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下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输、睫、否”等8个生字,会写“炸、医、输”等13个字,正确读写“医院、护士、消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神态、动作变化中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阮恒身上所体现出的真诚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和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了解关于抽血输血的知识。
教学设计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可能问“她”和“我”分别指谁,这对朋友间发生了什么事等),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
2.下面就让我们自己轻声朗读课文,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到课文记叙了战争时期,一个叫阮恒的小男孩为了挽救同伴垂危的生命而勇敢献血的故事)
3.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字音。“输”shū,不要读sū;“恒”,读héng,不读hén;“拭”读shì,不读sì。
研读献血过程,体悟美好心灵
1.小组认真研读第5~11自然段。
a.个人默读,画出描写阮恒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阮恒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b.组长组织大家按下面的顺序进行讨论。
献血过程
阮恒表现
心理活动
献血前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他想:
他想:
献血中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他想: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他想:
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他想:
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
他想:
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他想: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他想:
c.组内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2.全班交流。
a.出示文字投影片,各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或有不同意见可展开争论。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沉默时是在思考,在犹豫;“颤抖”“放下去”是因为对献血、对死亡很害怕;“又举起来”是虽然害怕,但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仍坚持要献血。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阮恒在献血时因特别害怕而紧张,但他强忍着不表现出来。
“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阮恒在献血过程中忍不住害怕,怕自己会死去;但为了不影响献血,又竭力掩饰自己的害怕与痛苦。
“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阮恒一想到自己会死,他又害怕痛苦得哭了起来,但为挽救朋友的生命,他仍竭力掩饰。
“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了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随着抽血的进行,阮恒想自己的血一定快抽尽了,自己也快要死了,他的害怕和痛苦越来越无法掩饰,但为了好朋友,他仍在拼命掩饰。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当男孩知道献血没有生命危险,他非常坦然、平静,还可能为自己刚才的表现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b.通过小组间有感情朗读竞赛,来体会阮恒的心理变化。
各小组自己设计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齐读、表演读等),参加比赛。
识写生字
“眉”不要少写一竖;“垫”不要少写一点;“酒”不要少写一横;“柔”不要少写一点。
第二课时
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随文练笔
1.(出示插图)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医生会说些什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
2.找学生读一读。
深入体会人物情感
1.在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共同学习阮恒在献血时的心理活动时,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在议论阮恒一点儿也不勇敢。哪些同学也有这样的感觉?那么,阮恒到底勇敢还是不勇敢呢?我们一会儿要组织一次辩论。
2.再认真读一遍全文,为自己的观点找一找依据,在文中标上序号。
3.组织辩论,深入体会阮恒为朋友所做的无私奉献。
(如,正方──勇敢;反方──不勇敢)
正方:我方认为阮恒是勇敢的。在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位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献血时,所有的人都沉默了,最后只有阮恒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多勇敢呀!
教师插入:是呀,课文说小姑娘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情况多么紧急,文中有个词语是“迫在眉睫”。
反方:但是阮恒在举手时,表现得一点儿也不勇敢,是“颤抖”着,还放下去又举起来;在献血过程中一直在哭。
教师插入:课文中写阮恒哭用了几个不同的词呢,反方快来找一找都是什么?(啜泣、低声哭泣、抽泣)是啊,阮恒哭得越来越厉害,真是有点儿不勇敢。
正方:对方别忘了,阮恒之所以哭,是因为他以为把血全献给了朋友自己就会死去。他是害怕这个才哭的,并且他一直竭力掩饰,当医生安慰他后,他立刻就不哭了。
反方: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作者如果写他始终没哭,不是更能表现他对朋友的无私奉献吗?
正方:请注意,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再设身处地为阮恒想一想,他还是一个孩子,当以为自己就要死了时,怎么会不感到恐惧与痛苦呢?任何人面对死亡时,都会感到害怕的。而阮恒在感到害怕的同时,一直在努力克制,他为了朋友,已做好了献出生命的准备,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勇敢吗?
有感情朗读全文
在同学们的辩论中,我们认识到阮恒不仅勇敢,而且为了友谊情愿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个真实而令人感动的故事。
了解综合性学习情况
1.交流本班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情况。
2.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了解到很多同学在课外活动中对父母之爱的了解与理解,非常令人感动,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来感受这份亲情,比如写日记,为照片写说明,阅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成长记录》,并准备向父母汇报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B案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谁?(学生自由谈)在战争时期,一个孤儿院里的孤儿,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好朋友,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她是我的朋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题与文章有什么联系。
2.看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带着问题读书。估计学生会问:题目中的“她”是谁?“我”又是谁?为什么说“她是我的朋友?”等。
[4]
引导学生抓住“迫在眉睫”这个词语,知道“她”是一个身受重伤、生命垂危、急需输血的小女孩;“我”是愿意把自己的鲜血献给小女孩的阮恒。
3.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当小老师,组织学习生字。
4.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运用方法,理解内容
1.教师引导:课文的预习部分给我们提示了学习本课的方法。现在我们就按照预习要求开始自学。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态、动作的句子,还可以把你不懂的内容画出来,准备和大家一起讨论。
2.分小组进行讨论。
3.交流汇报。
a.献血前,“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让学生从中圈出表示动作的词,提出问题同大家讨论。如:沉默之后,阮恒为什么颤抖地举起小手?阮恒举起手为什么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两次“举”起手,有什么不同?
