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锦集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本课生字7个;通过选择解释条,区分“硬”在“过硬、硬是”中的不同意思。
2、继续培养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的想像,理解“顽强的毅力”,感受到梅兰芳刻苦练功;并且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为了……为了……”说说梅兰芳练功的具体事例,从而感受梅兰芳刻苦勤奋的毅力。
4、明白只有成功源于顽强的毅力;初步感受梅兰芳艺术成就,激发探究京剧的兴趣。
教学重点:梅兰芳如何从“不是学戏的料子”转变成为“蜚声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
教学难点:通过对梅兰芳言行的描写中体会到他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而成为一代京剧宗师。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京剧,引出课题
1、播放梅兰芳的京剧片段,引出梅兰芳。
刚才大家欣赏的这是什么戏呀?
对,这就是(京剧),“京”是后鼻音,谁来把它读准了。(指名读——齐读)
唱这段京剧的是一位(有名的京剧演员),他就是(梅兰芳照片)梅兰芳。
让我们一起来写写他的名字,特别注意“芳”的笔顺。(梅兰芳)
2、反馈预习,了解梅兰芳艺术成就。
已经预习了课文,大家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请用一句话来说说看,谁先说?
关注三点: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小时侯不是学戏的料子(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蜚声
这个生字是第一声,我们一起把它读准了。
预习课文时,借助课后注释,我们知道了“蜚声”是什么意思?(扬名)
蜚声海内外的意思就是(扬名海内外、名扬海内外)
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两个词语。(举世闻名、世界闻名)
众多的演员中有一定成就,能够脱颖而出的,才能成为一名——(艺术家),这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才称得上是——(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是这样一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许多人是这样赞美他的?请你轻声读读。
(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美的化身。一位非常卓绝的,非常难得的京剧大师。)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他——齐读。
3、引出课题,理解题意。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功”指的就是功夫。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要练的基本功就有好几百种,大致分为四类,统称四功。
请大家自己来读读看。
(唱功 念功 做功 打功)
旁白:唱腔、念白、表演动作、武打和翻腾,那做工中又涵盖了许多种类
(水袖功 翻功 跌功 跷功舞功……)
今天我们就学习梅兰芳练跷功的故事。
这个“跷”字,从字形上看,指的是哪里的功夫呢?
预习课文时,我们看到课后注释是这样说的,谁来读读。
(跷功:京剧称旦角踩着有踏脚的木棍表演走路、舞蹈叫“踩跷”,表演时踩的木棍叫“跷”,这种功夫叫“跷功”。)
(图示——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京剧艺术家,一起来学第20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为顶尖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
这里的“硬”是什么意思呢?请教了字典以后,我们知道“硬”有这样四个解释,请你轻声地读读,然后选择一个。
(跟“软”相对。
(意志)坚定。
勉强。
质量好。)
2、课文哪几节向我们介绍梅兰芳在练过硬的跷功呢?快速地默读课文找找看。
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读5-7节。
我们读课文,都要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读读5—7节,然后交流一下自己有哪些地方不懂?
3、指名分节读5-7节,听听梅兰芳如何从不是学戏的料子变成一个京剧艺术大师的?
三、问难质疑,感受“顽强的毅力”
1、提出疑问,分类解决。
通过小组讨论后,我们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呢?
一炷香
请大家注意这个炷的字形,与什么有关?对,用火烧香。这是古代人的一种计时方法。(图示——一炷香)点上一炷香,完全燃尽就表示15分钟。
怎么浇小冰场的?
两个“硬”各是什么意思?(刚才已经解决了一个,另一个我们读文时再来解决。)
梅兰芳:为什么要站那么高练跷功呢?
什么是一日不练三日空呢?
为什么跷功有长进了,他还不满足?
为什么硬是咬牙坚持着?
跌倒了马上爬起来?
吴先生:吴先生严格,为什么又让梅兰芳休息?
