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4-06-12 13:32:39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三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三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三年级教案

数学三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平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数学三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双重的。首先,本课旨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这些口诀,并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其次,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旨在发展学生在应用数学方面的意识,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树立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信心。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这些口诀,并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情境,提出问题

  1. 创设情境:呈现一个有趣的情境,例如,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

  2. 提出问题: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探究6的乘法口诀。例如,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哪6位同学愿意参加?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

  二、自主探索过程

  1. 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并填写表格。

  2. 交流探讨:让学生在小组内和班级内互相交流彼此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3. 确定口诀: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编写6的乘法口诀,并整理口诀的.顺序。

  4. 记忆口诀:让学生学习并背诵口诀,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进行乘法计算。

  试着读一下这个口诀,看看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以记住?还可以互相分享一下记口诀的方法。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由地记忆口诀。

  老师和学生共同对着口令记忆口诀。

  5. 利用口诀进行口算:6×26×56×36×1。

  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是如何进行口算的。

  三、综合应用,进一步拓展

  1. 开车玩碰碰车。

  2. 练习射击技巧。

  3. 打电话联系朋友。

  小动物们听说儿童乐园很有趣,于是它们给朋友打电话邀请去玩。

  你能找出小动物打电话给谁了吗?(提示:得出的几个数字相等,电话才能接通)

  让6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轮流打电话。

数学三年级教案3

  教学内容:课本P2—P3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

  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五、 总结。

  货比三家

  教学内容:课本P4—P5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学期开始了,丽丽要为自己买一个新的铅笔盒,请同学们帮助她选一选,哪家文具店的最便宜。

  二、玩中学。

  1、设立情境,复习旧知作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读一读各种文具标价牌上的文具价格。

  2、借助问题探究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发展数感。

  (1)思考“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2)自主探究比较4。9元与5。1元大小的方法。(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独立思考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以小数点为中心,4。9元小数点前是4,5。1元小数点前是5……

  (3)组内交流比较方法后推选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提出新问题,延长知识点。

  (1)根据主题情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提的问题,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大家试着解决。

  4、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与同伴检查完成情况,每人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反馈评价时说说如何比较0。05元与0。50元、6。00元与6。0元的方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进一步明晰比较三个数大小的策略与相应的步骤,并能对策略与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五、总结。

数学三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2、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口)

  10×6+28 70+3×6 6÷2+11 9-42÷7 9×0+15 4×8-1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谁能来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图书室有200本书,2个4层的书架。)

  (2)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可能:①2个书架有几层?②一个书架可以放几本书?③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合作探究。

  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3、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200÷2÷4

  =100÷4

  =25(本)

  200÷2=100(本)

  100÷4=25(本)

  200÷(2×4)

  =200÷8

  =25(本)

  2×4=8(层)

  200÷8=2

  (这里学生先独立思考做题,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在小组总结该小组有几种方法。)

  4、汇报时追问

  (1)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3)4×2是什么意思?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

  教师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5、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师:(1)和(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

  6、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

  师:像这种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在算的时候怎样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3)、(4)两个算式,比较一下,看看在计算顺序上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情况:算式不同,得到的结果相同;(从左往右算,)

  (3)式没有括号,先算200÷2,后算100÷4;(4)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除法;

  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乘除属同级运算,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面的。

  7、小结

  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

  同时,我们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列出来的算式也不同,但最终都能把问题解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多动些脑筋。

三、巩固知识

  1、说出下列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144÷3÷6   420÷(3×2)556÷4×8

  84×5÷4   742÷(63÷9)464÷(4×2)

  2、基础练习

  700÷7÷5   624÷6×2   800÷(2×4)120×6÷8

  3、深化与拓展——游泳

  小军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4个来回,共游了2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1)引导理解”来回”什么意思?谁来走一走,在走道上走一个来回?

  (2)我们知道了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个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次

  (3)自己独立解决这道题

  (4)汇报,展示

  4、选择

  (1)一本故事书有756页,小明每天看6页,要多少周才能看完?