b.献血时,“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学生反复读以上句子,教师可进行如下板书:
啜泣捂住摇头呜咽
掩盖又摇头哭泣制止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提问、讨论交流。估计学生会问:阮恒为什么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脸?他摇头表示不疼,既然不疼,那为什么要啜泣呢?又摇头也表示不疼,而且抽血是不会疼的,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这样痛苦?阮恒由“啜泣”到“呜咽”,又由“呜咽”而“低声哭泣”,表明他越来越痛苦,可他又为什么想竭力“制止抽泣”?
4.出示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且联系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阮恒内心的痛苦。
总结学法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提出的问题,反思自己是怎么提问的,帮助学生概括提问的方法。
1.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提问。
2.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提问。
3.由人物的神态、动作去推测人物的内心提问。
4.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提问。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阮恒感情变化的层次,体会他当时心情的变化。
发挥想象,合作释疑
1.我们学习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问题?(阮恒为什么会哭呢?阮恒输血时为什么那么痛苦?阮恒是不是后悔为小姑娘输血呢?阮恒当时在想什么呢)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几句话,结合下文,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下面的几句话,想象一下阮恒当时可能在想什么?(出示文字投影)
在()里写上阮恒当时的想法,愿写几句就写几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a.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
b.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
c.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
d.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4]
e.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
3.各小组派同学汇报本小组的想法。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究阮恒的内心世界,体会阮恒虽然误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角色扮演,深入理解
1.医生到底跟阮恒说了什么,使他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情景,想象一下医生说的话,然后同桌合作,将它改编成一段医生和阮恒的对话,并表演出来,看谁说得好,想象得合理,再选几组同学在班上表演。
2.表演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阮恒吗?(引导出示问题:小男孩能够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同在孤儿院里生活,平时一定互相关心和爱护,就成了朋友,所以在小姑娘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阮恒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救他的朋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出表达的感情。
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然而阮恒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相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能够互相帮助。
1.这个故事可以什么为题?课文为什么用阮恒的话作为题目?你从阮恒的这句话想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在困难时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3.请同学们选择一件你和朋友之间发生的感人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你想对阮恒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三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回忆、欣赏各种厨房的装饰风格。
2、通过画看到的厨房,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画表现力。
3、感受厨房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线描画的形式表现厨房。
教学难点:
表现出厨房的细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瞧!今天来了一位小伙伴,他有什么特异功能?那我们跟着它的脚步打开任意门。“听!这是什么声音呢?又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生:切菜的声音厨房(板书)
厨房里都有些什么?
生:油烟机、煤气灶、烤箱、冰箱……
想一想你家的厨房还有什么?(板书)
师:啊,你观察的真仔细,请座。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画一画《我家的厨房》。
二、寻找线条
1、老师的是个小馋猫,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厨房。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参观一下我家的厨房。
师:找一找厨房里的橱柜的轮廓线在哪里?
师: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天花板的轮廓线呢?窗户的呢?
2、图片演示时间:“仔细看了,现在老师要添加这2根线条?”画的是哪里?(厚度,能观察到么?)
除了这些厨房里还有哪些轮廓线?
这样一张线描画就完成了。(构图)
三、前后关系
任意门穿梭又带我们来到了另外一个厨房,想想我们能用线条表现它吗?从哪里入手呢?
1、前面还是后面?大的还是小的?
2、桌子有没有厚度?
椅子呢?椅子脚画到哪里?这样我们的地面和天花板就清楚了。
注意:被遮挡的部分不需要画出来。
3、最后适当添加厨具。
四、作业
该你们表现啦!
师:根据你的回忆,参考桌上的图片资料,用线描的方式画画你家的厨房,
五、展评
你觉得哪张厨房细节画的最丰富哪个厨房最漂亮
六、拓展
哆啦A梦又要带我们去哪里呢?
