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
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
(1) 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三、课堂反馈练习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伽利略通过思考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矛盾,他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最后勇敢地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让大众明白了并不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选编本文的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受到启发:我们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在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像伽利略那样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以取得相应的成功。同时,能领略到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另外,课文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人物特点的方法,也值得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不难,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拿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做这试验,学生就明白了。但是,引导学生明白伽利略是如何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错误就有点难。要想突破这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抓住关键词理解。另外,也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辩论、信奉、不容更改、真理、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初步领略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分析发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的错误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收集有关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相信科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吗?
(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说相信,也会有几个学生说不相信,老师就请双方各派一两个代表说说各自的理由。)
2、师:是的,早在17世纪的意大利,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就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这位科学家就是伽利略。(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照片。)
请学生交流伽利略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个著名的试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幻灯出示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指名朗读,提醒学生注意:“着”的读音。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并指导学习生字词
1、幻灯出示生字词: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十磅、拴住、拖住、解释、宣布、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不容更改、真理。
指名朗读生字词,学生读错的,老师指导读对。
2、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老师请同学举手回答。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比较难写的生字:辩、磅、释、萨、妄。指导学生辨别 “辩”的形近字:辨和辫。
(三)、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幻灯出示问题
(1)、伽利略质疑哪位哲学家说的哪句话是错的?
(2)、伽利略为什么会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3)、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伽利略是怎样做的?
(4)、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之后,伽利略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朗读。请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在读中思考,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3、小组积极讨论这四个问题。
4、请学生回答这四个问题,如果学生不懂,老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片段,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问题。
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老师可请学生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资料,让所有的学生都了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他对世界科学做出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是个非常了不去的人。
在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老师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疑问”,先引导学生质疑:伽利略是怎样想的,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学生都不懂,老师播放动画,引导学生通过列数学式明白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是错的。老师再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三个关联词,了解伽利略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并指导学生用这三个关联词造句。(幻灯出示这三个关联词语。)
相机板书:善于质疑
在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老师抓住“反复”一词,并通过和学生一起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也可以用不同重量的物体)做实验,引导学生想象伽利略每次试验成功后的想法是什么,导致他继续试验,从而体会到伽利略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他不允许自己的试验结果有半点差错。
相机板书:反复试验
在学生回答第四个问题后,板书:公开试验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请同学们踊跃交流自己的体会。
板书:我们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
(五)、布置作业
幻灯出示作业超市,学生任选其三
1、课后及时复习生字词。
2、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熟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在相关片段的空白处,下节课讨论。
4、划出自己认为需要仔细体会的句子,在旁边写下感受,下节课交流。
5、课外收集和本篇课文类似的故事,如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善于质疑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理念:
综合名家名篇,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可以弥补单纯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空白,可以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孩子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更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经过反复研究,我们提出融合“非连”文本法,即“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融合非连续性文本,辅助连续性文本的理解、运用、创新,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方法。”
此课教学采用融合“非连”文本法,通过读文教学设计非连文本,促进阅读理解;改变补充形式,激荡学生情思;图文印证,体会写作方法;以“非”促“连”,发展语用能力;适时呈现,激发阅读期待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伽利略以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为前提,所做的大胆的推测。
教学准备:PPT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环节:分享故事,明确点赞 点赞词
一、回顾导入,整体感知人物。
1.人物名片
姓名:亚里士多德
国籍:古希腊
职业:大哲学家
成就:影响了几乎所有之后的西方哲学家
姓名:伽利略
国籍:意大利
职业:数学教授
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还记得伽利略做了什么事?
师板贴: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教学意图】改变资料的补充方式,变单一文本为综合文本,变连续文本为非连续文本,更能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荡学生情思,因为它是承载信息的媒体不是从左到右直线性连续呈现,而是多维分布性呈现的文本。利用人物名片的“非连”文本,唤醒学生对人物的初步印象,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课文有整体把握。
二、学习“产生疑问”,为“善于思考”点赞。
1.去掉关键词填空,帮助理解“一快一慢的两种结论”。
2.看着动画演示,学会表达。
3.用上文中的句子演示图标。
4.总结伽利略产生疑问的过程,渗透思考严谨。
5.伽利略产生疑问,点赞词呢?(交流、板书)
6.师小结学习方法。
【教学意图】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解释说明,往往是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组织阅读教学,学生必须在非连续性文本跳跃的信息之间,积极思考内化连续文本的信息,最后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既促进语言文字的内化积累,语言能力又得到发展。学生通过动画、具体的图标演示,理解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并学习表达,还从中感受伽利略的品质,并学会点赞。
7.生自主学习,走进伽利略的内心。
出示:(默读4-6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看出伽利略很赞,划出来?在语句旁边请写出点赞词!