小结:大家真会动脑筋,提了那么多的问题。我们对梅兰芳这么做,这么说,不理解;我们对严厉的吴先生却会让梅兰芳休息不明白。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2、学习第5节。
(1)梅兰芳为什么硬是咬着牙坚持呢?请大家默读第5节,思考“跷功”难在什么地方呢?梅兰芳是如何练的?(第5节)
交流。
(2)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作业,让大家回家静立5分钟,要一动不动,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记下来。现在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交流。
(3)那么梅兰芳当时呢?谁能结合课文里的句子再来说说看。
(出示——练跷图、一炷香图)
交流泛红:
板凳砖半米高的高跷——高、站的地方很小
一炷香——15分钟,时间很长
不准休息——连续15分钟
慌张
腰酸腿疼
腿肿
说得很好,让我们读好这些句子,来体会梅兰芳硬是咬牙坚持练功。
(4)说话训练
梅兰芳练跷功,比我们难多了,苦多了。你能想像他当时的情景吗?书上只用了一句话来介绍,老师请大家借助这个提示来具体说说吗?
出示——
起初,梅兰芳一站上去,就。不一会儿,就。你看,他的头上,脸,全身的衣服。眼看快要坚持不住了,可他心想。
同桌对练。
交流。
适时点拨: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谁能联系第2、3节的内容说说看。(2、3节)
默读2、3节再想想看。
交流。
谁能把这个填空连起来说一说。
梅兰芳在(凳上站)立练跷功,却一声不吭,硬是咬牙坚持着。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顽强的毅力)
3、过渡:
这样,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练了整整一个秋天,他的跷功——(大有长进),从一炷香,到两炷香,甚至三炷香,梅兰芳站得越来越稳,腰腿也就越来越有劲了。吴先生也——(连连称赞),但是梅兰芳却不满足,刚才有同学对此不理解,读到这里,你能联系第2、3节的内容谈谈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是啊,梅兰芳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又想出在冰上练跷功,就是为了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为了学好京剧,板书——冰上跑
4、研读第7节,解决学生疑问
刚才还有同学提出:吴先生很严格,为什么又让梅兰芳休息几天?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请你联系第7节思考一下。
5、默读第7节,思考。
交流。(先生心疼)
那光滑的冰面,不要说踩高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倒。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
引读:冰面像镜子一样——(光滑),不要说——(踩高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交)。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寒冷的冬天,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了,但梅兰芳还是——(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平时要求严厉的吴先生看见了——(心疼极了,劝他休息几天)。联系前面,先生让梅兰芳站在凳上练跷——(一炷香的时间),现在却劝他休息——(几天),可见先生实在不忍心了,梅兰芳就是这样不满足,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他说:“——(先生,您不是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
刚才有同学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关键是理解这个“空”的意思?(没有结果)
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读好这句话。
教师总结——这就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6、运用“不要说……就是……”的句式说说连跷功的不易。
都说在练功的过程里,要算跷功最苦,最不容易了。从凳上站到冰上跑,梅兰芳想方设法要练好跷功。
你能否用我们刚才学过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在出示刚才的句子)
练跷功,不要说踩着高跷在冰上跑,就是站在凳子上练上一炷香的时间,也是很不容易的。
7、引读5-7节
让我们一起配合着来读读5-7节,再来回顾一下他苦练跷功的情景。
刚开始,吴先生教梅兰芳在凳子上练立跷功,他为什么硬是咬着牙坚持着?……练了一个秋天,他的跷功大有长进,连先生也连连称赞,可为什么他自己还不满足呢?……所以连先生也不忍心了……梅兰芳却说……
8、在教师引导下练习的概括节意。
梅兰芳苦练跷功,谁能用上这样的句式简单地说说。
梅兰芳苦练跷功,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为了是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他想方设法自己浇了一个小冰场在上面跑跷。
交流。
这就是用简洁的话来介绍5-7节的内容。
引说:
正是凭着这种……从小不是学戏料子的梅兰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又在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成了……在艺术家中,成了……
学到这里,你对成功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顽强的毅力——梅兰芳硬是咬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身上还常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坚持——梅兰芳不是常说:一日不练三日空?