师:你能说说新老厨房给你不同的`感觉是什么
生:原来的旧你说的真好
师: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厨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后希望大家可以去画一画未来高科技的厨房,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更加的舒适。
三年级下册教案3
设计说明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复习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验算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逻辑性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2.重视对算法的复习。
在教学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逐个击破,通过解决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回顾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复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要经常地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是快乐的,它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进而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总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第二单元的内容。想一想,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复习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样口算呢?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想:240是24个十, 想:3×80=240
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240÷3=80
240÷3=80
2.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数不变,先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计算。
123÷3≈40
↓
120÷3=40
3.回顾交流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及验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1)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验算方法。
①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完成教材111页2题中关于笔算除法的习题并验算。
注意:对于商中间有0与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估算,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判断出商是几位数,或在计算后,通过验算来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争先,在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学习活动加入了催化剂,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又能避免常规复习课的枯燥乏味。
三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正确解答,并学会新的检验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两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乘应用题,请大家看这道题。
(投影出示复习题)
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5×3×2 15×(3×2)
订正时请同学分别讲清算式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把这道连乘应用题改变一个条件和问题。即把问题改为已知条件90人,把已知条件中每组15人改为问题。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后,(老师投影出示例题)看看同学们是不是这样改编的。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线段图投影片。
请同学在作业本上解答,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订正时用。老师在学生做题时,行间巡视,个别指导,做到胸中有数。订正时,每人看着投影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老师板书)
(1)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
(1)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
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请同学分小组说一说、互相启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请别人解答。(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生:第一种解法用90÷2=45(人)是先求每队有多少人。再用45÷3=15(人),求出每组有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2个队一共有几组,用3×2=6(组),(插问用2×3=6行吗?为什么?)再用90÷6=15(人)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师:如果真的理解了解题思路,那么我们想一想怎样列综合算式。请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老师板书。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90÷2÷3 90÷(3×2)
=45÷3 =90÷6
=15(人)=15(人)
同时讲清每种解法的思路:
第一种解法:用90÷2表示求每队有多少人,再除以3是求每组有多少人。
第二种解法:3×2表示2个队共有多少个组,再用总人数90除以组数,就是每组有多少人。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查呢?
(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师:可以,这也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检验方法,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检验方法呢?(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然后老师介绍另一种检验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我们已经求出每组有15人,又知道每队分成3组,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可以求出每队有45人)知道每队有45人,又知道分成2队,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可以求出2队共有90人)这样得出的结果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我们解答正确。这也是一种检验的方法,从结果推到已知。今后我们在检查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算,可以确保解题的正确。
做一做:(投影出示)
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再检验)
师:默读题、审题。先用分步计算,再综合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根据班上好、中、差三种类型同学,分别给他们玻璃片,订正时老师选用)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336÷7=48(元)12×7=84(个)
48÷12=4(元)336÷84=4(元)
336÷7÷12 336÷(12×7)
=48÷12=336÷84
=4(元)=4(元)
答:每个保温杯4元。
订正时,请同学说明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336÷7=48(元)表示每箱多少元。再用48÷12=4(元)表示每个保温杯多少元。这种解法是先求每箱的价钱,再求每个的价钱。
第二种解法:先用12×7=84(个)表示7箱共有多少个保温杯,再用336÷84=4(元)表示每个保温杯多少元。这种解法思路是先求7箱共有多少个,再用总价除以数量等于单价(每个保温杯的价钱)。
这道题做得对不对,请两个同学互相叙述一下检验的过程。
(三)巩固反馈
1、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43个同学,一共栽树258棵,平均每个同学栽树多少棵?
选择正确的列式写在作业本上。
A、258÷2÷43 B、258÷(2×43)
C、258÷43÷2 D、258÷(43×2)
订正时请说明解题思路。
2、对比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上衣,每箱20件。每件12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百货商店卖出3箱上衣,每箱20件,一共卖了720元,每件上衣的价钱是多少元?
独立解答后,请同学分析两题之间的关系。思考“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下节课我们再重点研究。
作业:第104页第1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检查和验算〕
学生解答应用题以后,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验算,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及时发现并纠正解答中的错误,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良好学习习惯。
解答应用题的检查,主要是复核列式与计算是否正确。具体做法是重新审题。根据题意想一想每步算的是什么,选择的已知条件和运算方法对不对,然后再检查计算是否有误,单位名称及答案书写得是否正确。
检查时,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估计、判断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与题意一致。比如,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得数应介于这组数据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又如,求节约后的消耗量,如果计算结果比原来的消耗量还大,说明解答有误。虽然这是一种初步的'、粗略的检查方法,但是能很快发现一些明显的错误。
解答应用题的验算,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把答案当作已知条件,把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视为问题,然后列式计算,看结果与这一条件有没有出入。实际上这是一种改编原题,再列式计算的验算方法。当解答原题需要逆向思考时,用这种方法列式验算比较容易。如果解答原题只需顺向思考时,交换问题与条件再列式验算的思维难度反而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检查或验算。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如已知两数的和与差,求两数的应用题,只要验算两个得数的和与差就行了。
三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以及文本的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种联系,就打破了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内容
分析《狼和鹿》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的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而且,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文章的阅读难点是“狼为什么是鹿和森林的功臣”,以及初步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揭题激趣。
1.分步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狼”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教师板书“鹿”字]:看到这个字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永远是坏蛋,是坏蛋就要杀之;鹿永远是可爱的,因此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保护着鹿。]
⊙[教师补充板书]:狼和鹿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故事,齐读课题。此时,面对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地围绕题目质疑,教师针对学生质疑的难易程度,做适时点评。]
同学们课前已经初步地阅读了文本,让我们一起来闯预习关——
⊙第一关:读准每一个词语。
提防血泊威胁狩猎
生机勃勃青烟袅袅
[教师引导:你认为哪些词语在朗读时容易读错音?]
