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精品)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用课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3.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探究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学情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天气预报的农谚俗语。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冬天小草是“暗黄”,从“绿绿的”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是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会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 méng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销声匿迹nì 风雪载途 zài
2.读准多音字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chā chāi chà cī ɡuān ɡuàn
衰草连天------鬓毛衰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Shuāi cuī lu l à lào
种播-----------耕种 连翘-----------翘尾巴
Zhǒng zhng qiáo qiào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快速轻声读课文,计论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化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易于掌握,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经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的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
2、说明文为了说明的准确总要采用一些恰当合理的说明方法,你能举出几例吗?品一品再说说句子的美妙之处!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
四、质疑问难
下面的句子是原句好,还是改句好,为什么?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改为:“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改为:“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改为:“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在地上。”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改为:“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五、知识拓展
谈一谈下面这几则谚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 泥鳅静,天气晴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说一说下面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所包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懂得了掌握一些物候知识有利于帮助我们农业生产,通过对本文的品读我们知道了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典雅。
七、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板书设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前阅读,相信你上课会更加轻松、更明白,学习效果好。有了这种习惯的话,你可能会发觉你会越来越喜欢提前阅读,你的阅读写作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先阅读一、二遍课文,注意从文中抓关键性语句来筛选信息,然后完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第1课时导学提纲
学习要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一、基础知识:(课前完成)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萌发( ) 竺可桢 ( )( )翩然( )孕育( )
簌簌( )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连翘( )
风雪载途( )谚语( )酝酿( )( ) 草长莺飞( )
2、解释词语
次 第:
销声匿迹:
造句: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3、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4、每人收集2个以上的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二、课前自学文章,尝试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填好空格上内容:(课前完成)
1、阅读完之后的整体感知。
本文介绍的是关于 的知识。
2、全文一共12个自然段,初读文章,文章的思路是:
( 段— 段)用( )的语言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4段— )观测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 — )
( —12)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
首先介绍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 接着谈
最后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是:
三、课堂上合作探究完成问题。
课堂上细读文章,抓住关键性语句,筛选信息,帮助自己快速理清文章内容。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课内重难点测试与突破。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除此之外,本文的语言还很生动形象,请你赏析。
①、品味语言的妙处
A、品好词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准确、形象、生动)写出了 特点或内容,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B、品修辞
运用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 的特点。
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注意第三单元学习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答题格式。
品味下列语言的妙处
示例: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答: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突破检测:
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___中“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示例: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答:约是大概的意思,留有余地,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突破检测: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
请你在文章找出除上面之外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最少找出2句。写在下面。
六:课文小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节课,我们分析、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都是 ,认识到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认识到了物候观测及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习: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习,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近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近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习”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习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习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习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习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习,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知识点复习
说明文的种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说明,是为了让读者能够认识、了解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清楚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文本赏析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教后反思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语言”。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的语言”的说明文《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载途(zi) 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 纬度(wi) 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 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 销声匿迹(nì)
多音字:
载 zi (登载) (转载) (一年半载)
zài (载重) (载人 )
翘 qiáo (连翘)
qiào (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旧学回顾:说明文的知识回顾
1. 说明文的顺序:
2. 说明文的方法有:
问题导学
1.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标注,或者根据文中的语言自己概括。
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b.
c.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d.
e. 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f.
g.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课堂学习:
1. 自学展示。
2. 合作探究:
A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B.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3. 拓展提高:完成下列语段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
当堂检测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3.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
(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
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 A( )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影音资源《美丽的大自然》《多彩的自然界》《大自然——植物》
2、导入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3、走近作者作品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他重视并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物候学》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本文即选自其中。
二、整体感知
1、掌握“生字新词”。
(1)字词认读
翩然(piān)孕育(yùn)销声匿迹(nì)
农谚(yàn)避免(bì)草长莺飞(yīng)
(2)字形辨析
衰:赖:
哀:懒:
(3)词语释义
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形容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萌发:开始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
次第:次序;一个挨一个。
(4)多音多义
观:翘:
2、请同学们欣赏影视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理清说明顺序。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点拨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局部探究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品析:这一句非常生动。“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比拟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第二句中“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品析:这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3、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品析:“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疑难探究