勇气——摔倒了爬起来,也不怕疼
9、梅兰芳的成功中,不禁让我们回想起以前学的一些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先请大家自己轻声读读记记。
从来就没有人,能够轻易获得成功。让我们一起来大声读读。
10、听记小结。
虽然祖师爷没有给梅兰芳这碗饭吃,但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梅兰芳终于成为了一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这里有两个我们今天学的生字,让我们自己先看看记记(凭着蜚声)
让我们拿出听记本,一起来听记这句话。
齐读。
四、课外拓展,升华主题
1、引读板书:
虽然梅兰芳——但正是凭借着——,梅兰芳成了——,不仅称得上——,而且最终还成为了一名——。
2、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要练的功夫有许许多多,跷功只是做功中的一个,更不要说还有其他的……(唱功、说功、打功)。梅兰芳在他60余年的学艺生涯中,一直在,真是不容易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课外阅读中去看看,梅兰芳是如何练眼功的?
3、梅兰芳表演艺术打动了许多人,不仅我们中国人民喜欢他,连很多外国人都喜欢他。大家请看所以呀,他成了世界上非常有名的艺术家。(媒体)
梅兰芳,真像一位散花使者,他把美撒向人间!
4、激发探究: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 许多人都很喜欢它。(梅兰芳男演女角)。如果你也对京剧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到课外去找找资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比喻琵琶声
明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强音收束
暗喻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轻脆圆润
宛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停滞
突然爆发
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扣住“独特、迷人”,以乡村小同学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向我们展示了乡下人家七幅很有特色的美景。文章虽然朴素,但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很具新课程特色,引领了同学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享受乡下人家的生活乐趣。培养同学热爱家乡,善于用自身灵巧的双手装点自身的家园,装点自身生活的美好品质。
教学对象分析:
1. 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四年级同学,能自身质疑,初步具有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习的自学能力。
2.新大纲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同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指导同学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在本节课中,要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四年级的同学通过练读来感悟,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同学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带领同学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教学重难点:
1. 带领同学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断。
2. 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同学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课件出示一些乡村生活的图片,指导看图。
(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谈谈你看了图片后的整体感受。
2、 师:这样自然亲切、充溢诗情画意的乡村风光,用文字来描绘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陈醉云,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独特的风景?
(2)你从这些独特迷人的风景中体会到什么?
(3)作者的最直接感受是什么?用——划出来
2.师生交流:
(1)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谈体会,找出中心句。
A、你觉得乡下人家是怎么样的?(板书:独特、迷人)
B、原来乡下人家这么美,怪不得作者感叹道: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C、“独特、迷人”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三、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合作学习,感受美。
(1)乡下人家,处处如画。用心读读1-4小节,用简短的语句概况作家写了哪些白昼的景色?