⊙第二关: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功臣祸首王国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文本内容: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功臣?什么是“祸”?什么是“首”?课文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谁是谁的“王国”?]
⊙第三关:读好下列短句。
活泼而美丽的鹿
贪婪而凶残的狼
狼与其它一些鹿的天敌
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教师引导学生留意每组短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第四关:读通下列长句。
●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教师小结:连闯四关,四战四捷。良好的开端必然是成功的一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走进那片森林⊙
1.故事发生在凯巴伯森林。自从人类捕杀了六千多只狼以后,这儿成了鹿的王国。
出示: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2.轻声地读一读,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
(学生自由表达)
3.教师引导:是呀,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饿了可以……渴了可以……累了可以……困了可以……
[教师小结:总之,在这一自由王国里,它们可以自由地散步,可以安心地睡觉,可以毫无约束地生儿育女。]
4.于是,鹿的总数一下子就超过了十万只。
出示: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教师板书:超过了十万只]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
⊙回忆一段往事⊙
1.可是20多年前,鹿可没有这么自由。[出示第一段话]自由地读一读,思考:20多年前,鹿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自由交流。)
2.教师小结:树虽然很绿,景色虽然很美,但是,鹿却很不安全。所以,整个森林只有大约四千只鹿。
[教师板书:大约四千只]
3.看课本中森林的插图:这就是昔日的森林
三年级下册教案6
一、导入课题。
我们一进入教室,就置身于汪洋大海之中,谁能就这幅图画面(黑板上的海底世界图)说说。
二、借助重点句,指导分段。
1、听课文录音,思:海底世界怎样?划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幻灯出示: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特产丰富。
3、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海底世界的?
4、结合“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尝试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划出这段中你认为最能反映海底世界景色特点的两个词。
(2)创设情境。
学生当潜水员。
(3)在深海里发现什么?
出示句子朗读:“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思:围绕哪一句话写?(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2)幻灯出示: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有的像( )一样( )。
有的像( )一样( )。
有的像( )一样( )。
有的还好像在( )。
(3)这些句子中用上许多叠词,好好地读一读。
(4)创设情境。
听海底动物的声音(录音)
(5)延伸说话(尽量用上叠词)
有的像()一样()
有的像()一样()
有的像()一样()
(6)引读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行进的时候……遇到危险……。
师:海底静中有(声音)有(动)。
(7)指导背诵(出示重点词)
四、学习第二段。
1、快速阅读4、5、6自然段,想想写什么?
海底特产丰富。不但有(),有(),而且还有()。
2、再读课文,准备说话。(抓住特点)
海底特产丰富。不但有()的动物,有()的植物,而且还有()的`矿藏。
3、读好第4自然段。
(1)扶:“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
师:写海参什么特点?人哪几个词看出来?这几个词,我们可以读得突出一点。
(2)放:“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火车还快。”(学生自己练读)
(3)练习读写“乌贼和章鱼”的句子。
4、训练:
(1)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练习:
校园里的花朵真多,有( ),有( ),也有( )。(花朵的色彩多种多样),有( ),有( ),还有( )。最( )的(),最( )的( )。
五、总结课文。
三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运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了解几个孩子比了哪些绝招,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自己最佩服谁的绝招,运用想象的方法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3、在读说中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并产生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重点:说说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教学难点: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从中体会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还要从“习惯、朗读、知识”三个方面来考查同学们参与学习的情况,你们有信心闯过这三关吗?老师相信你们个个会表现得很棒!
1、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课文?(有关童年生活的课文)
2、记得《争吵》这一课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我和克莱谛因为把本子弄脏的'事而发生了争吵,他感到不安、后悔,可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结果克莱谛先提出和好,两个又重归于好的事。)
3、这是发生在两个小伙伴之间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几个小伙伴之间的故事。
4、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我们能知道这是一篇什么课文?(略读课文)
5、以往我们都是怎么学习略读课文的?(弄清导读问题)
二、明确问题,学法迁移:
1、明确问题:今天我们还要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16课。
①自读导读:画出要解决的问题
②汇报板书:我们要思考什么问题?
