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2 13:11:34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集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 通过交流争辩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教具准备】大圆(锅子)一个,小圆(烙饼)9个,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每两位学生一份学具,包括一个大圆与九个小圆,实验记录单四份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直接出示(锅和饼):这是什么 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烙饼问题 (板书:烙饼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1)生:猜想

  (2)师:到底能不能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题意,请问:

  两面各需要3分钟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一个饼要几分钟

  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两个饼要几分钟

  (3)如果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为什么是6分钟 (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

  (4)如果要烙两张饼的话,最少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23=6(分)中23各指什么

  师:1张饼最少要6分钟,烙2张饼应该12分钟才对,这怎么回事儿

  (因为一个锅可以同时烙两张饼)

  2,探究分组烙

  (1)那4张饼怎么烙 (43=12(分)中的4指什么 )

  (2)介绍分组烙法

  (3)6张,8张,10张怎么烙 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4)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3,探究轮流烙

  (1)师:如果烙3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呢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烙一烙

  1)请同学们静静的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烙,用了几分钟,它是最少时间吗

  2)有了想法后,先独自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动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过同桌听。

  师: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学汇报,能让大家听的明白一些。

  (3)反馈交流:指名生回答:

  生1: 2张+1张,6分+6分=12分(让一生板演)

  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钟②拿掉

  ③①3分钟③好了

  ①②3分钟①②也好了

  师:谁听明白了 指名生3再一次板演。师指导口述过程。

  (4)同桌合作,动手用学具烙一烙

  请每位同学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烙一烙,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烙是不是9分钟

  (5)师:请同学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烙法2就来得省时间呢

  ①请每个同学静静地想一想,把两种方法对比一下,为什么 (独立思考)

  ②汇报。根据生的汇报师小结:

  烙法1第二次的时候只放1张饼,太浪费了。烙法2每次都是两张饼在同时烙,不浪费。看来我们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最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6)给烙法2取名字

  师:烙法2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奥秘,你能给她取个名字吗 (交替烙,轮流烙)

  4,探究分组烙+轮流烙

  (1)假如烙5张饼,怎样烙最省时间 谁来介绍一下方法

  (2)介绍分组烙+轮流烙法

  (3)现在你会解决了吗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4)烙7张呢 9张呢 11张呢 怎样烙最省时间

  a,同桌合作烙一烙,并完成把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b,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你怎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有什么好方法吗 )

  (5)那烙12个饼采用什么烙法省时呢,为什么

  (6)那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分组烙省时,什么情况下两种方法结合省时

  三,发展时间

  1,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烙3个饼,两面各需要烙3分钟,烙熟6个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2,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煎2条鱼,两面各需要煎5分钟,煎熟3条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想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智力题:假如这个锅一次能烙10张饼,而现在有15张饼要烙。请你想一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 我认为饼如何烙最优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知识技能的范畴,我不想仅停留在就知识教知识的层面上,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才是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0~41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

  2.进一步积累分析和比较简单数据的经验,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

  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2.这是张丽华调查收集和记录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张丽华是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些数据的?从调查记录情况看,你获得哪些信息?

  3.你觉得怎样表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

  4.小结: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核心推进

  1.出示统计表

  (1)这是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与张丽华调查记录的表有什么不同?

  板书:标题日期统计项目人数合计

  科普类的6人是从哪来的?

  (2)你能根据调查记录表完成这个统计表吗?合计是怎么得来的?

  (3)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个?板书:用表格呈现数据,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4)一幅完整的统计表有哪些要求?有什么好处?

  2.认识条形统计图

  (1)除了用统计表呈现调查结果外,还可以用统计图来呈现,出示统计图。

  (2)仔细观察,你能像刚才认识统计表那样,介绍一下这个统计图上的内容吗?节目类别和人数是怎样表示的?人数中,一格表示多少?这里的6是怎样画出来的?

  (3)体艺类的15人,能看懂是怎样画的吗?

  (4)你能接着完成这个统计图吗?从统计图中,你有获得哪些信息?

  (5)这个图有什么特点,揭示直条,条形统计图

  (6)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有哪些部分?有什么好处?

