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优秀

时间:2024-08-02 17:56:31 教案 我要投稿

声声慢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案优秀

声声慢教案优秀1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

  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

  3、赏析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

  学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带领全班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

  (2)、教师:除了这一句难道就没有了吗?

  学生:第一句。

  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赏析

  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

  ① 、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因为叠词吗?

声声慢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

  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 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 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 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 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

  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

声声慢教案优秀3

  一、说教材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

  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

  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下面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些意象在以前哪些诗词中出现,让他们背出这些诗句,我再来补充。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学过的诗句里,这些意象大体上都表达什么感情,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能从“特殊”推出“一般”,得出这些意象在本词中表现的感情。

  例如“酒”这个意象,学生们能背出“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都门帐饮无绪”(柳永)、“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等诗句,所有诗词句里,“酒”都表现了“愁”。很自然的,学生得出结论: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通过“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

  像梧桐这个意象,学生们学过的诗词中很少出现,我在列举一些例句时比较详细的解释诗句内涵,否则学生们可能不能理解。

  当所有的意象分析结束,每一个意象都指向“愁”字,学生们很自然得出“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的结论。

  4、、分析“为何生愁”

  这一点一定要结合李清照的经历来谈,所以我排了一个“李清照大事年表”,将她从“结婚”到“离世”的经历一一列举,学生很直观的就得出了“愁”的源头----“亡国之痛”“丧夫之哀”“沦落之苦”“乡土之思”。

  5、结语

  我用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输千古是著书。”和梁衡李清照传记《乱世中的美神》来总结评价李清照。

  课后,学生们集体朗诵这首词,播放《声声慢》歌曲,在乐曲声中向这位乱世中的美神致敬!

  四、说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虽然不用动多少粉笔,但很多演示的部分其实也就是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充分利用了课件的优势,让板书出现有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层次,既有绘画美又有形式美,既扣住了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解决重难点。

声声慢教案优秀4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说是初次接触,因而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相对于前期作品,本作中作者的情绪比较低沉,但在痛苦的低吟中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本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形象丰富的意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宣泄。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学会抓住叠词、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

  (配乐引领学生回忆朗读)

  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因而她能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四、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一)直接写愁

  李清照起笔就哭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总结叠词作用:1.形式上: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二)赏意象品愁情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写愁情的时候,不仅直接抒愁,同样还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

  ②集体探讨

  探讨明确: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 渲染愁情

  雁 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拓展: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例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风:渲染愁情 例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例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黄花:憔悴的容颜 例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梧桐:牵愁惹恨例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雨:哀伤愁丝 例句:无边丝雨细如愁。

  (三)因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发出如此凄惨的悲鸣?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走进作者的人生隧道,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中的少女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六、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词人李清照又何其耀眼!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然而它们没有打垮压迫的了她,反而让她的艺术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撼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声声慢教案优秀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

  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

  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

  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

  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

  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

  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声声慢教案优秀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感知——合作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并体会词人之愁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学习重点

  凄苦意境的深切感受,厚重愁情的深入体会。

  学习难点:通过与早期词作的比较阅读,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愁情的厚重。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①知人论世

  通过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和《武陵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②诵读法

  ③“情境法”教学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④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人类灵魂不朽的造化。徜徉诗歌的殿堂,我偏爱易安一人,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易安的词作,易安的世界。

  【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能让学生快速走进教学氛围,快速走进作者。】

  2、知人论世

  诵读李清照前后期的三首作品[《如梦令》两首、《武陵春》],让学生发现、总结李清照前后期词作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读诗词。

  【教师总结】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悠闲、充裕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此时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新明丽;后期饱经离乱、颠沛凄苦的生活使她的词多写其悼亡之悲、怀旧之思,词风哀婉凄凉。而《声声慢》写于词人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

  【这个环节在训练概括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涵咏词韵,走进作品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词的基调

  (2)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诵读,诵读者自己评析为什么会这样处理情感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自我点评中进一步明确词的基调和情感。

  (3)全班齐读,把握节奏,情感、,教师做最后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4、合作探究,解读作品:

  教师提问:找出你喜欢的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并作赏析

  学生合作探究后展示,教师引导总结。

  课堂预设:

  (1)缘愁选景——感悟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2)缘愁选景——品意象析愁情

  分析“酒”、“风”两个意象:

  明晰:酒是“三杯两盏”,量并不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说明并非酒淡、酒少,而是愁浓。“乍暖换寒时候”并非天冷,而是词人的孤单寂寞与凄清。

  分析“雁”这个意象

  明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

  (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

  (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

  (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分析“黄花:这一意象

  明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故花盛,则以乐景衬爱情;花衰,则以哀景写哀情。

  分析:“梧桐”、“细雨”两个意象

  明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教师总结:“处处景语皆情语”,词人借助一系列意象来表达她浓浓的愁情,虽不见一“愁”字,但字字读来皆是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结合诗歌的传统意象和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提高他们解读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3)以愁作结——品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愁之内涵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亡国之恨

  5、诵读提升

  在理解作品之后,再次诵读作品,品味作者浓浓的愁情。

  6、拓展延伸

  结合你对作品或作者身世的理解,选取本词的相关意象或词语,完成下面的对联。

  淡酒怎敌晚风,冷冷清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守窗酌酒,雁过天寒风愈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当堂完成写作并展示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作品和作者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鉴赏能力】

  7、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读《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8、课后作业: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你们知道哪些呢?课后请收集相关写愁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声声慢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声声慢》的教案06-12

《声声慢》教案范文10-11

《声声慢》教案最新01-31

《声声慢》教案20篇11-03

声声慢教案15篇08-27

声声慢教案(精选21篇)10-21

《声声慢》教案(15篇)01-21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01-19

《声声慢》教案(汇编15篇)01-23

《声声慢》教案锦集9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