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的教案

时间:2024-07-08 12:01:50 教案 我要投稿

认识除法的教案必备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除法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除法的教案必备15篇

认识除法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课件:

  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小熊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四、课堂总结

认识除法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例课件: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小明和小红是怎样分苹果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分苹果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认识除法的教案3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

  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5个5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虽然分法不同,但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都是5个。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8.师: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吗?

  (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分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认识除法的教案4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四第9题。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边平均分一边写算式。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抢答,然后思考怎样才能填得又对又快。

认识除法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15个扣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 15÷3=5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同学们好!我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我。 思考问题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1、汇报交流

  分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分的'?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除法算式:20÷4=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算式: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3、深化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同学们!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 )盘。

  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练习中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

  1、 分一分,填一填。

  ○○○○○○○○○○○○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每份3个,分成了( )份。 每份6个,分成了( )份。

  2、 读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并说出算式中 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3、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 )个4。 20里面有( )个5。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6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认识除法的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58页,除法的简单应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教学难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谁能编出一个数学故事来。

  四到五名学生讲述数学故事。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进一步理解图意。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知道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能平均分成几份”的除法

  问题: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5÷3=(条)

  小练习:

  1、28个枣,每个盘子放7个,需要准备()个盘子。

  2、16个桃,每人分8个,可以分给()人。

  (二)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除法

  提出问题:把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0÷5=(只)

  小练习:

  1、14个橘子,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2、8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个。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在圈一圈,然后再做一做。

  2、自主练习2。

  先引导学生摆一摆,在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在计算方面没有掌握技巧,不能熟练地利用口诀来求商。

认识除法的教案7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法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⒈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个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⑴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⑵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⑶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⑷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⑸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⒉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有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2)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⒊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⒉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认识除法的教案8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主要教学流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认识除法的教案9

  《除法竖式的认识》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二课时,因此我想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教学:

  一、通过复习引入,有12根小棒,每四根分一组可分几组?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1)摆小棒。(2) 画一画,圈一圈。怎样列式?还可以列竖式计算。导入新课。

  二、新授部分。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教除法竖式的认识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和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探讨,上网查询,说法各异。我觉得除法竖式的格式与加法、减法和乘法都不一样,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怎样让学生自然的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根据学生写的除法竖式对比的写出正确的除法竖式,“厂”是竖式的除号,好像“厂房”的“厂”字,教学反思《《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反思》。被除数住在房子里面,除数住在窗口,表示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商住在房顶,要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把分得的结果就写在横线的上面,这条横线和加减法的横线一样也相当于等号的意思。

  接着我又追问:商写在什么地方?它表示什么?(让学生观察摆小棒,分掉多少根?12根写在竖式被除数的下面.再观察分掉12跟后还剩下多少根?在竖式上我们能不能看出剩下多少根?剩下的写在竖式的什么地方)完成了竖式再介绍各部分名称,每个数的表示意义。

  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的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练习部分,我设计将后面的练习作为一系列的闯关题出现,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在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不断闪要智慧的光芒。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我总要问他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结束了除法竖式的认识的教学后,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把握得较好的几个地方就是前面新授的部分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出除法竖式,讲解得比较到位和详细,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这种方法;还有就是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我也同时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不足:

  一是临场应变能力应当加强,要做到心中有数。即使是自己为了某些外在的原因要赶进度,也要力求自己授课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出现了口误的地方,应当及时的改正。

  另外应当注意再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从这中间去找解决如何更好的传授知识的问题。

  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严谨和完整性,从小培养他们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对以后做应用题也是很有好处的。

认识除法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自己的方法试商,知道余数应该比除数小。

  2、能运用有余数得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继续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想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理解余数为何要比除数小。

  教学资源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温故而知新

  1、星期天,红红的妈妈买回来了6个桃子,她请红红把这些桃子放在盘子里,要求是这样的:6个桃子,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有剩余吗?