  正确算式为:()A. 756÷7÷6 B.756×6÷7 C.756×6×7

  (2)一本红树林,淘气6分钟看了624页,那5分钟看了多少页?

  正确列式为:()A. 624÷6÷5 B.624÷6×5 C.624÷(6×5)

  (3)学校阅览室如果有3个书柜,每个书柜有3层,那么801本书平均分到每一层,那么每层平均放多少本?

  正确列式为()A.801÷(3×3)B.801÷3÷3 C. 801÷3×3

数学三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2×8+6=7×9+5=

  5×5+3=3×9+7=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 46 22 68 28 34 52

  2、 344 308 195 450 852 2367 4344 2840

  3、 5×96=480(张) 4×126=504(张)

  4、 15×2+5=35(元)

  5、 14×3-25=17(棵)

  6、 39 48 28 56 48 72

  教学反思:

  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例题之间的联系,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重点。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尤其是笔算的竖式计算方法,都要让学生有一个体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数学三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3.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4.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建立数感,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PPT、或主题图。1-5的数字、<、>、=等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小猴吃水果图

  师:仔细观察图画,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数一数,小猴和水果都有多少。

  2.汇报交流。

  生:4个梨,3只猴子,3个桃子, 2个香蕉。

  3.动手操作 。

  (1) 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图上有的东西,怎样摆就能看出那种水果多,那种水果少呢?

  (2) 如果每只猴子都要吃1个桃、1个梨、1个香蕉,够不够?怎样摆能一眼看出来?请同桌小朋友一起摆一摆,说一说。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 )和( )同样多;

  ( )比( )多;

  ( )比( )少。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 “=”

  师:小朋友们说小猴先吃什么水果啊?为什么?

  师:猴有3只,桃有3个,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刚好够吃,我们就说猴和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

  课件 出示 3 = 3 读作:3等于3

  等号

  师:一起和老师写一遍,3=3,读作3等于3。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再练习几遍,再和用桌的小伙伴互相说几遍,看看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掌握了他的写法和读法。

  学生活动:同桌读写后再抽问几个学生,保证人人都会。

  2.教学“>”(猴和香蕉比)。

  师:小猴吃完了桃子,还没有吃饱,那他们接下来吃什么水果好呢?

  师:我们来看看小猴和香蕉,怎么进行比较啊?

  师:一个对一个,咦,发现小猴比香蕉多,怎么办呢?

  ①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

  ②引出大于号。

  师:4比3多,在4 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4>3怎么读?(4大于3)。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大数在前用大于,大口朝(前)左大于号”。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

  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再次体验: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1)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三个好朋友。(出示课题)

  (2)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

  (3)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4)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

  (5)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 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 谁?谁最小?请随意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每个学生用 “﹤”“﹥”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

数学三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讲故事: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地上吃。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猴子他们采了什么水果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你们再仔细看一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用哪一个数字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字。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3)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4)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头小,对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5.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运用知识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拿几个学生的上投影仪上长方体讲评。

  (二)游戏:比一比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2.小组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数学三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数学三年级教案9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数学三年级教案10

  第1课时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1及第4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方块。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PPT课件出示三组口算题:

  (1)3×6=20×4=18+80=

  (2)2×7=30×3=14+90=

  (3)4×6=40×2=24+80=

  2.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请仔细观察每一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

  3.启发鼓励,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课——口算乘法。(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PPT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结合问题,请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3)小组讨论,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同学们列的式子非常准确,思路清晰。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算出结果?

  (1)动手试一试,试说口算过程。

  方法一:15+15+15=30+15=45(盒)(动手画)

  方法二:将15分成10和5,10×3=30,5×3=15,30+15=45。(动手摆)

  方法三:想竖式口算。(说竖式过程)

  (2)讨论各种方法的特点。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或者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法的原因。

  预设:第一种方法太麻烦,如果是计算15×6,一个一个地加,要加5次;

  第二种方法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种方法容易忘记进位。

  3.教师小结,提炼算理。

  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再把两个结果加起来比较简便,也不会因为有进位忘记进位而出错。

  4.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22×4=18×5=26×3=14×6=

  (2)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感受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优势。

  三、深入探究,算法迁移

  (1)想一想:150×3=?(PPT课件出示)

  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将150拆成100和50,100×3=300,50×3=150,300+150=450。

  (2)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前两列计算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发现每组题目得数之间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出计算规律: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时,先不看零,口算出结果再在结果后面添上零。

  (3)利用规律,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后两列计算题。

  四、课堂总结,完善思维

  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巩固提高,强化练习

  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

  每筐装15盒草莓,买了3筐,3筐草莓有多少盒?

