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

时间:2024-08-04 10:28:57 教案 我要投稿

《论语》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朗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7、教学第四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8、教学第五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论语》教案2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论语》教案3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 2、合作 探讨 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 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六、 板书设计:

  七、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

  说 信 愠 三省

  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 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500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课后反思:

《论语》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论语》六则

  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 教学重、难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

  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讲解: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典型例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 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6)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7)见贤思齐焉(齐:)

  (8)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 翻译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 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7.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 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6)择其善者而从之()

  10.《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11.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12.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14. 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16. 老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18.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填写)

  20. 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1.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22. 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 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 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论语》教案5

  第八学时 诵读欣赏

  课前学习:利用工具书,力求理解课文大意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交流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第一块理解性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指引人们如何处世?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几则《论语》。

  2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篇短文,现在请大家再把文章读一遍,找出你不懂的字词。

  学生阅读,做好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3

  将全班分为两组,相互质疑

  教师组织质疑,并解答学生解答不准确之处。

  学生相互质疑

  4

  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一下《论语》八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

  第二块拓展延伸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同学们选择一条语录,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谈谈你对所选的这条语录的理解

  学生思考

  2

  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第三块经验交流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对于学习,除了语录中提到的方法和态度之外,你还有什么补充,或者,你还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能与你的同桌分享。

  学生思考

  2

  教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3

  教师组织交流,对好的学习方法进行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利用好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地学习。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熟读八则《论语》,直至能背。

《论语》教案6

  [教法学法]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论语》教案7

  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方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

  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

  第3页

  七、活动广角:

  第4页

  八、成长阶梯:

  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学生们早对论语有所熟悉,所以学起来挺轻松的,说的又是与学生的学习、做人很紧密的事,所以,学生们学得很高涨。

《论语》教案8

  【教学内容】

  《论语》十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设计思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中各组自主抢答、讨论质疑,在交流体验、归纳拓展中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对照,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探究反思,所有学习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最后学生自主发言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到当堂成诵,学会整体感知浅易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究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诸子百家及其著作名称;查阅孔子、《论语》及儒家学说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整理一些成语、格言;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的名字和著作。

  让学生课外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先秦文化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现在我们共同学习探究《〈论语〉十则》,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题。)

  二、课前激励

  全班同学按座位分为四组,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比一比、赛一赛,最终名次记入每个人的平时分,每一组表现突出者酌情加分,“笑到最后”的一组奖励上阅览室或电脑室。

  小组比赛的名次与平时分挂钩,在精神奖励的刺激下能够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为小组争光的活跃气氛中锻炼思维、训练口语、培养积极性;阅览室、电脑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去处,这种奖励可谓投其所好,还能促使他们养成经常看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产生激励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进取精神。

  三、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

  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四、朗读比赛

  出示下列词句,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三道读音测试题,其他同学说理由并正音(音义结合),教师出示正确读音,然后根据正确率评分。

  不亦说( )乎 不亦乐( )乎 学而不思则罔( ) 人不知而不愠( ) 知之为( )知之 传( )不习乎 三省( )吾身 为( )人谋而不忠乎 是知( )也 可以为( )师矣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可采用“摇头晃脑”式,语速稍慢,语调抑扬顿挫,在停顿、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也给予点拨。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分四组读完,一组比赛后,其他三组进行点评,最后分组齐读比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凸显学生朗读个性、提高朗读水平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优生和学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五、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其中一组提出三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两三则。(教师根据正确率评分。)

  整体感知:你从《〈论语〉十则》中读懂了什么?请读读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各组自主抢答,一人一次一句,不能连续回答,如有不同意可反对,限时半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最后请各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大屏幕显示)。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品德修养:如“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乐学的氛围;要充分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舍得夸奖学生。“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努力改变文言文课堂气氛,可我的热情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由此我想到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做到该表扬的绝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

  六、通过质疑问难、交流体验进行自我反思

  归纳拓展:《论语》中有不少成语、格言,从文中找出来或是课外摘抄,并联系切身体会进行自我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

  每组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大屏幕出示:“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评价给分。

  每组自主讨论质疑(如“温故”一定会“知新”吗),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某同学回答。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反思(如“仁以为己任”体现孔子儒家学说推行“仁”的思想,对于我们的言行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难懂词句的理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加以点拨、补充,然后根据优劣评分。

  大屏幕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双方同学进行辩论比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教师定分。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自主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答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

  七、背诵接龙

  教师指导背诵,要求语音准确、声音响亮,切忌断句、破句,并参考朗读标准,每组十个人,一人背一则,其他组点评,然后四组选代表背诵接龙,一人背一则,不能连续背,接着每组齐背接龙,最后教师打分。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做到当堂成诵,但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事半功倍。

  八、自主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并指出《论语》对于我们的学习、做人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小组评出表现突出者,教师予以赞赏,最后宣布本节课活动的获胜组。

  学生小结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及时更正。

  九、延伸作业

  多读多背课文,课外自愿选读《论语》。

  请根据文中的成语、格言写一篇读《论语》心得,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反省,然后把习作贴在教室里互相对照、监督。