  3.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和好处?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练一练

  (1)分小组统计数据

  (2)全班统计数据

  (3)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4)分析数据

  2.完成练习七第1题

  根据要求先完成统计图,再回答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延伸

  通过收集、整理、制作、分析,我们经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我们知道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优点,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研究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相关的内容,与同学们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 22′ 一、教学例3:

  1、板书:七万 三千零八十八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七万写作70000

  三千零八十八万写作30800000

  七百零八万写作7080000。

  3、想一想:整万的数怎样写?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写作: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写作;

  5、板书例4。问:这些数既有万级又有个级,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6、检验。

  7、含有两级数应怎样写?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数位没有单位,怎么办?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个级的4个0。

  4、学生练习。

  3、学生相互评议。

  4、学生归纳: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5、学生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毫升和升,并初步建立 毫升和升的量感。

  2.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3.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在初步形成毫升、升实际多少的表象基础上,能与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建立联系,正确运用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收集家中有关毫升和升的物体 ,你们收集了吗?来小组里先交流一下。再集体交流。

  通过交流你对毫升与升有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毫升和升的知识。(出示课题:从毫升到升)

  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

  生:表示容积或液体用毫升和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mL,升用L表示。液体较多时用升,较少时用毫升。

  生:还想知道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

  个别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核心推进过程

  (一)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1.你们收集的可真不少,说明毫升和升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些物品,请你说说该用什么单位。

  (投影出示:电热水器、立邦漆、洗脸盆、盐水瓶)

  2.在( )中填入升或毫升(投影出示P28/3)

  (二)单位进率、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1.那么升和毫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把纸盒中1000mL饮料倒入1L的量杯中,刚好倒满。

  出示:1升=100 0毫升

  2.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000毫升=( )升

  7升=( )毫升

  90000毫升=( )升

  80升=( )毫升

  72000毫升=( )升

  8 40升=( )毫升

  2.拿出你们收集的物品,同桌两人加起来,看看共多少?

  3.试一试

  6000毫升+7升=( )升

  80升-72000毫升=( )毫升

  4.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000毫升-5升 =()毫升

  72000毫升+8升 =()毫升

  56000毫升-43升 =()升

  847升-49000毫升=()升

  小组可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

  升和毫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通过学生的收集、讨论、交流可以知道些有关知识,也应该有能力正确填写单位名称。

  让学生先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反馈交流,这样更加深学生对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又一次复习了单位的换算这一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 .出示:在3000毫升的浓缩橙汁里加上10升水,看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可以制成多少升橙汁饮料?)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如果把这些橙汁饮料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还剩多少?

  2.从1升海水中可以得到26克盐,从374升这样的海水中可以得到多少克盐?

  小胖已经得到1464克盐,如果小胖要得到5000克盐,还需要多少升这样的海水?

  讨论

  学生试做,反馈交流

  独立练习

  设计意图:

  增加这一环节,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容积单位加减法

  四、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收获到的新知?

  设计意图:

  系统梳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将分步列式合并成综 合算式,并正确使用括号。

  3、体会四则运算 的规则,培养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能将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并正确使用括号。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①师:上节课我们还有一部分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把小胖列出的三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3+2×6+9=24

  ②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继续来解决如何合并小巧、小丁丁和小亚的算式。

  二、新课探索:

  ① 探究一

  将小巧编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9+6= 15

  15-3=12

  12×2=24

  生1:9+6-3×2

  师:你的想法和小亚是一样的。出示小亚的算式

  生2:这个算式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借助树状算图来解决。

  生3:我们先要搞清运算顺序,我的算式是:

  (9+6-3)×2

  师:你的想法和小胖是不谋而合的。出示小胖的算式。

  问:想一想,到底谁列出的算式是正确的呢?括号要不要添加呢?

  生:小胖的.算式是正确的,一定要添加上括号。

  (9+6-3)×2

  =(15-3)×2

  =12×2

  =24

  小结:这里有加法、减法和乘法,要先加减,后乘除必须加小括号,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探究一练习:

  试一试a、 先把小亚编的算式合成一道综合算式,再用递等式进行计算。

  2+6=8

  9÷3=3

  8×3=24

  问:这题在合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生:这题在合并的时候要注意加上2个括号,因为加法和除法要先算的。

  (2+6)×(9÷3)

  =8×3

  =24

  b、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用递等式进行计算。

  (1)821-21×(40-28)

  (2)821-(21×40-28)

  (3)400÷(100÷25)×4

  (4)4 00÷(1 00÷25×4)

  探究二:

  这是小丁丁编的算式

  2+3=5

  9-5=4

  4×6=2 4

  他的综合算式是

  (9-2+3)×6=60

  同学们对不对阿?(讨论时可借助树状算图并汇报交流)

  生1:不对!这题是先算减法了。

  生 2:我发现2+3要先算的,所以2+3要加上括号。

  生3:可是9-2+3的和也要加括号,那怎么办啊?

