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练说检复,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天火之谜。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天火”是什么?(雷暴)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透过一个词,能联想到这么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浮想联翩。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2、你知道是谁用什么方法解开了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师:容易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打开课本翻到107页。
二、学习第3节 探究原因,品味词句,走进人物
要求:认真读读第3小节,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促使富兰克林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中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边读边想,画出重点词句。
师生互动交流
预设一:
生读
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推测的近义词是——猜测
(2)这里可以把推测换成猜测吗?早就观察 一次
(3)对待科学研究富兰克林做到了——坚持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有理有据。这是一种什么科学态度?(板书:严谨的态度)
(4)谁能把这种态度融入到朗读中,指名读。
师:还有什么原因——?
预设二:
生说,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当时的情况,读读
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1)什么是不足为奇?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会怎么想。(2)从习惯这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2)什么是冷嘲热讽?师补:同学们可能不知道,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师:冷嘲热讽,透过这个词你仿佛听到什么?
(3)质疑声、批评声、嘲笑声,富兰克林遭到了巨大的舆论攻击,谁能把当时的这种气氛表达出来,指名读。
(4)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从“决定”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生:他不怕冷嘲热讽。勇于挑战,不服输,不放弃,坚定的自信心,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探索。
师:对科学研究态度严谨的富兰克林分明又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板书 执着追求)
三、学习第四小节 探究实验,品味词句,感受品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富兰克林决定用事实说话,让我们共同关注、见证他的风筝实验。请把书平放在桌上,拿起笔,认认真真地读读第4小节,
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从中更加看出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画出重点词句,想想自己的感受,可以在旁边写批注。
师生互动交流
师:大家刚才通过语言文字,耳闻目睹了实验过程,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
预设一:感悟风筝——特别、精心准备、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艰辛。
1、生:这是一次______的'实验。(特别、精心准备、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艰辛。)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生读——说理由。
2、同学们做过风筝吗?放过风筝吗?见过风筝吗?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在我们头脑中的风筝同吗?不同。
栓了细铁丝 线是麻绳 结上丝带 系着铜钥匙
3、师: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在词语上方用课件出示: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风筝。
4、课文上有一幅插图,对照文字,请你在课文插图上画出每个部分,想想分别起什么作用。生:
5、师:(指着屏幕)你能根据屏幕上这些内容向没见过这只风筝的人介绍一下吗?
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风筝
栓了细铁丝 线是麻 绳 结上丝带 系着铜钥匙
吸收天电 淋湿后导电 ? 传电放电
生:这是一只……(略)
6、师: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富兰克林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艰辛,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下功夫,努力。
师:是啊,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富兰克林(指板书: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态度。)
预设二:感悟危险——危险、勇敢、大胆、惊心动魄、紧张
1、生:这是一次______的实验。(危险、勇敢、大胆、惊心动魄、紧张)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生读——说理由。
2、出示:(1)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a、师:读读,这句话中哪个词打动了你?
生:一阵发麻说明做这个实验很危险。靠近,这个词说明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勇敢地做实验。用手指靠近。
师:从这里看出什么?
生:富兰克林不怕危险。勇敢、为科学而献身。
b、师:谁能把这危险的一触读出来。
生读。
3、师:富兰克林知道不知道危险。知道,你从哪里知道的。生读——说理由。
出示: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a师:看,我把这个句子改一下,去掉“怒发冲冠”,把!改成。好不好?
出示: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生: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读读第一句。我看到纤维竖起来了一点!这次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起来了!齐读。
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兴奋,很高兴。
师:大家体会的真好,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生读。齐读。
引读:(3)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
4、小结:师:明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勇敢地做实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板书:献身精神)
预设三:体验成功——成功、争气、了不起
1、生:这还是一次_____的实验。(成功、争气、了不起)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生读——说理由。
2、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师:什么是“欣喜若狂”。
(2)富兰克林为什么那么高兴呢?
生:因为他证实了猜想。因为做这个实验很不容易 。 联系前文读书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3)是啊,谁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下富兰克林从心底里发出的呐喊。情读。一起来。
师小结(指板书)富兰克林凭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执着的追求,献身的精神,成功地完成了“风筝实验”。让我们拿起书一起读读,去体会富兰克林成功背后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师引读。接着引读第5小节。
天火之谜教案15
基本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3月26日
复习导入
1、读题后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
2、天火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
3、引读: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
(板书:富兰克林解开)
1、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复习上一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
2、背诵老师引读的内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上堂课已经学习了第1自然段,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不理解的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学生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老师收集到了这样三份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这些资料能帮你说明问题吗?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出示取笑的一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吗?齐读这一段话。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联系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和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4、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不断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先从整体上了解这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运用读懂课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本领
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进行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教师收集到了一段动画,请同学们看仔细了,或许可以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看了这一段动画,你又知道了什么?
4、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相机讨论、指导朗读。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就说明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指导读两个感叹句:第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最后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补充课外资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这一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练习复述。
6、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7、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
1、学生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有关语句,不理解地方做上记号。
2、观看动画,理解课文。
3、讨论理解同学当中不理解的地方,深入理解课文。
4、体会富兰克林在实验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对照图片练习复述课文。
学习这一重点小节,以读懂课文、朗读课文、体会思想、复述课文贯穿,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复述是课文后的要求,即是编者的意图,一改通过文字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而是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并辅之以多幅图片指导学生复述。
学习第5自然段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板书:证实推测)
2、联系上下文想想看,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相机板书:震惊世界)
1、知道实验的结论。
2、说说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
通过想象,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风筝实验”对当时影响以及富兰克林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第6自然段
1、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避雷针有什么作用呢?
1、齐读第6自然段。
2、说说避雷针的作用。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意思,感悟富兰克林在科学上的不懈精神。对照板书总结课文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出示富兰克林简单生平和其它发明介绍资料。
3、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1、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和其它发明创造。
2、课外完成作业。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解 开 风筝实验 证实推
【天火之谜教案】相关文章:
天火之谜教案09-12
五年级语文教案——《天火之谜》04-03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案04-12
《旅鼠之谜》教案09-03
月球之谜教案01-23
《天火之谜》读后感12-14
动物游戏之谜教案11-05
课文月球之谜教案02-23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04-02
《动物游戏之谜》教案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