  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学习体验、生活经历,通过联系实际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沟通课内课外,重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关心生活、留心语文的习惯。由此可见,只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双赢。

《论语》教案9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6~10则。

  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6~10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点

   1.朗读、翻译、背诵6~10则。

  2.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三、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十则6~10则丰富精彩的内涵。

  四、难点突破

   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预习课文6~10则,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论语》十则的前六则,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了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

  二、确立目标

   自主学习

  1、复习作者文学常识。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开办了孔子学院,影响很大。

  2、合作朗读,接力背诵。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进入角色:“与孔子面对面”质疑释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要求:

  全班分为两大组。

  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7~10

  则重点字词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B组同学为“孔子”组:与A组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一)

   以下三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明确: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贤人。齐:相同。焉:语气词。内:内心。自省:自我反省。

  [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虚数,几个。行:走。必:必定,一定。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其:代词,他们,代指“三人”。善者:优点,长处。从:顺从,学习。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这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有学问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已:停止。

  [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这一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一生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背诵6~8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二)

   以下二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明确: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凋:凋谢。

  [译]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这一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行:奉行。其:大概、也许。恕: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思想。即“仁”。欲:想要(的东西)。施:施加。于:在,给。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一则谈

  修身做人的道理: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背诵9~10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三)

   1、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2、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3、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4、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明确:

  1、取长补短。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4、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但,如果涉及到有人违法犯罪,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四、小结

   请按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给十则语录归类。

  (一)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归纳成语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②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③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④死而后已:到死为止。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三)整理重点文言实词

   1、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反省。

  3、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5、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愿意,想要。施:施加。

  (四)一词多义:

   1、为(wèi)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项为之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因为。

  (wéi)以丛草为林……。是。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可以为师矣。做。知之为知之……作为。

  2、可以

  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能够。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温故而知新。领悟,知道。

  知之为知之。知道。

  4、而

  (1)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学而时习之

  (2)表并列,“而且”、“并且”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3)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学而

  不思则罔……

  任重而道远

  5、之

  之:代词。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之,助词,无意,不译。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五)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五、反馈检测

  (一)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语句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这个事例证实了哪则格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分享收获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明确: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六、布置作业

   1.课外继续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2.搜集整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师寄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十则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个高尚的人。

《论语》教案10

  目标呈现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

  2、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3、弄懂十二则语录的基本意思,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4、积累成语、格言。

  5、学习儒家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重难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弄懂十二则语录的基本意思,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一、预习热身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仲尼。我国_____(朝代)时期伟大的思想家、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

  3、《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4、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课堂研讨学习课文内容(逐章研讨学习)

  活动二:朗读吟咏,积累反思。

  1、《论语》十二则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内容。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生活中为人们广为使用。如:温故知新。请你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一归纳。

  出自《论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三、盘点提升

  1、请从《论语》十二则中积累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做人修养的的名言警句,并说明此句告诉了你怎样的道理。

  用“我认为_____________与学习方法(态度、修养)有关,这句话告诉我___________的道理”这个句式说话。

  如:我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学习方法有关,这句话告诉我要学思结合的道理。

  你的收获是: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有关,这句话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少年过去了,《论语》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有着永久的生命力。找出文章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看法。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1、

  2、

  3、

《论语》教案11

  教案设计及执教者:

  教学目标

  1、学习《论语》第二篇为政,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解大意,明白道理。

  2、结合自己实际,反思过去的不足,努力自我完善,用实际行动回报亲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古文的韵味,做到知行一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些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当中,有这么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它照耀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人就是(点击课件)说出他的名字?对,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概括了孔子的一生。(点击课件)孔子是一位有才而得不到重用的闲人,是一位周游列国、四方游学的忙人,是一位为理想奋斗了一生的强人。

  2、而那本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书就是(点击课件)一起说。对,画面左边的就是《论语》的原件。(点击课件)《论语》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里面记录的都是关于孔子和他弟子的一些言行。宋代的朱熹把《论语》列入“四书”之中(点击课件)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论语》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二是关于思德修养方面的。全文共有20篇。每篇都是用第一则开头的前两三个字作为题目的。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论语》,学习《论语》的第二篇为政。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诵读经典

  1、为政篇共有24则,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前八则,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3页,边听课文录音,边划出节奏停顿,并留意读音,请做好准备,开始。(点击课件)

  2、请看屏幕。在这八则论语中,有几个字的`读音我们要留意一下。(点击课件)(老师指出读音不正确的字。)

  3、请同学们按划好的节奏停顿练习朗读。

  4、看屏幕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点击课件)先读前四则,再读后四句。注意及时纠正和作出评价。

  5、指导读出古文的韵律美。

  6、师生配乐朗读。(点击课件)

  三、略知文义

  1、我们学习经典只是会读是不够的,还要理解它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一起来了解这八则论语的意思。(点击课件)

  2、现在,你们对这八则论语的意思有些了解了吗那么,在这八则论语当中,提到最多的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呢对,5到8则都是讲关于孝道的。也有两则讲为政方面的。(点击课件)我们可以从“为政以德”和“道之以德”这两个地方,看出孔子是主张要以德治理天下的。

  3、那么,在孝道方面孔子又是怎么说的呢?读!(点击课件)(生读)

  在这里孔子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孝。(点击课件)孝就是要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不要对父母做出那些有违礼仪规矩的事。这两点孔子是明确告诉世人的。同时,孔子也向世人提出质疑(点击课件),齐读(生读)!孔子向我们提出的质疑是(点击课件)孝敬父母只是为他们提供吃、喝、穿、住就够了吗?