  10×3=305×3=1530+15=45(盒)

  答:3筐草莓有45盒。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创设学生自主合作、讨论问题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足之处]学生在表述口算过程时,语言描述不完整,思路局限于个别学生的想法中,不能展开思路,大胆思考。

  [再教设计]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多鼓励学生动手做、动嘴说,让学生在体验口算过程的同时,完善语言表达,促进发散思维的训练。

  第2课时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及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多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PPT课件出示口算卡片。

  3×25=16×4=23×4=21×5=

  120×3=150×4=3×240=2×360=

  2.揭示课题。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都很不错,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某超市进行促销活动,进了一批水果,请大家帮忙整理整理。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1)。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10=)

  (3)小组合作,探究算理: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4)学生汇报,教师动态呈现口算方法,理解口算算理。(课件演示)

  预设:

  方法一:把10盒橙子分成两份,每份五盒,分别算出五盒的橙子数,再把两次算得的数加起来。

  5×6=30,5×6=30,所以30+30=60(个)。

  方法二:10盒橙子,可以先算9盒的个数,再加上1盒的个数。

  6×9=54,54+6=60(个)。

  方法三:先不看10上的0,先1×6=6,再在结果后加上0,所以6×10=60(个)。

  (5)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口算方法。

  2.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1)PPT课件出示计算下列各题。

  5×10=9×10=18×10=40×10=

  (2)指名汇报各题口算方法。

  (3)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原因。教师提示:灵活选择口算方法。

  3.深入探究,延伸算理。

  师:同学们对橙子数的计算比较准确,而且思路清晰,下面让我们来继续整理苹果的数量吧!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2),分析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列式:12×20。

  (2)想一想:12×20应该怎样口算呢?

  引导观察主题图,思考多种方法。独立想一想,小组讨论。

  (3)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并写板书)

  三、课堂总结,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巩固提高,练习运用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题。

  小组比赛,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他的口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1)6×10=60(个)(2)12×20=240(个)

  6×9=5412×2=24

  6×1=624×10=240

  54+6=6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通过直观的情境图,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算法,再通过练习,优化算法。

  [不足之处]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设计中以学生的探究交流为主,但是教师的引导过多,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综合能力没有体现。

  [再教设计]在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3课时口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提高理解算理的能力。

  3.加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理念。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谁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口算方法来试一试?

  1.(PPT课件出示)口算8×10=()我是这样想的:

  口算20×3=()我是这样想的:

  2.一分钟速算。

  10×5=35×2=210×4=16×5=

  14×6=30×3=280×2=330×3=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完成有关口算乘法的一些练习。

  二、目标练习,巩固理解

  1.基础练习,完成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的第3,4,5,9题。

  (1)第5题:完成第5题,看谁算得快?

  鼓励算得快又对的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巩固对算理的理解。

  (2)第9题:学生通过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3)第3,4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找出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6题~8题。

  (1)PPT课件出示第6,7题,指名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有理有据的进行表达。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第8题,夺红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3.综合练习,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0,11题。

  (1)第10题,行程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学生独立解决(1)(2)两个问题。利用豹子和羚羊之间的速度差乘追及时间等于追及的路程这一关系式解决问题(3)。(学生集体讨论,选择性拔高)

  (2)第11题,时间问题:1小时=60分,1天=24小时。

  分析题意,理解隐含条件。

  4.思维训练,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2题。

  (1)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1)。

  (2)提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三、拓展练习,升华提高

  小组出题,互考互评。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16×5

  10×5=506×5=30

  50+30=8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题中出现隐含条件,教学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头脑中就会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数量关系式模型,进而通过交流,掌握这一数量关系。