  生4:这题先算2加上3的和,再算9减去5的差,最后算4乘6的积。所以这题要加上方括号阿!

  师:同学们讨论的很精彩,谁能完整的列出综合算式呢?并解答

  生5:

  [9-(2+3)]×6

  =[9-5]×6

  =4×6

  =24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圆括号,又有方括号,要先算圆括号里的,再算方括号里的。

  探究二练习:

  试一试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96÷8÷4×2

  (2)96÷(8÷4)×2

  (3)96÷(8÷4×2)

  (4)96÷[8÷(4×2)]

  三、课内练习:

  ① 练习一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用递等式进行计算。

  (1)96-[(43-27)×2]

  (2)1015÷[75÷(60÷4)]

  (3)125 ×[920÷(750-727)]

  (4)936÷[167-(25+64)]

  ② 练习二

  动脑筋: 在下面的数之间填上+、-、×或÷,使运算结果为24。

  8 4 6 1 = 24

  8 6 4 1 = 2 4

  13 5 7 4 = 24

  生1:(8-4)×6×1=24

  生2:8×(6-4+1)=24

  生3:(13-5)×(7-4)=24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圆括号,又有方括号, 要先算圆括号里的,再算方括号里的。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32~34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

  2)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3)用三角板拼角

  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4)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

  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5)画指定度数的角。

  65度、100度、155度、

  6)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归纳,经历圆的概念的得出过程,并掌握圆的概念。

  2、经历圆心、半径与直径等概念的发生过程,掌握圆心、半径与直径等概念。

  3、能够独立探索与发现半径与直径的属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操作、想象培养空间观念,积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的经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的定义及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进一步探究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及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圆的定义。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单、圆片、圆规。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过渡:同学们看过《奔跑吧兄弟》这个节目吗?其实节目中不仅仅有游戏,还有一些数学知识呢!黄队接受到了一个寻宝任务,宝物埋在距离小旗三米的位置。

  提问:宝物可能在什么位置?(学生先汇报再白板演示)

  探究圆的定义

  师:1、如果用3厘米代表3米的距离,(用直尺示范三厘米)

  2、请你在作业单上将你认为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像这样都点出来。

  3、展示汇报。(一生到展台前展示)

  请同学们抬头,看这位同学画的点。

  提问:有比他画的点多的吗?如果继续画,还能不能点出可能的位置呢?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把同学们画的点都汇集在这一张纸上面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可能说到是个圆)

  4、揭示课题

  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板书: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圆(板书:认识)

  师问:圆是由什么组成的图形?

  生:无数个点

  师:是什么样的点?

  生:到一个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

  5、师小结:我们知道了到一个点的距离等于3厘米的所有点组成一个圆。

  提问:那么到一个点的距离等于4厘米的所有点组成一个什么图形?(完整的说)

  到一个点的距离等于1分米会组成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

  6、你还能像老师这样描述一个圆吗?

  师提问:谁能对照板书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同桌互相说一说)

  出示圆的定义:我们一起来说下什么是圆(学生齐读一遍)

  其实圆就是由无数个点组成,也可以说这些点就说在圆上。

  请同学在白板上点出圆上的点。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一)、认识圆心:

  请你快速把刚才画的点连成圆。

  比较学生连成的圆引出圆心。

  (1)看看这位同学连出来的'图形是不是圆?(展示手画的圆)

  追问:这是不是圆?为什么?(距离不等于3cm)选择一个点进行验证。

  (2)接着看(出示圆规画的圆)

  提问:你是用什么画的?(圆规)

  师:圆规是我们画圆的专用工具,谁和他一样也是用圆规画的?请你来说说怎样用圆规画圆。

  3、指各学生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尖尖的地方按住)哪个尖尖?(针尖)按在哪里?(按在点上)

  师: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4、在白板的圆上标出圆心,请同学们也标出你们的圆心。没有用圆规画圆的同学请先用圆规画圆,再标出圆心。

  提问:除了确定圆心,还需要确定什么?

  ①角度,谁懂他的意思,其实是指什么?