  四、明理导行

  1、你们认为这些就足够了吗?远远不够,孝敬父母不仅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快乐。现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和留守老人,他们都无法承欢膝下,过着十分孤独、寂寞的生活。对于这些老人来讲,想与子女见见面、说说话都成了一种奢望。所以才会有人建议,把“常回家看看”纳入到法律中。什么是孝?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孝”字吧!(点击课件)“孝”字的上面是一个老字的一半,表示老人、长辈,下面是一个子字,表示子女、晚辈。那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这个“孝”字的时候已经诠释了孝的真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小的时候,上面的“老”字为我们遮风挡雨,使我们幸福快乐地成长;当我们长大了,下面的“子”字支撑着上面的“老”,把“老”字整个儿背了起来。那就是孝,相依相伴,相依为命。孝的本质是对亲情的回报。我们每个人都要回报那份浓浓的亲情。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还没有长大成人,该用怎样的方式回报父母的恩情,表达自己的孝心呢?围绕着这个话题,请同学们进行一次讨论(点击课件)同桌之间、四人小组之内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交流环节)

  2、学生说自己的看法。老师随机引导小结。

  3、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向父母表达孝心的方式。老师把它概括起来就是(点击课件)一起读!(生读屏幕的内容)

  4、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有二十四孝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中的有些做法时至今日已经不可取了,但是他们的孝道精神代代相传。在北京也有一位孝子,他的故事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中央电视台特意把他的故事拍成了电视专题片,让全国的人都来学习。他就是……请看屏幕。(点击课件)

  5、看完这个电视专题片,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6、孙茂芳伯伯用一片真心践行着人间的至善、至孝。这种孝超越了一般的孝。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生呼应),这是大孝,是真正的孝行天下。

  五、身体力行

  1、孝是人世间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孝的真意不会改变。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只有弘扬这种美德,才会迎来人和、家美、国盛的明天。同学们,让我们都来(点击课件)读!再读!(生读屏幕内容,师贴板书)

  2、“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不是一句口号,关键在于行动。下面请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拿起你的笔,写一写课后反思。(点击课件,生写我的反思)

  六、结束语

  同学们,“百善孝为先”,让我们从小诵中华经典(生呼应),立志做有德之人(生呼应)。让经典伴随我们成长,收获智慧人生。

  板书:《论语》

《论语》教案12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字音、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③诲女(rǔ)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④是知(zhì)也:通“智”,聪明。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⑦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⑧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⑨殆(dài):有害。⑩弘(hóng)毅:强毅。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熟课文。

  二、理解探究

  1.试着翻译课文。

  2.从《<论语>十则》中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

  三、合作释疑:

  1.用文中的话回答对待“贤”与“不贤”我们应该怎样做?

  2.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己所欲”时就要“施于人”吗?

  四、课内精读

  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亦乐乎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

  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注: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非攻,是不发动战争。

  参考答案

  二、理解探究

  1.试着翻译课文。

  第一则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害。”

  第五则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第六则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则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第八则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以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九则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第十则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从《<论语>十则》中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

  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则;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则;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包括8、10两则。当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人就得不断学习,学习和做人两方面不可能截然分开。

  3.请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合作释疑: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4.略

  四、课内精读

  1.略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4.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五、拓展延伸

  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2.简答: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消除对立,和睦相处,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论语》教案13

  课 题: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还要不满足,不厌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默而识( )之 悱( ) 行( )彀(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4)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5)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6)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7)隅:角落。

  (8)文:文献、古籍等。

  (9)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10)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11)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12)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13)弥:更加,越发。

  (14)钻:钻研。

  (15)瞻:音zhān,视、看。

  (16)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17)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18)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19)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好勇过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4)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7)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9)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谓‘学海无涯’!别人向自己讨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如果喜欢随意指点别人,就会自以为是,甚至产生自满而不再进去、追求。这是阻碍我们自身发展的一大忧患!现在很多人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的举动、言论横加指责。其实,不知道别人他们的举动都是经过考虑的。这种立场上的区别由于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是应该理解的。

  (3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国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教案14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论语》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 :论( )语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罔()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女”通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汝”(你) “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

  “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明确: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

  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课文。

  (八)板书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论语》教案】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2-12

论语教案04-09

论语教案范文07-26

《论语》优秀教案03-13

论语教案设计06-29

《论语》教案15篇02-17

《论语》的教案(通用19篇)06-29

论语十二章教案02-24

论语十二章教案08-15

[通用]论语十二章教案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