8.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并发现。上台写点赞词。
三、学习“反复试验”,为“严谨”点赞
1.先来交流第4段“反复试验”。
2.文中“反复”可以换“重复”吗?生谈理解。
3.设想:伽利略“反复试验”考虑的不同条件。
伽利略反复试验记录表
不同条件 重量不同 高度不同 天气不同 ……
铁球1
铁球2
4.伽利略这样反复试验,补充点赞词是? 师写:严谨
【教学意图】在学生学习遇到瓶颈时,教师的帮助是雪中送炭,但绝不是全盘“奉献”,而在于恰到好处的“提点”。非连文本,只提醒关键处,就像沟渠疏通关键的节点,就像点燃的火种,火焰就自然地蔓延开去。记录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发散思维,去感受伽利略试验过程考虑到的不同条件,体会到伽利略在反复试验中的严谨。
四、学习“公开试验”,为“胆大不妄为,执着” 点赞。
1.表格:“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不同反应。查找
公开试验前:
公开试验后:
(相机出示)“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2.想象一下:人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心理?读出人们的指责。
3.“公开试验”冒着生命危险,补充布鲁诺资料。
4.“公开试验”后,围观的人们反应--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说话训练。
公开试验前:
公开试验后: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侧面描写的妙处:
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写得这么详细,可以去掉吗?生谈理解。
(内容上:伽利略的坚持和压力;人们的盲从和看到试验结果后的.醒悟
形式上:内容更加丰富、增加可读性)
6.这次公开试验让人明白道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通过连线,理解句子的含义读。
不是全都对的 全都错
全都对
全都不是对的 会出一点错
7.拓展思维,谈身边的事例。
8.总结写法: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教学意图】设计填写非连续文本,促连续文本的阅读,学生根据设计的需要,边读边提取相关信息,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连续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既促进学生积极阅读、思考、理解,又能检验学生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否有偏差,以便及时纠正。用公开试验前后人们不同反应的表格,培养学生对信息提取整合能力,对作者为何将此写得如此详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阅读评价能力,用连线题更准确地理解“不是全都对的”,更形象直观,且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升华文本,拓展延伸。
1师小结:点赞词
2.为“像身边努力的人”点赞。
六、板书
2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产生疑问 思考严谨
反复试验 坚持、执着
公开试验 胆大不妄为
具体事例 人物品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语文教案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追求执著的精神。
2、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设计思路】
1、以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认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从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到年轻的伽利略。他们都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物介绍中,不要扬此抑彼,各有各的杰出之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互相映证。
2、教师稍作补充当时社会背景,即科学界对权威的崇拜与盲从。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准备】
1、伽利略的生平图像。
2、伽利略的故事。
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电影片断。
4、生字词练习卡片。
5、记者所用的道具如摄影马甲,玩具摄像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伽利略的图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
二、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除此之外,哪位有心的同学收集有亚里士多德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会争先恐后,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广。
三、激发完兴趣后,学生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⑴ 自己小声读课文。
⑵ 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画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消化生字。
2、小组合作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做个好的倾听者。
3、小组自主合作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分别巡视指导。
4、自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使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在文章的空白处大胆,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四、全班读书交流
1、自己放声朗读课文,或与同桌互相读。
2、会开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其它同学找其读得好的地方。
3、小组自由合作,推举一位读的好的同学,为大家范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语文教案6
一、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请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
(反思:虽然阅读课以学生的朗读体悟为主,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弃讲解。由于考虑到学生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利用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推出两个结论的这一教学难点比较吃力,于是,在突破难点时,采用列算式来理解:,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这种方式也学科间的知体现出学科知识是相通的)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注意到这些关联词了吗?你能不能不看课本,说一说伽利略思考的过程?
出示 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让学生用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说,能够令他们感受到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思考:
1)伽利略做了多少次试验?
(无数次)
2)他的实验成功了吗?
(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明伽利略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的确说错了。)
3)为什么要作公开试验?
读课文第5自然段。
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反思:这里可以结合作业本,令学生指导,信奉意义,信奉的反义词是怀疑作业本还是要用起来,以后备课一定要记得连作业的内容一起备进去。)
总结: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
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那么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
再次朗读朗读第五自然段。
得出结论:之所以要公开试验,就是要向权威挑战。
3、所以伽利略又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默读课文思考:当时人们是怎样崇拜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又是怎样议论伽利略的行为的?
读课文2、5段,对比人们的不同态度。
总结: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三、升华情感
1、 出示最后一句话。
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什么?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
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思考。
2、教师总结。
出示: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四、小练笔:
伽利略终于成功地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上塔前,人们对伽利略充满怀疑,那么现在当伽利略走下比萨斜塔得时候,人们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⑴ (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⑵ 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 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② 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③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
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而崔云宏老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崔老师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就读书的形式提出: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就读书的内容提出:对你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这样,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优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事干,都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一改过去那种用一把尺子提要求,结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不到满足的做法,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进取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去读书,在交流、探究中得到主动发展
崔老师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合作研讨中再次提出让学生认真读书时说: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短短的一段导语起到了以下的作用:一是通过两个假如,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读,悟;二是就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三是在如何读懂课文方面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只有这样用心去读、去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具准备图片。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品读体验(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
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巩固延伸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
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03-16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09-0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5篇02-2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04-11
精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4篇05-02
四年级语文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04-08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汇总6篇05-13
有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三篇05-1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锦集五篇05-1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