(2)集体交流:景色: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3)小组一起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五个景色中你最喜欢的一景,划一划,圈一圈,试着用自身的话说说感悟,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2.集体交流:紧扣五景分析:(由同学挑选喜欢的,投影出现,理解)
(1)同学读出自身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师指导说完整,说正确。
(2)看图片,想象理解画面。师幻灯片出示句子指导。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同学带着丰富地想象进行朗读,并在读中注意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景物的美,把这种美读出来。)
(4)你能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吗?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那些平凡普通的事物也蕴涵着独特而迷人的美。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现在,就让我们伴着柔美的音乐,读1—4小节,感受乡下人家这独特、迷人的风景。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独特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迷人
河中鸭嬉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同学们喜欢春天吗?谁能来描述一下春天的景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数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指名读词语,纠正错音。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忸怩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百盈千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3、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5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读、齐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校:右边是交,不是文。
名:要与路右边的各区别。
为:先写左上一点,再写一撇,最后是右下一点。
话: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舌,不是古。
2.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
校、让、说、好、话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今的人字头,撇和捺的起笔相接,开口度较大。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1)齐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用关心、热爱进行口头组词搭配练习。(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2.课后练习第4题。
(1)学生自由轻声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用比较的手法,指导学生体会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发,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2、理解三,四两个自然段的词句和段落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放录像,当学生看到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狠凶”的画面时,定住影像,提问:“怎么才能将它们分开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师说:“从前,有一个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叫华佗。他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既不费力气,又没伤着自己,就把两只羊分开了。人们称他是聪明的华佗。你们想知道他是用的什么办法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己小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边读边标自然段续号。
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有不明白的词句和问题划下来。
2、指明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3、质疑,适合在这个阶段释疑的一般性问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或者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就放在下个阶段解决。
过渡:妈妈为什么送小华佗到药铺去学徒?你们小声读第一自然段。
三、细学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想: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有名 去世
问:父亲去世了,华佗当时是什么心情?那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二句话呢。
谁愿意试着读一读。齐读
过渡:父亲去世了,7岁的小华佗被妈妈送到蔡医生药铺学徒,他这么小,蔡医生收下他了吗?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
思考:蔡医生怎么考华佗的?为什么要考他?
理解:分开--拉开
过渡:蔡医生让小华佗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那两只羊是如何打架的请你们在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找到后用“-----”画下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分小组学习讨论。
(2)小组汇报学习的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3)再次放录像。
问:通过两只羊打架的样子说明什么?
板书:斗得凶
问:“凶”可以换什么词?(厉害)
(4)我们把两只羊斗得很凶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男生读
(5)问:华佗看到这种晴景怎么想的?
板书:硬拉不行
理解:硬拉
问:为什么硬拉不行?
过渡:硬拉是不行的,华佗想出什么办法?好在哪里?请我们学习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想:这段有几句话?
(2)读第一句话。
想:华佗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板书:采拿晃
(3)读第二句话。
问:羊看到青草怎么做的?
理解:争着去吃
(4)读第四句话。
问:结果怎样?
小组讨论:“引开”与“应拉”有什么不同?
(5)读全段。
(6)填空练习。
华佗采来( )的青草,两只手( )拿了一把,在两只面前( )。两只羊看到青草都争着去吃。两只( )的羊被华佗( )。
(7)指导背诵。
这段有3句话,先写华佗想的办法,再写羊怎么做的,最后写结果。记住这个顺序就能很快地背下来。
试背男生背齐背
过渡:华佗完成了蔡医生的考题,蔡医生怎样做的呢?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指名回答问题
6、为什么课题是“聪明的华佗?”
四、有语气地朗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温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关键词的意思及在本文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关键词的意思及在本文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上广播站的播音你听了吗?今天早上有一篇故事是
讲雷锋叔叔的,那雷锋是谁呢?大家都是细心的孩子,知道处处留心皆学问,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雷锋有关的文章《温暖》。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请看黑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大家齐声读出学习目标。有没有信心完成?首先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听的时候要认真
看,仔细听。
三、自学指导(一)
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一起来闯关,请看我们今天的第一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2自然段:
1、划一划:划出雷锋关心战士的句子。
2、议一议:雷锋发现小韩棉裤上的洞时,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4、“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地”这些词好在哪里?
(六分钟后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第一关完成得非常好,那第二关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四、自学指导(二)
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3—6自然段
1、用“”划出雷锋做了好事后的表现的词语。
2、抓住“不吭声”“大惊小怪”等词想一想:雷锋当时是怎么想的?
3、讨论“又是班长……”中的“又”是什么意思?
(4分钟后赛一赛哪一组最棒)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小韩觉得心里暖哄哄的?