1、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点拨: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点拨: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纬度和经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异是指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点拨:本文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三)写作特色
1、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在写作时把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使读者容易接受;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
2、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文章前后形成了照应,说明有轻有重,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拓展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作业设计
仿写训练: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拟人的手法进行写作。请仿照此种手法,写一段描写家乡四季变化的文字,注意写作手法的运用,不少于100字
六、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
活动目标
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顏色。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
搭配小种籽「顏色王国」、「田鼠阿佛」绘本(上谊出版)。
活动过程
1翻开小种籽「顏色王国」P.6~7,与幼儿一起看看大地美丽的顏色:绿油油的田园、红番茄、漂亮的毛毛虫、蓝蓝的天空、美丽的五色鸟等。
2请幼儿说说曾经看过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观或动物,老师讲述「田鼠阿佛」故事:
阿佛是一隻田鼠,和他的家人住在一起,当其他的田鼠都忙著為冬天储粮时,他却无所事事,还说自己正在收集阳光、顏色和字。冬天来临时,当他们把储存的粮食吃光了之后,阿佛把他在夏天收集的景色、声音、气味与印象,用想象力传送给大家……。
3对幼儿说:「我们也要到外面去,将世界的顏色收集起来」,接著带领幼儿到户外走走,请幼儿观察户外各种美丽顏色的.景物。
4找一处凉快的地方坐下来,请幼儿分享自己找到哪些东西是有顏色的?引导幼儿学学阿佛,描述顏色给大家听。
5问问幼儿喜欢彩色的世界还是没有顏色的呢?与幼儿讨论,要如何爱护我们的大地,才能让大自然永远美丽,如:到户外玩时,不随便的採花、不随便丢弃垃圾、不随便捉小昆虫……。
评量
能观察到大自然的各种顏色。
能分享自己所找到的大自然顏色。
活动结束
引导幼儿将收集来的顏色画下来,装订成一本「顏色收集册」放进语文区让大家一起欣赏。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
教学设想 :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
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学习,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第一个因素是维度的差异(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大—小 主要—次要 (7—9) :空间 (10):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比较简便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
活动目标
①通过了解故事内容,知道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②学习并尝试运用解决生气的方法。
③乐于向同伴分享解决生气的办法。
④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⑤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明白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合理对待这一现象,并积极寻找解决
生气的途径。
重点难点
难点: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较为清晰明白地分享自己生气的事情,以及解决
生气的途径。
绘本 PPT《我不想生气》
活动准备
音乐(欢快的歌曲、根据自己需要选择)
活动过程
手指游戏,缓解陌生情绪。
——孩子们,你们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根据情况,简单几句引入手指游戏,拉进师生距离。)
播放 PPT,分段讲述故事,并根据内容提出相关问题。
1.播放首页,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子的表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今天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它是谁?
——奇怪,小兔子似乎有些怪怪的,它的表情是怎样的?
——你从哪里看出来它是生气了呢?
2.播放第2—5页,通过画面了解小兔子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兔子到底怎么了?
——原来小兔子真的生气了,你们有像小兔子一样生气过吗?生气时你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小兔子到底是为什么生气呢?
3.播放第6页,了解小兔子生气的原因。
——小兔子遇到了什么事情这么生气的?
——你们有什么特别生气的事情吗?
——那小兔子该怎么办呢?谁来帮帮它。
——我们来看看小兔子到底是怎么解决生气的问题。
4.播放第7-9页,引导幼儿学习小兔子解决生气的办法。
——小兔子运用哪些办法解决生气的?
——如果你们是小兔子,你们会用哪种方法来解决呢?
——那小兔子用了这些方法,有解决生气吗?
5.播放第10页,引导幼儿知道生气是很正常的事情,及时寻求解决生气的办法。
——小兔子用了这些办法,还生气吗?
——小兔子生气过,你们也生过气,我也生过气,我们每个人都会生气,生气
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抓紧想办法解决生气,不能让小火球烫伤了自己。
角色扮演,尝试运用解决生气的方法。
——你们学到了哪些小兔子解决生气的方法?我请几个小朋友和我一起来表演,看看你们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遇到这些问题,你们怎么解决?(根据孩子们的之前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情景导入。)
播放音乐,结束活动。
——你们今天的表现非常的棒,老师特别高兴认识你们,小兔子也特别高
兴与你们交好朋友,它想邀请大家跳一支快乐的舞蹈。
活动延伸:
绘画活动《我特生气的事》,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生气的事情,根据绘画内容分享自己解决生气的办法。
活动反思注意提问的简洁明确性,以及活动环节的有趣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整体上达到了活动目的。孩子们通过活动,畅所欲言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些话可能平时是没有机会说的,今天得到了宣泄。我想,这也是缓解情绪的一种方法,可能孩子们把心里话说出来以后,心情会更开朗。希望我们的家长在碰到宝宝生气的情绪时能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让孩子们心理健康快乐的成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依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初步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齐读)看着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看课题提问)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看看都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哪些语言。
二、自学感知课文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两个生字,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反馈检查
练习:《作业本》5
四、合作研究朗读指导
1、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欢的这一节,划出有关词语和句子,并说说这些词语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讨论说说。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
(1)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这一节的准是用得好,因为它说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这一节,从搬家看出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这一节,作者用了比喻、反问的手法,把蝌蚪写提特别有趣。
(4)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
这一节也用了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从年轮中了解:一年只长一圈,告诉我们它已活了几年。
这一节
3、大家想不想再读一读课文,好,大家在读的时候想一想:第二、三与四、五两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归纳出
A:你看那(),B:()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就像()?
()大自然在()
()()
4、将二、三、四、五四节进行A、B改写。改写后评价。
五、课外拓展
那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读懂大自然的一些语言呢?能不能将它用A或B的形式写下来呢?
六、小结:有时间可以质疑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3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大自然的语言 2。 (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 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 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2》。)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H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4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 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学问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班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学校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简洁懂得的科学。而本文在文中尽量削减专业术语,运用漂亮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学问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班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要重点引导同学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学问的把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同学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熟识和把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学问的进一步熟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好玩的语言会调动同学的乐观性,有利于同学对说明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学问。
2、了解物候学问。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精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力气。
2、把握文章的说明挨次,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清课文的说明挨次,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精确严谨、生动漂亮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3-19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1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5-2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0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3-0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3-27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精选10篇)03-10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品)05-2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4-0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