几个小伙伴都比了哪些绝招
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小柱子怎样练绝招
③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通常都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
2、回顾学法:
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①主要内容——(起因经过结果)
②几个小伙伴比了哪些绝招——(圈一圈、画一画)
③最佩服谁的绝招——(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④小柱子怎样练绝招——(想象)
三、自学合作,开放拓展:
1、自学:
①问题清楚了吗?方法明白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闯关吧!
②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测试卷
自学测试:
1、下面几句话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表述,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5分),说出理由(+5分)。
A、课文主要写:发生在几个小伙伴之间的事。
B、课文主要写:几个小伙伴比绝招的事。
C、课文主要写:小柱子在和小伙伴比绝招时没能取得好成绩,觉得很丢人,就暗暗练起绝招,结果在又一次比绝招时受到小伙伴称赞的事。
2、几个小伙伴比了哪些绝招(每答出一处+5分)
3、你最佩服谁的绝招(+10分),可参照“温馨提示”来回答。
温馨提示:(1)我最佩服()的绝招。我是从第()自然段()句话体会出来的,我抓住了(),这个词(句)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所以我最佩服他的绝招。
4、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10分)
③开始自学
2、小组交流:
师:还有两分钟时间,第3题在小组内交流,1号组长领着打分。
3、全体反馈:
(1)检查朗读:(正确、流利+10分,有感情+10分)
a指4人:你给自己打多少分?大家同意吗?
b就像这样,在小组内接读全文,2号组长打分。
总结:得10分举手,恭喜,闯过朗读关。得20分的同学可以当小老师了,下课后教教你的同伴,让大家共同进步。接下来我们来闯知识关!
(2)汇报试卷:
A、主要内容:c,原因(起因—经过—结果)
B、三胖:憋气
二福:空翻、不靠树倒立、单臂倒立
小柱子:靠树倒立、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
C、最佩服谁的绝招:学生参照“温馨提示”汇报
D、想象小柱子怎样练绝招
(3)开放:
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拿出什么绝招?(你想练什么绝招)
四、质疑总结,布置任务: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累计分数(个人、大组)
这节课有不少同学得了满分,说明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你们
掌握了相关的学习方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可能对这些学习方法还没能完全掌握,希望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争取在下次略读课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日历”出示某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探究新知:
师:人一生下来,就与时间相伴,伴我们终老一生,在我们生活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许许多多非常有意义事件,并使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些日子。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依次出示开国大典、申奥成功、植树节、庆六一情景图学生观察并回答。呈现出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2、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如:教师节是几月几日?,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是什么时间?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汇报。
3、认识年历
(1)课件出示20xx年年历。及问题。
引导学生学着看年历,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几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1年:12个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7个)大月
30天:四、六、九、十一(4个)小月。
三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欣赏《森林与小鸟》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地球,热爱动物对我们人类的重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森林与小鸟》,掌握乐曲的情绪,摸唱乐曲的主题并能区分乐曲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这一部分我通过语言引导)。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森林做客,小鸟们要开森林大会!我们去参加,好不好?