五、拓展延伸:
1、写作技巧渗透: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围绕雷锋
帮小韩补裤子为线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描写。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大胆的运用这种方法。
2、收集雷锋语录: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雷锋叔叔说的话,大家看一下: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雷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那我们以后的生活中,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多做好事。今天回去之后呢,大家就可以学一学雷锋叔叔,不留姓名的做一件好事,明天的课堂中,我们一起交流心得。
板书设计:
17、温暖
轻手轻脚
缝棉裤一针一线关爱战士不图回报
捅炉子一声不吭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画的关系。
2.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认识图标小话筒。
4.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卡、字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很早以前还没有汉字的时候。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来,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她也向哥哥学在地上画图,她照着小河的样子画了几道弯曲的水流(贴图),旁边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来看到图后到河边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俩可高兴了。从此以后,他们就用山、水图来表示字,慢慢地变成现在的字。汉字多有意思呀!古人多聪明啊!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请同学们把字与画对照起来看,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小组合作。
三、看图猜字练习
过渡: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发明了汉字,多么不简单!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请大家看图猜字。
1.出示图卡:
2.学生猜字。
3.猜中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四、学习日和土
1.出示图卡:
2.启发:太阳用一个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从什么地方钻出来?
3.读字。
4.学生讨论对比图与字的想象之处。
五、课中休息找朋友
8人举图片,8人拿字卡,大家一起唱找朋友。
六、学认图标,口头组词
1.出示小话筒,讲要求,教儿歌。
小话筒,嘴边放,比比谁的声音最洪亮。
2.练习口头组词。
发一字开花卡,学生练习组词。
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哪些词语中有这些字,发现一个记住一个,增加一个花瓣,比比谁的花瓣多。
附:板书设计
山 水
月 火 田 石
日 土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和猜出不同谜语,并说出是怎么猜出来的。
2.在说谜语的过程中,注意听清楚和说明白。
课前准备
1.请同学收集谜语。
2.给挂图上小朋友说的谜语配录音。
3.一幅小白兔贴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看图。
2.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围在一起在做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讲故事、说谜语……)
3.他们究竟做什么呢让我们听一听。(放录音或老师读出谜语。学生一听便知,小朋友们在猜谜语。)
二、指导猜谜,领悟方法
1.听谜语。
让我们再认真听一听,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
(再放一遍谜语录音。)
2.猜谜底。
提问:请大家和图上的`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谜底是什么打一种小动物。
(若学生猜出几种答案,可以请同学讨论:谁说得对,为什么)
3.对照谜语比一比。
边说谜语,边对照小兔子图比一比,重点是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白皮毛、三瓣嘴的外形特征。
4.师生共同总结说谜语和猜谜语的要领。
(1)说清楚。说谜语的同学要口齿清楚,如果别人听不明白,要再说一遍。有时候,可以在谜语后面说明,这个谜语打的是一个字还是一种动物或植物。
(2)听明白。听谜语的同学要认真听,没听清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动脑筋。边听边动脑筋想,把谜语中提到的特点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想想:什么是这样的
三、小组活动,我说你猜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准备好的谜语说给大家听,请大家猜。比一比谁说得清楚,谁听得明白,谁猜得准确。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个别辅导。
四、小组竞赛,评选优胜。
第一小组说谜语,请第二小组猜;第二小组说谜语,第三小组猜……如此循环。第一轮,每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谜语,若对方猜不出来,可请其他组抢答。猜出谜底后,要能说出理由,最后评出:
“最会说”小组和个人——猜对的谜底多,而且能说出理由。
“好谜语”——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谜语。
五、介绍经验,教说谜语
请“最会说”或“最会猜”的小组代表或个人介绍经验。
请带来“好谜语”的同学教大家说谜语。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谜语说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猜一猜。
板书设计:
我说你猜
说清楚 听明白 动脑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11-14
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01-20
语文教案04-13
语文教案04-13