  ②长度,谁懂他的意思(两个同学说)也就是指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不变。

  (指着针尖)这个脚在哪里?(圆心)另一个脚在哪里(圆上)

  师:两脚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圆心到圆上点的距离。

  (二)、认识半径:

  1、请同学们把圆心和圆上一点连成线段。(学生动手连半径)

  2、师介绍:这条线段就是半径(板书:半径)字母r表示。(在白板的圆上用字母表示半径)

  3、观察半径,提问:谁来说说什么是半径?(学生概括半径的意义)

  4、学生进行汇报。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点的线段叫半径。

  5、学生通过读加深对半径概念的理解。(学生边读老师边圈出关键词)

  师提问:你还能不能再画几条半径呢?

  6、学生在自己画的圆内画半径。

  提问:你画出了几条?你画出了几条?你呢?还能再画出半径吗?(还能)你发现了什么?(半径有无数条)

  7、观察半径,它还有什么特点?(相等)

  师:如果我现在想要画一个半径为二十厘米的圆应该怎么办?

  生反馈,师黑板演示画圆。

  请在作业单上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对比你们画的圆和老师画的圆一样大吗?(不一样)也就是说这里半径相等指的是同一个圆内。

  (三)、认识直径: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事先给你的圆,将圆只对折一次,再打开,观察一下,它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折痕)

  1、请你借助直尺将这条折痕描出来。

  2、我们发现这条折痕描出的是一条线段。

  2、这条线段有什么特征?

  3、学生汇报:

  师适时板书: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

  4、师小结:其实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

  5、一起说说什么叫直径?

  6、学生总结: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学生齐读)

  7、请同学们在圆上画出直径,并且用字母表示出来。

  提问:将圆换个方向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如果像这样折下去,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画无数条)请根据直径的定义在圆上再画几条直径,并且量一量,看看直径还有什么特点?

  (四)、研究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师小结: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相等,直径也有无数条,也相等,那么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关系呢?

  1、在作业单的圆内,先画出一条半径,再画一条直径,量一量,看看半径和直径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并将结果填写在作业单上。

  半径(cm)

  直径(cm)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学生进行同桌合作学习,探究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4、学汇报交流。板书:d=2r r=d/2

  5、练习:对口令

  如果一个圆半径是4厘米,直径是多少?

  如果一个圆直径是5分米,半径是多少?

  (五)、研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1、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中都有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圆形物体)

  2、梳理圆心与半径的作用:

  师:这些圆有大有小,是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半径)是什么决定了圆的位置?(圆心)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亿

  (2)2800000000 =()亿

  (3)80200000000 =()亿

  (4)50000000000 =()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第六单元可能性

  第2课时可能性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红、蓝铅笔、正方体、红、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完成练习十第5—9题。

  1、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转动每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怎样的,再逐一回答书上的问题。

  2、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放铅笔的方法,再按要求完成操作。

  展示、交流。

  3、第7题。

  摸出的结果可能有多少种?

  (共有9个样本,因而就是9种)

  摸出单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双数的'可能性大?

  (单数几个?双数几个?)

  4、第8题

  学生做这样的正方体,同桌合作,试一试,并填写统计图。

  5、第9题。

  先估计再实验。

  三、思考题

  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进行判断。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七的2、4、5、8-11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 8125=( )

  620=( ) 24125=( )

  6200=( ) 72125=( )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 ) 25160=( )

  404=( ) 2540=( )

  204=( ) 2510=( )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

  (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3、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4、多渠道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计数单位十万和亿。

  教学难点:

  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每个小组的学生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为了使同学们读到更多的书,这两年我们学校增进了很多的图书。在一些中学和大学校园里还建有规模更大的图书馆,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

  生:想。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 (指一名学生)你的表情告诉大家,你有话想说。

  生:书真多啊。

  师:老师还带来一组咱们班同学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谁来读给大家听?(课件展示课本上所提供的一段资料)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指一名学生试读,生面露难色,眉头紧皱。

  师:大家遇到困难了,生活中像这样的大数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生活中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感知十万的数。

  (1)师:同学们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的书有很多,十万是多少呢?谁来说说看。 学生自由说。 用课件出示:1小盒订书钉有1000个。 师:我们一起数数看一大盒装了几小盒呢?(课件动态演示,学生数) 引导学生继续往下想:两大盒有多少个订书钉?3大盒呢?5大盒、8大盒、9大盒、10大盒呢? 学生跟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 课件动态演示十大盒订书钉叠在一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一下十万是多少? 师生共同小结:十个一万是十万。

  (2)师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图片。

  师:我国雄伟的的人民大会堂,它能容纳一万人,如果要容纳十万人,需要几个这样的人民大会堂?