2、(播放第一部分乐曲):师开始语言引导-----“在去的路上,我们听到(小鸟快乐的叫声),森林的早晨是那么(优美、宁静)。(小鸟)醒来了(它们唧唧喳喳像是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 播放这一段音乐的时候,老师用柔和的声音,轻轻地朗诵,引导学生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3、师:小鸟真高兴,我们呼吸了新鲜空气,感染了它们的喜悦,我们和小鸟一起跳舞迎接黎明。(再播放第一部分乐曲) ---------这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听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新课设计。
1、情景导入:播放课件(一阵狂风,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垃圾到处都是)、鸟在哭诉:谁把我们的家毁了,我没家住,没水喝,我的兄弟姐妹死的伤的,呜呜我的家变了一个垃圾场。 (出示录象资料,幻灯片:有关地球环境变换的文字,图片。) 这时候和刚才第一段音乐有截然不同的音乐与视觉效果,破坏的环境冲击着学生们的视线和心灵,起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们知道破坏环境的是人类自己。
2、师:这是怎么回事?(让学生们说一说)
3、师:同学说的都是对的,那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4、师:(边说边放关于地球的图片)地球是我们的妈妈,也是动物的`妈妈,我们应该好好爱护她,对吗?现在我们来帮助小鸟也是帮助我们自己重建没好的家园,好吗?这时候让每个学生动手,布置(已准备好的道具)森林,河流,草地,花园,蓝天,白云,太阳等等。(课前,早已准备好、做好的花、草、树、鸟等各种手工作品,把它一一放在桌上,让学生们从中获得美好的创作灵感),请每一位学生为森林添上一笔,摆上作品-----很快,森林焕然一新。(布置的时候播放乐曲) ----------这部分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破坏环境,又怎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
三、(开始播放第二部分乐曲):
欣赏第二部分乐曲(分四个小舞曲听)让学生听完每一段圆舞曲,分组讨论说一说感受。 第二部分分四个小圆舞曲。 a)第一圆舞曲欢快、活泼,一强一弱的力度对比更增添了。 俏皮的儿童情趣。 b)第二圆舞曲节奏变得紧凑,铜管乐器的加入,把情绪推向了高潮,好像森林里一片热闹的景象。 c)第三圆舞曲是一首舒展、优美的圆舞曲,同前两个圆舞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玄乐奏出的抒情性旋律,使人联想起小鸟们懂得舞姿。 d)第四圆舞曲稍活泼,带有装饰音的旋律,使音乐显得非常轻快。 这部分主要讲出了主旋律的交替出现变奏,听完一小段分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四、互动部分。
1、让学生听第二圆舞曲,随着乐曲舞动,(老师做一些提示动作,让学生感受圆舞曲的风格特点。)
2、师:同学们,这四段圆舞曲好听吗?现在你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哼唱其中二段圆舞曲。(多哼唱几遍,让学生熟悉并能很快一起哼唱主律。) ---------出示主旋律的谱子,老师用琴带唱。 ( 这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熟悉旋律,加深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乐曲,能分辨乐曲的变化,四段小圆舞曲中第1、2、4段都比较活泼,节奏欢快,第3段比较优美、抒情。听与唱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乐曲有了较深刻的印象,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教案10
第一课 巨匠童心
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的收集和课堂讨论,了解齐百石国画特色及其艺术风格,了解毕加索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2.体会人物不同面进行组合的技巧和方法,色块处理,线面结合以及背景处理。
3.学习卢梭用丰富想象力弥补技术上的不足,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和了解人物不同面的特点以及剪拼和组合的方法,拼成一副完整的画像。
教学难点:
在剪拼和组合的方法基础上,采取色块处理,线面结合以及背景处理等方法使画像有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春节期间你们是怎么度过的呀?有什么收获?
要合理安排,更要合理利用自己的压岁钱,添置需要的学习用具。
2.老师呀也喜欢过春节,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放鞭炮,到游乐场去玩各种娱乐游戏,吃各种好吃的东西等等,你们觉得老师和你们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别看老师大你们那么多,和你们一样,也有一颗童心啊。
3.不只是老师,就是许多大画家,即使很老了,也有一颗有趣的童心,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发现巨匠的童心
1.齐白石(1)简介:老年的齐白石仍保持着一颗童心,蚱蜢、蜻蜓、 鱼虾等都是他 的至爱。笔下的花鸟虫鱼如天真活泼的儿童,在画面上跳跃、嬉戏。
(2)齐白石童心作品赏析
作品中什么地方体现出了齐白石的童心?
2.毕加索
(1)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 1901 年 6 月 24日,毕加索作品首次在巴黎展出。1973 年 4 月 8 日在法国过世。
(2)毕加索童心作品赏析作品怎样体现出了毕加索的童心?
3.从这两位画家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技艺上的,心态上的??
三、巨匠童心的规律
1.这些巨匠虽然充满了童心,但是他们的画是随意画的吗?也是有创作方法和规律的。
2.游戏连一连:
找出上面三幅图分别是哪幅作品构图空间布置。 看来童趣的作品也是在讲究构图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呀!
3.小游戏,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三幅作品脸部观察,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4.坐着的玛丽.泰雷兹分析。
脸部五官有什么诀窍?正面和侧面组合。还可以侧面和侧面组合,甚至非人物的脸组合!皮肤、指甲、衣服颜色?衣服颜色既有大块的颜色,也许多的线条,线面相结合,画面增添了装饰趣味。背景?大块面的背景色处理,简洁大方,突出了主体人物的柔美。
四、试一试
1.老师在黑板上完成两幅半张人物侧面的脸,谁能够把他们分别完成,并形成一张有趣的作品?
可以用正面,或者侧面两两组合,甚至非人物的'脸组合!使作品充满趣味,但是要使画面
美观还必须要运用你们手中的色彩工具哦。
2.优秀学生作业欣赏你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3.讨论如果让你画几个不同角度的人像并组成一幅有趣的画像,你有什么创意吗? 法国画家卢梭是一位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但是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感受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并被世人称为稚拙派。可见,只要大家大胆想象,细心创作,一定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五、学生作业1.发挥你的想象力,画几个不同角度的人像,再组拼成一幅奇异有趣的画像。2.要求运用多种方法,使画面有趣!