  请你用手中的学具代替桃子,帮助红红放一放,然后列出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下。好了的小朋友可以在小组里和小朋友交流交流。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如果红红的妈妈买回来的桃子不是6个,而是7个,按上面的要求放在盘子里,可以放几盘?有剩余吗?还剩几个呢?

  也请你用学具分一分,再用除法算式把这种分法表示出来。在小组里说说、交流,随学生回答板书:7÷3=2(盘)……1(个)

  1个是什么数?

  师小结:7个桃子,每盘放3个,放了2盘,所以商2,剩下1个不够分了,所以余数是1。你会用竖式把分7个桃子的情况表示出来吗?

  2、请你和同桌小朋友合作,试一试。(学生在尝试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3、指名板演。(选择板演的学生最好是将出现错误的各种情况都反映出来。)

  4、交流。让板演的学生说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5、如果不摆学具,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6、小结:试商是有余数除法中最关键的一步,小朋友要动脑筋,找到合适的商,当然特别要注意的是余下的不能再分。

  三、尝试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1、刚才的.学习我们班有5个小朋友表现特别棒,这里有18个气球,如果把这18个气球奖给他们,请你们算一算,平均每人可以奖几个?还剩几个?

  请你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表示出来。

  完成以后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合适的商的?

  2、交流。

  3、如果把这些气球平均奖给7个、8个小朋友,这时他们每人拿到几个气球?还剩几个气球呢?请你任意选一种在小组里说一说,并写下来。

  4、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中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学生自由说。

  5、师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呢?

  四、多层训练,巩固新知

  1、分一分。

  “想想做做”第1题。由每组的组长负责,先用小棒分一分,完成填空;然后进行竖式计算;最后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2、比一比。

  “想想做做”第2题。请小朋友选择其中的3题,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第3、4题。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意。

  (2)根据图意,填上除数。

  (3)列竖式算一算,填上商和余数。

  (4)同组交流。

  (5)全班交流。

  五、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今天的知识,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的?

  2、你对自己在这一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除法横式以及竖式

  (余数要比除数小)

认识除法的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 )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4)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2、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初步认识除法

  6 ÷ 3 = 2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教学反思:

  前面大量的平均分活动,是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为本节课认识除法做好了准备。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这个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 必要的讲解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使学生知道把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表示的过程。

认识除法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4

  416

  16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认识除法的教案13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了解除法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本设计注重通过有效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首先通过复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为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和每一步的运算做好准备;其次,通过完成教材65页4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乘数,为学习试商的方法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根据知识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本教学设计采用讨论交流和直观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学生通过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实现了多样化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复习题:拿出13根小棒,动手摆正方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思考并组内交流:

  (1)说一说摆的过程与结果。

  (2)列出算式。

  (3)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和它所表示的意义。

  4、小结导入:

  除法和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形式,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引入,复习有余数除法横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

  动手实践,感受新知

  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竖式。

  (1)教师板书除法竖式。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横式和竖式,想一想竖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预设生1:“”表示除号。

  生2: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

  (4)引导学生对照横式,说一说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含义。

  预设生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有4根,3表示分成3份。

  生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积,1表示余下的1根小棒。

  (5)师总结。

  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除号里面写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2、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1)课件出示: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2)学生动手分小棒,列出除法横式、竖式,然后集体交流。

  预设生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生2:算式是16÷4=4(组)。

  生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

  教师板书:

  计算方法,小学数学

认识除法的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认识除法的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

  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诀来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课一开始,就以小精灵明明过生日给大家分橘子,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活,为下面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在学生已比较熟练地把一个具体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后,我铺设了一情境障碍: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怎样分才公平?这一源于生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橘子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在交流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后记]

  1.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样性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学生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认识除法的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除法的教案07-05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01-28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01-28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04-15

认识除法竖式教案02-27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5篇02-18

【热】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5篇06-06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5篇(集合)05-29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0-08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