  [不足之处]理解“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练习题第10题第(3)题的基础,也是难点,部分学生理解得不透彻。

  [再教设计]可利用课件动态模拟豹子和羚羊1秒钟后距离相差了多少,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速度差,也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数学三年级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文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系列“旅游中的数学”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并学会依靠小组的集体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3、让学生在中活动中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是,学生能选择比较合理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师生傾情交谈,引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去过哪儿旅游吗?你们是怎么去的?

  让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说去过什么地方?怎么去的?是跟旅行社去还是自己去的?

  2、教师:如果你们是自己家里一起去的,那旅游前你们要做写什么准备工作呢?

  了解所要去的城市的介绍,有些什么景点;买火车票、买飞机票......。

  3、教师:买票的话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呢?票价及时刻表等。

  二、解决租车问题:

  1、小组进行合作讨论,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表示。

  教师:方案很多,可是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方案比较省钱?

  最省钱的策略就是车的座位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

  所以,要租1辆18座大车,2辆12座中巴,是花钱最少的。

  三、解决在快餐店吃饭问题:

  1、教师:平时如果家里没煮饭,爸爸、妈妈会带同学出去吃饭。有时会去快餐店吃饭,下面就有一家快餐店的菜单。

  2、说说各种菜的价格。

  3、教师:你们家出去吃饭,点菜时,你们爸妈会怎么想的?

  每个同学根据家里人的喜好选择饭菜,并准确计算吃家钱。

  4、学生汇报。其他同学,一起帮他验算,看看他算的对不对。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P107—109

  教学目标: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 他 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 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10 7

数学三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

  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运用直观方法比较同分母两个分数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自己创造出几分之几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1 分钟)

  1.回忆前一节课所学内容。

  2.认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7 分钟)

  1.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折纸、涂色练习。

  (1)把一张圆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

  (2)把同样大小的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分,请男同学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请女同学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

  (3)教材第101页试一试

  (4)例2。

  把同样大小的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5分,请男同学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请女同学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

  2.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菜单:

  (1)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2)1张5份涂了其中的3份的,1张5份涂了其中的2份,请大家想一想: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⑶.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

  (1)在小组相互说的基础上,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这样说:我是看五分之三涂色部分大,五分之二的涂色部分小,所以五分之三大于五分之二。学生也可以这样说: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五份,取的越多,表示的分数就越大,取的越少,表示的分数就越小。

  (2)(补充)师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都平均分成了8份,1张涂了其中的1份,1张涂了其中的2份,再请学生比较从中发现规律。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识(预设12 分钟)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先按照下面的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发展练习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5题。

  4.了解“你知道吗?”

  自主阅读。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6分钟)

  1.谈收获。

  2.课堂作业:

  必做题: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1、2题。(计算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4题。(要注意分均分)

  选做题: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5题。(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三年级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基础教育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8-29页。

  二、教材内容分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重、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影院发现新的知识。

  板书:电影院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A、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B、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讲的合理就给以肯定。

  2)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就算求解“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列式:2126=

  A、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本上。

  师进行巡视指导,特别针对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

  B、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C、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出现的答案有: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重点对竖式计算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质疑,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引导学生完整答题

  2126=546(个)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3)揭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乘法竖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师进行板书: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

  3)班内反馈

  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

  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

  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

  四、班内汇报总结

  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五、作业布置:

  做课本29页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2126=546(个)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数学三年级教案1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知识要点: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3、。知道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熟记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特别提醒:

  1、口算、估算、笔算,其中中间、末尾有0的要特别注意。

  2、应用题看清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口算题可以直接列式计算;估算题要注意书写格式:124÷3、≈40;笔算题写出除法竖式。

【数学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广角》04-03

三年级数学《旅游中的数学》教案04-03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07-1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镜子中的数学06-06

数学的教案08-27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3-01

三年级数学教案01-07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