三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立体画面以及浮雕的艺术特点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身边的彩泥作为材料,将其加工成立体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通过彩泥来塑型,进行浮雕的创作。
教学策略:
本课选择了立体画面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平面表现”向高年级“立体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纸张的立体造型,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接触,对于浮雕,因为我校有开设仿酥油花的黏土校本课程,所以学生对此也有一些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作出美观、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尝试发现──欣赏探究──分析演示──欣赏提升──联想创作”几个教学环节,通过尝试、探究、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制作立体画面的要点和制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出示两件作品,绘画和立体作品,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教师小结,引出浮雕极其特点,并引出课题——《立体的画面》。
4、出示课件图片——浮雕的作品《九龙壁》等请学生欣赏,结合生活中的立体画面,请学生说说立体的画面怎样制作?师生共同交流方法。
二、知识新授
1、剪切法
2、折叠法
3、卷曲法
4、雕刻法
5、捏塑法(今天重点学习此种方法)
6、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这种立体的画面创作呢?师生共同欣赏这些方法制作的作品,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7、教师演示捏塑法:
(1)出示彩泥,纸盘,白胶等工具,这些东西你们都带齐了吗?这节课晁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用这些材料制作一张立体的画面吧?(2)
教师演示制作步骤:(投影演示)
在纸盘上绘制出你想做画面的草图。(注意画面要饱满)
用揉,搓,压等方法将彩泥做出需要的造型。(注意颜色的搭配)
用白胶拼贴在纸盘中,注意提醒孩子,要先帖远处的,再贴近处的。
整理画面,用工具压出需要的花纹并装饰花边。(花边可根据自己的画面取舍)
三、学生实践作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用揉,压,捏,搓,粘等方法制作一副立体的纸盘画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大胆表现,注意色彩的搭配。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优秀作品并简单点评。(针对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鼓励创意好的作品)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小结。
五,课后拓展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材料制作立体的作品,教师出示其他材料的作品图片,鼓励孩子们勇敢尝试。
六、收拾整理教师引导学生收拾、整理好美术工具和材料。
七,教后反思视觉是最好的感知引导,一上课我就出示了两件表达内容一样,手法不同的作品,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抽象的立体造型的意义,经过讲授和示范,他们也很快有了入手点进行创作。小小的纸盘作品,手法简单,效果却很鲜明,很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想象力,这就开了个好头。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当学生睁大了眼睛欣赏作品的时候,其实正是在开启孩子们的想象、创造的欲望、挑战未来的智慧,交给他们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不经意间,许多新奇的事物出现在面前,热带鱼、荷花、蛋糕,大树,房屋,瓢虫………,在自由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放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不仅完成了预想的教学目标,还点燃了一些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多彩的作品造型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肯定。课后拓展练习将进一步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励学生将创新思维运用到生活中,巧用纸张或是其他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创造新的艺术品,装点我们周围的环境,美化我们的生活。
三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使学生经历能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难点:
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猴王给猴子分桃的情境来导入:
猴王给猴子分桃,怎样分才公平?
4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
2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
1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
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学生探讨怎样分
(学生思考:一个猴子得一半,一半用数怎样表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学生:二分之一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
(板书) 认识分数 分数线 分子 分母
总结: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二分之一”的桃子的。
(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2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3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展示学生涂色的作品(折法不同的各种情况)让学生理解只要是平均分的就是二分之一。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二分之一
巩固练习:
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 )里画“勾”。
说一说
2.认识三分之一 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4、1/8、1/3、1/6……(师板书)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组内交流。 展示作品: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
(3)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5)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比较分数大小
(1)展示作品:圆形表示的1/2、1/4
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
生1:1/4
生2:1/2
1/2表示哪一部分?(一大块)1/4呢?(一小块)中间用什么符号?(小于号)
(2)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
用学生作品验证。
(3) 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6、分数的书写。
(1)师教写1/2。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书上练习)
汇报:1/3 1/6 1/9 1/8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怎样的?请生阅读书P98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 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4)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书上题目)
长方形 1
1/3 先估,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估,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有什么窍门?
生1:1/3是下面的2倍。
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生活中的几分之几,你能联想到几分之几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三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孙膑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2.了解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理解田忌反败为胜的原因。懂得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善于扬长避短,合理使用力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从孙膑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是孙膑计策制定依据,学生容易只理解为这是田忌误以为挖苦之言;齐威王的骄傲轻敌是孙膑计策得以实施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问题。
三、学习第一、三段,引导学生探寻转败为胜的方法。
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2.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_次赛马,田忌先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接着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最后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田忌__________。
你们现在发现转败为胜用的是什么方法吗?