  生:10个。

  师:也就是说,10个这样的人民大会堂才能容纳十万人。那你见过十万个人聚集在一起的情景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一下十万是多少。

  (3)师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引导学生在万位上一个一个地拨珠子。学生跟随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万时。 师引导生领悟:在万位的前一位,这一个珠子代表的是一个十万。并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万和十万之间的进率是10。(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其过程) 师板书:10个一万是十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计数器自己探索一百万、一千万、一亿、十亿、一百亿、一千亿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师生总结: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感知万以上的数 结合资料引导学生想象。

  (1)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0个成年人的头发集合在一起大约有多少根?100个人呢?1000个人呢?(学生边想象边回答)1000个正常成年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

  (2)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用三年多的时间。让我们跟随秒针跳动的速度来数数看。

  三、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认识计数单位,了解数位顺序表。

  介绍:像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叫计数单位。 讨论:细心的小朋友可能注意到了,亿后面为什么加,你怎么理解? 师:每个计数单位要占据一定的位置叫做数位。因此就有了数位顺序表。 学生独立完成数位顺序表,然后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研究数级的划分。

  师:为了使用的方便,我们能不能给这些数位划分一下小组,然后给每一个小组起一个你们认为比较合理的名称。

  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哪种分法更合理。 师:两种分法都有道理,但是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验证,第二种分法使用起来更合理、方便。 老师介绍数级的划分方法。

  3.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讨论:相邻是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

  师:大家理解得都很好,我们一起了解一点相关知识。 生:就是挨着的两个计数单位。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读出这些大数来呢?课件出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学生试试。(有的学生不会) 有关这部分知识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会使我们更熟练的认识大数。

  五、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第五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回忆今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感受大数,并用大数进行表述通过练习建立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其实像这样的大数生活中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走出教室,到生活中感受大数目的场景,把你的感受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制作简单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阅资料中获得信息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Ppt课件、打印的当堂作业。

  学具:直尺、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明一家要到北京去旅游,但是很担心会遇到阴雨天,特别想知道北京的天气状况。出示北京20xx年8月的天气情况。

  2.你想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数据?

  3.出示统计表。

  4.课件出示用○表示的`统计图。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条形统计图。讲解制图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箭头的旁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

  2.看图分析:用○表示和用条形图那种表示更清楚?

  3.通过刚才的看图,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4.当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汇报。

  (二)学习例2。

  1.课件出示例2: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不包括主食)统计表。

  2.分析数据,引导学生观察第96的两个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从两个条形统计图中选择一个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

  3.学生汇报自己选择的统计图。

  4.说一说,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5.小结:在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时候,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6.当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97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学习例3。

  1.课件出示例3:下面是几个同学在路口统计了20分钟后,得到的几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例3的条形统计图。

  3.小组合作研究:为什么这里用1格代表5辆车比较合适?

  4.深入探讨:假如收集到的数据都是整十数,一格代表几辆车合适?

  5总结:有时候,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

  6.当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希望小学20xx年冬运会踢毽比赛成绩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

  2.完成教科书的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本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2、知道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用品吗?(出示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逛逛文具店,店里的商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商店里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师: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也一起到商店买学习用品。他们要买什么呢?

  (出示问题)小军说:“我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呈现学生熟悉的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是有意思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二、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大家愿意帮忙吗?在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吧。(绝大部分学生会分步列式解答,也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的情况)

  2、学生板演 5×3=15(元)15+20=35(元)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谁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认识综合算式。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分别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地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板书:分步算式)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两道分步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算式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20或20+5×3(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一道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分步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这样分层推进,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相应的分步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

  4、教学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第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没有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

  5×3+20

  =15+20

  师: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5×3+20

  =15+20

  =35(元)

  5、认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白: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都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钱数,再加上1个书包的钱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是乘法算式,一个是加法算式;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研究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把计算过程写下来,重视对混合运算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既便于学生看清楚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又能促进学生自觉按格式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解决第2个问题

  1、师:小晴也想请你们帮个忙,愿意吗?(出示问题)小晴说: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

  2、师:怎样求出“应找回多少元”?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解答)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8×2

  3、讨论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这道综合算式应先算哪一步?怎样把计算过程用递等式表示出来?

  引导交流,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出2盒水彩笔是多少元,再做减数。因此在计算时,算式前面的“50”要照抄下来,写在被减数的位置上,减号也要照抄下来,把18×2的得数“36”写在减数的位置上。接着再计算减法。边交流边板书如下:

  50-18×2

  =50-36

  =14(元)

  4、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1)(2)两道综合算式,想一想,它们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减法,乘法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发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交流时,要说出各题错在哪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先算哪一步,然后独立计算。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5、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6、拓展(机动):80 ○ 8 ○ 4=

  (1)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同一级运算。

  交流质疑:(教师指着含有加减运算的两条算式)这两题你能不计算就知道哪一题的结果最大吗?有什么奥秘跟大家分享一下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及时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反思所学知识,对混合运算的价值再认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学第13-14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第8-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生活多校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列式解答。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看图提问(展示课件图),列式解答

  有224本书,平均放在两个书架上,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并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图书馆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设计意图: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三道有针对性的复习设计,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同时,线段图的复习,也为学生作了学习方法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爱看书吗?开学了,图书室买来许多新书,图书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怎么放才好,你们来帮帮他好吗?

  1、观察分析: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一共有224本书)。

  (2)你从这幅图上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3)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他帮什么忙呢?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合作探究:

  (1)现在请4人一小组在一起商量讨论,可以怎样解决,最后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开始!(小组讨论商量一下,怎么解决)

  3、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224÷2=112(本) 方法二: 4×2=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师:好,谁能完整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本 第一步先求出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

  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 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中出现方法三224÷4÷2,则请他说出理由,如果学生说不出,则用假设法帮他解释,并请他和其它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算理,建议他及其他同学尽量选择自己能解释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要有准备的捕捉到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并为学生提供民主的,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从方法多样化走向方法优化)

  我们来看看番茄宝宝和青椒宝宝,它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它们也用了两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火花,在这里恰到好处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而且为思维的碰撞提供了机会,线段图方法的运用,也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直观支撑)

  4、讨论比较:

  这两种解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

  1.第一步求的问题不一样。第一种方法求的是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第二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2.第一步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

  3.单位名称也有不同。第一种解法两步单位名称一样,都是“本”,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的单位名称是“层”。

  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会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达到了解决相同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方法的最后都是求出“每层放多少本书?”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以后你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帮图书馆的白菜老师解决了问题,白菜老师要表扬大家呢!

  (课件音响:谢谢小朋友们,你们真棒!)

  告别白菜老师,我们一起到科技馆去参观。

  5、“练一练”。

  你们帮图书管理员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再帮帮他,好吗?明天是周末,上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多,他想把四年级168人分成4队,每队3组,每组有多少人?

  (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豆荚老师请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听说同学们今天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本领,连老爷爷也要来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大家愿意么?

  出示练习三第10题。

  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2、出示练习三第11题

  小萍和小明去买乒乓球拍,请观察图上的信息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

  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一些与例题数量关系相似但题材各不相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闯关游戏

  第一关, 快速连线(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4层教学楼,每层6个教室,一共放了120盆月季花

  ①平均每层楼放多少盆? 4×6

  ②平均每层楼每个教室放多少盆? 120÷4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120÷4÷6

  第二关,火眼金睛(选择正确答案序号)

  (1)拍8元,小红和小军每人买了一副,一共多少元?

  A、 8×2×2 B、 8÷2÷2

  (2)小红浇了左边接3排小树,妈妈浇了右边的3排小树,一共浇了192棵,平均每排小树有多少棵?

  A、192÷(3×2) B、192÷3÷3

  第三关,真刀实枪(解答下面应用题)

  (1)一盒羽毛球有8个,6盒装一箱,一共卖96元,平均每个羽毛球多少元?

  (2)学校有288名同学参加运动会,4个方阵表演,每个方阵站6排,平均每排多少人?

  (3)2只青蛙3天吃掉害虫486只,平均每只青蛙每天吃掉害虫多少只?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解题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的认识。)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会选择合理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解答学生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8、9、12-14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复习教案06-04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最新02-2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4-0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02-01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07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07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1-2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5

五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