面对两次赛马的结果,两人各有什么表现?(体会:垂头丧气、得意洋洋、目瞪口呆)
四、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巧妙的办法?
默读第二段,找一找描写孙膑的语句画下来,想一想:你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1.会观察。
重点句:
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孙膑a)
句子比较:
A.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B.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
引导学生感悟:
每个等级的马的实力相当;没有马的实力相当这个前提条件,就不可能有后面策略的成功。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2.善思考。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孙膑摇摇头,说:“一匹也不用换。”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理解“胸有成竹”并指导朗读。
3.知彼此。
(1)齐威王夸马。
①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②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引导学生读出齐威王的不屑一顾、傲慢轻敌。
(2)田忌怨马。
①当孙膑说齐威王的马快不了多少时:田忌瞪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②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几匹马?”
③田忌没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输!”
引导学生读出理解。
4.讲策略。
过渡:就在田忌垂头丧气怨马、齐威王得意洋洋夸马之际,孙膑是怎样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巧妙取胜的哪?请你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课件演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到赛马现场,进行现场解说及评论:用简练的语句点评这次赛马中孙膑使用的战术?
学生自己归纳: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巧妙的办法?
五、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六、想象:第二次赛马后,田忌与孙膑又见面了,田忌会怎么说?怎么做?
七、小结并简介孙膑。
师:看似平常的赛马,实则是一场智慧的比拼,赢的既不是田忌也不是齐威王,而是足智多谋的孙膑。赛马过后孙膑被齐威王委以重任,命为军师。
八、激趣:齐威王由于骄傲轻敌败给田忌,你们能让齐威王转败为胜吗?
九、作业:拓展性阅读。
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富有智慧的人,比如:阿凡提、巴拉根仓┅┅读他们的
三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
3. 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七单元学习中,我们曾为迪卡尼奥、派特利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这种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勇士们。
读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13米] (影片欣赏珠峰的雄伟壮丽)
你高耸在人心中你屹立在蓝天下
你用爱的阳光抚育格桑花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玛拉亚
我多想弹起神奇的弦子想你倾诉着不老的情话
我爱你珠穆朗玛心中的珠穆朗玛
(music)
你走进亲人梦中你笑在高原藏疆
你那堂堂正气闪着太阳的光华
你用阵阵清风温暖大地妈妈
我多想挑起热情的锅庄为你献一条洁白的哈达
献给你珠穆朗玛
圣洁的珠穆朗玛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你心目中的珠穆朗玛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5、补题:——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有哪些人?在攀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有哪些困难?什么时候攀登的……)
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
1、不看课文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刘连满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攀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2、师:课文的3、4、5小节详细描述了中国登山队的.四位运动员的登山经过,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齐心协力,成功地登上了峰顶。请大家齐读这三节,找找最令你感动的情节,组内交流。
3、指名交流,并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1)读的形式多样化,做到熟读成诵。
(2)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重点词语:抠住岩缝、蹬着岩面、蹲下身子、踩着双肩、攀上绝壁、咬紧牙关、屏住呼吸。
4、选用以上的这些词语,介绍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
5、出示投影片:时间事件
三、这篇课文简单的介绍了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其实在它的背后还有许多故事呢?
1、学生交流。
2、因为有这些勇士们的崇高的献身精神,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3、再现20xx年我国登山壮举:时间飞速向前,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它的高度是8848.13米。这是一个被写进课本、连小学生都能回答出的问题。1975年,中国登山队成功在珠峰顶端设立觇标,并将这个数字确立为世界最高峰的高度。但这个数字也一直遇到争议,今年正值珠峰科考30周年,来自国内的40多名科考队员,肩负着登上珠峰峰顶进行高程测量,开始重新为珠峰测量“身高”。20xx年5月22日上午11时零8分,登顶测量队员成功登顶,开始进行峰顶测量。这标志着人类大规模、高精度地为地球测量“身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首先登顶的是西藏登山队国际级登山运动健将小嘉布——
4、仿写:请你用刚才所学的词语来介绍小嘉布如何勇攀高峰的。
5、探险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珠峰还有许多的谜还没有揭开,如它的高度是高了,还是低了,你们能不能猜一猜,珠峰现在有多高呢?这谜要在8月份才能揭晓。
四、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三年级下册教案15
第一单元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材分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
3. 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 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买书”一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小数含义的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难点:小数含义的理解。
关键:联系现实背景,结合具体内容,帮助理解。
课时安排:6课时
【三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燕子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燕子的教案]04-13
三年级下册荷花教案02-23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29
三年级下册《翠鸟》教案03-3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三年级语文下册《小虾》 教案04-03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教案04-22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